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东北铅锌矿床银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书艺 《矿物岩石》1996,16(1):38-43
作者对桂东北地区铅锌矿床中银的产出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了阐述。银主要以首次发现的含银硫盐矿物(深红银矿、银黝铜矿和含银锌黝铜矿等)产出,其次呈杂质元素分散在金属硫化物中,银的含量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的顺序依次降低,矿体从上向下具Cu、Pb(Ag),Zn→Pb,Zn→Zn的垂向变化规律,银主要富集于上部,并与方铅矿、黄铜矿紧密伴生。  相似文献   

2.
浙江建德块状硫化物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建德块状硫化物矿床,以Cu〉Zn〉Pb为特征。鉴于Cu,Pb和Zn三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海底喷流作用的固有特性。它们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均具独特的分带性,显示出顺结构,对黄铁矿中特征元素比值,成矿温度以及铅同位素组成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矿床乃同生沉积作用的产物,而非岩浆热液成矿。  相似文献   

3.
曾志雄 《湖南地质》1998,17(4):251-252,266
本文分析了不同矿石中Ag与Pb、Zn、Cu、S等元素的相关性,并根据银含量变化规律,银矿物组合特征,划分Pb(Zn)-Ag-Sn-Sb和Cu(Mo)-Ag-Te-Bi两个不贩银的矿化组合。  相似文献   

4.
太白维山大型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明宽  叶荣 《铀矿地质》1997,13(1):30-36
太白维山大型银矿床为典型的中低温火山-次火山隐爆角砾岩型矿床,受岩性和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体的产出部位和矿石品级与隐爆角砾岩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基岩和1:20万水系沉积物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得出基岩中主成矿元素组合为Ag-Cu-Pb-As-Sb-Zn,水系沉积物中主成矿元素组合为Ag-Pb-Zn-Cd-Mn-Hg的结论,同时指出Pb可作为此矿床最重要的间接指示元素,而主成矿元素中各单元素异常浓集中心对银矿床的产出部位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为找矿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赵善仁  吴悦斌 《现代地质》1996,10(4):478-484
五台山—恒山绿岩带Au、Ag、Cu矿床可分为二大类型:(1)再生型金银铜矿,产在包括岩浆岩在内的各类岩石断裂构造中,与岩浆期后热液有关;(2)变生型金银铜矿,产于各类变质岩中,具有层控特征(即绿岩型金矿)。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再生型矿床与变生型矿床相比,矿体及围岩中Mo、Ag、Pb、Zn、Cd等成矿及伴生元素明显富集;K2O、Rb、Sr、Ba、Th、U也明显富集,是后期岩浆热液作用的结果;Hg、F的明显富集则与后期构造活动有关;Zn/Cd比值较低,说明受到后期岩浆侵入影响;Th/U比值低,可能指示富钙的酸性岩环境。再生型Au矿化的元素组合为Cd、As、Ni、Ag、Sb、Au、Hg(Bi),再生型Ag矿化的元素组合为As、Sb、Ag、Cd、Cu、Ni(Mo、Pb、Zn、Bi),变生型Au矿化的元素组合较简单,只为Au、Hg、As或Au、Cu。上述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可以有效地区分矿化类型,而且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找矿和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乌拉山金矿带113含金石英脉的围岩蚀变类型,蚀变分带及各带的常量元素(K、Na、Fe、Si),成矿元素(Au、Cu、Pb、Zn)的分布特征,用聚类分析,R型因子分析讨论了元素组合特征和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在乌拉山地区具有重要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易门铜矿区叠加钴矿化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步高 《矿产与地质》1996,10(6):388-394
综合研究易门铜矿区钴、铜一钴矿床的矿化围岩及蚀变、矿石与脉石矿物组合、矿体地质特征等,提出易门铜矿区的钴矿化形成于晋宁期或印支-燕山期与隐伏的中-酸性岩体有关的后生叠加岩浆期后热液作用,还指出找矿方向,注意在隆起(背斜)与断裂构造的发育区,硅化、钠化、黑云母-绿泥石化蚀变带及Cu、Co(Au)、As、Pb、Zn化探异常的地段,优先找矿评价,扩大钴、铜-钴矿床的远景。  相似文献   

