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下扬子区面积177020km^2,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上海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的构造属性为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对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的几十条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得出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在古生代低纬度的下扬子地块生物大量繁殖,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生物化石属种丰富,个体大,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有效地反映沉积物沉积背景与沉积环境。以宣城地区宣页1井(下称XY1井)下寒武统荷塘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对下扬子地块宣城地区荷塘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荷塘组富有机质页岩属于温暖潮湿气候背景下的稳定大陆边缘沉积,为缺氧-贫氧的海相环境,水体具有较高生产力。综合古环境参数恢复结果认为,荷塘组富有机质页岩为深水滞留沉积的产物,水体深度先加深后变浅。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块中-上元古界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北地块上的中-上元古界是我国最古老的沉积岩系,分3系、12个组,通过岩性、沉积相和古生物等分析,发现其中有丰富的上升流沉积相,并可分为3个亚相:富镁碳酸盐岩夹燧石薄层亚相、黑色页岩亚相和叠层石亚相等。上升流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中-上元古界中重要的烃源岩。研究表明,上升流沉积相与地层中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因而根据地层中上升流沉积相的发育程度,可对本区中-上元古界中的油气作出评价,上升流的发现开拓了本区油气资源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古生界是波斯湾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出层位,阿联酋地区古生界天然气主要富集于上二叠统胡夫组碳酸盐岩储层。在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阿联酋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优选了2类有利勘探区带,指明了该区古生界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显示:阿联酋古生代可划分为4个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古生界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于被动大陆边缘。该区古生界古赛巴段热页岩烃源灶分布及规模控制着油气分布范围与资源规模;胡夫组层内膏盐层为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盖层,控制油气纵向与平面分布;同时油气在平面上的富集带明显受胡夫组岩相分布控制,已发现油气主要位于碳酸盐岩陆架颗粒灰岩—泥粒灰岩相带内;热页岩生烃灶周围的古构造高是古生界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阿联酋古生界胡夫组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膏盐盖层发育区与优质储层岩相带的叠合部位,且邻近热页岩生烃灶的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最好,该区域内的背斜构造和岩性—地层型构造是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地台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与四川盆地相似,具有与威远、安岳、五百梯、焦石坝、普光、龙岗等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相同的含油气层位,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崂山隆起是海相下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勿南沙隆起是海相中—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向海洋的延伸,区内发育巨厚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但目前针对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相对较低。研究区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涉及的科学问题非常多,难度也非常大。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目前南黄海盆地目前的油气勘探现状进行了详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该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为今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油气勘探做出方向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盆地是中-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相叠加的大型沉积盆地,其油气调查与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陆相盆地调查与勘探、探索与研究、海相盆地勘查3个阶段。由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盆地演化历史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勘探程度相对较低,50多年的调查与勘探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经过2005年以来的长期地震调查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的采集技术和"高分辨率、富低频成分、强反射能量"的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盆地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并获得深部海相层的有效地震反射。近年来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发现:(1)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板块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2)南黄海盆地与四川盆地在中-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时期具有相同的沉积建造和沉积演化历史;(3)南黄海陆相中-新生界以下残留有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存在可追踪对比的三套地震反射标志层组,据此建立了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层的地震层序;(4)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或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三套优质烃源岩,三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5)理论模拟和包体分析表明,海相中-古生界存在多源多期成藏特征;(6)崂山隆起是海相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勿南沙隆起是海相上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7)崂山隆起高石稳定带是有利勘探区带,是寻找类似于四川盆地"威远型"和"安岳型"油气田的重要地区;(8)高石3号构造是古生界的首选钻探目标。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实施以下古生界为主要目的层的参数井钻探,建立区内完整的中-古生代地层层序,获取资源评价参数,实现南黄海油气调查的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  相似文献   

8.
