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的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在生存行为方面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对晚更新世晚期中国北方水洞沟遗址与南方马鞍山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考古学研究表明,古人类的食物广谱化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源强化现象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记录中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此前以大中型有蹄类动物为主要猎捕对象的狩猎策略而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在其食谱范围中更多纳入了体型相对更小的动物类别(尤其是快速型的小动物);与此同时,古人类在大中型猎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强趋势.然而,在古人类广谱适应事件的潜在驱动力方面,这两个遗址之间却有着较为重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城市密集柏油公路网和坚硬水泥地面给地下遗址考古勘探造成了很大困难,传统的高密度电阻率法需要插置电极,无法在城市环境中使用。电容耦合式电阻率法采用非侵入式的方式,通过特制电极与大地形成电容器产生电流进行电法勘探,特别适合城市硬地表介质的条件。为了检验电容耦合式电阻率法在城市遗址考古勘探中的应用效果,在地处杭州市主城区的吴越捍海塘遗址进行了电容耦合式电阻率法探测试验,采集多个收发距的电法数据,对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将反演结果与考古发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演的电阻率图像推断结果与考古发掘结果基本吻合,电容耦合式电阻率法是城市遗址考古勘探的有效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2)
令人耳目一新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在201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开馆以来,它以独特的建筑设计,珍贵的史前文物展品,丰富的展览展示内容,现代化的科技展项,国内首创的下沉式参观流线等,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络绎不绝的宾客。作为史前遗址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开创丰富的陈列展览形式及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陈列展览亮点,以达到缩小观众与史前遗址博物馆的距离、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史前遗址博物馆,是值得每一位工作人员用心思考的问题。因此,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史前遗址博物馆应充分发掘遗址内涵,重视博物馆展示与遗址展示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史前遗址博物馆应充分发掘专题性博物馆的知识内涵,从多角度丰富展陈手段,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史前遗址博物馆应注重考古发掘成果的展示,让文物自身说话,展现考古发掘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 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故陵楚墓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库区故陵楚墓探测张立敏(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三峡库区内不但发现了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而且是我国历史上巴、楚文化交融的地方,许多历史考古问题有待通过地下文物的发掘来认...  相似文献   

6.
古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或史前地震变形资料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专题发掘研究,发现了断层和裂缝,初步研究显示为同期2次层位变动事件的遗迹,发生时代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人类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相似文献   

7.
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史前狩猎采集人群生存策略研究是理解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机制的关键.迄今,青藏高原上具有埋藏地层和可靠测年结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且仅有部分遗址出土的少量动植物遗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类的生存策略. 151遗址位于青海湖南岸,在2014年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动物骨骼遗存,为研究史前狩猎采集人群在青藏高原的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通过对151遗址下文化层(15400~13100cal a BP)动物骨骼遗存的埋藏学和动物考古学分析,并结合研究区内其他同时期遗址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探讨青海湖盆地末次冰消期狩猎采集人群的生存模式.动物骨骼遗存分析结果显示, 151遗址下文化层的狩猎采集人群主要狩猎大型有蹄类动物(野牛和野马/野驴),并选择把营养价值较高的猎物身体部位(上、中部肢骨、头部和躯干)搬运回遗址后,围绕火塘对猎物进行处理和消费等.对青海湖盆地内末次冰消期遗址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狩猎采集人群在盆地内是小规模群体的短期活动,采用对有蹄类动物的随机狩猎策略和高移动的迁徙策略以适应高原环境.此生存模式很可能是末次盛冰期之后,具有一定规模的狩猎采集人群开始逐渐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第一步,为全新世期间狩猎采集人群在高原上广泛分布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动物资源利用探讨青藏高原史前狩猎采集人群的生业模式,对深入理解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并逐步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球》2009,(3):48-51
周口店遗址1918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并进行试掘。1927年开始大规模发掘。1929年12月2日,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被誉为我国科学家在近代学术活动中夺得的一枚世界级金牌。  相似文献   

10.
高建华 《地球》2011,(2):72-75
庞贝,曾经繁华而喧嚣的古罗马城市,1900多年前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火山灰深深地掩埋。这座几乎被人遗忘的消失古城,在近200年来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中逐渐重见天日。随着庞贝大型建筑群遗址的发掘,珍宝、绘画和雕塑的发现。被火山灰所凝固的遇难者遗骸的出土.这些掩埋在地下的荣华与瞬间陨落的历史一一重现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11.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砂脉和槽底密集分布的砂管;在临淄齐国故城城墙分别鉴别出构造和非构造成因裂隙;在日照尧王城见龙山-战汉时期文化层中平行分布的砂脉裂隙组;在滕州薛国故城城墙识别出典型共轭剪切裂隙。上述自然变形现象集中显现于春秋-战汉期及以前的文化层中,且多表现为砂脉等地震液化痕迹,显示相当时期所在地区可能处于地震相对活跃期,上述推断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12.
张衡地动仪的外形需要重新复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王振铎1951年复原的地动仪模型,不仅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不对,其外形也是错误的。这个外形既不符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符合考古发现的汉代文物,更被灵台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所否定。因此,不能继续用这个模型的外形再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重新复原已是不可阻档的历史潮流。坚持不改,拖延下去,会有损于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今天中国的形象。在重新复原时,对于模型的整体外形、蟾蜍、龙以及其他装饰的处理问题,提出了应该遵循的3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197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克东古城进行挖掘.在一处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中,发现遗址墙基呈波浪起伏状,同时看到直径约55~90厘米基石上的成排木柱,均向西南同一方向移位,有的移位一米多.这座古建筑面积为200多平方米,室内有前后平行三排木柱基石,每排为五个柱础.这项考古报告的执笔者认为,这所建筑可能毁于古代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相似文献   

