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口区海域是河川径流与海水交汇混合的地带,水环境各要素的变化相当复杂,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河口水的盐度因径流量的变化和潮汐的作用而具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丰富的有机碎屑和各种营养物质随着河川径流不断地汇入河口水域,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河口海域成为不同营养级生物生产过程极其强盛的区域;同时,大量有机碎屑和生物尸体的存在也使得河口海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异常活跃。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注入河口水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多,对河口生态系统形成了与日俱增的威胁和冲击。海河口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尽管近年来,对区域性海洋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陈騳、钱振儒等, 1982 ;张景镛、李士荣等, 1984; Ishida, Y. & H. Kadota,. 1974; Austin, B.& S. Garges et al., 1979; Simida, U., N. Taga et al., 1980; Sugita, H., H. Tanami et al., 1981; Simida, U., K. Tsukamoto et al., 1982; Sugahara, L, L. C. Lim et al., 1984),但是有关河口水域海洋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及其菌群组成特点的调查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尚未见到。 调查了解海河口区有机污染水域中海洋异养细菌的分布规律和菌群的组成特点,不仅有助于阐明富营养化与海洋微生物间的关系,而且对于河口生态系统的深人研究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香港大埔海海水和几种食用贝类中含大肠菌群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受各种废物投弃的影响,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地面径流造成沿海地带受到粪大肠菌群的污染。如海域受到污水严重污染或人们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都有可能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海水中粪大肠菌群早已作为指示水质污染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和高数量则表明水域受到温血动物粪便的污染。因此,调查和监测沿海水域及海产品的粪大肠菌群的数量变化,具有重要的卫生学和流行病学的意义。日本和欧美许多国家曾对某些港湾、河口以及一些经济性海域的大肠菌群分布作过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近岸水域中粪大肠菌群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1885年,埃希氏从粪便中发现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尔后用它作为水、食品、土壤等被粪便污染的标志,海水中大肠菌群是水质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假若沿海城市沿岸、海水浴场和各种养殖场等水域遭受到污水严重污染时,都可能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调查和监测沿岸水域中粪大肠菌群数,将具有重要的卫生学和流行病学意义,国外,尤其是日本对港湾、流入海域河口和太平洋沿岸水域以及某些经济性海域(如贝类养殖场)大肠菌群的分布作过大量调查研究[1-9],研究指出,盐度、pH、紫外线照射强度和海洋细菌、浮游植物所产生的有害物质是影响海水中大肠菌群存活率的重要因素[10-13],迄今为止,有关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分布,我国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厦门港近岸水域中粪大肠菌群分布及其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初步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4.
海河口位于渤海湾西端,天津市东侧,是仅次于黄河口的渤海第二大河口。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性的内湾,水质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黄海、渤海许多经济鱼、虾类良好的产卵、索饵和育肥场所,在渔业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渔盐之利,舟辑之便”的海河口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天津市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天津市工农业的发展和经济开发的加强,以及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密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入海径流锐减,水域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渔业资源受到了威胁。为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其他单位组成协作组,于1978-1981年对渤海湾的污染状况及其影响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污染的主要区域是河口近岸区,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氮、磷和石油等。(本集邹景忠、张景镛?文)当时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区的有机污染研究甚少。为进一步查明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的状况、规律及其影响,研究河口的物理自净,探索污染防治措施,我们又于1983-1985年,从陆、海区域水环境的综合研究出发,运用环境地球化学和污染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对面积814 km2 的海河口区进行了多学科的专题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调查范围是118°E以西,38°35’N以北,水深l0m以浅的外河口(包括大沽口、北塘口及其口外近岸水域)和受潮汐影响的内河口(包括永定新河河口段和大沽排污口),共29个测站(图1)。