8.
铜精矿中铅锌的连续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琴  王劲榕 《岩矿测试》2000,19(4):295-297
利用铜铁试剂分离Cu、Fe等干扰元素,同时铜铁试剂与Pb和Zn产生络合物吸附波,可连续测定铜精矿中的Pb和Zn。体系中铅峰在-0.54V,锌峰在-0.99V,线性范围Pb为80~1600μg/LZn为120~1200μg/L,检出限Pb为40μg/L,Zn为80μg/L,测定结果与参考值相符,RSD(n=3)Pb(n=3)Pb〈6%,Zn〈10%。  相似文献   

9.
河南水洞岭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民 《矿产与地质》1998,12(6):427-431
水洞岭铜多金属矿床的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和土壤中Cu、Pb、Zn、As、Sb、Hg、Cd、Bi、Mo元素异常清晰,含矿岩系地球化学演化与元素组合变化的一致性,提出Cu、Pb、Zn、As、Sb、Hg、Cd、Bi、Mo元素可以作为指示元素,并建立了矿床的岩石、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0.
阿舍勒铜锌矿床原生晕和次生晕均受矿体、中泥盆统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地层、近SN向一断裂控制。阿舍勒铜锌矿床的成矿、成晕作用是多期次的,其成矿、成晕直接(矿体)指示元素为Cu,Pb,Zn,Au,Ag,Ba等。前晕指示元素为As,Sb,Hg等;尾晕指示元素为Sn,Mo等。利用这些异常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可确定该矿床的矿化类型和矿体剥蚀深度(或埋深),而且也可确定与该矿床相似的成矿靶区(即异常区),并对成矿靶区进行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省桐柏县刘山岩铜锌多金属矿区开展深部及外围预查,对矿床进行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评价标志研究.矿床的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Cu、Zn、Pb、Ag、Ba、Mo、Cd;次为Mn、Bi、As、Ga、Ge、V、W;矿床实用元素轴向分带序列由上至下依次为Cu-Zn-As-Ga-Ag-Pb-Mo.同时,根据已知矿和非矿异常特征、元素组合及分带特征、元素比值特征等建立了矿床的找矿评价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兰坪盆地大型矿集区多金属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的来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陆相分地中蕴藏有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白秧坪大型银矿床及羊拉、金满等一系列大、中型铜矿床,矿点、矿化点星罗棋布,为一成矿时代新、矿床规模大、矿床种类丰富的大型矿集区。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矿床与火山活动有一定关系,盆地内部的矿床产于中、新生代沉积岩中。铜矿床沿澜沧江深大断裂带东侧分布,向东至盆地中部,为铅锌银分布区,再向东出现汞锑砷矿化。该矿集区不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的来源,可分为三种类型,(1)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以具有低同痊素比值的铅为主,铅的主体来源相当于下地壳铅,整个矿床的铅为下地壳铅与盆地沉积岩铅的混合铅;(2)金满铜矿床及盆增内其它铜铅锌矿床的铅来自盆地沉积岩;(3)位于盆地边缘的着拉铜矿床,早期热水沉积成矿阶段铅的来源与二迭系玄武岩铅一致,为幔源铅,晚期热液成矿阶段铅来自地壳重熔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烟囱硫化物矿床矿石化学特征与分带型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侯增谦  T. Urabe 《地球学报》1997,18(2):171-181
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烟囱式硫化物矿床分布于琉球弧后扩张盆地、产于尹是名洼陷盆地(深1400m),其特征与日本黑矿类似。硫化物矿石及烟囱主要有3种化学类型:Pb-Zn-Ba型、Zn-Pb型和Cu-Zn型,三者分别代表温度不断升高的热液体系的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产物,其中,Pb-Zn-Ba矿石及烟囱形成于高fo2环境和高流速、低温、富Pb、Zn、Ba热液体系,Cu-Zn矿石及烟囱形成于低流速、高温、富Cu热液体系,Zn-Pb矿石则介于其间。硫化物烟囱显示明显的矿物-化学分带。在Pb-Zn-Ba矿石(烟囱),Zn、Cd集中于烟囱中央,Ba、Fe、As、Sb、Ag、Pb集中于烟囱外带,Cu则富集于烟囱中外部。在Cu-Zn矿石,As、Sb、Fe、Ag、Au仍富集于烟囱外带,Cu、Zn、Pb则在烟囱中央富集。依此元素化学分带型式,建立了古代黑矿硫化物矿体分带与硫化物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
滇东北地区层控Pb-Zn-(F-Ba)矿床的热液喀斯特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立生 《地球学报》1997,18(1):41-52
滇东北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梅树村组中以白云岩为主岩的层控PbZn(FBa)矿床一直被认为是沉积或沉积改造矿床。但是,野外观察表明,它们是典型的、由成矿流体充填开放空间形成的后生矿床。被认为是同生成矿作用证据的条带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却是成矿流体充填席状喀斯特洞穴的产物,以切割层理为特征。矿体具有典型喀斯特洞穴的形状。一些矿体呈球形———热液喀斯特洞穴所特有的形态。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90-140℃,共生萤石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石的铅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金属来自上地壳而非玄武岩。成矿流体中水的δD和δ18O值表明,成矿流体的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PbZn(FBa)矿床有清楚的垂直分带:下部矿体形态不规则,有喀斯特洞穴的形态,Pb>Zn,上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席状喀斯特洞穴形态),Zn>Pb。依据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矿床的热液喀斯特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5.
浙江逐昌治岭头金矿床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标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建明 《现代地质》2000,14(1):51-55
对遂昌治岭头金矿床3个矿段(东矿段、中矿段、西矿段)的黄铁矿进行了化学成分标型特征的研究。指出黄铁矿中铁、硫主元素的含量,钴、镍含量及比值,硒、碲含量及比值均为本矿床的成因系沉积后经热液叠加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黄铁矿中的w(Cu)/w(Zn)w(Ag)/w(Zn)、w(Pb)/w(Zn)值为本矿床提供了成矿信息,认为西矿段见矿部位矿体向下延伸要大于中矿段,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新疆乌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矿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化探异常特征,成矿过程中元素的再分配特征等,认为“三色”岩层和富含Pb,Zn,Ag,Cu,Sr等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基底是形成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物质前提,成历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再分配特征更进一步证实了本区存在大规模的热卤水活动。与金顶铅锌矿床对比,二者的基底都富含金属元素,矿石物质组分和成矿元素相同,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元素组合类似,这些特征是本区寻找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矿床的十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乌拉根铅锌矿床和新发现的铅锌矿化点(带)均有规模大,强度高的Pb,Zn,Sr组合异常与之对应,预示本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薛步高 《矿产与地质》1995,9(6):499-503
滇东南与滇西矿带内,与隐伏或出露的含锡花岗岩有关的芦塘坝、龙树、白牛厂、坝脚及滇西大矿山、澜沧老厂等银铅多多谢矿床,在成矿特征、矿石矿物组合、伴生元素等有极大的相似性,称为含锡花岗岩外带型银铅多金属矿床是一种新的银矿类型。  相似文献   

