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中讨论了豫西地区中,晚石炭世含铝岩系底板碳酸盐岩的岩溶特征和岩溶在铝土矿化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古地形有利的构造交叉部位,并讨论了溶斗、溶洼、溶盆和溶原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铝土矿的产状和品位规模的关系。文中也分出了地表岩溶化、同生岩溶化和潜岩溶化三个岩溶作用阶段。碳酸盐岩的钙红土化是成矿物质来源之一;后期岩溶水的作用是形成富矿体的主要因素。岩溶作用造成含铝岩系及其上覆地层的向心倾斜状特征可以作为区内寻找富矿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贵州岩溶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土层瘠薄,其土层的形成和演化方式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本研究以贵州岩溶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层的物质来源、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红土的定年、石漠化成因等问题的探讨,明确地提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二阶段模式;贵州岩溶区土层的主要物源来自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岩溶台地上广泛存在的红土是一种古土壤(1~25 Ma B.P.);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处地球化学碱性障导致稀土超常富集;碳酸盐岩类型与石漠化分布有着本质的联系.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南翼的响应、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重建工作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文 《中国岩溶》1992,11(3):227-239
贵县式铝土矿广泛分布于桂中岩溶区。本文通过宾阳矿区的成因研究,初步揭示出铝土矿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上的上白垩统红层及新生代地洼余动期岩溶演化的关系,认为铝土矿是红层在岩溶、气候、构造等条件下进行红土化,搬运沉积和次生红土化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华南寻找三水铝土矿方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岩溶是可溶性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在天然水溶解浸蚀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和地下管道及洞穴景观。尽管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错综复杂,但贯穿岩溶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始终的主要矛盾是可溶岩石的溶解与沉淀的矛盾。而可溶岩石自身的性质则是决定岩溶发育与否的内在因素。因此,研究组成碳酸盐岩的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度和不同碳酸盐岩在天然水中的溶蚀作用,对阐明岩溶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机制及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5.
碳循环与全球岩溶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地球系统科学来看,岩溶作用是在碳循环及与其相耦联的水循环、钙循环系统中碳酸盐岩的被溶蚀或沉积,而各种岩溶形态就是这个复杂的循环系统的运动在碳酸盐岩上留下的轨迹。岩溶地球化学及其一系列捕捉碳、水、钙循环的行踪的野外工作方法,为把地球系统科学的学术思想引入岩溶研究起了桥梁作用,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岩溶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全球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油气田古岩溶与深岩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项目来源: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专题 起止时间: 1996年—2000年 项目负责人:夏日元 主要完成人:夏日元唐健生罗伟权邓自强关碧珠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古岩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而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深岩溶则为不受地表侵蚀基准面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深埋藏岩溶作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等深埋藏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勘探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埋藏深度大于2000~3000m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产古岩溶储集层。由于储集空间主要为岩溶孔洞、裂缝等,非均质性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复杂,加之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既有地质历史时期近地表环境下的古岩溶作用,又经历了长期逐渐被埋藏过程中深岩溶作用的叠加与改造),造成油气储集规律十分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从1996年起,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96—110)”特设立了油气田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深岩溶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采用古水文地质综合方法、溶蚀作用地球化学物理和数学模拟、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岩溶储层介质结构定量评价和预测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和深岩溶的形成条件、影响控制因素和发育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岩溶作用的机制、发育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识别出多种多样的古岩溶成因类型: (1)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包括早期“层状岩溶”、中期“膏溶”和晚期“断裂系统岩溶”三个发育演化阶段。