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生长着极为丰富的海藻,但是,过去研究报道不多,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南海诸岛资源,就有必要对该海区海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1958、1975、1976年)及山东海洋学院(1976年)在西沙群岛进行了详细的海藻资源调查和采集,采到数千号海藻标本。我们仅研究红藻门仙菜目里的仙菜科种类。经过初步鉴定,属于仙菜科的海藻有11属。本文报道四个属八个种,其中三种是西沙群岛首次记录,三种是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
马蹄螺总科(Trochacea)是西沙群岛海产软体动物中产量最大、产值最高的一个总科;同时,它的种类也很多,在海贝区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沙群岛的马蹄螺总科以往共已记录24种,分求于12属3科。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西沙群岛采到的马蹄螺总科135号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増补8种,其中3种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除研究整理了主要异名,对前人工作做了一些修订外,并对前人所报道的仅有名录的12种增补了描述和地理分布,同时对前人描述的种类进行了再描述。 前人已在西沙群岛报道,我所尚未采到的种类有: Turbo marmoratus Linné,T.cornutus Solander,T.coronatus Gmelin, Astraea haematrage( Menke)。前3种系熊大仁(1949)报道,有图有描述,但T. coronatus描述欠细,无法确定其种名;前2种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T. marmoratus,虽然我所一直未曾采到,因图、文均明,故予列入。第4种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1974)报道,因无图无描述而无法确定,故未列入。 总计,本文共描记30种,分隶于14属4科。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多毛类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群岛是我们伟大祖国南海诸岛的一部分,位于广东省海南岛的东南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的渔捞基地.为了进一步查清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1956年-197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是根据1975-1976年在西沙群岛潮问带及潮下带采集的标本,以及1959年在西沙群岛西北水域,水深200米以内采到的标本进行研究,鉴定了68种多毛类,均系西沙群岛第一次发现,其中有47种在我国是新记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蛸类俗称八蛸、章鱼、八带鱼或八爪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为近岸渔业的一种捕捞对象。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诱蛸和钓蛸经验,为调查了解蛸类的生活习性和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研资料。 蛸类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软体动物,其肉质的脂肪含量高,维生素甲丰富,是良好的副食。 我国近海蛸属(Octopus)种类丰富,目前已知16种(包括本文中描述的三新种),约占全世界蛸属总数(约90种)的六分之一。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在我国海域采到的蛸属标本,通过内外形态的综合鉴別,以及和本属中一些近似种的比较,描述了三个新种,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宝贝总科的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海区,宝贝总科的种类相当丰富,以前我们曾报道过41种。1975年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组织考察队到西沙群岛进行调查,补充了不少资料和标本,经过整理鉴定又发现了10种,隶属于2科,7属,其中有二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4种头足类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3):331-340
本文研究中国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目乌贼和短蛸4种头足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中国枪乌贼和杜氏枪乌贼整年摄食率都高,目乌贼在春、夏季高,短蛸则在秋季摄食率高.4种头足类胃饱满系数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中国枪乌贼属游泳生物食性类型,杜氏枪乌贼和目乌贼属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混合食性类型,短蛸属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食性类型.4种头足类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62、2.85、2.88和2.04级,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其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食物重叠明显,对该海域的鱼类、甲壳动物(长尾类和短尾类)、头足类、糠虾类、端足类、樱虾类、腹足类等饵料生物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贻贝科在我国至今已发现有50种左右,其中多数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些属(如石蛏属Lithophaga、肠蛤属Botula等)的种类都穴居于珊瑚礁中。在西沙群岛,这一科的种类本应该较多,但由于它们的栖息习性较特殊,一般不易采到,我们虽多次赴西沙考察,然获得的标本还很不够;今后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种类。 西沙群岛贻贝科的种类,过去只有张玺等的零星记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报告。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多次赴西沙潮间带调査所获得的材料,共研究鉴定标本116个,计11种,分隶于6属,其中有3新种,另有3种为我国近海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头足类以其足环生于头部而得名。它们虽和动作缓慢的蜗牛及装备笨重的贝和螺等是同兄弟,但多数成员打破了贝壳的限制,挣脱了着生活的束缚,一反迟钝的运动方式,而以游快捷、残忍好斗的姿态,活跃在全世界的海洋中,令许多动物望而生畏。头足类在它兴旺发达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曾有1万多种之多,以后在生存竞争中只有数种类获得了成功,使全世界仅有不到600种我国海域约有100种。人们依其鳃和头部足数量和长短而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有二鳃,中头部有十只足者叫乌贼和鱿鱼,长有八只者称章鱼。章鱼俗称蛸或八带蛸,足长者叫蛸,足短者叫…  相似文献   

10.
