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同化论认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最重要因素。同化论的核心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观。这种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新旧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得到充实和巩固,新知识更易被学习获得、保持和提取运用。并且,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整个知识体系在纵向上不断分化,按层次组织;在横向上综合贯通.加强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于是更具广泛的迁移效果。要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就必须实现为迁移而教。要实现为迁移而教,就必须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所谓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顺应是指主体通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3.
朱浩 《地理教学》1998,(5):37-37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影响学习者知识迁移过程的认知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变量:1、可利用性: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3、稳定性;原有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和清晰程度。据此,组织学生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高俊华 《地理教学》2010,(13):31-31,27
一、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的认知 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教学论总结了当代各种教学论流派的思想,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在“地图”的复习时要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教学论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并建构自己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教学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该流派强调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通过螺旋式课程来组织学科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6.
易桂芳 《地理教学》2010,(12):50-51,44
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认知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认知冲突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它是促使学生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高中地理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建构和注意力集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提高教材可理解性的重要教学技术。它常被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进新旧学习材料的连结上。在地理教学中,恰当根据学习课题的特点.设计与呈现“先行组织者”.可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实际与理论之间为学生架设“认知桥梁”,提供同化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迁移,从而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珏 《地理教学》2012,(11):18-19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课堂结构,让课前的预习、课上的预习交流成为教师了解学生认知起点,从而有效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一、有效组织学生预习是预习活动的基础预习活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于学生对  相似文献   

9.
李鑫林 《地理教学》2011,(21):11-13
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正如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总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当学生面临问题时,不仅他的认知结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他的行为动机、成功欲望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最充分的激发,问题的存在最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创造……所以,提出科学规范、逻辑合理的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的关键,甚至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苏培玺 《中国沙漠》2022,42(1):23-33
碳是贯穿自然和社会的首要元素之一,碳循环是自然和社会系统的重要纽带。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固碳途径有2种,一种是植物碳同化,另一种是土壤碳同化,人们一直关注植物的有机固碳,对于土壤的无机固碳重视不够。本文回顾了中国荒漠区固碳能力强的C4木本植物和土壤无机固碳研究进展。通过解剖结构观察、δ13C值和气体交换特征全面分析得出,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典型的C4木本植物,梭梭同化枝有大量的含晶细胞,沙拐枣同化枝有大量的黏液细胞。干旱区荒漠的非生物固碳能力至今缺乏合理解释。通过对戈壁、沙漠和壤质荒漠土壤无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析,提出了土壤碳同化(soil carbon assimilation)概念,并给出了土壤碳同化途径的3个阶段,解释了土壤无机固碳这一现象;与植物碳同化比较,土壤碳同化是荒漠固碳的主要途径。最后,展望了荒漠C4木本植物和土壤碳同化的研究方向及对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杨军 《地理教学》2005,(11):43-44
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做出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兴趣决定了对事物的情感,促进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与思考,好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学生精彩的回答是激发其他学生兴趣的助推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人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区域认知能力是中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是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突出体现。提高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将区域认知能力划分为区域定位能力、区域信息加工能力、区域比较能力、区域联系能力和区域规划能力五个方面,并初步探索构建了科学合理,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更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模式,为后期调查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现状提供了基准性的标准体系,有助于发现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Solo分类评价法为地理高考自选模块命题献谋献策 1.Solo分类评价理论概述Solo分类评价法是由比格斯(Biggs)首先提出的,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法,在海外有广泛的应用。Solo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跳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来判断他们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的评分。基于结构主义学,Solo分类法把学习成果划分为五种结构层次,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4.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5,(7):37-38,62
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笔者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一、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的先行者在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地理问题时,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地理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地理原理学生只知一二,并不全面,因为学生不清楚应该从哪些  相似文献   

15.
尹继文 《地理教学》2015,(2):35-36,46
一、提高相关陈述性知识的结构化水平知识结构即知识间互相关联的方式。理想的学科知识结构,不仅反映学科研究对象本身的"事物结构",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结构具有较知识点更强的迁移力,原理的迁移有赖于是否能掌握"结构"。学科知识的结构,能引发联想,帮助学生展开回忆,并促进知识在超越本初情境的思维中被运用,解决许多看似生疏但实际密切关联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发现结构、灵活运用结构和结  相似文献   

16.
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不一致而暂时心理失衡的一种认知状态。在一轮复习中,很多学生囿于经验的认知,常会在试题或者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陷入迷茫和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大多是真实情境中的认知冲突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以“三角洲堆积地貌”为例,通过深入和切换课堂情境,诱发一系列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经验—个体—集体”的认知冲突过程中,实现一轮复习的深度学习与知识建构,以期在一轮备考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澄 《地理教学》2010,(19):1-1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相似文献   

18.
闻志彬  张明理 《中国沙漠》2014,34(4):1015-1022
观测了藜科滨藜族(Atripliceae)、樟味藜族(Camphorosmeae)、碱蓬族(Suaedeae)和猪毛菜族(Salsoleae)30种C4植物的同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δ13 C值,共见到12种解剖结构类型。滨藜族包含2种类型,Atriplicoid-Ⅰ型和Atriplicoid-Ⅱ型,它们的差异仅在于结构中是否含有皮下组织。樟味藜族包括3种解剖结构类型,即含有皮下组织的Kochioid-Ⅰ型、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形成近似于环形的Kochioid-Ⅱ型和不含有皮下组织的Kochioid-Ⅲ型。碱蓬族包含3种类型,Kranz-Suaedoid-Ⅰ型和Kranz-Suaedoid-Ⅱ型结构中具有皮下组织,但是Kranz-Suaedoid-Ⅱ型结构中只具有一层叶肉细胞,这种结构存在于异子蓬属的异子蓬(Borszczowia aralocaspica),而Kranz-Suaedoid-Ⅲ型结构中不具有皮下组织。猪毛菜族植物叶片/同化枝的解剖结构类型有4种,它们的差异在于结构中是否含有皮下组织、次要的较小的维管束的位置以及环形的维管束鞘细胞是否被打断。30种植物的δ13 C值范围-11.1‰~-14.5‰,显示为C4植物,与其同化器官解剖结构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正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地理能力和解题策略的培养,然而教师却常发现学生上课听懂了,但实际做题时总会遇到很多障碍。这种"能懂不能做"的现象说明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具有内隐性。《地理学习论和学习指导》一书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理学习过程是学习的心理过程。"[1]在认知心理学看来,我们不仅要关心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且更要关心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它认为:"采用什么策略去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目的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实践变革。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文化平等与文化多元主义理念之上,其实质是文化公平和文化多元,是文化上充分个性化的教育。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学者针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模式,将多元文化教育概括为四种理论范型:温和同化论、激进同化论、温和多元文化论和激进多元文化论。但每种理论又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即如何在保持异质文化彼此间文化独立性的同时,又要兼顾各文化发展的文化共性和价值追求,因此,科学处理文化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才能使多元文化教育克服目前困境,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