“膏溶”作用起关键作用,古岩溶地貌形态对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深岩溶包括压释水岩溶和热水岩溶两种类型。压释水岩溶是指在压力差驱动下,上覆煤系地层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酸性水,通过渗流窗口侵入古风化壳产生对流循环而形成的岩溶。具有“水平渗流”、“侧向渗流—对流循环”、“纵向对流循环”三种发育模式,与烃类运移、聚集的关系为:早期为烃类改善运移通道,中期改造贮存空间,晚期对储集体形成封闭; (3)热水岩溶为奥陶系古风化壳深埋藏后,受燕山运动构造热事件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增高,呈承压状态向上运移的具有溶蚀能力的深循环热水对可溶岩所产生的溶蚀作用。热水岩溶主要经历了深循环对流热水形成、溶蚀与白云岩化作用两大阶段,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 (4)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主要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①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裸露古岩溶;②印支—燕山早期裸露和浅埋藏古岩溶:③燕山晚期—喜山期埋藏深岩溶。通过研究,建立了向斜翼部侵蚀洼地排泄型、向斜轴部山间洼地排泄型、山前浅埋藏断陷盆地型等三种古岩溶发育模式,以及倾斜垒式断块压释水作用、深埋褶断凸起构造压释水作用、深大断裂带高位掀斜断块热水作用等三种深岩溶发育模式。 (5)建立了各类古岩溶和深岩溶发育演化模式,提出了岩溶型油气储层定量评价和预测的模拟勘探技术,预测了三处有利勘探块区,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开展热带岩溶地区红色风化壳元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有助于丰富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理论的认识。在越南北部选取典型的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分析热带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岩上覆红色风化壳中主量元素的物质来源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Ti/Zr的元素比值分析,Hf-Zr、Nb-Ta及Sm-Nd的元素对协变分析,还是上地壳元素平均值(UCC)标准化分析,两个剖面的上覆风化壳均显示原地残积的特征,即两个剖面是碳酸盐岩的原位风化产物。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CaO、MgO淋失明显,Al_2O_3和Fe_2O_3发生富集,显示两个剖面均经历较强的风化过程,但是白云岩和灰岩剖面有一定的分异特征。越南北部白云岩风化剖面从基岩到上部土层显示出稳定的Ti-Fe元素共富集特征,而灰岩剖面中Fe的增长速率明显超过Ti。白云岩上覆风化壳经历了强烈的风化作用,其脱硅作用弱于灰岩风化剖面,而富集铝的作用强于灰岩。迁移系数的演化规律说明两个剖面中长石成分(钾长石、钠长石等)或次生矿物(伊利石等)在风化成土过程中逐渐分解,同时Al、Fe、Si等稳定元素的在风化剖面中不断富集。  相似文献   

8.
陇东盆地西部岩溶地下水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陇东盆地西部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带,新元古-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裸露或浅埋,构成-南北向展布的岩溶水富集带。通过运用构造控水分析、水化学同位素等方法,对岩溶裂隙水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指出本区岩溶水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南北向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储水空间以岩溶裂隙为主,构造条件是岩溶发育和岩溶水富集的主要制约因素。岩溶水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在补给条件优越的中南部平凉-华亭地区,水化学主要由含水层岩性及其赋存条件决定。岩溶地下水以大气降水来源为主,对于埋藏型岩溶水表现为多源水混合而成。根据岩溶水的空间分布与水动力场特征及其补径排条件,全区可划分为平凉、华亭和环西3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并以此可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础。这些认识对于深入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岩溶水赋存及富集规律、形成与演化机理和在该区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油气田古岩溶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古岩溶为地质历史时期而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深岩溶为不受地表侵蚀基准面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深埋藏岩溶作用。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有溶蚀孔洞、溶缝等,非均质性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油气储集规律复杂。油气田碳酸盐岩的内在因素(结构成因类型、物理力学性质等)以及各地质历史时期所处的地质环境构成古岩溶的形成条件与影响控制因素。本文将古岩溶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与突破口,系统研究了古岩溶和深岩溶的形成条件、影响控制因素与发育特征,最终实现了预测油气聚集有利发育区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古岩溶作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岩石学、地球物理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将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划分为准同生岩溶、埋藏岩溶、风化壳岩溶三大类及若干亚类.准同生岩溶作用控制早期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埋藏岩溶作用一般沿原有的孔缝系统进行,是碳酸盐岩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多旋回构造演化特点,形成了塔北奥陶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碳酸盐岩6期古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关系,其中对于塔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起重要作用的为早加里东期Ⅱ幕.加里东中期Ⅰ幕、Ⅱ幕和海西早期.塔北地区奥陶系各类岩溶具有复杂而显著的叠合关系,准同生期岩溶为后期的埋藏岩溶提供了成岩介质通道,随后发育的埋藏及风化壳岩溶则是继承并叠加早期准同生岩溶通道的发育,最终成为潜在的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1.
