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塔克台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准噶尔塔克台高原周围一套碎屑岩地层曾被划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洪古勒楞组的晚出异名),但其岩性组合、沉积环境与化石面貌均与和布克河组或洪古勒楞组的定义不符,也难以归纳到区域上其他已知地层单元中,故以此建立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塔克台组,并分为上、下2段:下段为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上段为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钙质碎屑岩夹少量灰岩、火山岩和薄煤层.该组与下伏文洛克统沙尔布尔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未见顶,多门类动植物化石的发现限定了该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形成于水体逐渐变浅的滨、浅海至沼泽环境.塔克台组与邻区同期的朱鲁木特组、洪古勒楞组为同时异相关系,晚泥盆世研究区海水从西向东侵入并退出是造成这种同时异相关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哈拉阿拉特组是西准噶尔地区重要的石炭纪海相地层,岩性组合二分性明显:灰绿色为主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与灰黑色为主的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少量生物碎屑灰岩。长期以来均认为前者在上,后者在下。根据该组层型剖面中的地层产状、层劈关系、冲刷构造和粒序层理,认为该剖面并未发生倒转,应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透镜体在下,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整合覆在其上。根据`哈拉阿拉特组内所发现的化石材料,认为该组是西准噶尔地区一跨早—晚石炭世的岩石地层单位,下石炭统-上石炭统的界线位于该组下段上部。在克拉玛依西北部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与达尔布特断裂之间新识别出的哈拉阿拉特组地层,其中含有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的化石,前人用这些材料来确定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的时代是错误的,目前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尚无可延续到晚石炭世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3.
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稳定盖层西别河组是顶底清晰,下界不整合覆于早中奥陶世岛弧建造之上,其上被下泥盆统查干哈布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不整合覆盖的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建造。本次工作根据岩石地层特征划分了砂砾岩段、灰岩段、砂板岩段和巴特敖包礁4个填图单元;在生物地层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划分了2个珊瑚、腕足化石组合带,确立了该组为中晚志留世地层,即Wenlockian-Pridolian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4.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及泥盆-石炭系界线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正> 新疆西准噶尔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沙尔布尔提山一带,上泥盆统发育,其下部称朱鲁木特组,为陆相地层,上部为洪古勒楞组,下石炭统称为黑山头组。洪古勒楞组建于1979年(曾亚参、肖世禄1979,侯鸿飞等1979)。1985年笔者重测洪古勒楞组的命名剖面,发现它可能位于向斜构造上,地层有重复,缺失与石炭系接触的上部地层;此外发现三个泥盆—石炭系的连续剖面。  相似文献   

5.
纵瑞文  龚一鸣 《中国地质》2019,46(6):1259-1269
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分布的和布克河组已被证明是洪古勒楞组的晚出异名,本文在西准噶尔克拉赛勒克山原划为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的碎屑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包括:三叶虫Phacops sp.,菊石Manticoceras sp.,腕足类Tylothyris sp.,Aulacella sp.,"Mucrospirifer"sp.,Cyrtospirifer sp.,植物Leptophloeum rhombicum,Syringodendron sp.,Knorria sp.,其时代显示为晚泥盆世。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将其厘定为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而非"和布克河组"的替代名称洪古勒楞组。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证明了西准噶尔玛依力山地层小区内没有洪古勒楞组的分布,其晚泥盆世地层仅由铁列克提组组成,洪古勒楞组只分布在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两个地层小区的界线为孟布拉克北侧至谢米斯台山南坡的深大断裂。晚泥盆世两个地层小区沉积分异明显,直到早石炭世早期才进入统一的盆地演化阶段,地层小区的分区性也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6.
燕山西段杏石口组的确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近几年来1:5万区调新资料,首次确认在燕山西段下花园,八宝山地区晚三叠世杏石口组的客观存在;并就其岩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孢粉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进行了论述,通过区域对比,探讨了杏石口组的建立对研究冀西北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及构造运动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天山上、下石炭统之间是否存在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争议颇大,制约了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伊犁地区石炭纪地层出露典型且完好,通过对该地区上、下石炭统接触关系的重新厘定,开展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沉积学特征显示,二者产状一致,未见底砾岩和风化壳,且存在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物质"混生"的沉积特征,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和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之间并无明显沉积间断,应为连续的火山–沉积序列。该研究为西天山伊犁地区石炭纪为统一后碰撞裂谷盆地的认识提供了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石炭统上部及下二叠统海相地层中阶的划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确而详细地提出了中国上石炭统上部及下二叠统海相年代地层单位的具体框架。将上石炭统上部划分为消遥阶、下场家河阶;下二叠统划分为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明确了阶的定义、动物群特征、磁性地层特征及其与相关地层的关系。所划分的阶均能与世界标准年代地层进行详细而有依据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西准噶尔吾尔喀什尔山北缘志留纪地层主要发育滨-浅海相碎屑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以往资料将其划分为中—上泥盆统。该区原划为上泥盆统塔尔巴哈台组的一套地层中发现大量早—中志留世化石,结合岩性组合特征,将该套地层划为早—中志留世恰尔尕也组。该组化石的发现对吾尔喀什尔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组合特征、志留纪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区域地质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塔里其组系从新疆塔里木地层区铁克里克地层分区棋盘地层小区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新组 ,为一套灰绿色的浅变质岩系 ,厚度较大 ,横向分布稳定。与上覆地层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或上石炭统卡拉乌依组、阿孜干组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底界未见出露 ,但根据其为和田推覆体最下部的一套地层 ,与下伏的准原地系统应为断层接触。该组中新发现有孢粉化石 ,并结合岩性特征、Rb- Sr等时线法测年等资料及野外观测 ,将其时代定为志留纪—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11.
高永利 《新疆地质》2015,(2):190-194
新疆西昆仑喀拉阿特河一带前人确立的下二叠统(未分)中发现一套火山岩夹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与上覆昆盖依套组呈断层接触,与下伏喀拉阿特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套地层在岩石组合、生物面貌、沉积环境、接触关系等方面独立成组,灰岩内采集狭体贝(未定种)Stenoscisma sp.;小戟贝(未定种)Chonetinella sp.;韦勒贝(未定种)Wellerella sp.;扇房贝(未定种)Rhipidomella sp.;股窗贝(未定种)Crurithyris sp.;印度胡斯台贝Hustedia indica(Waagen);胡斯台贝(未定种)Hustedia sp.;扭曲虫Plectogyra sp.;拟犬齿珊瑚Paracania sp.等,时代为早二叠世,故将其从下二叠系(未分)解体出,厘定为玛尔坎雀库塞山组。该套地层单位的确立,为区域填图、建立岩石地层单位,及本区地层划分和区域对比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哈图地区石炭系广泛出露。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前人在包古图地区建立和命名的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层型由早石炭世包古图组细碎屑岩和晚泥盆世克拉玛依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讨论“太勒古拉组”在西准噶尔地区的使用和相关商榷。  相似文献   

