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激动素(Cytokinins)是植物激素的一种,广泛存在于陆生和水生植物中。绝大多数细胞激动素是嘌呤环的衍生物,在C5位上有一个取代基侧链,它们的化学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Skoog et al.,1970)。细胞激动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张,调节细胞分化,形态建成及延缓衰老等。 人类将海藻作为肥料利用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初人们将施用海藻肥取得的促生长效果归因于海藻含有多种无机营养成分。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表明,海藻中含有多种植物激素,其中的细胞激动素是关键的功能成分,对植物具有特别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而且,作为一种内源性植物激素,细胞激动素在海藻本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藻类细胞的分裂、伸长、活性延迟及细胞内营养物质的运输等(IL. etham et al.,1983)。  相似文献   

2.
有机锡从60年代开始曾被广泛用作海洋防污涂料的活性成分,它是人为引入海洋环境中的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近十年来,国外关于有机锡对海洋动物的毒性已作了大量的研究(Bryan et al.,1986; Alzieu,1991; Triebskorn,1994),有机锡对海洋藻类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有机锡对单种藻的生长、光合、营养吸收、毒性积累等方面(Evansand Smith,1975; Wong et al,1982; Thain,1983)。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海藻群落的角度来研究有机锡的毒性效应,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讨,了解有机锡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微藻群落结构变动和优势种演替的影响,为在我国制订有机锡海水水质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鲜海带中碘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带中含有高浓度的碘是其独特的化学组成特点,历来被海藻学家所重视(Tang and Chang, 1935, 1936; Black, 1948, 1949; Klemperer, 1957; Fernandez et al., 1964:Dave et al., 1973; Law, 1975; Solimabi and Das, 1977; Yamamoto et al., 1984:Doshi and Joshi,1989; Mairh et al.,1989),但是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方法都基于化学滴定,在材料上局限于海藻干品,另外海带样品含有大量的褐藻多糖以及多酚类化合物,能够包溶部分碘离子及碘单质,因此用常规的化学滴定法误差较大,从而导致试验结果的非重复性和非可靠性。本文利用碘离子选择电极法,直接在样品溶液中测定,不必经过离心、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测定了新鲜海带中不同部位碘的含量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海带中碘的化学存在形态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4.
异枝凹顶藻Laurencia intermedia Yamada广泛地分布于东亚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朝鲜半岛(Nam et al. , 1984)及日本(Yoshida et al. , 1998)。在东南亚的菲律宾(Silva et al., 1987),太平洋的斐济岛(NYeurt et al., 1996),东非、印度次大陆及印度洋的斯里兰卡、肯尼亚、坦桑尼亚及Réunion (Silva et al., 1996),以及西非的利比里亚、象牙海岸及加纳(Law son et al., 1987)等地均有报道。 Howe(1934)最早报道了中国的异枝凹顶藻。1962年,曾呈奎、张峻甫在“黄海西部沿岸海藻区系的温度性质”一文中也提到了该藻。1983年, 曾呈奎等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报道了黄海沿岸的异枝凹顶藻。1983年, 杭金欣等在《浙江海藻原色图谱》报道了浙江嵊山、渔山和南凫岛的异枝凹顶藻。1988年,张峻甫等也再次对该藻进行了报道。2000年,黄淑芳报道了台湾的异枝凹顶藻。  相似文献   

5.