调查时间为1984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10月(平水期)三个代表月份。8月还在B, D, 8, 17 和20号站进行周日连续观测。调查项目如下: 水文、气象、物理部分:水深、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海流、风速、风向。 水质部分: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五日生化耗氧量(BOD5)、总氮(TN)、氨氮(NH4-N)、亚硝酸氮( NO2-N)、硝酸氮(NO3-N )、无机氮(TIN)、有机氮(TON)、总磷(TP)、无机磷(TIP)、有机磷(TOP)、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悬浮体。 底质部分:有机碳(TOC)、有机氮(TON)、硫化物(S)、腐殖酸(HA)、烧失量(IL)、AS。 生物部分:大肠菌群(CB)、陆源异养菌(THB)、海洋异养菌(MHB)、叶绿素a、浮游动、植物。另外,还进行了天津南、北排污河污水对鱼、虾的急性致毒和鱼虾的回避实验。 本调查是国内首次对河口区有机污染进行综合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和样品,经过资料处理、分析和研究,查明了目前海河口区的有机污染水平;探讨了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阐明了有机污染对河口生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经济鱼虾)的影响状况;计算了海河口和渤海湾的三维潮流场,建立了COD的三维扩散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其中,对某些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河口生态现象所提出的一些新见解,以及调查中所建立的综合研究方法、有机污染评价方法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析方法等等,对当前和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有机污染规律及防治措施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调查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两部分。本调查报告,着重讨论海河口区水环境特征,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的评价和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的防治途径等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海河口区是北京、天津二大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处,是一比较典型的海域。1972年以来曾对渤海湾进行过综合性的环境污染调查和研究,但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区特别是大沽口、北塘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甚少,尚不足以就有机污染对河口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作出科学判断。目前,有机污染已成为海河口区特别是其附近大城市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本文以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5)、溶解氧(DO)等项目作为耗氧有机物污染程度评价的主要指标(还有氮、磷、本集另有专文讨论),对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有机污染评价提供数据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河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成分,部分直接来自陆源,部分则源于河口水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在有污染源的地区,水体携带着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粒和某些洛于水的化学物质,它们在海水与河水混合的河口环境条件下发生沉淀;另一些溶解性的营养物质能促使浮游生物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也变为沉淀性的有机物质,致使底质状况恶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对海洋生物异常有害的腐泥。国内外关于利用底泥的有机组分来探讨河口水域有机污染状况的资料目前还较少,对衡量有机污染或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底泥测定项目也研究得很不够。通常只用底泥中的硫化物、有机碳(或COD)和氮等成分的含量来反映底质的状况,但由于海域自然环境状况不同,这些成分的背景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往往难以对比。为对本河口区底泥中的有机组分的含量状况及其与有机污染的关系有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分析测定了河口区沉积物中的有机碳(TOC),有机氮(TON),总磷(TP),腐植酸量(HA)、硫化物(S),烧失量(IL)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等成分的含量。沉积物样品主要采于1984年5月。采样站位示于图1。根据站位设置的具体自然条件,可将调查区划分为三个区段:永定新河河口段,系指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包括A,B,C 和D站;大沽排污口区,系指天津南排污河河口段的E和11b站,以及海河防潮闸外侧的11a站;河口近岸海区,系指上述两区段站位以外的其他调查水域,包括北塘口、大沽口及其口外海域。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组分采用下列分析方法:有机碳——重格酸钾氧化法;有机氮——元素仪测定法;硫化物——腆量法;腐植酸——碱液提取法;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乙基紫光度法和原子吸收间接法(吴景阳等,1986 ;本集吴景阳等另文);磷——比色法;烧失量——重量法。 本文着重讨论这些有机组分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7.
