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回顾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走过的30年历程,面对长城脚下的世纪钟,我们将和北京遥测地震台网一同跨入新世纪。为了完成我国防震减灾任务的总目标,必须加强地震观测。地震观测是开展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基础。我国地震观测的历史开始于单台观测,后来发展为地方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台网联网和数字化地震台网。对于地震观测来说,地震速报和地震预报今后仍然是相当艰巨的任务。1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诞生(1966年4月)我国现代地震观测始于19世纪末。当时建立了20多处地震台站,其地震的观测方法大多是有人职守的单…  相似文献   

2.
一、地震基本台网对地震学的贡献我国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各种地震观测,而现有的常规测震观测又占很大比重。这些观测对我国地震预报和科研工作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地震记录图的产出;2.对地震图的常规分析处理,给出地震基本参数等,并编制出各种地震观测报告。测震基本台网对地震学这两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我们进行地震研究、地震预报、地震速报、工  相似文献   

3.
为国内外地震学界所瞩目的四川西部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地震科研和地震预报的一个理想场所.我国地震部门已在这里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地震监测台网,积累了很多重要资料.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从甘孜县东谷到石棉县田湾,全长350多公里.它是全世界近代最活跃的地震断裂带之一,本世纪以来已发生3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和十多次五六级中强  相似文献   

4.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广大群众应加强地震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和发布程序,不信谣,不传谣.”昨天下午,国家地震局举行记者招待会,局长安启元希望记者们向社会各界转达这一忠告.1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前年,河北张家口地区、山东荷泽地区谣传地震,短短几天内,市民迁入防震棚,食品脱销、商品涨价.仅荷泽地区经济损失就达数千万元.今年以来,黑龙江、天津、上海、昆明等地又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震言传,造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影响.安启元指出:积邢台地震之后20年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唐山地震以后,北京、沈阳、上海、成都、昆明、兰州相续建成6大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全国一些多震区建立了12个区域无线遥测台网,基  相似文献   

6.
从经验性预报向以物理为基础的概率预报过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内陆地震》1990,4(4):319-331
前言 地震预报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有地震记载。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但是,世界性的比较科学的地震预报研究大体上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从1965年开始执行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苏联虽自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之后就提出地震预报,但是,在地震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索前兆,真正取得进展也始于六十年代末。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从1966年邢台地震现场开始。美国地震预报起步稍晚,但进展很快。 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和预报实践推动了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地震预报已从束手无策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概况,特别是地震预报现状和发展专题,包括地震观测台网建设,地震预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地震现象的新认识与新理论,地震与地下介质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报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科学。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存在的主要弊病,给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学有效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0年前的唐山地震,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地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那么大危害性?能够预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您可以在国家地震局主办的《全国地震科技展览会》上找到答案.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地震科技展览会,展示了从邢台地震后20年来我国地震工作的科技水平和取得的成就,介绍了很多地震科技知识.展览分为6个部分.①监测部分:展示了我国地震台网建设和观测系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进展;②预报部分:介绍了地震预报意见产生——综合分析——科学评定——政府发布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地震预报观测情报中心消息》1979年第1期报道:从1979年4月起,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地震预报中心改名为:地震预报观测情报中心,并于4月9日开始工作。它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调整全国各大学之间的地震预报计划,以及研制新的台网系统等等。该情报中心除中心室以外,还设有公用系统室、情报处理室、地震预报观测室、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概况,特别是地震预报现状和发展专题,包括地震观测台网建设,地震预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地震现象的新认识与新理论,地震与地下介质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1982年6月甘孜6.0级地震预报成功这一事实,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甘孜6.0级地震三要素预报的依据;二、通过甘孜6.0级地震,就“敏感点与盲点”,“敏感点的条件”及“台网的布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研究地震理论和地震预报思路,提供了一份重要的震例资料。  相似文献   

13.
768自动换纸地震记录器笔放系统检测装置王玲(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遥测地震台网是大型区域性地震台网,主要任务是取得连续、可靠、准确的地震观测资料。以监测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速报国内外大地震,为地震预报及地震科学研究提供第...  相似文献   

14.
正Q值和场地响应是精确测定震源参数和震级的基础,可以提高地震台网产出资料质量,促进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的发展。近几年来,北京及邻区存在的密集数字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并积累了大量新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来分析北京及邻区的Q值和台站的场地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山7.8级强震前地震波特性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发生在我国地震台网及前兆观测台网较密的地区,认真分析这次强震前出现的各种前兆异常现象,对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无疑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试图探讨此次强震前通过孕震区的地震波运动学特性及动力学特性的某些前兆异常变化,为此,我们收集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个区域地震台网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地震目录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基本资料。然而地震目录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地震活动性的真实变化,也混杂了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这些人为因素包括,台网监测能力的增强或减弱,台网测定震级的系统偏差等。本文首先讨论了对地震频度和平均震级进行z检验以研究地震活动性和识别人为变化的方法,继而对京津唐张地区的资料进行z检验。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台网的监测能力在1966年和1984年后曾经有过两次提高,这与北京遥测台网网志的报告大体一致。计算结果也反映出当前台网在震级确定上还存在一些系统偏差,文中讨论了这些偏差对客观地研究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的影响,指出了排除人为因素对地震活动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经过近7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成为继京津唐地震预报实验场之后我国的第二个地震预报实验场.1980年以来,我国地震学界已有1万多人次来这里进行地震监测研究.据实验场负责人介绍,建立实验场是地震预报由经验型过渡到实用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建立这个实验场的目标是,综合运用测震、形变、水化、地磁等观测手段,实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的地震预报探索从邢台地震开始,已经走过50余年的漫长道路,经历了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唐山地震预报的失败及汶川地震预报的无奈,经验与教训很多。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究竟路在何方?梅世蓉先生在"新形势下地震预报战略问题的探讨"[1]一文中已做出回答。现将笔者初步学习的点滴体会汇总如下。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梅世蓉先生的最新地震短临预报理念梅先生在唐山地震后的30多年里,始终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了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的地电场观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台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由120多个固定台站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台网,观测数据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地球电磁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并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展现了良好前景。然而,由于我国数字化地电场观测起步晚,观  相似文献   

20.
前言地震波的井下观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背景干扰水平,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分辨能力。近20年来,继美国、日本、苏联之后,我国相继建设了70多个井下观测地震台站。这些台站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区域台网内;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云南、四川等地区,也布设了一定数量的井下观测地震台站,以弥补原台网的不足。目前,我国的井下地震观测系统正在从实验性应用阶段向实用化阶段过渡,井下观测地震台已成为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地震基本参数、监视地震活动变化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