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还我分析!     
我们这一代的预报员和气象员认为搞分析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已忘记了,在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工作不合要求曾经是如何地苦恼,也忘记了只是在辛苦地分析了几百张图之后才达到了技术合格的要求。我们从来没有有意识地想过“分析”这个技术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才能保持这一技术。我们考虑这是因为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已经掌握它了,所以既不感到它特别可贵,也不觉得它特别困难,尽管我记得有一次我曾因一位卓越的高空大气物理学家竟不懂简单的平流层臭氧观测方法而困惑不解。自1960年天气卫星问世以来,它提供前所未有的观测纪录给分析员带来了极好的机会,能把分析技巧运用于这个奇妙的新要素场,可以大大提高分析水  相似文献   

2.
随着“9210”工程在我区的全面投入使用,它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每天都离不开的设备。电话地球站是“9210”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区局同盟市各局及兄弟省市联系的纽带。它能为我们节省很多的电话费用,信号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业务,下面我结合区局电话地球站的一次故障判断及维修来说明一下。  相似文献   

3.
黄吉 《气象知识》2010,(4):62-63
“天气预报说,明天将有暴风雨。”妈妈推开门,冷冷地抛给我一句话。我没有抬头,继续写着字。随着门轴惨叫一声,妈妈出去了。又要考试了。最近妈妈总因几次测验成绩不佳就数落我,还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唠唠叨叨,这一切已经超过了我能容忍的极限。于是,在晚饭时爆发了一次激烈争吵,随后转入了冷战状态。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成立于1990年元月。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我们以自己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和重视。省委副书记牟玲生、副省长王双锡及省计委等部门的领导都先后来“中心”参观和指导工作。1991年5月在陕西省科技兴陕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我“中心”荣获“1990年度科技兴陕先进集体”奖。  相似文献   

5.
新元古代曾发生过强烈的全球性冰川作用,本文回顾了新元古代晚期全球性冰川作用存在的证据及其特点,论述了新元古代冰期产生的原因,综述了一些代表性的“雪球地球”模型并探讨了“雪球地球”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最后对未来“雪球地球”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篓子”是人人都可以相称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且在洛阳市气象局已风靡好些年了。见面一句“篓子”,恰似英语中的“HELLO”;两人争吵,一声“篓子”,可缓和气氛,化解干戈,也可自称“篓子”,消除尴尬,自我解嘲……“篓子”的含义非常丰富:问候,赞扬,批评,谅解,沟通…;有时褒,有时贬。人常说中国文化丰富,我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刚到这个气象局时,活动室还未建起来,人们工作之余常挤在仅十几平方米的传达室下军棋。晚间或周末,围观者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下棋者不语,观棋者却七嘴八舍。你说该“…  相似文献   

7.
何小保 《气象》1985,11(5):23-23
1985年1月25日8时55分至9时10分,我站观测到一次冰针天气现象,这是我站近30年有观测资料以来的第一次。由于这一天气现象在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确为罕见,群众都将它误认为“天空落玻璃纤维”。此次冰针现象出现在冷锋影响本站  相似文献   

8.
初涉网络     
早晨 ,我打开电脑中的电子信箱 ,一封带有精美花边的题为“祝您生日快乐”的信件呈现在荧屏上 :“欣闻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们网站全体员工祝您生日快乐 ,也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先是感觉奇怪 :今天并不是我的生日呵 ,是网站弄错了邮址了吧 ?后细想一番才搞清楚———并非网站的错 ,而是我的小心眼儿 ,浪费了人家的一片好心。早在几个月前 ,我的电脑刚刚上网 ,对网络充满好奇的我就向上述的这家网站申请免费的电子信箱。既是申请 ,当然要先输入一些个人资料 ,什么学历、姓名、年龄之类 ,我都如实输入。但输到“单位名称”和“出生日期…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群众性的“遥测雨量计”研制活动广泛开展。我们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革命形势推动下,也试制了一台具有一定特点的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见图1)。它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一、翻斗式雨量接收器 翻动一次为0.1毫米(结构略)。 二、控制电路 为一极化继电器组成的双稳态电路,其工作原理是:在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10.
短短的十天祖国边疆考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我来说,大学已三年,还有一年就要奔赴工作岗位。这一次有幸来到广西,考察祖国边疆的气象事业,这是一次理想、纪律的教育;是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传统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理想,怎样争取光明的前途,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回答。 通过考察,使我对本专业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总感到干气象工作没有多大意思,包括我所学的大  相似文献   

