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宇 《中国地质》2003,30(2):220-224
笔者根据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的差异,以地下水循环的特征为纲,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岩溶水系统分为三级,对各级系统进行了分类。第一级为岩溶水系统,第二级分为浅循环和深循环岩溶水系统、第三级分别进一步分为裸露型、裸露-覆盖型、裸露-埋藏型、滞水型及层控型和断裂带型6类基本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并论述了各类型的水文地质特征,指出了各类系统的供水意义,对断陷盆地岩溶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A new mode of interconnecting karst systems separated by impermeable bed due to karst collapse was discovered in the study of dam site in Guizhou, South China. Karst flow may be diverted from conduits in one layer to another, thus forming a connected karst system.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d surface geological surveys,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special drilling, and tracer tests. In the stage of preliminary study, the karst condui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developed separately along individual karstified layers. Howev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karst collaps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onduit and cavern development, damaging the impermeable bed and its watertight function. Accordingly, a new pattern of karst conduit system was reestablished. The results obtained enable the dam designer to plan a reliable alternative for seepage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3.
The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s in karst regions appears, at present,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dure for solving water deficiency problems during periods of low rainfall. Faced with a lack of data for characterizing the water supply potential of karst aquifers, analyses of spring hydrographs may provide valuable indirec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of karst hydrogeological systems. To estimate the optimal exploitation capacities of karstic sources, a stochastic-conceptual approach was applied in case studies from the Serbian karst. Water supply potentials were initially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budgets. Further steps towards defining optimal “exploitable” regimes included analyses of storage changes in karst water reservoir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potential expansion of currently tapped sources. The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these analyses ar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feasibility studies and aid in the avoidance of problems of overexploitation.  相似文献   

4.
岩溶水系统的混合模型——以北山岩溶水系统模拟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等效水箱模型,对北山矿区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和排泄区,两个子系统间的水力通道进行模拟,求出五条通道的空间分布及过水能力参数,预测在矿山开采疏干时通道的最大过洪量,并以此提供数值模拟预测矿坑最大涌水量求解时的进水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洞穴灯光照明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灯光照明是开展洞穴旅游的必备条件,是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万方数据、CNKI、Springer Link、Elsevier SDOL、EBSCO、Google Scholar、Google、超星学术发现系统等8个国内外数据库和搜索工具进行检索,结合纸质文献,最后获得有关洞穴灯光照明系统的研究文献56篇(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洞穴灯光照明的起源与发展、洞穴照明光源的类型及选择、洞穴照明灯具的选择与安装、洞穴灯光照明系统的设计、洞穴灯光的操控系统、洞穴灯光照明系统的安全控制、洞穴灯光照明等7个方面。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较长、研究方法多样,但研究成果数量有限,研究的视角较为微观,研究成果的普适性较弱。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多学科的融合性、研究的针对性、洞穴灯光照明系统技术标准的制订、新材料与新技术在洞穴照明中的应用、洞穴灯光照明系统的经济性、洞穴照明光源的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武隆喀斯特及其地壳抬升性质解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特定的地质结构及峡谷水文网分布条件下,武隆喀斯特以独立发育的诸多包气带喀斯特系统为主要特征,而且不同喀斯特系统间的结构与形态组成差异甚大。喀斯特系统的分析可解读相适应的地壳运动性质是: 自新近纪末期以来,地壳运动只有上升没有下降过程;前80~ 100万年为持续上升,即几乎没有相对稳定的经历;继后是间歇性抬升与相对稳定,似以后者占优;分布于深切峡谷相对高度150~ 300m间的大型成层性洞穴,主要发育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的上升与相对稳定彼此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7.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是维系地表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过度干扰可能会显著改变表层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尤其是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特殊的多孔隙关键带结构也加速了喀斯特地区物质循环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影响了不同尺度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宏观尺度(气候变化)、中尺度(人类活动)和微观尺度(微生物活动)的环境变化对喀斯特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要素变化导致喀斯特地区物质循环受到强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微生物活动及其耦合关系对喀斯特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研究强调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挑战与方向,即未来应从系统研究(如地球关键带)的视角出发,将多尺度观测-分析与综合模型集成研究并举,从而构建多源多尺度耦合的过程和系统模型,进而为阐明喀斯特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动力学机制、实现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下水开发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类型划分方案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萍  王明章 《中国岩溶》2015,34(3):234-237