选择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地区和中国云南省元江地区的2个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气候环境下超基性岩在红土风化过程中RE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印尼Kolonodale和中国元江剖面的REE分布型式具有一定的共性规律,都表现出显著的REE表生富集效应(相对于基岩的最大富集系数分别达44.21和236.19)、不均一的轻重稀土分异(分异程度随剖面深度加大而降低)以及剧烈的Ce异常正负转换现象(风化壳上部是正Ce异常,风化壳下部是负Ce异常).2个剖面中REE最大富集段的产出位置明显错位,表现在Kolonodale剖面中REE最大富集段出现在腐岩层,而在元江剖面中REE最大富集段出现在红土层.质量平衡计算指示,REE在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迁移和分异现象,其地球化学行为受红土剖面pH值环境与有机质(O.M.)含量的制约.案例对比分析表明,气候环境对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中REE的地球化学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在热带雨林环境的印尼Kolonodale剖面中,风化壳中REE主要继承于基岩,在高强度的红土化作用下,REE经历了强烈的重新分配和垂向分异.而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的中国元江剖面中,风化壳中的REE具有更复杂的物源背景,除继承基岩外还可能叠加了风尘沉积物的影响.元江剖面的红土化程度偏弱,导致REE在表生演化中未发生强烈的淋滤和次生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贵州碳酸盐岩红土中的粘土矿物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朱立军  傅平秋 《矿物学报》1996,16(3):290-297,T001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热、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贵州碳酸盐岩红土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高岭石和0.7nm埃洛石是碳酸盐岩红土中的主要粘土矿物,其次为伊利石、蛭石、绿泥石、绿泥石/蛭石混层矿物,水铝英石和三水铝石等。  相似文献   

13.
选取广西桂林市雁山碳酸盐岩红土剖面,对红土中的植硅体类型、分布及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1)表土植硅体形态多样、含量丰富,含量从剖面表层向下迅速减少,20cm及其以下植硅体含量极少或没有;(2)除了0~0.1m内有植硅体富集外,其他深度再也没有发现新的植硅体富集层;(3)受淋滤和生物扰动作用影响,植硅体可能出现向下10~20cm的运移,但运移对其形态和大小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植硅体形态组合受运移影响不大,能够很好地反映上覆植被的组成和所处地区的气候总体特征;(4)研究区植硅体富集于红土表层,且为剖面中的唯一富集层,是红土形成过程植硅体运移的反映,支持了红土的碳酸盐岩风化成因;(5)植硅体运移选择性不明显的特点,为利用碳酸盐岩红土植硅体客观分析和重建古环境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土形成过程及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方不同红土的化学蚀变指数(CIA),硅铝系数 、铝铁系数 硅铁铝系数 反映红土的形成经历了脱钙、脱碱基和初级脱硅富铝富铁3个主要的 风化阶段;稀土在前两个阶段中主要发生淋失,而在后一阶段中富集,其配分曲线具Eu亏损的轻稀土显著富集型特征。红土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以晶格相为主,主要与基岩密切有关,而其它赋存状态则与红土化过程紧密相连。红土中可溶态稀土含量的高低是风化作用强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The laterite profile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developed after the emplacement of a slab of oceanic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equence (the Semail ophiolite) onto the East Arabian margin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laterit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prolonged weathering of the ophiolite assemblage under tropical to subtropical conditions.Nine laterite profiles have been examined for their Ni potential along a NW-SE segment of the Oman Mountains. The preserved laterite profile shows variations in thickness, mineralog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profiles show a vertical succession from bedrock protolith through saprolite, oxide laterite, to clay laterite. The laterite profiles are unconformably capped either by clastics rock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Qahlah Formation or by Palaeogene carbonates of the Jafnayn or Abat Formations.The protolith corresponds either to a fine-grained, blackish to greenish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 or to a coarse-grained dark green altered layered gabbro.The bulk geochemistry of the studied profiles indicates a typical low Ni-laterite pattern in which magnesium (Mg) and silica (Si) become depleted towards the top of the profile, whereas iron (Fe) and aluminum (Al) increase. A significant enrichment in Ni and Co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the laterization process. Ni concentrations average 0.63% (Ibra), 0.72% (East Ibra), 0.67% (Al-Russayl), and 0.33% (Tiwi). Other elements such as Cr, V, Pb, TiO2, Zr, Ba, and Zn were also remobilized across the profiles during the lateriz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
