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调查任务及成果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及济州岛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是1980年教育部下达的重点研究课题。其目的是通过调查,逐步弄清东中国海中两支主要流系——黑潮和长江冲淡水势力季节变化的情况及其对济州岛南面及近海渔场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1981年6月在长江口及济州岛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资料,对济州岛以南海域产生的逆温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讨论了水温与潮流的关系。分析表明:本海域的逆温现象,属于混合逆温型,表现了潮流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济州岛邻近海域声速随深度、季节、时间及地理位置的变化,计算了跃层的强度、厚度和深度,讨论了声道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表明:调查海区声速的时空变化较大:跃层和声道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特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长江口及济州岛以南海域温盐分布特征,指出黄海沿岸水在向南运动过程与外海水混合变性的某些规律;指出表层长江冲淡水影响的厚度及范围;阐述了黄海低温低盐水与黑潮高温高盐水的侧向相互作用,在济州岛南部海域形成了多跃层结构和逆盐逆温现象,并对整个调查海区的跃层现象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此外还分析了黄海沿岸水下沉与黑潮次—中层水爬升对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济州岛邻近海域声速随深度、季节、时问及地理位置的变化.计算了跃层的强度、厚度和深度、讨论了声道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表明:调查海区声速的时空变化较大;跃层和声道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特性.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冷涡沉积和通道沉积的发现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为解决南黄海及东海北部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问题,1992年5月对黄海和济州岛西南的泥质沉积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发现济州岛西南、南黄海中部和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区,分别与那里的冷涡活动区相对应。因此,这些泥质沉积应属于“冷涡沉积“;而在冷涡之间又出现连接它们的“通道“,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的“通道沉积“,它分布于黄海暖流之下,呈南北向延伸。表明冷涡沉积和通道沉积是受控于冷涡、黄海暖流及其相关的环流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75—1984年东海断面调查资料,分析了北纬28°—32°,东经127°以西海域的温跃层类型、分布、变化特征及其成因。指出了济州岛以南海区温跃层强度最大,浙江近海次之,跃层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奄美大岛以西。而逆温跃层则以浙江近海最为明显,它的位置与沿岸锋的位置颇吻合。济州岛以南海域温跃层有东西两个强中心,且具西强东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浮游植物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及济州岛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区包括南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海域。有关此区的浮游藻类,国内已进行过多次研究,先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论著报告,特别是对本海域内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其生态性质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其结果对今后无论是开发本海域的生物资源,或研究海洋环境,都是极为宝贵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东海中部陆架高密水在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中向东海北部迁移。冬、春和夏季在东海北部济州岛以南海域存在着一高密(条件密度σt高于25.00)、高溶解氧(高于5.0×10-3)及高盐或次高盐(34.00左右)性质的水体。韩国以南50~100m等深线附近海域也有一高盐、高溶解氧的高密水带。T-S和T-O2点聚图表明这两块高密水基本属同一水体,韩国以南高密水可能是由济州岛以南高密水经济州岛东岸或东、西岸两侧海区迁移过来的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北部气旋型涡旋存在的近期观测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保仁 《海洋与湖沼》1985,16(3):240-248
本文简述了近几年来在东海北部的气旋型涡旋区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所得之温度场、质量场及实测流场的分布趋势指出:每次调查期间济州岛西南海区的气旋型涡旋运动是存在的。文中还将这几年调查所得之余流矢量连同历史上同期所得余流矢量绘在一起,结果可完整地显示出一个气旋型流场来。文中还讨论了东海北部的黄海沿岸流的基本特征。本文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关于该气旋型涡旋常年存在、位置基本稳定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1980年7月1—4日,我们在东海北部济州岛西南的海区投放了多站锚碇浮标,进行了三天的连续测流工作。此后,我们还对浮标站附近海域进行了准同步的水文大面观测。调查海区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2.
初春南黄海水文特征及环流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1996年初春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所获资料,分析了南黄海水文特征及其环流状况,并获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初春南黄海的温、盐分布特征及环流基本形态,与以往所揭示的冬季状况基本相似.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在30m以浅,黄海中部暖水舌轴线比冬季的明显偏东;且出现一范围较小的孤立的相对高温高盐区.在垂向,一种中层冷水和表层逆温跃层现象出现在黄海局部区域.(2)直接测流的结果,不仅部分地印证了由温、盐场所显示的环流基本形态,而且较好地揭示了流场中发生的一些新现象,其中尤其是绕济州岛的流动.(3)黄海暖流水是对马暖流水和陆架水混合而成.而且,它主要是在济州岛西侧水域,从锋带中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孙寿昌 《海洋科学》1981,5(3):24-24
据现有文献及我们近年对东海海洋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得知,在东海北部即济州岛西南海域有一个气旋型涡旋(下称“冷涡”)。它不仅在秋冬两季存在,而且在夏季亦出现,因而似为永久性的。为了验证这一现象的存在并进而研究它的有关特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0年7月在上述海区进行了一次  相似文献   