根据河海划界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探讨了海岸地貌学指标在河口区划分中的作用,并通过对河口区与河流、海洋之间的动态联系的阐述,提出河口区管理方式的建议.河口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典型环境,具有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复杂动力学过程,每一个河口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在为数不多的体现河口共性的参数中,海岸地貌学指标可用来确定河口区的内、外边界.根据河流水力学特征和河口过程的可容空间范围特征,河口-河流的分界点可用B-L曲线(B为河岸宽度,L为距离原点沿河流轴线的累积长度)上的拐点位置来表示.而按照河口为"半封闭水域"的定义,河口-海洋分界线可采用围封河口水域的海岸线的包络线.河口水域受到河流和海洋的双重影响,且河口区的自然演化和人类开发活动也会影响河流和海洋.因此,在我国河口区管理上应建立海洋和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口区内接长江,外连东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咸水体系。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和黄海水在此交汇、混合,加上气候变化、潮汐涨落、波浪运动,使其理化条件瞬息万变,给生物提供了一个混合、过渡与复杂多变的非生物环境,它与生物群落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形态多变、功能独特的河口区生态系统。充满生机的生物群落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断地改变其数量、大小、组成、结构和形态,整个生态系統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鱼类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在复杂的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是主要的消费者。长江口区生物生产力高,饵料丰富,栖息着种类繁多、数量丰盛的鱼类,不仅是重要的河口渔场,而且是多种鱼类觅食、繁殖,幼体育肥、庇护的场所,又是数种洄游鱼类进出的通道,因此对鱼类资源的补充及对邻近水域其他渔场(舟山、吕四等渔场)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河口是长江的终端,是整个长江流域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建设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河口及近海水域,影响河口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种影响可以在鱼类群聚的数量和结构上很快地反应出来;同时,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向内、向外影响长江和近海。因此研究长江口鱼类群聚的数量、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将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为该水域的环境评价,监测和预估,为鱼类资源的管理等提供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河口鱼类群聚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它已成为河口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几年来特别注重应用于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 Hillman et al.,1977; McErlean et al.,1973)。我国对河口鱼类群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正日益受到重视。费鸿年等(1981)和杨纪明等曾分别对珠江口及邻近水域和黄河口的鱼类群聚特性进行了研究。王幼槐(1984)、李星颉(1985)、郁尧山(1986)、赵利华和张国祥(1985)等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聚进行过研究。本文对长江口区最主要、最敏感的部分——半咸水区的鱼类群聚的数量、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季节变化规律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和探讨,力求反映长江河口区鱼类的基本特征和概貌,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科学的发展,河口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关于污水排放对河口内湾浮游植物生态的影响,近年Ketchum, B. H. (1967); McCormick, J.M. 等(1975); Rice, T. R. (1975); Jenkins, S. H. (1978); Thompson, G. B. 等(1981 ); Meyers, V. B. 等(1983)和Joint, I. R.(1984)都做过调查研究和评论。但迄今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海河口是一个有污染源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感潮河口,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由于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质肥沃,饵料丰富,历来是许多经济鱼虾类优良的天然产卵、索饵和肥育的场所,在渤海渔业上占有重要位置。但近十多年,由于入海径流量锐减和城市污水排海总量的增加1),其水质逐渐恶化,环境正由半咸水向海洋化方向演变,对河口渔业构成严重威胁。对此,我所曾于1978-1981年对渤海湾的污染状况及影响进行过多学科的综合调查,在渤海湾污染的浮游植物生态效应、海湾富营养化及其与赤潮的关系等方面,也做过初步研究(邹景忠等,1983; 1984; 1985 )。当时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有机污染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还很不够,所获得的一些资料尚不足以作出定量的科学论断。 本文着重探讨海河口区浮游植物的生态变化及其与有机污染的关系,旨在为综合分析和评价海河口区目前的生态质量及演变趋势,为河口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水径流是海洋营养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河流排放的营养盐为河口海区自养生物的繁殖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过量的营养盐反会引起海水污染和水域富营养化,从而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动。研究河口及其附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不仅对了解它们在河水-海水界面的转移规律,而且对河口生态学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日益受到重视(顾宏堪等,1981;王正芳等,1983;林植青等,1984;吕小乔等,1985;沈志良等,1987)。 本文主要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区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磷酸盐的分布特征、在河口的转移过程以及它们与浮游植物的关系等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由石油裂解产物制成的合成洗涤剂的产量正在飞速增长。1960年到1972年,我国合成洗涤剂产量增长了16倍,1984年年产量已达70多万吨,而且近年来有更大的增长趋势。一般的洗衣粉约含20%的表面活性物质,其余主要是增净剂(如磷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等。表面活性剂根据其在水溶液中显示出的离子特性,可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四类。我国生产的合成洗涤剂以阴离子型为主,占总产量的70%以上。 合成洗涤剂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和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正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大量洗涤剂排入水体产生泡沫层并消耗溶解氧而引起的水质和底质的恶化;(2)表面活性剂本身对生物的急性和慢性的致毒效应;(3)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作用所引起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界面交换过程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物效应;(4)洗涤剂中的增净剂等成分所引起的水质富营养化等。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不仅大量生活和工业用洗涤剂随废水进入河口浅海区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重视,而且研究其在河口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然能为河口海域环境特征及污染状况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然而国内尚未见有我国河口海域阴离子洗涤剂含量分布的任何资料。在国外虽然有过这方面工作的某些报道(Ambe, 1973; Gagnon,1983),但以河口水体、底泥及其诸环境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行为及其环境意义的工作还属罕见。为此,我们研究拟定了简便快速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结合海河口有机污染的调查,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采用MPN计数法对胶州湾大肠菌群丰度进行7年(84个月)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大肠菌群丰度的周年变化明显,全年最高丰度与最低丰度相差约2.2倍。胶州湾大肠菌群丰度自2005—2009年明显下降,降幅达67%,说明胶州湾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研究还发现大肠菌群丰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河口区最高,湾内区最低,差异近11倍。大...  相似文献   

13.
