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生态超载的背景下,贸易成为弥补国家或区域生态赤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变化特征,从生态承载力视角探究了贸易流动特点,采用虚拟土地的进出口量评估贸易对中国耕地与牧草地的资源缺口的弥补作用。主要结论有:1)2005–2014年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超载程度增大。中国生态承载力占比最大的是耕地,生态足迹以碳足迹为主。2)中国大陆的农牧产品贸易流具有进口量增大、出口量降低的趋势,加大了对特定区域的依赖。3)2005–2014年,中国大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谷物和油料作物贸易一般为净进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谷物贸易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油料作物贸易比重迅速降低。4)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赤字,本研究选择的代表性农牧产品分别弥补了中国1.03倍的耕地赤字和0.65倍的草地赤字。本研究深化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农牧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认识,可为减少生态赤字、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及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共赢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世界农业资源和拓展对外农业合作潜在空间,是保障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和优化国内粮食消费结构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分国别潜在耕地和粮食自给率的估算,并结合上述两个指标对中国海外粮食合作国家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刻画其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中国的粮食进口目标空间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北美、南美、东欧和中亚;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的目标空间重点应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北部区域。研究提出,在维持好与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粮食贸易关系的同时,中国可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粮食合作空间:可加大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等东欧中亚国家的粮食进口量,粮食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方向可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相似文献   

3.
李金叶  谷明娜 《干旱区地理》2018,41(5):1097-1105
农产品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及其增速存在区域间与区域内国家间双重差异性和阶梯性特征,东盟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最高的区域,中亚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占比较低但增速较快的区域;改善贸易结构、优化贸易环境是实现沿线国家互动共赢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顾伟男  刘慧  王亮 《地理研究》2020,39(5):1070-1087
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取得显著进展。以"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为研究区,运用WOS核心集合论文合作数据构建国家间科研合作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负二项回归分析法,探究沿线各国2013年和2018年科研合作网络的多元化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尺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知识流动日趋频繁,但内部合作紧密程度不及与沿线以外地区的合作程度。沿线区域对全球的科研合作网络由欧洲、美国和中国"三足鼎立"骨架结构向欧洲、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密集区构成的"多边形"骨架结构转变。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网络的空间结构,由中国、中东欧区组成的"双核发散"向"一区多点"构成的"多极化"空间结构转变;等级结构则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等级层次结构,且由单核心向双核心转变;控制结构呈现出由"单核心"向四周高、中间低的"多超多强"盆地型控制结构转变。③沿线国家的科研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等国家主体属性以及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等是沿线科研合作网络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科研实力、社会邻近性的作用最大,地理距离对科研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6年年底发起了为期十年的"气候、生态与生计"(CEL)旗舰计划(2016–2025年),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气候目标,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并改善人口生计。该计划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支持的一项促进长期南南合作的重要行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牵头实施。本文介绍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和国际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讨论制定的CEL计划概念框架和实施战略。CEL计划的概念框架主要包括:1)把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生计的协同作用作为最优先工作领域;2)鼓励跨部门、多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争取在学科边界上取得突破;3)主要通过南南合作开展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技术示范以及科学与政策衔接等活动;4)对脆弱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目标产生深远影响。CEL计划将通过一系列相关项目和行动来实施,具体来讲,主要采取以下战略:1)在初期阶段关注于亚洲、非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关键地区的旱地、山地、河流流域以及海岸带等脆弱生态系统,下一阶段再扩展到其他一些关注地区;2)十年期间分成三阶段实施,分别为启动(2016–2018年)、发展(2019–2022年)、提升(2022–2025年);3)建立广泛的伙伴网络,吸取全球相关知识、技能和其他资源。目前,UNEP-IEMP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在非洲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展了20多个项目及行动,为CEL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干旱是一种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长期影响各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耕地集中、干旱灾害频繁,利用遥感卫星监测大区域的干旱水平及其时空变化,对于科学掌握"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格局、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对农业耕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TRMM降水数据,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模型研究和获取了N50°以南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1998-2015年逐月干旱时空分布,得知冬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夏季的干旱主要分布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干旱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利用BFAST算法以经济走廊为骨干划分六大片区分析了"一带一路"地区干旱的区域分异特征,可知18年来,东北亚、西亚北非、南亚和中东欧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呈现小范围的减轻趋势,中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呈现小范围的增强趋势,东南亚地区的干旱平均水平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波动特征。1998-2015年间"一带一路"地区的干旱总面积以每年40260 km~2的总趋势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7.