14.
海水中悬浮物的分布与海流有关。悬浮物所含的铁存在于粘土矿(如伊利石,特别是海绿石,含Fe_2O_3 17—25%,FeO 2—5%);存在于河口形成的氢氧化铁,它往往以胶体的形式吸着在悬浮物表面;还有很少一部份存在于生物体内。 1980年7月,我们参加了济州岛西南部冷水区调查,试图通过粒状铁的分析了解悬浮物在该冷水区的分布。调查站位见图1。  相似文献   

15.
济州岛西北部的反气旋型涡旋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992年以来采自南黄海的沉积物样品和199御的南黄海水文调查资料,采用地层对比、沉积动力及环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济州岛西北海域反气旋型涡旋流型的环流性质、其下方泥质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与南黄海中部的气旋型涡旋沉积进行也深入的对比。结果表明,反气旋和气旋型沉积物翥阳细粒的泥质沉积,是在沉积动力较弱的低能环境下生成的,但它们之间 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反气旋型涡旋的沉积厚度大、粒  相似文献   

16.
在东海北部陆架上,济州岛西南,大致以32°00′N,126°00′E海区为中心,自跃层所在深度到海底,夏季有一个较冷水体存在,本文称之为“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简称北部底层水)。国内外海洋学者,特別是日本学者曾对东海陆架上的冷水作过研究。如日本海洋学者佐原勉认为,东海陆架上的冷水来源于大陆沿岸;深濑茂则将济州岛西南的冷水命名为中部底层水,并确定了它的温、盐度指标,讨论了它的来源。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976-1977年标准断面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1963-1975年调查资料,对北部底层水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海部分海域大气波导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我国沿海海域大气波导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鉴于黄海在我国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论文通过对5 a的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海东岸的白翎岛和济州岛的大气波导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两地大气波导形成的气象和水文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的白垩系——一个值得重视的找油领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南黄海位于我国鲁苏两省之东,南至长江口和济州岛一线,北以胶东半岛的成山头至朝鲜的白翎岛连线与北黄海分野,东濒朝鲜半岛,面积30.2万平方公里.经过多年来以普查石油为主要目标的海洋地质综合调查,中外地质学家业已证实南黄海盆地的新生界沉积巨厚,构造圈闭发育,具良好的含油气远景.随着二轮石油普查工作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注意到南黄海找油的一个新领域——中生界,尤其是白垩系沉积.  相似文献   

19.
1986年7月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海况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阐明了1986年7月中美南黄海合作调查所得的东海北部和南黄海的海况特征。给出了2m,50m,底层及主要断面的温、盐度分布图、T-S图解、动力计算和漂流浮标的观测结果。从这些图表可以看出:夏季黄海暖流不再进入南黄海内部,但有经济州海峡重新回归对马暖流的迹象;黄海冷水团内部结构复杂,黄海的陆架锋对黄海水文要素的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南黄海上层存在着封闭的密度环流;济州岛西南依然存在着气旋型海水运动等。  相似文献   

20.
济州岛南部海域海底声呐图像分析与声学底质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海北部外陆架靠近济州岛南部海域,是黄海槽向冲绳海槽延伸的部分,属于黑潮分支黄海暖流的通道入口,分布着脊槽相间的海底底形,对其海底声呐图像的处理分析及声学底质分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该通道海底底形表层纹理特征及沉积物分布规律。基于在济州岛南部海域获取的多波束声呐数据,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海底声呐影像图,并对其表层纹理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基于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19组海底地质取样数据,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向散射强度与沉积物粒度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并以改进的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对海底粉砂质砂、黏土质砂以及砂-粉砂-黏土3种底质类型的快速自动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