Okamoto (1969)指出,多变量的主成分具有变差最优性、信息损失最小性、相关最忧性和回归最优性等最优性质,因此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种领域。由于主成分可以看作所研究的某个复杂事物的一个概括(肯德尔,1975),并可根据主成分所提供的数据,按数值大小排列顺序分级,因此主成分分析也被遥感界应用于区分不同水质(Klemas et al, 1981)。 本文以渤海湾西北部海河、永定新河河口区的陆地卫星数据作主成分分析,以显示河口区海水不同污染等级。同时以河口区各站位实测的多项有机污染数据作主成分变换,按主成分数值大小,将各站位分为不同污染等级。计算表明,遥感数据显示的不同污染等级的地理分布与实测数据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Using the example of Zolotoi Rog Bay, which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it was shown that organic pollution essentially influen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ausing changes not only in the quantitative but also in the qualitativ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morphology, the type of metabolism, and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microorganisms. We noted a zon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bacterioplankton, including the heterotrophic microflora in Zolotoi Rog Bay, which is caused by the high density of bacteria at the sites of organic matter supply and their low density in other areas examined, which are less influenced by the sewage. Special ecotrophic groups of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capable of utilizing the organic substratum entering the environment due to the anthropogenic impact become dominating in the heterotrophic microbial biocoenoses.  相似文献   

15.
Thevariationpatternsandcorrelationsoftotalphosphorus,organicphosphorusandphosphateintheChangjiangEstuary¥HuangZiqiangandJiWei...  相似文献   

16.
虾塘养殖中有机质自身污染速率及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耀  殷丽  宋云利 《海洋科学》1997,21(4):45-49
利用养殖期间水体中颗粒有机质垂直迁移通量,测定了虾塘自污速率;并以虾塘沉积物的Eh和Com值为指标,结合其空间分布形式,初步探讨了虾塘中有机质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新、旧虾塘尤其是不同养殖区域间的自污速率都存在明显差别;而沉积物中Eh和Com值的垂直分布形式,则可能成为虾塘有机质污染程度的重要评估参数。  相似文献   

17.
太湖主要入出湖河道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致突变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4年10月,应用国产大网膜402无极性树脂作吸附剂,提取环太湖5个主要入出湖河道中非挥发性有机物进行Ames试验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以分析期致突变性。结果表明,4个入湖河道水中有机以物均显示程度不同的致突变性,而出湖水未显示致突变性,4个样点的有机致突变物组成差异较大,梅梁湖承纳梁溪河和直湖港污水,作为玉要饮用水源地,加强其治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Distribution of coliform bacteria was surveyed monthly during July-1968 through December-1969 in Shimizu Harbor and Orido Bay. Among three significant rivers flowing into the coastal region, the water of Tomoe River was most microbiologically polluted.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bacterial density was highest at the estuary of the Tomoe River, and its density decreased toward Shimizu Harbor and Orido Bay.It was shown that the bacterial density decreased from surface to deeper layer. High density of bacteria was observed in bottom deposits at winter. The bacterial distribution might be disturbed by current caused by geographical features.Various types of coliform group were isolated in the surveyed areas. All types ofE. coli, E. freundii, A. aerogenes and Irregular appeared in the area of estuaries, and only limited types occurred in offshore.Bacterial number increased from upper stream toward the mouth of each river. The bacterial density differed from river to river. In the rivers flowing through the city the bacterial density chang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whereas in the river running through agricultual district it might be affected with the rainfall.  相似文献   

19.
目前海洋污染以沿海工业大城市附近的港湾、河口区以及浅水海区较为显著。作者通过对渤海湾河口区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了有机污染要素磷在海河口区的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规律,进而探讨磷在河口区有机污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污染指标项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