岩溶山区多年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践证明,传统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不利于指导岩溶山区勘查找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为了更好地指导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文章从有利指导岩溶山区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角度,在继承传统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以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富集条件,以及开发条件三个层次组合的地下水系统综合划分方法:根据岩溶地下水系统与供水目标在空间上的关系划分为“高位”和“低位”两种类型,根据控制地下水富集的水文地质结构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亚类,根据地下水的水动力和排泄特点划分为集中(地下河、岩溶泉)和分散排泄三类系统,并给出了“高位”型地下水系统开发成本低、“封闭型”地下水系统资源丰富,“封闭型地下水系统”是缺水区勘查找水的主要目标,合理的岩溶水系统的开发利用应按照“高位封闭型”、“高位开放型”、“低位封闭型”的顺序进行规划部署,“低位开放型”地下水系统则因富水性差、开发利用成本高可作为储备水源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渊  刘子琦  吕小溪 《中国岩溶》2016,35(3):322-331
洞穴滴水与沉积物中的元素作为环境替代指标,在反映其物质来源以及反演古环境气候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喀斯特洞穴体系中的元素迁移机理,重点对土壤、基岩、滴水中Ca、Mg、Sr、Ba四种元素的迁移变化机制进行了系统归纳;结合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了各元素的来源与特性,进而对滴水与沉积物中元素比值所反映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应深入探究洞穴体系的元素迁移机制;结合洞穴环境体系的自身特点,区分元素指标在不同环境中的信息指示特征,提高沉积物中元素指示古气候环境信息的精准性;结合石漠化地表环境特征,从洞穴滴水的降雨响应研究入手,建立石漠化环境地下监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必要性,梳理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基于远程耦合模型的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探讨了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变过程、驱动机制、管控模式、影响评估四点研究内容;最后提出了实证研究思路与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karst systems: the role of air and water flux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eat fluxe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continental rock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many engineering aspects (tunnelling, mining, geothermal research, etc.).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conceptual model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karst environments which display thermal ‘anomalies’ as compared with other rocks. In temperate regions, water circulation is usually high enough to ‘drain‐out’ completely the geothermal heat flux at the bottom of karst systems (phreatic zone). A theoretical approach based 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in deep caves and boreholes demonstrates, however, that air circulation can largely dominate water infiltration in the karst vadose zone, which can be as thick as 2000 m. Consequently, temperature gradients within this zone are similar to the lapse rate of humid air (~0.5 °C 100 m?1). Yet, this value depends on the regional climatic context and might present som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2.
Benson  R. C.  Yuhr  L. 《Environmental Geology》1993,22(4):296-307
Assessing the existence, location, and mapping of geologic anomalies, such as fractures and cavities within soil and rock, are common to both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ic project needs. There are numerous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vailable to detect, map, and characterize fractures and cavities. A summary of the common methods available for fracture and cavity detection and mapping are presented along with their spatial sampling capabilities. The remote sensing and geophysical methods are but a small part of this list but provide a wide range of tools to attack the problem. They include som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for locating and mapping fractures and cavities and cover the complete range of spatial sampling, from regional to no more than the surface of a borehole wall. An understanding of all of the tools available and their spatial sampling limitations is a necessary part of planning and carrying out an effective fracture/cavity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3.
14.
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地下水主要以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循环,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结构模式及其水资源的重要性等,在北方具有代表性。文章主要以北京西山鱼谷洞泉域岩溶水系统、黑龙关泉域岩溶水系统、玉泉山泉域岩溶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岩溶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循环、地质构造等方面,总结出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主要为:双层含水层结构、多个子系统构成且多点排泄、系统内岩溶水转化关系复杂多样、岩溶水富集带及系统边界集中在逆冲断层处。   相似文献   

15.