以下刚果盆地M区块Madingo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背散射、能谱分析、主量元素及有机地化测试等技术手段,分析了烃源岩的矿物组成、古生物与岩相特征,并讨论了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Madingo组烃源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硅质矿物为主,方解石和长石次之,含有少量的白云石和黄铁矿;有孔虫、放射虫等微古生物发育;根据矿物组成、古生物特征和磷酸盐含量,并结合显微岩石构造,共识别出富有孔虫细粒岩、富放射虫细粒岩、磷质细粒岩、黏土质细粒岩、长英质细粒岩和灰质细粒岩6种岩相类型。研究区Madingo组烃源岩的发育受海平面升降、上升流、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控制:Madingo组共识别出3期海侵/海退旋回,海平面升降通过控制水体深度、氧化还原条件和沉积物类型,进而控制岩相和烃源岩的发育;富放射虫细粒岩、磷质细粒岩和富有孔虫细粒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推测为两期不同规模的上升流沉积;Madingo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与盐底辟活动相关的陆架内部洼陷,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古气候经历了干旱气候、相对湿润气候和湿润气候3个阶段,通过控制海洋中陆源有机质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域具有较为一致的沉积构造演化史,全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资源潜力大,特别是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有可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以南黄海盆地为主体的下扬子地区海相储层类型包括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泥页岩储层三大类。基于岩性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物性条件等分析,认为砂岩储层有利的储集体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未被胶结物充填或者部分充填的孔、缝、洞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泥页岩储层中的有利储集空间为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中的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带。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南黄海海域油气勘探缺乏揭示古生界钻井样品资料的窘况,对邻近陆区2个典型露头剖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这2个剖面分别为南京幕府山的下古生界寒武系陆相泥岩和安微巢湖的上古生界二叠系海相灰岩,都呈深灰黑色;前者是当前下扬子陆区页岩气勘探重点研究层系;后者出露面积较大,似臭鸡蛋味浓烈,为含硅碳酸盐岩,俗称"臭灰岩"。通过系统油气地球化学测试,证实其均为优质烃源岩;岩石物性测试结果表明,后者还可为优质储集岩。由于古生代下扬子地块具有地台性质,沉积体系向南黄海海区自然延伸沉积,因此,利用这些来自陆区露头地质剖面的珍贵样品推测,二者均可作为南黄海盆地尤其是南部坳陷的潜在主力烃源岩,以期为相应的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盆地及邻区中生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生代地层广泛分布于南黄海盆地及邻区,包括胶莱盆地、苏北盆地、群山盆地、黑山盆地、庆尚盆地等。陆上和海域的三叠纪地层主要由灰岩组成。侏罗纪地层目前只发现陆上,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但从南黄海盆地某些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海域侏罗纪地层很可能存在。白垩纪地层在上述中生代盆地中分布最广,在许多钻井中,白垩纪地层的厚度在1000m以上,甚至2000m。其中,陆地上早白垩纪地层主要由暗色陆相碎屑岩组成,例如胶莱盆地的莱阳组、苏北盆地的葛村组,庆尚盆地的新洞群;而海域的早白垩纪地层通常由红色碎屑岩组成,例如,南黄海盆地东侧的Kachi-1和Inga-1井钻遇早白垩纪地层,其中Kachi-1井的早白垩纪地层为红褐色碎屑岩夹火山岩,而Inga-1井的早白垩纪地层为玄武岩。中白垩纪地层属氧化环境,岩石通常为红色或棕色。例如,胶莱盆地的王氏组、苏北盆地的浦口组和赤山组、庆尚盆地的河阳群。在南黄海盆地中,ZC7-2-1、Kachi-1和另外5口井均钻遇这套以红色为主的地层。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晚白垩纪地层称为泰州组,主要由暗色泥岩组成,而庆尚盆地的晚白垩纪地层称为榆川群,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地层对比显示,南黄海盆地及邻区中生代地层具有东部沉积厚、西部沉积薄,东部沉积环境以氧化为主、岩石发红,西部以还原环境为主、岩石发暗,东部以火山岩为主、西部以碎屑岩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海域的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远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黄海海域油气勘探近40年成果证实,处于扬子地块之上,除缺失志留系上统和泥盆系下统,发育了较完整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厚度大,分布广。结合我所近几年来地震、地质研究成果,阐述本区海相中、古生界分布残存情况及生储盖特征,研究认为,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含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特提斯与古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叠合部位,构造特征十分复杂,其构造属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从主动陆缘到被动陆缘,火山型被动陆缘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均有表述。南海复杂的形成机制以及东、西部构造差异性所引起的地球物理、岩浆活动等认识的异同,是造成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与全球典型地区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南海形成演化过程分析,开展大洋钻探与多学科综合分析,揭示南海海盆的多期扩张与多盆张裂特征,是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的关键。探讨了南海三叉裂谷张裂模式,初步认为南海第1次扩张具有非火山型被动陆缘性质,第2次扩张具有火山型陆缘性质。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西部海域高分辨率声学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进行了声学地层划分。