食物的消化率是指被消化道吸收而进入体内的营养物或能量占摄入食物所含营养物或能量的百分比(Brett et al.,1979),在有关鱼类能量学的文献报道中,消化率、吸收率、同化率等常用来描述同一个概念。通过测定鱼体排出粪便的量可以对食物的消化率进行估计,但粪便除包含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外,还包含有消化液及肠道上皮等代谢物,这两部分物质难以分离。因此,在研究中,通常对这些少量的非粪便排出物不加区别,这样测得的结果称为表观消化率(Jobling,1983a),由于类便中的物质会流失于水中,从而给鱼类消化率的测定带来许多实际困难。目前测定鱼类消化率的方法很多,除虹吸法外,还有后肠取粪便法(Henken et al.,1985),Cr2O3指示物法(Henken et al.,1985),以及其它一些指示物法(Buddington,1980; Bowen,1981;Atkinson et al.,1984;De Silva et al.,1974), Braaten(1979);Cho等(1982)和Jobing等(1983a)对消化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鱼类对动物性饵料消化率一般较高,测定上的误差对能量收支的影响不是很大。许多生态因子对消化率产生影响,在实验室研究中,人们着重探讨了体重,水温、日粮水平及食物的性质等对消化率的影响(Solomon et al.,1972; Elliott,1976; Windell et al.,1978: Henken et al., 1985; Cui et al.,1988; Jobling,1993)。 1994年8月-11月,作者在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B.)幼鱼进行能量学研究中,探讨了日粮水平对其粪便失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水温、日粮水平及体重条件下黑鲷幼鱼粪便能的预测模型。通过研究,不仅阐明了黑鲷幼鱼的消化吸收效率随日粮水平等因子的变化规律,同时对黑鲷的养殖生产及其养殖环境的保护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虾成熟卵子的激活都是由海水引起的,海水的刺激引起成熟的卵母细胞发生皮层反应,完成减数分裂,这一过程同有无精子的作用无关(Clark et al.,1977,1980; Lynn et al.,1991; Pillai et al.,1987)。在对锐脊单肢虾(Sicyonia ingentis)的卵子激活研究中发现,其成熟卵子无论受精与否在接触海水以后均具有相同的激活过程,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恢复没有区别,而海水中刺激卵子发生皮层反应直接因子是Mg2+而不是Ca2+。在无Mg2+人工海水中,锐脊单肢虾的卵子不能激活;而在无Ca2+人工海水中,卵子则可正常激活(Pillai et al.,1987; Lindsay et al.,1992a)。Mg2+对锯额长臂虾(Palaemon serratus)卵子减数分裂的形响的研究表明,锯额长臂虾卵子减数分裂的恢复必须有Mg2+参与,而Ca2+则是非必须的;胞外Mg2+可以诱导卵子的皮层反应,并使卵膜外的微绒毛消失;胞外Mg2+的增加可使卵子内部游离Ca2+浓度发生变化,从而诱导卵子的激活(Goudeau et al.,1986,1991,1996)。 根据前人的报道,胰蛋白酶和胰蛋白抑制剂对对虾精子的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都具有明显的影响(Lynn et al.,1987; Griffin et al.,1990; Lindsay et al.,1992b; Chen et al.,1994)。Lynn等(1987)报道褐对虾(Penaeus aztecus)的卵胶前体(jelly procusor)含有约70%-75%的蛋白质及25%-30%的多糖,胰蛋白酶对于人工分离的卵胶前体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卵子在海水中的激活,Griffin等(1990)的研究发现,锐脊单肢虾的卵子内含有类胰蛋白酶的物质,解剖性成熟雌虾获得的卵子置入海水摇匀,上清液-卵水(egg water)可以诱导取自雌虾纳精囊内的精子发生顶体反应,胰蛋白酶也可以诱导对虾精子的顶体反应,而胰蛋白酶抑制剂则完全可以抑制对虾精子在人工海水中发生顶体反应时顶体丝的形成。Lindsay等(1992b)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并对卵水和胰蛋白酶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下对对虾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作用进行比较研究。Chen等(1994)对锐脊单肢虾精子的提取物进行生化分析发现,精子内部也有类胰蛋白酶的物质,并通过免疫电镜技术将其进行定位,精子的提取物可以降解分离的卵黄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在海洋动物的受精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已有一些报道(Sardet et al.,1992; Stricker et al.,1992; Shen et al.,1993; Jaffe, et al.,1994; Malinda, et al.,1994)。而在对虾的受精及发育生物学方面应用还比较少,只有锐脊单肢虾的卵子激活及早期发育的研究上有一些报道(Hertzler et al., 1992, 1994: Lindsay et al.,1992a)。 海水中的离子成分是影响卵子激活的关键因子,而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对虾受精也有着很大影响,这两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外中国对虾的受精生物学研究中均未见报道。 作者对上述两类理化因子对中国对虾卵子激活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中国对虾卵子受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初步分析了造成异常卵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X射线分析显微镜(XGT-2000V, Horiba Co.,Japan,1993年制造)是一种新颖、快速的元素分析仪器,可以用来分析海藻中元素的组成特点。本研究对1997年4,5月在山东省威海市采集的22种海藻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海藻的Ⅹ射线荧光光谱(XRF),并根据Ⅹ射线特性荧光的能量分析海藻的主要元素组成。然后采用基本参数法(FP法)对每种海藻的主要元素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Ⅹ射线分析显微镜可以快速观测海藻中的主要元素如钾、硫、钙、铁、锌、溴、锶等,是研究元素组成与化学种态的有效的非破坏分析手段。从Ⅹ射线荧光光谱可以看出,绿藻的特征元素是钾、钙、硫,孔石莼(Ulva pertusa)含有较多的铁元素,而浒苔则含有较多的溴元素。褐藻的特征元素除钾、钙、硫之外,还含有较多的锶元素。另外,酸藻 (Desmarestia viridis)含有大量的硫及溴元素,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单条髓藻(Myelophycus simplex)及酸藻 (Desmarestia viridis)中尚含有较多的铁元素。红藻的特征是多种红藻均含有较大量的溴元素,例如波登仙菜(Ceramium kondai)、松节藻(Rhodomela confervoides)、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及亮管藻(Hyalosiphonia caespitosa)。另外,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中含有大量的钙质。  相似文献   

8.
