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黔西煤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黔西煤田按其构造线方向划分为;遵义—惠水南北向构造区、黔北纬向构造区、黔中北东向褶皱构造区、威宁—紫云间北西向构造带、普安扭动构造区五个构造分区,各具一定特征。该区煤田的形成与区域构造裂谷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文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9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强  元钟宽 《地质科学》1998,33(2):129-139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南部火山岩带和东部火山岩带,它们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不同构造环境的产物。西部大兴安岭环状火山岩带的形成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引起的深部热地幔柱的上升有关,南部火山岩带与构造域转换时期走滑拉伸构造有关,而东部火山岩带则是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辽河滩海地区是典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构造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不同构造带油气运聚成藏及分布都与温压场特征密切相关。运用整体、耦合的观点和地温-地压系统理论,在详细分析对比东部凹陷和西部凹陷温压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发现辽河滩海地区主要发育单一型、低压型和高压型3种地温-地压系统。其中: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发育单一型地温-地压系统,笔架岭构造带发育低压型地温-地压系统;东部凹陷海南月东地区和太葵地区则普遍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同时,对比分析东、西部各构造带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地温-地压系统与断裂配置表明辽河滩海地区为明显的断压控藏特征:西部斜坡带主要为单一型和低压型断压控藏;东部斜坡带则主要为高压型断压控藏。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主要变形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壳中的构造变形是已有岩石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空间位置变化的产物,因而是资源勘查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现象。然而,地壳中的构造变形能否像岩石及岩石组合一样,也可以为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重建提供约束,在已有文献中没有系统的论述。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在系统研究了全球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形系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同时形成的、具有不同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的各种构造变形的集合,并根据其产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将其划分为11种类型。基于这一认识,在系统收集研究了中国大陆已有构造变形资料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的14个变形系统,探讨了中国大陆构造分区和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根据与全球典型变形系统的对比,基于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主要变形系统的时空分布,笔者提出:(1)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变形系统的成因主要与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有关;(2)中国东部海域可能隐伏有中生代晚期弧陆碰撞带;(3)中国东部白垩纪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类似于现今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4)秦岭山脉南北两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挤压构造变形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陆缘碰撞的远程响应;(5)敦煌—阿拉善地块在早古生代期间是中国大陆独立的第四大古陆块体;(6)西准噶尔和西天山北部属于哈萨克斯坦古板块北部增生边缘,准噶尔—吐哈盆地基底及其以北的东准噶尔和阿尔泰山属于西伯利亚古板块古生代增生边缘;(7)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东侧的原黑龙江群是大兴安岭地区西伯利亚古陆古生代增生边缘的向东延伸,不是侏罗纪增生杂岩或早古生代碰撞带的残片;(8)中国北方及邻区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碰撞造山。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变形系统的初步研究,表明变形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大陆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和古地球动力学环境的重建提供重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及邻域的深部构造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胜早 《地质学报》1995,69(1):1-15
通过重力场及其反演研究,结合新近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给出了中国及邻域包括琉球T-A-B体系的新的深部构造格局。4条NE向深部构造过渡带,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东部和西部,将东部大陆及邻域的地壳构造又分为滨太平洋内陆型,滨太平尖陆缘型、西太平洋边缘海过渡型和西太平洋大洋型。秦岭-杭州湾NW向深部构造带及其向邻海的可能延伸分隔出中国大陆和海域的南、北两大亚板块群。按板块观点,分析了本区4种构造环境的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的东部边缘地带,中生代以来,先后喷发了在岩浆活动性质和构造环境方面都有继承和发展特点的两套火山岩组合。中生代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一山脉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新生代为大陆边缘裂谷一断裂构造环境的碱性橄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石英粗面岩组合。一、火山岩分区及火山活动时代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呈北东向平行分布的火山岩带,西火山岩带分布在白城、洮南以西一带,研究区分布很少,中火山岩带在白城、洮南以东、沈(阳)—哈(尔滨)铁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东部现今岩石圈结构的板条构造分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大陆以银川-昆明-线(105°±2°E)为界,其西部和东部的岩石圈结构,构造等多方面均表现出重大差异,而且,根据山川大势和新构造断裂、地震活动、重力和地壳厚度、地磁异常、人和幔内高导层等方面的表现,西部和东部都可以再分出若干二级构造分区。以东部地区为例。本文 其分为东北区、东北区、大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南区和南海区,这七个二级构造区之间依次 被47°N构造线、阴山构造带、34°N构造线、北岭构造带、南岭构造带和20°N构造线等 所分隔。这组构造分区的基本特征是.近东西走向,宽度都在5个纬度左右,平行排列 彼此在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变形的历史、方式和强襄等各方而都有明显差别.故称之 为板条状构造分区.它们是在中生代晚期以来对早期老构造进行强烈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分析,贵州东部地区控煤构造样式丰富,赋煤构造展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贵州东部地区控煤构造样式特征和赋煤构造的展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地壳应力环境划分方案,将本区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4种类型,以同沉积正断裂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区域构造对煤田构造的控制作用;近SN向隔槽式褶皱带分布于西部,NNE向等势式褶皱带发育于东部。该区通过聚煤规律分析尚有部分煤层相对稳定、连续性较好的地段,可成为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板块构造、活断层分布、地壳运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台湾地区的大地构造环境 ,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台湾地震活动特征和板块构造运动的差异将台湾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区 ,然后再依据新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地震构造进一步把东部区分为琉球弧沟、台东纵谷、吕宋弧沟三个地震带 ;把西部区分为新竹断陷、北港隆起、台西南盆地三个地震带。通过对各个地震区、带以及带内各段关联维数的计算 ,结合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验证了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分形特征 ,并发现这种分形特征与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此外 ,通过对大震…  相似文献   

11.