14.
更新世期间秦岭南北麓及其腹地的山间盆地中沉积有大面积的黄土,这里的黄土地层不仅记录了更新世以来当地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而且赋存有丰富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遗存.秦岭北麓及南洛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堆积厚度大,黄土-古土壤地层发育完善,有比较连续的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黄土堆积.秦岭主脊以南各山间盆地黄土堆积厚度不大,颗粒较细,在这种"迷你"型的黄土地层中,人类文化遗存的密度普遍高于秦岭以北的旧石器遗址,有利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开展.多年来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地层年代学研究结果证实,距今1.15(1.63/1.62?)~0.6Ma期间,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面貌主要以砾石砍砸器、石核、石片和简单修理的石片工具为主,属旧大陆模式I石器工业的范畴.蓝田公王岭和陈家窝、洛南上白川和刘湾、卢氏乔家窑、汉中龙岗寺和窑厂湾、安康关庙(吴台村)以及郧县人等旷野旧石器遗址下部文化层是该类遗存的代表;距今0.4~0.25Ma时段的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则继承了当地前期旷野模式I旧石器遗存的特点,文化面貌主要以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距今250~50ka期间,秦岭地区出现了大量模式Ⅱ(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遗存,两面修理的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工具普遍发现,说明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过程.洛南盆地张豁口、郭塬和槐树坪、蓝田刁寨、甘峪、涝池河和泄湖、汉中何家梁等遗址是该类遗存的代表;到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之交,秦岭南北麓可能还存在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秦岭地区不同阶段的旧石器组合展示了更新世期间人类生活与石器技术行为发展演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阳古城遗址历史悠久、面积开阔、文化层叠压错综复杂,地下蕴含丰富,埋藏形式特殊,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埋藏区,其考古调查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传统的考古调查手段与其他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尽快掌握古城遗址分布特点,使古城遗址面貌逐渐清晰起来.由于晋阳古城目标层和目标体尺度范围较宽,从十几厘米到十几米,分辨率也有不同的要求,本文借助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与探地雷达结合的手段对晋阳古城多处古文化层、古遗迹靶区进行地球物理试验性探测,取得了非常丰富的地球物理特征认识,为传统方法考古提供了大量的有效信息,同时也为今后在晋阳古城遗址应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考古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滕玲 《地球》2019,(9):60-65
南越国宫署遗址自1975年被发现,经过三次大型发掘,神秘的真容终于展露在世人面前,一个发达富庶的南越国徐徐向我们走来。夯土层中掩埋的一件件异域文物,生动再现了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中枢的历史缩影以及南越王国开港通商的场面,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硏究提供了可靠的例证。不久前,“从南越国宫署遗址到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园博馆开展,精选出来的144件代表性展品,喚醒了人们对源起于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发现的记忆和畅想。  相似文献   

17.
对溧水神仙洞的发掘和进行地质、地貌、孢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C^14年代考古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洞是石炭系石灰岩沿层面裂隙经地下水溶蚀而成;洞穴堆积物的时代庆属全新世早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约为1.1万年。其中发现的动物群为我国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向现代动物群过渡的类型,而代表中-晚更新世的最后狗与代表新石器时代文化标志的陶片共生,为我国第四纪时代的划分,或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陶征则迄今为止是我国具有完整地层层位记录的最古陶片。它的发现,不仅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大推前,更为重写中华古史,校正“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提法,将中华文明追溯到一万年前并重排世界古文明位次增加了依据。同时,智人颞骨的发现,对长江中、下游古人类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现象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最新构造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会同文物考古部门对安徽寿县丁家孤堆遗址文化层进行宏、微观研究,发现了自然变形痕迹,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被砂脉穿切,初步研究显示为地震液化遗迹,发生时代处于龙山晚期至西周时期。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东亚地区早更新世考古遗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最早何时走出非洲,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亚洲大陆生存与演化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期的人类活动证据,目前并没有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些早期遗址年代的不确定.由于测年时段和测年对象的限制,这些早更新世遗址中的大多数无法采用诸如钾氩/氩氩测年法等经典的同位素测年方法进行年代学研究.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早期遗址考古测年方法,其中ESR骨化石测年可以应用于早更新世遗址的年代学研究.由于骨化石的体系不封闭,所以在计算ESR年代时需要考虑铀在化石样品中的加入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6,(11)
正从明后期至清末,经过三百多年引进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的漫长历程,中国现代科学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诞生,并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自然科学方面,周口店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和研究是最著名的成果之一;社会科学方面,仰韶遗址的发掘创中国现代考古之开端,举世瞩目。直至今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两项令我们自豪的科研成果,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