一、区域地质简况本区位于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带发展起来的复式向斜中,该地槽从中寒武世开始,后经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而结束了地槽沉积,到上古生代由于断块运动形成了一系列断陷一拗陷盆地。其中沉积了泥盆系山麓相、河流相沉积物和石炭系海陆  相似文献   

17.
黔西南炼山坡红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述了黔西南炼山坡红土型金矿的矿区地层与构造、分散流与次生晕的成果、矿体产出状态等矿床地质特征,并从成矿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古气候,红土化作用及元素的迁移与富集作用方面探讨其成矿地质条件,提出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贵州老万场红土型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履安 《地质论评》2000,46(6):628-637
对贵州西南部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与相关岩石(矿石)和喀斯特红土等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比较研究,阐明了矿床的各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追溯了矿术的物质来源。研究表明,本类红土型金矿的物质来源是高硅质(石英)、富铁质(黄铁矿等)的富金矿(岩)石;具有Au-As-Sb-Hg-Tl-W-Ag-Ba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卡林型金矿十分相似,是原始卡林型金矿风化演化的产物。常量元素和稀土元  相似文献   

19.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basalts and laterites from the Bolaven Plateau in southern Lao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mobility and mineralization of REE, Y and Sc during laterization. The basalt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 small volumetric alkali basalt (eruption age: 15.7 Ma), large volumetric olivine tholeiite (1.2 Ma) and quartz tholeiite with olivine tholeiite (younger than 0.5 ± 0.2 Ma). Formation of REE minerals during laterization result in mobiliza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REE and Y in laterite profiles. Occurrence of florencite‐(Ce) in a laterite profile derived from alkali basalt immobilizes REE (particularly LREE) and this leads the laterites to be enriched in LREE relative to the parent basalt. Few positive Ce anomalies in this profile suggest that florencite‐(Ce) [(Ce)Al3(PO4)2(OH)2] formation was followed by CeO2 precipitation due to the change of redox condition. In tholeiite‐derived laterite profiles, florencite is not recognized and REE and Y tend to be depleted relative to the parent basalts with positive Ce anomalies. This is interpreted as scavenging REE3+ except for Ce4+ from the laterite profile in oxidizing conditions. Sc behaves similarly to Fe during laterization and it is more abundant in the tholeiitic laterite than that in the alkali basaltic laterite. Results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indicate that REE of the alkali basaltic laterite are contained in residual phase, which is dominantly florencite‐(Ce), but they are rarely present in ion‐adsorption phase. It is concluded that basaltic laterites have a low potential of REE resource in terms of low REE contents and a difficulty in REE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数百块碳酸盐岩薄片和抛光面中各种方解石胶结物特征和成因的观察,并结合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共识别出11种胶结物类型。详细描述了各胶结物的特征,并确定了胶结物的分布和形成次序。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碳酸盐岩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共划分出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水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从而为该区孔隙演化史的建立和有利勘探目标预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