鱼类的耳石信息分析及生活史重建——理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石(Otolith)是硬骨鱼类(Teleosts)在生长过程中沉积在内耳中的结石,主要矿物成分是CaCO3起声音接收和平衡定向作用。其内部轮纹(日轮Daily ring或年轮Annul ring)像在其他海洋动物特定钙化组织(如瓣鰓类外壳、珊瑚骨骼、多毛类颌骨、乌贼内壳、哺乳动物牙齿)中的轮纹一样随鱼类的发育而生长,并沉积着现场水环境中的主要化学元素。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其轮纹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相当稳定,记录了鱼类个体生活过程中丰富的生物物理化学环境信息,所以,耳石信息分析可以揭示鱼类的生活史及其所经历的环境变化。在目前,耳石信息分析的应用涵盖了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鱼类的孵化和早期发育生长、产卵场和产卵期判定、仔鱼的运输过程(Larval transportation、年龄鉴定与种群鉴定(Age determination & population discrimination)、个体迁移(Migration)等。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揭示鱼类生活史、生活史重建(Recastruction of life history)以及海洋环境域变(Regime shift)的关键技术,也是国际上渔业科学和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过去10年内三次国际鱼类耳石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1993 Maryland-USA,Secor et al,1995a,1998- Bergen-Norway Fossum et al,2000;2004- Townsville Australia Begg et al,2005)大大推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年龄鉴定与验证、显微结构分析(Microstructure)和微化学分析(Microchemistry)(Stevenson et al.,1992 ;Secor et al..1995a, Fossum et.al, 2000; Campana 1999, 2001; Elsdon et al, 2003a, b;Begg et al, 2005 )等。  相似文献   

9.
自从Longuet-Higgins(1963)根据非线性作用导出较正态分布为准确的波面高度分布以来,高阶矩在军事、高科技等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Huang等(1980)曾检验了高阶非线性分布,他们发现当波高概率分布中包含直至四阶项时与观测结果相符,但如果考虑更高阶不但效果不好,反而更差。尽管非线性随机过程在海浪理论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对海面雷达散射研究仅讨论到三阶矩的影响(Fung et al.,1991;Chen et al.,1992)。电磁随机表面散射理论有适应大尺度随机起伏的粗糙面的Kirchhoff散射模式、轻度粗糙表面的微扰散射模式、大小尺度独立叠加的双尺度散射模式、全波散射模式(Bahar,1987)和积分方程散射模式(Chen et al.,1992)等。对随机粗糙Kirchhoff表面电磁波散射问题,尽管几十年来许多科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Fung et al.,1991; Ulaby et al.,1982;Wu et al.,1988),Eom等(1983)曾对Gaussian面和非 Gaussian面的散射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Fung等(1991)将Kirchhoff散射模式推广应用到三阶粗糙随机表面,然而更高阶矩对散射截面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文在Fung等(1991)的基础上将Kirchhoff散射模式推广应用到四阶项,并对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海水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国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报道,特别是脂类中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Izquierdo et al.,1989a; Izquierdo et al.,1989b; Watanabe et al.,1994)。但迄今为止,我国鱼类营养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仔稚鱼阶段还未见报道。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如真鯛(Pagrosomus major)、黑鯛(Sparus macrocephal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的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30%,某些营养要素的缺乏或不足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加快我国海鱼养殖的发展,保证生产所需的优质种苗的供给,开展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工作者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n-3HUFA是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最为重要(Watanabe et al.,1989a; Watanabe et al.,1989b)。由于轮虫、卤虫等活饵料中DHA和EPA的含量很低,远不能满足海水仔稚鱼的需要,因而,有关学者通过选用优质单胞藻、制作油脂酵母、投喂富含n-3HUFA的人工微型佴料等方法强化活饵料。Watanabe等(1983)最早将富含n-3HUFA的鱼肝油等制成乳化油,直接加人培养活饵料的海水介质中,当富集于活饵料体内的n-3HUFA达到最大值时,将活饵料作为活的营养载体投喂给仔稚鱼,即可将外源n-3HUFA转移至仔稚鱼体内。该方法简便、实用,现已被推广(Izquierdo et al.,1989b)。 本研究采用乳化油直接添加法,人工调节卤虫体内n-3HUFA含量,探讨n-3HUFA对黑鲷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