南黄海西部海域声学地层剖面可划分为5套地层Ⅰ、Ⅱ1、Ⅱ2、Ⅲ1、Ⅲ2,每套地层代表一次全球性(或区域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的海进一海退这样一个完整的旋回变化过程所形成的海侵或海退沉积层序。将典型声学地层剖面与区内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岩性单元对比研究,得到各声学反射层的时代、岩性及沉积环境。并发现依据浅地层进行的声学地层划分与钻孔岩心的地质地层划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区内钻孔岩心的分析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区的沉积环境及沉积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第四系—新近系、中—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上泥盆统、中—下志留统,奥陶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等7套地震地质层序;主要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发育、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台地—陆内裂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与抬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沉降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春季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南黄海中北部上层海域出现了DO、pH的高值区以及营养盐的低值区,而底层则因有机物的分解,DO和pH较低而营养盐含量较高;受苏北沿岸水、长江冲淡水和/或台湾暖流前缘混合水的影响,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底层DO含量均较低,但却为营养盐的最高值区,且表层水中无机氮盈余状况的分布与该海域环流状况、尤其是苏北沿岸水的扩展途径密切相关,表现为无机氮相对过剩,而无机磷相对缺乏;南黄海西部沿岸流对营养盐往东南方向的输运态势较为明显,同时,首次从营养盐分布的角度揭示了这一水动力过程;受苏北沿岸水、黄海暖流以及两者之间的南黄海西部沿岸流主体的影响,南黄海斜断面上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根据南黄海中部所取得的3个术状样岩心资料,对该区域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元素的变化反映了物源沉积环境的改变,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地层的元素含量(Co、Cu、Ni、Pb)和元素与A1比值在地层分界处发生突变,表明元素组合分布曲线可对地层进行分层;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域Co、Ni、Pb和Si 可作为地层的特征元素。微量元素的富集因子与黄河、长江沉积物的富集因子可较好地用来  相似文献   

18.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 NYSB ), which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ement of North China (Huabei) continental block, is a typical continental Mesozoic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sea area. Its Mesozoic basin is a residual basin, below which there is probably a larger Paleozoic sedimentary bas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comprises four sags and three uplifts. Of them, the eastern sag is a Mesozoic Cenozoic sedimentary sag in NYSB and has the biggest sediment thickness; the current Korean drilling well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ern sag. This sag is comparatively rich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 and thus has a relatively good petroleum prospect in the sea. The central sag has also accommodated thick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serie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namely, black shales of the Paleogen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he principal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NYSB are the Mesozoic black shale. According to the drilling data of Korea, the black shales of the Paleogen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have all come up to the standards of good and mature source rocks. The NYSB owns an intact system of oil generation, reservoir and capping rocks that can help hydrocarbon to form in the basin and thus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ydrocarbon resources is mainly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Cretaceous and then in the Jurassic.  相似文献   

19.
喻普之 《海洋科学》1989,13(2):9-16
渤海、黄海、东海的性质与发展是不同的。渤海和黄海是内陆海,是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拱,地壳弯曲断裂而成。东海是一个边缘海,是由于 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洲板块之下插入,在大陆岩石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现在的构造格局基本上是在晚上新世或早更新世奠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