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旋 《地球》2012,(1):152-155
我国19个省份50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最严重的除了三角洲和平原地区,还有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底,主要集中在渭河盆地和汾河谷地,如西安、成阳、太原、运城、临汾等城市。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上海是我国著名的地面沉降灾害城市,经过45年来防治地面沉降的探索,取得了防治平原区地面沉降灾害的宝贵经验。上海地面沉降历史可分为两大时期,即1921~1965年快速沉降时期和1966~1995年的缓慢沉降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上海的主要地面沉降灾害有:潮水上岸、暴雨导致地面积水、高潮桥下通航受阻、基础设施遭损、地貌形态改变等。自1956年以来,上海采取了如下八个方面的防治措施:建设防汛墙、建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振东  唐益群 《地震工程学报》2007,29(3):275-278,292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重要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据最新统计资料,全国96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苏南太湖流域由于城镇用水和工业用水的迅速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内出现了5000km^2的地区地面沉降,有些地区累计沉降量超过2.0m。地面沉降已经影响到区域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加快区域供水步伐,调整工业结构,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是防治地面沉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方法,相干目标分析是利用时间序列多景影像获取地表稳定反射体——高相干点目标的新方法.实验区选择上海市主城区约100 km2 区域,InSAR的实验数据采用覆盖1992~2000年间的25景ERS-1/2的单视复影像.在无先验沉降场模型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显示该实验区的地面沉降场在时间范围上跨越8年,平均观测时间采样率约为4个月,垂直形变精度优于5 mm,满足我国对城市地面沉降形变观测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大时间/空间尺度上的高精度地表形变观测.  相似文献   

6.
方法,相干目标分析是利用时间序列多景影像获取地表稳定反射体——高相干点目标的新方法.实验区选择上海市主城区约100 km2 区域,InSAR的实验数据采用覆盖1992~2000年间的25景ERS-1/2的单视复影像.在无先验沉降场模型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显示该实验区的地面沉降场在时间范围上跨越8年,平均观测时间采样率约为4个月,垂直形变精度优于5 mm,满足我国对城市地面沉降形变观测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今后大时间/空间尺度上的高精度地表形变观测.  相似文献   

7.
煤矿采空区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其稳定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在煤矿关闭之后仍然存在缓慢的地面沉降,这给矿区土地规划和再利用带来了巨大隐患,因此监测和研究老采空区之上的地面沉降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揭示老采空区的地面沉降机制,对焦作市王封煤矿开采后地面沉降进行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和高...  相似文献   