18.
滇东北铅,锌,银矿床矿源层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滇东北地区的沉积环境与区域地导和Pb、Zn、Ag矿床容矿层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前人对滇东北地区矿源层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成岩成矿过程的地质-地球化学体系为指导思想,分析了本区Pb、Zn、Ag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指出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石炭系、中、上泥盆统地层既是本区Pb、Zn(Ag)矿床的重要矿源层,也是主要容矿层;寒武系中统是Ag(Pb、Zn)矿床的主要矿源层;碳酸盐岩是本区Pb、Zn  相似文献   

19.
浙江西裘矿区新元古代火山-热泉活动强烈,矿石Cu:Zn:Pb原子百分比与火山岩和热水沉积硅质岩相似。矿床δ^34S值为-6.5‰~2.8‰,δ^18O值为8.14‰~22.32‰,铅同位素示踪主要为下地壳铅;矿石具较高的As、Sb、Bi、Ga、Zn、Ba等含量;具较低的Al/(Al+Fe=Mn)比值,Zn(Pb+Zn)比值接近1,均表现出火山-热泉沉积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长坑金银矿床的铅,锶,硫同位素特征与矿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坑矿床金、银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206Pb/204Pb比值变化大,后者较富207Pb/208Pb。金矿石中的铅为普通铅与放射成因铅混合而成的异常铅,银矿石中的铅则可能为三阶段铅混合的产物,且二者均为壳源。方解石的87Sr/86Sr比值显示锶来自地壳。金、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分别以分散(平均值为负)和较为集中(平均值为正)为特征,并与铅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合金、银的矿化分带现象,提出了铅同位素特征与氧化势不同的流体相互混合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