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关于藏北改则地区夏岗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的修订意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藏北改则县夏岗江雪山地区的夏岗江植物群及其所在的坚扎弄组曾存在着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2种不同的时代意见。2002年,敌布错组发现后,古植物学家认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植物化石面貌相同或相似,同属于夏岗江植物群。由于敌布错组被认为不整合覆盖在中二叠世下拉组之上,因此,地质学家认为敌布错组、坚扎弄组及其所含的夏岗江植物群的时代为晚二叠世。然而,最近敌布错组之下的所谓的下拉组中发现了早三叠世—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同时在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孢粉化石,因此,夏岗江植物群及其所在地层的时代不是原来认为的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2.
新疆昆仑山乌斯腾塔格—喀拉米兰地区晚三叠世植物群Drepanozamites nilssoni-Otozamites indosinensis-Thinnfeldia nordenskioldi-Glossophyllum sheisense等的首次发现,揭示了该地区中国南方型晚三叠世植物群的面貌.对研究新疆南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地层区划及晚三叠世植物群地理分区、以及板块构造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海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及不整合于其上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滩亚相石英砂岩表明此区曾存在过古特提斯洋,早二叠世末古特提斯基本闭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相对稳定阶段。中、晚三叠世海侵,沉积了巨厚复理石。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造山带,可可西里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报道延长植物群——晚三叠世北方型植物群在塔里木的发现 ,结合塔里木中三叠世和吐鲁番晚三叠世以及两地早、中侏罗世均产北方型植物群的证据 ,阐明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分区的西端界线仍应划在昆仑山而不是天山  相似文献   

5.
报道延长植物群-晚三叠世北方型植物群在塔里木的发现,结合塔里木中三叠世和吐鲁番晚三叠世以及两地早、中侏罗世均产化北方型植物群的证据,阐明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分区的西端界线仍应划在昆仑山而不是天山。  相似文献   

6.
曹洪升 《贵州地质》1993,10(3):195-200
本文通过对古植物生活环境的分析,定性地将黔西晚三叠世植物群分为湿生植物群落、低地植物群落和高地植物群落。利用叶相分析结合该植物群构成特征及当时的沉积特点,推断黔西晚三叠世为潮湿多雨、炎热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  相似文献   

7.
楚雄盆地处在扬子地台西缘,发育在早—中三叠世古隆起上。晚三叠世早—中期伸展裂陷,沉积形成了近海泥质、灰质生油岩、含中基性火山碎屑复理石建造;晚三叠世晚期—早白垩世整体坳陷,四川盆地与楚雄盆地一度连为统一的巨型坳陷,沉积形成了内陆含煤磨拉石建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开原市八棵树一带在晚三叠世之前横跨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二者大致以八棵树—大孤家断裂(即清河断裂)为界,南部为龙岗复合陆块,北部为其陆缘活动带,两区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发展阶段,龙岗复合陆块经历太古宙陆核的形成及发民阶段和元古宙盖层形成及发展阶段,北部陆缘活动带经历元古宙—早三叠世古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开...  相似文献   

9.
晚二叠、晚三叠世是云南省主要成煤时期,含煤建造广泛分布在滇东地区和滇中的一平浪华坪等地,含煤性好,煤种齐全、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现已建井的煤矿9个,其中晚二叠世有来宾,羊场、田坝、恩洪、后所、陆东、富源矿厂,圭山煤矿;晚三叠世的有一平浪煤矿。 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煤田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弱,断层导水性差,勘探中预测矿井涌水量均较小。但在整理生产矿井涌  相似文献   

10.
<正> 黑龙江宝清、饶河地区含Monotis ochotica以砂页岩、中酸性凝灰岩为主的晚三叠世海相层,以前称为清江群,现为南双鸭山组。近年来,浑江小河口和汪清天桥岭晚三叠世陆相层的发现和研究影响较大。1978—1980年,吉林区调一分队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苏联毗邻的东宁、老黑山一带,在大片火山岩夹层中,发现以Cycadocarpidium-Taeniopteris为特征的晚三叠世植物组合,证明黑龙江省东南部存在着以火山岩为内容的晚三叠世陆相  相似文献   