油气资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的分布格局,并采用保障度、依赖度、相互依赖度等指标,对2000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油气合作中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沿线国家的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俄罗斯和中东为双中心的分布格局,区域上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19国和蒙俄地区,国别上的前三位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伊朗、俄罗斯、卡塔尔;石油合作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对中国的保障度较高,而蒙古、阿曼、也门则极度依赖于中国,除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天然气合作中,土库曼斯坦在对中国高保障度的同时也极度依赖于中国,而除卡塔尔与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由此,中国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借力亚投行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油气合作共同体等方式以促进沿线油气合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对外合作战略的重点。中国各省(市、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最新的国际贸易中心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以及2010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中国各省(市、区)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同时呈现出不对称性;进一步从省(市、区)域层面来看,沿海省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对其GDP增长的贡献较高,新疆对中亚5国的贸易对其GDP增长的贡献非常高,对中亚5国的出口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如何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提升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现有对外投资理论多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目前的研究侧重从自然资源、市场要素等方面分析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动因及影响机制,缺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宏观投资格局研究。本文通过集成统计数据、实地调研和高层访谈等,在回顾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战略的分析框架,进一步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和产业选择;尔后,剖析投资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中国对沿线地区的空间差异化投资引导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面临水资源短缺情况,水资源能否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本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权重分配,并对沿线65个国家的水资源承载指标进行了计算,同时结合虚拟水理论,分析中国重点大宗类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净进口虚拟水含量。对沿线一半以上的国家来说,他们的水资源将无法支撑他们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实现该倡议目标所必需的。中国作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国家,在虚拟水贸易中属于虚拟水净进口国家,虚拟水贸易有利于中国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对未来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食物安全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收集网络关注度等数据,构建趋势线模型测算"一带一路"对我国国民出境沿线国家旅游需求的促进效应、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一带一路"共对27个国家旅游需求有促进作用,且各国家所受影响程度差异较大;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丰度和空间距离是"一带一路"对沿线各国旅游需求促进作用空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②"一带一路"共对30个省域国民出境旅游需求有促进作用,且各省域所受影响程度不同;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带一路"对各省域国民出境旅游需求促进作用空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格局,认为该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济合作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生态文明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国际旅游带合作模式;最后,论文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几个优先行动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和思想库,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信息共享中心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启动丝绸之路跨国科技交流合作与人才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跨国共建、合作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合作、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事件GDELT数据库,分别从整体、多类别、多尺度等方面刻画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关系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经了“合作为主、分歧较多”“合作增多、分歧减少”“合作稳定、分歧进一步减少”三个阶段;(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关系事件呈现出“言语促进事件为主且集中,地缘分割事件多国频发”的特点;(3)国家尺度上的地缘分割事件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加的趋势,且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地缘促进指数呈下降趋势。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新型合作共赢国家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当前中国已经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节点,在经济利益已经遍布世界的同时,必须面对日渐趋紧的外部约束,因此亟须在国际上实现战略突破。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在综合国力尚存结构性缺陷之际,中国的全球战略应围绕欧亚大陆率先展开部署。"一带一路"为21世纪中国国家大战略指明了地理方向,是中国在新的地理历史条件下融入欧亚大陆的第一次尝试。在空间上,"一带一路"分别从欧亚大陆中部心脏地带和南部边缘地带,从东向西把这块大陆上的主要战略枢纽区串连了起来,其成功实施将赋予中国作为重要力量参与欧亚大陆战略态势的基本能力,并极大优化中国外部安全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一带一路"的地缘战略内涵,预测"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四大战略风险,提出"一带一路"的五大地理支点,勾勒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总体轮廓。  相似文献   

15.
正2000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15年,全国性贫困格局已基本消除,但西部地区连片低水平发展格局仍未发生显著变化。显然,山地主导的区域空间结构与脆弱的资源环境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矛盾。保护性利用西部地区脆弱的资源环境和山地空间结构,依旧是"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发展实践主线,更是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西部地区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提升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的水平,深化参与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发展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演变特点及格局,对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贸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梳理了2001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演化历程,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敏感性行业度量及k值聚类算法等,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商品结构及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日趋集中,能源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2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各国出口优势行业基本一致;3中国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国家存在一些敏感性行业,出口方面涉及服装鞋帽、矿物制品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进口主要涉及能源、矿砂及一些资源初级加工品;4由于国内各省发展差距明显,中国出口商品的空间连续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行动,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和价值理念的解决方案。分析基于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出现失灵的内在逻辑,归纳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具有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文化、发展和地理等基础性优势,以及作为全球治理新方案的"一带一路"与传统模式的区别。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理念和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是中国主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探索,其"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指导理念上,"一带一路"倡导国家平等协商,主张摈弃实力定义一切的西方政治哲学;在道路实践上,"一带一路"坚持从排他封闭走向包容开放,强调各国间的合作共赢;在价值目标上,"一带一路"倡导从国家主义转向世界主义,强调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带一路"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必将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全方位对外开放、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能源供应系统的变化、贸易畅通和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途径和方式。重点论述了陆上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海上国际大通道建设等"一带一路"具体行动对区域国土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空间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国际经济走廊影响的重点区域不同,有助于促进均衡国土空间的形成;2"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内陆地区形成若干个大都市经济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同时,强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相对接的国内开发轴线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土空间格局;3"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高效"的国土空间;4"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内陆沿边地区主要口岸和沿边城市的发展,使沿边地区成为重要的国土开发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包括了我国最重要的国际能源供给区域,也是我国能源通道面临风险最集中的地区。本文针对"一带一路"沿线12个石油供给国,基于与中国石油贸易合作的视角,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分别构建评价体系,综合分析中美日俄等大国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构建中国国际石油合作收益—风险矩阵。研究发现:从合作收益来看,与沙特阿拉伯未来开展大规模石油合作收益最高,其次为俄罗斯。从风险的评价来看,与伊拉克合作风险最高,其次为阿塞拜疆和伊朗。通过收益—风险矩阵,将所有国家划分为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四类,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科威特、哈萨克斯坦为高收益低风险国家,可作为优选合作对象;阿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包括了我国最重要的国际能源供给区域,也是我国能源通道面临风险最集中的地区。本文针对"一带一路"沿线12个石油供给国,基于与中国石油贸易合作的视角,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分别构建评价体系,综合分析中美日俄等大国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构建中国国际石油合作收益—风险矩阵。研究发现:从合作收益来看,与沙特阿拉伯未来开展大规模石油合作收益最高,其次为俄罗斯。从风险的评价来看,与伊拉克合作风险最高,其次为阿塞拜疆和伊朗。通过收益—风险矩阵,将所有国家划分为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四类,其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科威特、哈萨克斯坦为高收益低风险国家,可作为优选合作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