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84-1985年中国首次赴南大洋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西北海域(62°06.8′-64°24.′5S,56°2.8.′6-62°3l.′0W)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进行了潮间带采集,共获得软体动物双壳类100余号近500个标本,经分类研究,共有13个科24种,其中7种为该调查海域首次记录,3种只鉴定到属。它们大多数是壳小,壳质极薄脆的环南极分布的南极种和亚南极种,明显地显示出寒带高纬度海域的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数据,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与渔场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和对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并与东海外海种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平面分布变化则与盐度相关。平均丰度在夏季最高(2.75个/m3),在冬季最低(0.10个/m3)。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端足类49种,江湖独眼钩虾(Monoculodes limnophilus)和裂颏蛮(Lestrigonus schizogeneio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江湖独眼钩虾在四季中对端足类总丰度都有很大贡献,在春秋冬三季为第一优势种,说明江湖独眼钩虾对相对较低的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裂颏蛮则只在春夏秋季有较大贡献,其中夏季裂颏蛮贡献率为0.87,高于江湖独眼钩虾,这与裂颏蛮具有较高温度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关。浮游端足类种类数与总丰度都与表层温度的线性相关显著,同表层盐度的相关不显著。作为长江口鱼类的重要饵料之一,浮游端足类的数量分布对长江口和舟山海域渔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浮游端足类??亚目(Amphipoda-Hyperiidea)是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中比较重要的类别之一,它们不但常见而且是经济鱼类的良好饵料。有关此类海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国外学者有较多研究结果发表,如Thurston (1976)和Shulenberger (1977)曾经分别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国内学者也曾作过零星报道(李冠国、黄世玫,1964;郑重、郑执中等,1965 ;陈清潮等,1978)。 本文研究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5月底至7月初在东海的几个断面上(123°一129°E,26°30′-32°30′N),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得的78 号垂直分层(0一50m, 50-100m, 100-250m, 250-500m, 500-1000m, 1000-2000m)样品。作者对样品中的端足类??亚目逐层分类计数,初步分析了其种数、总量及主要种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今后进行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用材料是1984年12月至1985年2月我国首次南大洋综合考察,“向阳红10”号调查船于12个底栖拖网站、25个采泥站和3个箱式取样站采到的标本。调查海域为南纬60°11.''1-66°49.''3,西经55°06''.2-69°19.''7之间,包括南设得兰群岛(South Shetland Is.)周围海域、布兰斯菲耳德海峡(Bransfield Str.)和阿德莱德岛(Adelaide I.)西北海域。所得标本经鉴定,共有15种,分隶于5科8属。  相似文献   

5.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自1984年12月至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即南纬61°11′-66°49′,西经55°06′-69°19′,包括南设得兰群岛周围海域和阿德莱德岛西北海域,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共获得大约500号苔藓虫样品;大部分样品是由底拖网(三角网)获得的定性标本,少数为大洋采泥器(0.25㎡)获得的定量标本。 本文系根据此次考察获得的420多号唇口类苔藓虫标本系统研究整理而成。在所获样品中仅有78号样品属于栉口目和环口目,约有25种,将另行研究发表。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所获得的唇口类苔藓虫按群体形态可分为10个类型(colonial types, zoarial types): I. 被覆型(encrusting),共22种;II.分胞型(celleporiform),共5种;III.藻苔虫型(flustriform),共7种;IV.草苔虫型(buguliform),共19 种;V.壳苔虫型(eschoriform),仅1种; VI.索带苔虫型(vinculariform),共六种; VII. 胞苔虫型(cellariiform),共16种;VIII.网孔苔虫型(reteporiform),共8种; IX.链胞苔虫型(catenicelliform),仅1种;X.角胞苔虫型(adeoniform),共有11种。现有标本仅Smittina obicullata 群体属壳苔虫型。有的种,如被覆类型的 Osthimosia eatonensis 和 Arachnopusia monoceros,有时也能形成单层管状群体绕圆柱形基质生长。按群体生长方式可分为被覆型(encrusting type)和直立型(erect type)两类,但某些群体介于中间状态,如壳苔虫型、索苔虫型、角胞苔虫型和网孔苔虫型的某些种类,其群体最始端部分被覆在基质上,而群体绝大部分则脱离基质直立生长,其生长方式属于被覆—直立(亚直立)型。从表1可知,现有种类群体绝大多数系直立型(59种);完全被覆型的种类只有19种,匍匐(松散被覆)的种类2种,被覆一直立(或亚直立)的种类16种。  相似文献   

6.
