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陕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生态稳定,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等诸多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5年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基本保持在良好协调类型,呈现稳定的态势.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显示,1996年以前,该区域发展主要受经济滞后制约;1997-2003年表现为生态与经济同步协调状态;2004年以后,主要表现为生态滞后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其平均海拔达4 727 m,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高原地形与生态屏障作用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西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独特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协调,并对邻近区域环境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为目的的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围绕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为指导,采用"3S"技术、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分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风险对生态安全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评价.通过多学科综合集成,揭示了生态环境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体系,为维护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亚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以黔中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的TM影像数据和MODIS-NPP影像数据,通过NDVI像元二分模型法和格网计算法,对比分析亚喀斯特与喀斯特区域的植被覆盖和净第一生产力,探讨不同区域的植被状况、土地承载力等生态特征.研究发现亚喀斯特区域有着不同于传统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特征,在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前者具有更好的植被覆盖水平和净第一生产力,但其生态环境更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提出生态发展策略,旨在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研究更加深入,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天山北坡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与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34个指标,分别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及其整体发展水平作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天北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也不尽相同.以协调度为分类标准,结合协调发展度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将天山北坡各县市分为3种类型:[1]同步协调型,包括石河子、米泉、阜康、奎屯、昌吉和玛纳斯;[2]趋近协调型,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呼图壁、博乐、奇台、木垒;[3]生态主导型,包括温泉、精河、乌苏、沙湾、吉木萨尔.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对张家口地区生态治理实践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影响张家口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各个因素:风沙和干旱灾害的多发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客观自然因素;经济落后所造成的贫困压力是其主要经济原因;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压力大是其社会因素;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是其重要人为因素;生态治理按行政区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京张区域生态功能一体化的冲突是其体制因素.认为,生态区和行政区的分离,生态利益主体与治理主体的错位是当前张家口生态环境难以有效治理的关键问题,目前的行政区划已经对该区域生态治理构成了刚性约束.  相似文献   

6.
范建红  金利霞  金丹华 《热带地理》2008,28(1):58-62,73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人口的增多,南海区土地利用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区域气候、土壤要素、水文环境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方面.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分析制约南海区域发展的问题所在,提出适应发达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思路,建设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南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也为欠发达地区及发展中地区走健康协调的土地发展模式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河源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车秀珍 《热带地理》2004,24(2):182-186
河源市是典型的山区,地处东江上游,是香港、深圳、广州东部、东莞和惠州等城市和地区供水、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林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保护好东江水资源、山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促进河源市及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河源市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河源市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原则及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为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干旱区属生态脆弱敏感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相对独特的客观运行规律,而城市化对此类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影响范围、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机理、程度等,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张掖市绿洲区为案例,重点探讨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中水资源对城市化格局和过程的响应关系,揭示干旱区城市化过程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内在反馈机制,并对区域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区,水资源压力随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城市化的发展往往是以水资源压力为代价的,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与水资源的关系不断得以磨合,最终将朝着协调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02,22(6):655-659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作用特征的典型地区之一。区域资源过量消耗、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保育生态环境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建设“绿色社区”,是生态保育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建立绿色社区的目标的营造绿色文化、保育绿色生态和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社区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保育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GIS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和非遥感信息想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农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数据资料。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和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域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分析,显示出农田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破碎度高是农牧交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地区土地整理与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是保证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金贵  邓祥征  赵晓东  郭柏枢  杨俊 《地理学报》2018,73(7):1242-1252
如何以最小的城市土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重点之一。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14年的市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引入随机前沿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对其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由0.344升至0.53,累计提升率为54.07%,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上游效率增长速率快于中游和下游,全域土地利用效率仍有较大上升潜力;②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不仅省内、省际差异显著,上中下游的差异也较大,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③ 10年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Moran's I均大于0且逐年上升,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LISA空间形态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特征,H-H集聚区沿浙江、上海向外扩散,L-L集聚区集中于皖北、川北等地。研究框架和结果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唐常春  孙威 《地理学报》2012,67(12):1587-1598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开展长江 流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以加强和深化对流域国土空间合理开发的科学认知,指导流域治 理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根据“3步骤4原则”首次界定长江流域覆盖的县级行政区域范围,从 长江流域实际出发,采用Delphi与AHP方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以72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与 GIS 空间聚类方法进行单因子分级评价,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测度模型开展综合评价,构 建耦合差系数模型进行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流域开发约束总体水 平较高,高值区 (V~VIII级) 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空间集中度高, 区域发展差异呈继续扩大态势。综合评价分级高值区土地面积比重为22.95%,表明适宜开发 区域仅占少部分流域国土面积;人口-GDP耦合差系数 (D值) 为8.70,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 耦合度较低;上中下游开发适宜性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性高值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合肥 与皖江沿线地区、武汉城市圈、荆州-宜昌长江沿线地区、襄阳-南阳地区、长株潭城市 群、南昌-九江-新余地区、成渝城市群、贵阳-安顺地区、昆明市及大部分地级城市。  相似文献   