张业成  张春山  张立海 《地学前缘》2003,10(Z1):265-271
论述了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 ,探讨了社会条件控制下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了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使命。认为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付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害 ,而是对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作出双向反响。一方面 ,采取科学的社会行为 ,积极抑制灾害活动 ,减轻自然灾害破坏损失 ;另一方面因政治腐败 ,纲纪松弛 ,经济衰退 ,社会混乱 ,或违背自然规律 ,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 ,导致天灾与人祸并行 ,不仅加剧自然灾害 ,甚至导致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对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受自然条件控制 ,而且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 ,因此自然灾害除伴随自然条件发生复杂的周期性变化外 ,还伴随社会条件发生阶段性变化。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灾害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 ,开展社会学研究 ,对于发展灾害理论以及促进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胡涛 《矿物学报》2007,27(3):545-548
地处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是我国西南部较典型的山区,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其所辖8县1市1特区,总面积18032km^2,总人口360.72万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至上百万元,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气候的变化,地质灾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本文从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异常变化不仅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生物灾害的源头,而且由于地球及其各圈层运动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候异常变化的激烈时期也常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了对未来自然灾害作出预测,文章研究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发展规律,据此认为21世纪初虽然可能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属干旱期,特别是中国北方将受到干旱灾害的严重威胁,并将诱发或伴生一系列其他自然灾害。文章认为要从节流与开源并重的战略高度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West Junggar (NW China) and East Kazakhstan are situ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Tectonic entities in the two areas share the sam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and make up the famous horseshoe-shaped orocline in Central Asia.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ly compiled cross-border tectonic sketch map of West Junggar and East Kazakhstan and proposes the extension of the Chingiz–Tarbagatai belt and the North Balkhash-West Junggar belt.The Chingiz–Tarbagatai Belt in East Kazakhstan consists mainly of Middle-Late Ordovician differentiated volcanic rocks, pyroclastic sediments and flysch; while in the Tarbagatai Mountain in China, Tarbagatai (Kujibai) ophiolite is newly found with zircon (gabbro) age of 478 ± 3 Ma and the Ordovician flysch metamorphosed to a greenschist facies is distinguished from Devonian–Carboniferous rock associations. Therefore, the Early Paleozoic Chingiz–Tarbagatai belt of East Kazakhstan evidently extends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West Junggar along the Tarbagatai orogenic belt.The North Balkhash-West Junggar belt lying south to the Chingiz–Tarbagatai belt is separated by the EW-trending Baiyanghe–Heshituoluogai depression in West Junggar. Early Ordovician–Early Silurian ophiolitic fragments and related pyroclastic sediments are widely exposed in Tekturmas, North Balkhash and Agadyr of East Kazashtan. Similarly, Early Paleozoic ophiolites have also been verified in Tangbale, Mayile, Baerluke, Darbut and Karamay of West Junggar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nearly all ophiolites in West Junggar and East Kazakhstan are proved to have formed in Early Paleozoic,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ocean in the two areas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Early Paleozoic. Based on the ages of the Tangbale, Karamay and Hongguleleng ophiolites, an Early Paleozoic continental accretionary belt extending from Tangbale to Hongguleleng is determined at the NW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for the first time. According to spatiotemporal comparison, ophiolites exposed in West Junggar and East Kazakhstan might originate from the same paleo-ocean tectonic region, and then the North Balkhash in East Kazakhstan and the West Junggar were offset for a long distance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by the major Junggar dextral fault.Because of the large-scale accre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before Silurian, the Late Paleozoic ocean in West Junggar and East Kazakhstan became smaller with residual nature, and extensive arc-basin-trench systems might be absent during the closure of this residual ocean.