浙江北关港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北关港附近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大型污损生物9门44科53属59种,种类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污损生物群落。固着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优势群体,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种是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es),其次为长鳃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强壮藻钩虾(Stenothoe valida)等种类。该海域污损生物全年各月均有附着,6-10月板的覆盖面积均达100%,附着盛期为6-8月,月板、季板、半年板和年板的平均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 371±8 722) ind/m2和(1 667.5±506.0) g/m2,(31 605±17 671) ind/m2和(5 879.1±2 576.5) g/m2,(31 188±10 834) ind/m2和(13 989.6±4 755.4) g/m2,(18 425±5 757) ind/m2和(6 581.9±2 175.9) g/m2,其中夏季附着强度最高。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栖息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另外,盐度、水体透明度以及光照等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克  王荣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2001,32(5):534-540
于 1 994年 4月 (春季 )和 1 1月 (秋季 )在东海 41 0站 ( 1 2 4°5 9′E ,2 9°32′N ,水深 85m)对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规律进行 2 4h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均不明显 ,其数量主要分布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在桡足类的优势种中 ,个体较大的中华哲水蚤第V期和成体、精致真刺水蚤 ,以及磷虾类的中华假磷虾和太平洋磷虾等 ,其昼夜垂直移动比较明显。而一些个体较小的种类 ,如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和其他种类的幼体、被囊类的优势种长尾住囊虫等 ,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在秋季 ,它们的昼夜垂直移动均不明显 ,主要集中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相似文献   

8.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类群,由于它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并且营养价值高,常为许多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无论从渔业海洋学或从海洋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无疑地,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这一类群进行分类和生态学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南海的浮游桡足类,过去虽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国外方面:1883年英国Challenger号调查船,曾在香港东南外海做过2个站的采集,由Brady(1883)记载过1个种;1888年Giesbrecht曾记载过香港的哲水蚤14种;1908年美国Albatross号调查船,曾在同一地区做过6个站的采集,由Wilson(1950)报导过150种,其中哲水蚤占108种;1955-1957年Rose曾报导过越南芽庄近岸浮游生物名录并记载哲水蚤类1个新科、1个新属和3个新种;1957年日本Soya号调查船,在第2航次往南极考察时,途经南海曾做过1个站的采集,由Tanaka(1960)记载过16种,其中哲水蚤占5种;1959-1960年美国Stranger号等调查船曾在南海西南作过浮游生物采集;1961年Wickstead报导过包括分布于南海南部(4°N)7个站哲水蚤90种:1971年Bowman记载过包括分布于香港的1个哲水蚤新种。国内方面:1963年沈嘉瑞与李茯香,报导过广东雷州半岛鉴江口与湛江港的哲水蚤20种;1965年郑重等的《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一书中,记载有17种采于南海,提到有49种在南海有分布记录,其中哲水蚤44种。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除同物异名外,整个南海共记载过哲水蚤163种左右。 作者对1959-1960年以来海洋研究所在南海进行海洋调查所采得的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相当丰富,它们的分类研究报告将按目科陆续分篇发表。 本文是南海哲水蚤目的第一部分,共记载45种,分隶于4科,计哲水蚤科(Calanidae)9种,真哲水蚤科(Eucalanidae)11种,拟哲水蚤科(Paracalanidae)19种,伪哲水蚤科(Pseudocalanidae)6种。文中报导1新种Calocalanus monospinus sp. nov. (Paracalanidae)和9种本海区首次记录(属真哲水蚤科者1种,拟哲水蚤科者5种,伪哲水蚤科者3种)。凡属作者(1965)在黄、东海报导过的种类,其形态特征的描述,均行省略。本文承沈嘉瑞、刘瑞玉和郑执中教授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作者特致以衷心谢意。  相似文献   

9.
2016年8月7-14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83°N附近设立的长期浮冰站开展了辐射和湍流通量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反照率变化范围为0.64~0.92,平均反照率为0.78;基于现场观测数据评估了PW79、HIRHAM、ARCSYM和CCSM3 4种不同复杂度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在天气尺度的表现,最为复杂的CCSM3结果优于其他参数化方案,但不能体现降雪条件下的反照率快速增长。浮冰区冰雪面平均净辐射为18.10 W/m2,平均感热通量为1.73 W/m2,平均潜热通量为5.55 W/m2,海冰表面消融率为(0.30±0.22) cm/d,表明此时北冰洋浮冰正处于快速消融期。冰面的平均动量通量为0.098(kg·m/s)/(m2·s),动量通量与风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达0.80。  相似文献   

10.