11.
首次在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地区“下拉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诺利阶的高舟牙形石。这表明在该地区下拉组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晚三叠世诺利阶地层,这套地层暂时命名为江让组。更重要的是,剖面中江让组之上含植物化石的碎屑岩地层可能是区域上广泛分布的敌布错组。江让组高舟牙形石的发现对敌布错组及其所含植物群的时代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首次在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地区“下拉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诺利阶的高舟牙形石.这表明在该地区下拉组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晚三叠世诺利阶地层,这套地层暂时命名为江让组.更重要的是,剖面中江让组之上含植物化石的碎屑岩地层可能是区域上广泛分布的敌布错组.江让组高舟牙形石的发现对敌布错组及其所含植物群的时代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首次在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地区"下拉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诺利阶的高舟牙形石.这表明在该地区下拉组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晚三叠世诺利阶地层,这套地层暂时命名为江让组.更重要的是,剖面中江让组之上含植物化石的碎屑岩地层可能是区域上广泛分布的敌布错组.江让组高舟牙形石的发现对敌布错组及其所含植物群的时代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中生界陆相地层中所采集的70余件孢粉样品,仅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中侏罗世新田沟组和沙溪庙组中的20余件样品中分离和鉴定有丰富孢粉化石.研究发现,这些孢粉化石记录了四川盆地内晚三叠世~白垩纪植物属种和数量持续减少,气候环境由温暖湿润演变为炎热和干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郑月娟  苏飞  陈树旺  张健  黄欣  公繁浩 《地质通报》2013,32(9):1423-1435
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时代为早三叠世.重新实测了幸福之路组三段建组剖面,采集了孢粉、叶肢介、双壳及植物化石,其中孢粉化石为首次发现.孢粉化石为A lisporites communis-Vittatina costabilis组合,叶肢介为Cyclotun-guzites-Euestheria组合.综合分析孢粉、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相当于早三叠世早期;幸福之路组孢粉组合在古植物地理区划上与新疆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关系密切,但也含有华北地台晚二叠世晚期的一些分子,记录了安加拉和华夏两大植物群的交流.幸福之路组与林西组孢粉组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在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湖—错坎巴昂日东湖一带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中首次发现牙形石Epigondolella sp.、Metapolygnathus communisti、Metapolygnathus spp.、Metapolygnathus primitius及有孔虫Gaudryina sp.、Jacullella sp.、Verneulinoides maurtii (Terquem)、Gaudryina triassica Trifonova、Ammodiscus sp.等。其中,Epigondolella与Metapolygnathus均为晚三叠世诺利期典型牙形石和常见类型,有孔虫亦显示为晚三叠世常见分子,从而为厘定该套地层时代提供了重要生物依据,对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早期的观点有待于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根据康马地区三叠系吕村组和涅如组新发现的化石及区域地质背景 ,把该区的地层时代分别厘定为中三叠世中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中晚期 ,并认为缺失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早期的沉积。研究表明康马地区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为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是“藏南运动”和“印支伸展运动”共同影响形成的。晚二叠世末至中三叠世早期 ,康马地区露出海面 ,接受剥蚀并形成喀斯特化风化壳。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 ,这一地区发生强烈伸展—裂陷 ,地壳迅速沉降 ,形成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发育巨厚的半深海—深海复理石沉积 ,并伴随大量基性岩浆贯入。涅如组下部有两期基性岩侵入 ,早期基性岩床形成于印支晚期 ,晚期穿层侵入形成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8.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野外观察及前人资料,提出对幸福之路组沉积序列的新认识:幸福之路组为以红层出现作为划分标志的一套砂泥岩夹火山岩沉积,原划为幸福之路组一段的砾岩时代晚于原二段、三段,时代不老于中三叠世,不宜划入幸福之路组。研究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为连续沉积,晚二叠世晚期盆地边缘开始出现红层沉积(幸福之路组),同时期盆地中心仍为灰黑色、灰绿色砂泥岩沉积(林西组上部),林西组上部与幸福之路组下部为同时异相沉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整体隆升阶段,古亚洲洋应闭合于早三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19.
张景华 《地质论评》1984,30(4):377-381
滇西晚三叠世的海相双壳类化石非常丰富,前人已经有过不少研究。本文所描述的资料,采自维西、兰坪、祥云等县的四个地点,晚三叠世诺利期地层——石钟山组。现将化石产出层位简介如下: (一) 维西城东则拉剖面上三叠统石钟山组上部与侏罗系红层呈过渡关系,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20.
曹洪升 《贵州地质》1992,9(1):26-40
本文详细地报道了贵州省西部晚三叠世火把冲组和二桥组植物群,计有化石植物48属110种。在这个植物群中,苏铁类植物占优势;蕨类植物了很丰富,其中尤以双扇蕨科植物占有重要地位;银杏类植物和松柏类植物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黔西晚三叠世植物群的性质、地质时代以及与国内外同期类似植物群的关系和对比等进行了讨论,确定了黔西晚三叠世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诺利克期至端替克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