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震与大陆旱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近80年台湾、大陆和环西太平洋的地震资料,简要分析了地震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关系。台湾强震加上华北或蒙古两年内亦有强震是江淮干旱、华北涝的条件;单有台湾强震是江南旱的前兆;台湾弱震年的第一年加上长江中下游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是长江大涝的条件。对此统计结果从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热交换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党川地区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秦岭造山带党川地区的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 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438±3Ma和220±2Ma.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 党川花岗岩类似于C-型埃达克质岩石, 岩浆产生于增厚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而石门花岗岩类似于普通的地壳深熔型花岗岩.党川花岗岩的ISr=0.70660~0.70929, εNd (t) =-2.24~-4.48;石门花岗岩的ISr=0.70581~0.70804, εNd (t) =-3.73~-4.72.Sr-Nd同位素组成进一步指示它们的岩浆派生于地壳物质.然而, 在Pb同位素组成上, 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党川花岗岩以相对富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 初始Pb同位素比值为: 206Pb/204Pb=18.288~18.484, 207Pb/204Pb=15.677~15.693, 208Pb/204Pb=38.182~38.283;而石门花岗岩以相对低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 初始Pb同位素比值为: 206Pb/204Pb=17.989~18.189, 207Pb/204Pb=15.560~15.567, 208Pb/204Pb=37.982~38.000.这表明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的岩浆来自于不同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分析表明, 西秦岭党川地区中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岩浆事件、岩石成因机制及岩浆源区均可与东秦岭地区北秦岭构造单元相对比, 由此说明西秦岭党川地区是东秦岭地区北秦岭构造单元的西延, 并且东秦岭地区早中生代南秦岭块体向北秦岭块体的大陆俯冲作用向西一直延至到西秦岭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河南东秦岭—桐柏成矿区、带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桐柏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以不同时期的板块或地体俯冲或碰撞增生构造分析为基础。根据华北地台南缘由两个早寒武地体所组成,划分出华熊成矿区和嵩箕成矿区。著名的秦岭—桐柏褶皱带即为秦岭—桐柏成矿带;而成矿亚带的划分是以不同时期活动陆缘增生或造山带为根据的,它们分别是中元古、加里东和海西成矿亚带。文中阐述了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并提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板块构造模式,特别是中生代大储内都挤压或A—型俯冲的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甘肃小流域分布特性及山洪灾害成灾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映东 《水文》2007,27(2):82-85
暴雨洪水是自然界的主要灾害之一,它是水文现象的极端事件。山洪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它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山洪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将越来越大,因此,防洪减灾任务仍十分艰巨。本文对甘肃省小流域分布特性及山洪成灾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何文刚  周建勋 《地球科学》2018,43(6):2133-2148
川东南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天然气探区,气藏分布受与该区的褶皱带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该区褶皱带呈现马尾状平面构造样式,对于这种特殊褶皱样式的形成机制存在不同的观点.构造物理模拟是研究构造形成机制的有效手段.为此,笔者在对该区马尾状褶皱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5组模型,分别考虑边界几何形态、地层流变学结构、韧性层粘度和基底摩擦系数等4个因素,对该褶皱带的形成机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马尾状褶皱带的形成与川东华蓥山断裂和齐岳山边界断裂形态关系密切;(2)脆/韧性地层厚度比和脆性层的厚度差对褶皱波长和样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3)适当的基底摩擦力是形成马尾状褶皱带的重要条件;(4)四川盆地内部、川东地区和湘鄂西地区基底流变学强度差异对该区马尾状褶皱带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和中国区域环境分异与演化的地质记录,对2.6 Ma BP前后季风系统的调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2.6 Ma BP前后,亚洲季风明显增强,不仅冬季风明显增强,而且夏季风也明显增强;冬季风(东亚冬季风)在中国北方的盛行风向由偏西风转变为偏北风;冬季风(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范围明显扩大,由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逐步扩大到华中、华东与华南地区;由于受青藏高原的阻挡,热带西南季风对青藏高原北部及西北地区的直接影响大大减弱。这是青藏高原达到了一个重要的临界高度(可能是2000 m)所导致的亚洲季风系统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