Tony WALTHAM 《中国岩溶》2009,28(4):355-369
“峰丛”和“峰林”是在中文文献中使用的两种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术语。而在其他国家,这两种地貌通常被定义为“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但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塔状喀斯特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喀斯特分布广泛,本文把西方和中国的喀斯特专业术语连接起来,能让西方地貌学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喀斯特。本文是朱学稳教授近期发表于《中国岩溶》第28卷第2期上的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苦干问题讨论”论文的英文附加篇。 峰丛喀斯特地貌遍及贵州省及其临近省份大部分地区,其锥体石山较爪哇、牙买加和菲律宾群岛的更高更陡。尽管后者为西方所熟知,但贵州的峰丛可以说是峰丛和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不过广西的峰林仅在中国以外东南亚的小部分地区可以看见。许多被西方认为是塔状喀斯特的地貌并非真正的峰林。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西方学者通过山体形状来区分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而中国的学者是根据石峰之间是否存在喀斯特平原来区分峰林和峰丛。 峰丛喀斯特是一种发育成熟的石灰岩地貌,具有深厚的包气带、完整的地下排泄系统,以及发育时间长并免遭更新代冰川破坏的山体形貌。峰林喀斯特是一种极端地貌,仅在横向夷平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定环境中形成。峰林形成条件是:(1)石灰岩质纯;(2) 石灰岩层厚;(3)喀斯特平原上有冲积层发育;(4)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5)冲积平原有外源沉积物的流入补充;(6)缓慢构造抬升与喀斯特平原表面剥蚀相适应;(7)具有使石灰岩快速溶蚀的炎热湿润气候;(8)周围喀斯特平原下降时,地面蚀低和石灰岩山体边坡后退平衡。如果构造条件合适的话,峰丛可以演化为峰林。但如果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峰林和峰丛似乎可以并行发育。二者的起源仍然备受争论,并且峰林的起源恐怕是多种的。建议国际学术文献中应更加广泛地应用“峰丛”和“峰林”术语,“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则主要用于对形态方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胶体在岩溶水系统污染物衰减与运移中的作用,介绍了关于瑞士某岩溶水系统内颗粒物与微生物污染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该实验场包括一个接纳农田排水的落水洞及与其相连的两个泉,其中一个泉是供水水源地。利用便携式粒子计实时监测泉水中颗粒分布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浊度、总有机碳和其它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并对水中E型大肠菌群进行了分析。在暴雨过后,观测到了浊度的两种不同表现:即泉排泄量增加时,浊度最初表现为脉状水动力条件下岩溶系统内沉积物的二次运移;几天后观测到的浊度则表明水已从落水洞到了泉口,常常具有高的总有机碳、硝酸盐及E型大肠菌群。颗粒分布分析结果差异更大:早期的浊度是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混合,而后期的浊度更多是由较细颗粒构成,因为大颗粒物已沉积在落水洞到泉口之间的岩溶系统内。E型大肠菌群与0.9~1.5 μm颗粒物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因而较细颗粒的相对增加可应用于微生物污染 “早期预报系统”。除了水污染,颗粒分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岩溶环境的其它问题,如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7.
Giese  M.  Reimann  T.  Liedl  R.  Maréchal  J.-C.  Sauter  M. 《Hydrogeology Journal》2017,25(3):799-811
Hydrogeology Journal - A numerical discrete conduit-continuum model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large-scale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in karst aquifers.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experiments is...  相似文献   

18.
由于突发性、影响因素多样性等特点,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预报目前只能做到区域上的危险区划定,而不能实现危险区内何时、何处发生塌陷的预测预报。已有岩溶地面塌陷调查结果表明,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是有前兆的,即附近水井会提前出现水位波动大、水浑浊等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建立健全岩溶水监测网络,对岩溶水位、水量、浊度及主要化学组分等指标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结合岩溶水流向等参数,实现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小范围(小于监测网络间距)的较高精度岩溶地面塌陷预测预报的方法,并以山东省莱芜市孟家庄地区为例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9.
应用浅层地震技术勘查岩溶及溶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工程勘查实例,介绍了浅层地震技术(高密度地震映象法和横波法)在解释工程勘查中探岩溶,溶洞问题的应用,分析岩溶,溶洞等在浅层地震勘探中表现的特征和规律,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章程 《中国岩溶》2022,41(3):378-383
岩溶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碳水钙循环,强调系统思维和全球视野观,提出了岩溶动力系统概念模型、结构与功能。岩溶动力学研究产生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对现代岩溶学形成与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岩溶形态组合”概念的提出为岩溶不均一性研究、岩溶类型与形成环境划分奠定了完整的方法体系;将岩溶学研究成功引入全球变化领域,由此开辟了岩溶碳循环与碳汇效应研究,为重新认识岩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打开了窗口;将岩溶地球化学研究延伸至无机与有机过程的融合研究,为脆弱岩溶环境修复与保护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与方法。岩溶IGCP项目的执行,体现了岩溶动力学理论为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指导意义,同时,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我们自觉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