11.
丛胜滋 《气象》1976,2(4):28-28
干球温度表是测定空气温度用的主要温度表,各级气象台站,每天都要进行几次到几十次观测。因此,正确地观测干球温度表,避免误读,是很重要的。 怎样避免干球温度表误读呢?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要胸中有‘数’。毛主席教导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原则完全适用于气象观  相似文献   

12.
我作为第一个中国人进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工作 ,已经过去 2 0年了。在近 4年的工作和生活中 ,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 ,开扩了视野 ,而且还丰富了阅历。至今许多人和事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同秘书长的第 1次谈话   1 979年春 ,我刚从“五七”干校出来不久 ,就来到联合国机构工作。尽管对世界气象组织我有过一些书本知识 ,但是他们的工作方法、程序、规矩究竟如何 ?我应该怎样与这些“洋同事”们相处 ?对我来说仍然是茫然的 ,我抱着一种新鲜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上了班。而那些外国同事们也以好奇的眼光 ,看着我这位刚刚经过“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13.
我站自1973年10月安装使用我区自行设计的气象专用电解水制氢设备以来,该套设备满足了我站每天两次探空气球一次测风气球所须氢气的供应,同时也经受住了连续一年半每天三次探空气球及两个多月每天四次试验气球所须氢气的考验。几年来,该套设备运转基本正常,没有出现任何事故。以它优良的性能,优越的工作条件而深受高空观测人员欢迎。我们的体会是:一、工作安全可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4.
张尚朴 《气象》1989,15(12):53-53
1.本站14时压、温、湿曲线上,三条曲线都上升,我们编为“ ”型,则24—72小时内,本站有一次降水或大风天气过程,准确率在80%以上。当压、温、湿曲线编为“- ”型或“ -”型时,也可预报24—72小时内有上述天气过程,但  相似文献   

15.
逃避     
心雨 《四川气象》2001,21(1):23
老梗在 40 0 0多米 ,连树都不长的艰苦气象站一干就是 2 0多年。他的工作质量是没说的 ,年年优秀。出于职业的敏感 ,我想了解老梗。没想到 ,与他交谈后 ,使我深受震动的是他的感情生活 ,那种知识分子对爱情过于完美的精神追求 ,那种情深似海 ,又淡若空气的爱。对了我还没交待 ,老梗 40多岁了 ,还是单身。老梗说他 2 0多年来也交过几次女朋友 ,不说别人瞧不起他的工作环境 ,他也在那些女人身上找不到爱情的感觉。沉思了许久的老梗突然说 :“其实我的心中有爱情 ,我的思想天天与她生活在一起 ,我的精神世界并不孤独。”“她是谁 ?”我唐突地问…  相似文献   

16.
我站共有职工21人,党员4人,团员13人.条件艰苦,年青人多.担负着每日八次定时报,24小时航空报、两次小球测风和自设电台发报的繁重任务.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曾在去年结合改革,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职工中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展“四有”教育,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针对年青人喜欢探索、追求,喜欢谈理想的特点,组织开展“四有”教育,进行“把远大理想同现实工作结合起来”的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和办墙报等形式,启发、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大家认识到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动力,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正确的方向.我们应该有把我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雄心  相似文献   

17.
我对《广西气象》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第一次看到《广西气象》,是在大学里读书时,虽然它装帧简朴,可它丰富的内容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以后每一期一出版,我都设法弄到来读,它帮助我解决了不少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使我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更加留意阅读《广西气象》,不管工作多忙,每一  相似文献   

18.
台风树     
从1965年开始,我们向老农学习观云测台风的经验。通过近10年的观测运用,有一些收获和效果,也有一些弄不清的问题,现介绍出来,同大家共同研究。 我地群众中有“台风树”的经验,所谓“台风树”,是指在东方地平线附近,升起单个的“蘑菇状”云体(我们观测是Cu cong或Cb cap),由于垂直发展旺盛,好像一株小树。如下午到傍晚出现这种云,未来3天左右便有一次台风登陆,因此,群众把这种能反映台风活动的云称为“台风树”。  相似文献   

19.
天下着雨,雨水从地面表层向下渗透。土壤中的一条小蚯蚓高兴极了,它欢快地告诉一条大蚯蚓:“下雨了,我们终干不会被干渴死了。”它的同伴说:“小兄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我每次在下雨后,身体都感到非常不舒服,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20.
于:最近《广西气象》开辟“提高地面测报质量”讨沦专栏,并刊登了几篇有关如何提高测报质量的文章。 车:对!我都看过了。 包:我也读过。 于:好,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也来开个小型座谈会。提高测报质量是个大事,我们每个观测员应当重视它;我们是新同志恐怕谈不上什么经验,但就提高测报质量也可谈谈自己的教训,从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