毛颚动物是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是典型的海洋浮游动物(仅Spadella属的种类生活于浅海岩石或海藻之间)。它的分布遍及世界海洋。在数量上也相当可观,根据1976年我们在东海两次采集的资料,夏、秋季它在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中的比例可达40%。 毛颚类是肉食性浮游动物中的饕餮者,不仅大量消耗桡足类,有时也能吞噬个体较小的燐虾、端足类和仔稚鱼等。它的数量高峰往往出现在其他草食性浮游动物的数量高峰之后。然而,它本身又是一些鱼类和肉食性浮游动物的食料。可见它在海洋食物网中所处地位的重要。在水域生产カ研究中,毛颚类的研究是了解某一海区生态转换效率的一项重要内容。 许多毛颚类是水团或海流的良好标志,例如,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可以作为黄海水团和日本内海低盐水的指标种,秀箭虫(Sagitta elegans)可以作为亲潮和里门寒流的指标种,锯齿箭虫(Sagitta serratodentata)在大西洋可以作为湾流的指标种,而多变箭虫(Sagitta decipiens)在印度西岸可以作为上升流的指标。又如人们所熟知的,Russell曾根据毛箭虫(Sagitta setosa)和秀箭虫的分布来推断北海低盐水团和天西洋高盐水团在英吉利海峡的相互推移和消长的情况。这类例子很多,兹不赘述。总之,毛颚类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标已日益受到各国海洋学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根据东海陆架区综合考查1976年6-7月及8-9月,在127°E以西,北起32°N,南至26°30′N(6-7月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自底到表垂直拖网样品85份加以分析,对调查期间此海域内毛颚动物的分布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角藻是甲藻门、甲藻纲、多甲藻目、角藻科的一个大属,在世界上已记录约120种,除个别种外,都是海产,主要分布在热带大洋及其附属海域。它们中的大多数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当严格,因此其区系分布和生态特点在海洋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世界大洋的角藻分类和生态报告,除印度洋调査外,其余大都未涉及其边缘海域。在国内,曾报道渤海、厦门和海南岛水域的角藻32种,其调査区或在内海或距岸较近。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的角藻则尚未见记载。 随着我国海洋调査范围向东部和南部外海发展,我们采到许多角藻标本。本文根据1974年5-6月和1975年3-4月,在西沙、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15°28''-17°30′N,111°10′-114°50′E)42个测站上,用网目为68平方微米的小型浮游生物网,自水底至水表垂直拖网所获得的材料,先报告角藻31种,其中有20种和4変种是我国初次记录(包括新订正的一个变种),其余种类以后陆续报道。 在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的角藻中,除极少数可见于温带外,绝大多数都是热带海域的习见种;还有圆头形角藻(Ceratium gravidum Gourrct)、剑锋角藻(C. incisum (Karst.)(?rg)、曲肘角藻(C. geniculatum(Lemm.)Cleve)等世界罕见的狭热带性种,锥形角藻(C. schroeteri Schr?der)、梭角藻针状变种(C. fusus var.seta(Ehr.)J?rg)、偏转角藻(C.deflexum(Kof.)J?rg.)、毕氏角藻(C. bigelowii Kofoid)等热带印度-西太平洋特有种,以及深水产的嗜阴性物种,如脑形角藻(C.cephalotum (Lemm.)J?rg.)、长头形角藻(C. praelongum (Lemm.) Kofoid ex J?rg)等。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沙、中沙群岛海域生物地理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特点。 本属有些种的形态变化很大,无论在文献或我们的标本中都出现许多这种现象。因此在本文中对一些多型种标本进行了详细测量,以便与其近缘种比较。J?rgensen曾提出本属的分类演化系统, Sournia对此也进行过讨论。目前我们对本属全部种类的形态和生态变异认识还不全面,故本文对每亚属内的物种暂按种名字母顺序排列描述,以后再进一步讨论其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12.