8.
西安孕育严重的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本文采用GPS精密定位和InSAR遥感差分技术对西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进行变形监测与分析,获取了西安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整体变形现状的珍贵信息,通过对这些变形信息的研究分析,揭示了西安现今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时空演化特征和机理:随着停止或限采地下水,西安地面沉降量级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最大年沉降速率20~30 cm/a减少到不足10 cm/a,且超过60%的沉降区域的年沉降速率已由90年代中期的5~8 cm/a减少到不足2 cm/a;原有的沉降中心大部分已不存在或大大减小;地裂缝在时空活动与分布上与地面沉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随着西安高新区的建设向南、西南、东南逐步扩展.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地面沉降灾害,目前成为影响我国多个重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区域性地质灾害,并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针对城市地面沉降灾害机理的研究多仅从纯数值模拟的角度进行分析,缺少综合多类实测资料从而构建与客观实际更为切合的地下水流模型,获得对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机理的深入认知.基于此,本文选取我国地面沉降严重的西安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针对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越发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依据Leak夹层理论与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结合区域地下水与钻孔等实测资料,根据研究区土层结构及地下水流渗透特性将研究区在垂向上划分为5层结构体,构建了该区域较完备的地下水流模型,反演获取了该区域1992—2007年间地表沉降量及其分布特征,并据此分析了抽取地下承压水对区域地表沉降的影响,有效刻画出了研究域地面沉降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快速发展期(1990—1995年)、持续发展期(1996—2001年)、减速期(2002—2008年).最后通过选取典型特征点并利用实测In SAR与GPS监测结果与模型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结果可有效弥补区域内其他监测手段数据空白区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及预测由于抽取地下承压水导致区域地表沉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大型地下工程施工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影响,广州市大坦沙和金沙洲先后发生了大规模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为查明区内岩溶发育和断裂带的分布情况,综合运用土壤氡浓度测量、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波、弹性波CT和地质雷达进行探则.由于受各种管线、电磁和震动的干扰,在城市开展电法、磁法、浅层地震等受到限制,而土壤氡浓度测量具有不受地电、地磁和震动干扰的优点.本文以土壤氡浓度测量在广州市金沙洲和大坦沙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应用为例,说明了土壤氡浓度测量机理、方法技术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氡浓度测量在广州市金沙洲和大坦沙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调查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广州市金沙洲和大坦沙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沿海地区对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不但会使地面的稳定性失去平衡,还会因其房屋倒塌、倾斜以及墙体开裂等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到海水的回流,使其造成不能挽回的灾害,可以说当前发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对地下水的抽取。因此,本文就重点从地下水抽取而引发的地面沉降机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便为解决抽取地下水和地面沉降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为有关工程落实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D-InSAR的1993-1995年苏州市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ERS-1/2 SAR数据,通过SAR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处理得到1993-1995年苏州市地面沉降场测量值.地面水准测量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差分干涉测量值与水准测量值的相关度达0.943,标准误差均值为0.1706.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精度可达5mm(以水准测量代表地面形变的真实情况).研究结果表明,D-InSAR技术进行城市地面沉降方面监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可用于其它类型城市地质灾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京津高铁是我国第一条高速运行的城际铁路,其安全运行对轨道变形有着严格的要求.京津高铁北京段经过平原区的沉降区域.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地面沉降已经引起了部分地段路基和桥梁变形,威胁着高铁的运营安全.因此,需要高精度监测铁路路基和桥梁沉降,分析其原因,进而才能提出缓解沉降灾害的合理措施,保证京津高铁安全运行.本文采用时序干涉测量技术、水准测量技术和分层标监测、地下水分层监测手段相结合,对京津高铁北京段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并利用监测结果分析其差异性沉降成因.结果表明:沿线区域地面沉降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来广营凸起、南苑—通县断裂和大兴隆起构造控制;地下水超采是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第四系沉积环境、地层岩性和补给条件等共同作用,使得地面沉降发展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可以分为微小沉降区(DK0-DK9段)、严重沉降区(DK9-DK27段)和一般沉降区(DK27-DK50);沿线区域地面沉降主要贡献层为中深部地层(50~147.5m),该层黏性土厚度较大,且主要呈现弹塑性形变,占总沉降量的76%左右,是未来地面沉降调控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14.
胡健民 《地球》2009,(1):48-49
现代社会中,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导致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型中心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交通拥挤、各种管网系统越加复杂。城市空间的拓展,已成为大中型城市急待解决的问题。然而拓展空间,首先造成的是城市平面空间范围无限扩张,以及大规模密集、高层建筑群的崛起,因而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城市向周边地壳不稳定地区发展等,直接触发一系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且可能出现工程地质稳定性问题以及地面沉降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面沉降影响着城镇地区交通设施、建筑物地面管道的安全,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地面沉降现已经成为了21世纪全世界所要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我国,地面沉降严重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根据城镇地面沉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发刊词     
《东北地震研究》2010,26(1):I0001-I0001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防灾减灾的意识一刻不能放松,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在日本和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严重的地震灾害。事先没有预警而发生的较大地震仅几分钟就可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并摧毀许多城市。生活在常发生较大地震国家里的人们盼望着有朝一日有可能预报出何时何地会发生较大地震,以便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易发生地震的国  相似文献   

18.
地面沉降机理分析是目前研究地面沉降防治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沧州地区地面沉降发展趋势与地下水位状况的对比,分析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相互关系,分析地面沉降发展规律,探讨地面沉降防治成效,为今后沧州地区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和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技术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基准的合理选取对获得真实的形变结果至关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沉降监测网基准的特点,针对传统基准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顾及板块运动、基准点稳定性以及其他系统误差影响的拟稳基准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基准点自身的稳定性以及板块运动对高程形变的影响,同时采用系统参数统一各期基线框架以及区域拟稳基准,有效解决了因基准点不稳定性和基线框架不一致对形变结果造成的误差,确保正确形变信息的获取.最后通过六期西安市地面沉降监测网数据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沿海地区地势低平, 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 是中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 21世纪, 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区域地面沉降叠加所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存在加快趋势, 将加剧中国沿海地区土地淹没、风暴潮和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矛盾, 并影响城市抗灾功能、沿海地区建筑物安全及生态资源. 为此,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理, 必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对地下水资源优化采灌和地面沉降系统防治, 提高沿海地区防潮和防汛工程设计标准及城市抗灾能力, 对相对海平面上升进行战略和政策研究及预报预警, 以有效实现21世纪中国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持续利用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