继“西沙、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浮游硅藻类分类的研究”之后,作者又对西沙群岛所属岛、礁附近海域的羽纹硅藻进行了初步整理,共鉴定出羽纹硅藻11属27种及其变种(其中8种是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对首次记录的种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绘图。某些在我国其他海域已有报道的种类,如光辉针杆藻、串珠梯楔形藻、海生斑条藻、琴状舟形藻、流苏胸隔藻、双标胸隔藻、钝端双眉藻、细纹斜盘藻等,以往的描述较简单,并且与西沙群岛标本的形态也不完全雷同,为了便于应用和比较,本文根据西沙群岛的标本,又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或补充说明。对有图而无说明,或仅有名录的种类的国内资料,在地理分布内注明。为了保持西沙群岛所属海城硅藻分类研究的连续性,本文仍采用 Hendey 提出的分类系统排列。 为便于读者査找,每一种名下列出其同物异名。 标本多用小型浮游生物网采得,有些则取自珊瑚表面。插图均用描图仪描绘。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西沙群岛多毛类的研究,除一些零星记载外,迄今尚未见过任何报告。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赵述岛、北岛、石岛、中岛和永乐群岛的森屏摊、晋卿岛、琛航岛共采到多毛类标本140号,约420个标本,经过研究鉴定共计61种(有两种未定种),其中有一新种,有43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此外,在永兴岛用浮游生物网拖到吻沙蚕(未定种)Glycera sp.和微蚕 Nematonereis Unicornis(Grube)等8种的生殖期标本,截至目前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微蚕等种的性生殖期的报告,对这些种生殖期性成熟标本,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本文包括分类学描述和动物地理学初步分析两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在我国西沙群岛捕获的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和蠵龟Caretta caretta(Linnaeus)上附着的藤壶5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2新种,其余3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西沙群岛口足类(甲壳纲)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沙群岛的口足甲壳类(Stomatopod Crustacea)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生物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7种,分隶2科3属。其中有5种都是首次发现于我国近海,有一种为新种一一西沙微虾蛄Parvisquilla xishaensis sp. nov. 。 口足类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不少种(特别是指虾蛄科Gonocfactylidae的许多种)栖息于珊瑚礁间;西沙群岛珊瑚礁环境中,有丰富的热带海洋动物区系,估计口足类应该相当丰富,由于我们过去调查采集还不够充分,目前发现的种不多,象在海南岛及南海其他近岸岛屿常见的假虾蛄Pseudosquilla ciliata Fabricius,刺尾指虾蛄Gonodactylus demani以及裂尾虾蛄属Charisquilla等属的代表,在西沙都还没有采到,预计将来随着调查采集的深入,还会发现更多的属种。  相似文献   

14.
海草在世界各海域已知有12个属,其中8个属在我国有分布。在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沙群岛动、植物区系调查中,先后采到海龟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 Ehrenb.) Aschers.、喜盐草 Halophila ovalis (R.Br.) Hook.和无横脉喜盐草 H. beccarii Aschers.等三种海草,分隶于二属。 海草是一个热带性较强的类群,在已知的12个属中,有7属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分布在我国沿海的8属海草中,也有6属是热带性的(包括西沙群岛的2属3种),其中海龟草是纯热带种类,而喜盐草和无横脉喜盐草是热带一亚热带类型。 在我国,有关海草的研究甚少,本文首次报道西沙群岛海草。海龟草、喜盐草及无横脉喜盐草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从太平洋赤道中部海域采获头足类稚仔,经鉴定分隶于2科2属3种,均为该海域首次记录.文中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6.
在西沙群岛蟹类的种类组成中,栖息于潮间带的种类与栖息于浅海区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梭子蟹科(Portunidae)是潮下带浅海区最为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大都生活在礁盘的浅水中,常潜伏于珊瑚礁缝隙中或礁块下。梭子蟹科中的大部份种类,特别是Portunus,Thalamita与Charybdis三个属的所有种类,均可食。但迄今在西沙群岛所采到的标本,多系Portunus与Thalamita两属中的中、小型种类,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食用种类尚未发现。本篇包括梭子蟹科15种,其中包括1新种,有5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船在南海200—5,000米深海区拖网试捕中采获一些少见的头足类。经鉴定,共发现5科6属6种。在中国海首次记录的有:帆乌贼科的相模帆乌贼Histioteuthis dofleini(Pfeffer),蛸乌贼科的阔鳍乌贼Taningia danae Joubin,爪乌贼科的爪乌贼Onychoteuthis banksii(Lea-ch),十字蛸科的烟灰蛸Grimpoteuthis um-bellata(Fischer)。柔鱼科的枪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 (Lesueur)和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Lesson)首次在我国深海区采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孔蛸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是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的头足类品种.本研究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标准,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采集自宁德海域的中国小孔蛸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对其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小孔蛸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总糖的含量分别占鲜样质量的比例为83.8%、13.5%、...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共有标本276个,鉴定为32种,分隶于10科、22属。其中有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收藏的标本对明管虫属开展了分类学研究,共发现两种明管虫:Hyalinoecia tubicola (Müller,1776)(明管虫)和H.papillata Imajima,1999(乳突明管虫)。二者均采集于南海北部海域沙质基底,Hyalinoecia tubicola广泛分布于广东省沿岸海域向南至西沙群岛,H.papillata则首次报道于中国南海,其区别于H.tubicola在于第一疣足具伸长舌状、两侧边缘具有乳突的前刚叶( vs.耳状前刚叶、边缘光滑)。本文详细提供了二者的形态学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