海河口位于渤海湾西端,天津市东侧,是仅次于黄河口的渤海第二大河口。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性的内湾,水质肥沃,资源丰富,是我国黄海、渤海许多经济鱼、虾类良好的产卵、索饵和育肥场所,在渔业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渔盐之利,舟辑之便”的海河口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天津市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随着天津市工农业的发展和经济开发的加强,以及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密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入海径流锐减,水域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渔业资源受到了威胁。为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其他单位组成协作组,于1978-1981年对渤海湾的污染状况及其影响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污染的主要区域是河口近岸区,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氮、磷和石油等。(本集邹景忠、张景镛?文)当时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区的有机污染研究甚少。为进一步查明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的状况、规律及其影响,研究河口的物理自净,探索污染防治措施,我们又于1983-1985年,从陆、海区域水环境的综合研究出发,运用环境地球化学和污染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对面积814 km2 的海河口区进行了多学科的专题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调查范围是118°E以西,38°35’N以北,水深l0m以浅的外河口(包括大沽口、北塘口及其口外近岸水域)和受潮汐影响的内河口(包括永定新河河口段和大沽排污口),共29个测站(图1)。调查时间为1984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10月(平水期)三个代表月份。8月还在B, D, 8, 17 和20号站进行周日连续观测。调查项目如下: 水文、气象、物理部分:水深、水温、水色、透明度、盐度、海流、风速、风向。 水质部分: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五日生化耗氧量(BOD5)、总氮(TN)、氨氮(NH4-N)、亚硝酸氮( NO2-N)、硝酸氮(NO3-N )、无机氮(TIN)、有机氮(TON)、总磷(TP)、无机磷(TIP)、有机磷(TOP)、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悬浮体。 底质部分:有机碳(TOC)、有机氮(TON)、硫化物(S)、腐殖酸(HA)、烧失量(IL)、AS。 生物部分:大肠菌群(CB)、陆源异养菌(THB)、海洋异养菌(MHB)、叶绿素a、浮游动、植物。另外,还进行了天津南、北排污河污水对鱼、虾的急性致毒和鱼虾的回避实验。 本调查是国内首次对河口区有机污染进行综合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和样品,经过资料处理、分析和研究,查明了目前海河口区的有机污染水平;探讨了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阐明了有机污染对河口生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经济鱼虾)的影响状况;计算了海河口和渤海湾的三维潮流场,建立了COD的三维扩散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其中,对某些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河口生态现象所提出的一些新见解,以及调查中所建立的综合研究方法、有机污染评价方法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析方法等等,对当前和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有机污染规律及防治措施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调查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两部分。本调查报告,着重讨论海河口区水环境特征,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的评价和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的防治途径等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部近海涟虫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涟虫类(Cumacea)是甲壳动物软甲类中的一个目,与端足目、等足目等同属囊虾类(Peracarida)。其形态构造较为独特(图1),头部与前3或4胸节愈合,留下5或4个活动胸节,外覆以膨大的头胸甲,其侧缘与胸足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鳃室。鳃叶附于第1颚足宽大的外肢上。腹部细长呈链状,许多种类缺少尾节,雌性腹肢完全退化。大部分涟虫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属底栖生物。许多涟虫在交配期或夜间离开海底沉积,到水层中营游泳生 活,所以浮游生物拖网中也常能大量采到。涟虫也是鱼类和大型甲壳类食物的组成部分。 最早记载的涟虫是 Lepichin于1780年报道的 Oniscus scorpioides ,即现在的蝎形针尾涟虫 Diastylis scorpioides。第二例有关涟虫的报道是 Colone Montagu 于1804年所作。H. Milne-Edwards于1828年为此种建立了Cuma属,涟虫类 Cumacea一词的名称即来源于此。按常规,涟虫目的名称应从最早发表的属名,即针尾涟虫属(Diastylis),但因源于Cuma属的 Cumacea一名已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不便更改,散仍保留Cumacea一名。 现今涟虫目已知共有近800种(Robert,190),分隶于11科,100多属,大多分布在0-500m之间,也见于大洋深渊底(如发现于爪哇海沟的 Makrokylindrus halis Jone,1969,栖息深度可达7160m)。关于中国近海的涟虫,以往研究较少,台湾省曾有少量报道,华北的涟虫仅罗玛金娜(JIOMAKИHA)于1960年报道过8种(其中1个未定种)。由于涟虫埋栖于泥沙之中,其分布范围局限性较大。涟虫的地方性种(endemic species)较多。搞清我国涟虫目的种类组成,对底栖生物生态学、浮游动物学、动物地理学以及鱼类食性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部涟虫目15种,分隶于6科、13属。其中有3个新种:舌突圆涟虫Cyclaspis linguiloba sp.nov.、六刺丽涟虫 Lamprops hexaspinula sp. nov.、二齿半尖额涟虫 Hemileucon bidentatus sp.nov;7个新纪录是卵圆涟虫 Bodotria ovalis、宽甲古涟虫 Eocuma lata、蛇头女针涟虫 Gynodiastylis anguicephala、梭形驼背涟虫 Campylaspis fusiformis、笨凸背涟虫 Campylaspis amblyoda、光亮拟涟虫 Cumella arguta、和太平洋方甲涟虫 Eudorella pacifica。另外,罗玛金娜1960年报道的新变种脊腹异涟虫 Heterocuma sarsi var. costata应为萨氏异涟虫 Heterocwma sarsi 的同物异名。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采自长江口以北的中国近海,主要为底栖生物海底表面采泥、拖网和浮游生物拖网取样所获,个别的为潮间带采集所得。体长的测量自头胸甲前缘至尾节末端(不包括尾节端刺),如果不存在尾节,则至第6腹节末端。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