13.
广东沿海赤潮发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d tides are one of the main coastal catastrophic ev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southern China.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d tide ev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indexes of cities along the coasts of the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ed tide outbreaks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coastal urban developments. The cause for an initiation of red tide blooms may be natural factors, while wastewater caused by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aquiculture of the coastal cities enhanced the blooms. It may explain why the two periods of frequent outbreaks of the red tid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matched the urban development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not only spatially but also temporally. The red tides in the first period were restricted only to the coasts of middle Guangdong, where urbanization process was at a higher speed than the other coastal areas of the province. In the second period,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cities in eastern Guangdong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s in local sea areas of the same coasts.  相似文献   

14.
LIU Xiaonan  WANG Wei 《地理学报》2004,14(2):219-225
Red tides are one of the main coastal catastrophic ev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southern China.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d tide ev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indexes of cities along the coasts of the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ed tide outbreaks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coastal urban developments. The cause for an initiation of red tide blooms may be natural factors, while wastewater caused by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aquiculture of the coastal cities enhanced the blooms. It may explain why the two periods of frequent outbreaks of the red tid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matched the urban development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not only spatially but also temporally. The red tides in the first period were restricted only to the coasts of middle Guangdong, where urbanization process was at a higher speed than the other coastal areas of the province. In the second period,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cities in eastern Guangdong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occurrence of red tides in local sea areas of the same coasts.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 ,探讨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布局问题及重点 ,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邹辉  段学军 《地理科学》2016,36(9):1408-1417
通过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评估,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对经济带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的格局与态势展开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带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沿江地区高于非沿江地区。高度协调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及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高度失调型主要分布在重庆、皖北、滇西南、鄂中等地区;江西与四川是协调型转为失调型的集中地区。长三角核心城市经济地位依然凸显,但长三角边缘地区城市经济位序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经济位序上升明显。工业废水排放以重庆、苏州、杭州为最多,工业SO2排放呈现3大集中地带。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的是长三角边缘地区以及中西部沿江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工业SO2排放、工业烟尘排放在空间格局上较为吻合。长江干流断面水质上游(川滇渝)与下游(苏沪)较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沿江地区工业废水排放对长江水质的影响。最后,从树立发展与保护双重使命,创新经济带开发体制机制;推进下游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中上游新的经济增长极;落实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带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婷  胡伟平 《热带地理》2022,42(12):1993-2006
以广东省为例,采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测算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然后采用自相关分析法、基尼系数分析医疗与养老设施的适老化及均等性,最后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及均等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更能准确反映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珠三角地区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东、西部沿海经济区相对较差;但珠三角地区养老设施医疗可达性在四大区域中最差。2)广佛都市区、梅州市北部等地区的医疗与养老设施适老化不足,广东省医疗与养老设施可达性存在较大的不均等。3)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财政支出与广东省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显著相关,平均海拔、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面积、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财政支出与广东省老年人医疗、养老设施可达性的均等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效梅  余正颖  刘小勇 《地理科学》2020,40(10):1636-1645
利用广东省2001—2017年121个区县的空间面板数据,对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差异和行政等级网状布局3个视角,采用3种中心?次级?外围划分模式,构建基于空间分解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向广深?珠三角非广深?非珠三角的格局演变;上级区域对下级区域的影响仍以回流效应为主,扩散效应逐渐显现;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发展仍受制于行政区划层级的制约,行政区划下的城市等级体系依然显著影响区域经济的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下级区域对上级区域的市场区效应依赖于下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时,下级区域难以形成支撑上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消费市场,广州和深圳2个城市的市场主要是全国和国际市场,珠三角其他城市和非珠三角地市中心城区的市场依然是本地市场。  相似文献   

19.
The question of how to generate maximum socio-economic benefit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minimizing input from urban land resources lies at the cor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 apply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 in this study to municipal input-output data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05 and 2014 to evaluate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110 cities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REB) and then further assess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valu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itially reveal that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YREB increased from 0.34 to 0.53 between 2005 and 2014, a significant growth at a cumulative rate of 54.07%. Data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growth rate of cities with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en faster than that of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that there is also a great deal of additional potential for growth in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cross the whole area. Secondly,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conforms to a “bar-like”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whole area,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is trend highlights great intra-provincial differences, but also striking inter-provincial variation with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total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cities with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has been the highest, followed successively by those with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Finally, values for Moran’s I within this area remained higher than zero over the study period and have increased annually; this result indicates a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of cities and annual increments in agglomeration level. Our use of th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statistic has enabled us to quantify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gglomeration and large dispersion”. Thus, “high- high” (H-H) agglomeration areas can be seen to have spread outwards from around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city of Shanghai, while areas characterized by “low-low” (L-L) pattern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and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framework and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of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both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广东珠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经济不均衡发展状况严重,呈"逆地理梯度发展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遭遇工业化迟滞与边缘化困境,因而通过加速工业发展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是实现全流域经济差异收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区域单元主体功能定位不同,上游山区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努力与水系上游限制工业排放的环保要求直接矛盾。为此,需要找到兼顾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障的两全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