13.
唐将  林源 《中国地质》2002,29(2):143-146
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紧邻城口-房县深断裂北侧的一套碎屑岩及沉积火山碎屑岩的地层剖面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地层划分及时代归属,依据岩性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从上至下划分为震旦统木座组、代安河组及前震旦系龙潭河组。  相似文献   

14.
西藏边坝-洛隆地区下白垩统边坝组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坝组是新建立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该组与下伏下白垩统多尼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上白垩统宗给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岩性以紫红色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白云岩为特征,深灰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中产丰富的双壳类化石Trigonioides(Diversitrigonioides)xizangensis-Pleuromya spitiensis组合。边坝组的建立完善了该地区下白垩统地层系统,对冈底斯北缘弧后前陆盆地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工作 ,在前人所划的坡子泉地区石炭系白山组内新发现三个角度不整合 ,而将白山组解体成四个组。结合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将狼泉组和坡子泉组划归下石炭统 ,黑石山组和马庄山组划归上石炭统。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新划四个组的沉积环境 ,总结了坡子泉地区石炭纪地壳演化简史 ,建立了地层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组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7,自引:12,他引:15  
安芳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09,25(6):1437-1445
西准噶尔地区出露巨厚层的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岩,包括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前人主要通过生物化石来确定各组之间的层位关系,并存在争论。本文对包古图金矿区包古图组中3个蚀变凝灰岩样品开展的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表明,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328.4Ma(MSWD=0.72)、342.6Ma(MSWD=0.76)和336.5Ma(MSWD=1.6)。结合太勒古拉组年代学数据和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地层的分布关系,确定西准噶尔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地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  相似文献   

17.
扎兰屯哈拉口子北山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一段沉积岩非常发育,为一套正常陆源碎屑沉积岩组合.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组构、岩层垂向变化规律、沉积环境变化等分析,本区格根敖包组一段沉积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个Ⅱ级层序,3个Ⅲ级层序及7个Ⅳ级层序.对其进行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周冰洋  赵兵  孙剑 《江苏地质》2017,41(1):46-53
为研究贵州大方地区晚三叠地层中二桥组岩石地层特征和沉积相,在研究区采集岩石样品进行分析。通过对区内岩石地层的岩性、沉积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及沉积相的分析,描述了贵州大方地区二桥组地层剖面,并对二桥组的岩性组合特征、接触关系及横向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了该地层岩石特征和沉积相。研究区二桥组主要为一套陆相含植物化石的灰白、黄灰、褐灰色厚层夹薄层岩屑石英砂岩,由于二桥组与上覆及下伏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在各地差别较大。根据上述数据确定二桥组年代地层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亚相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物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属于被动大陆边缘克拉通盆地。  相似文献   

19.
白鱼山组主要分布于阿齐山以东石板沟、马头滩以北, 、南北大沟、库姆塔格沙垄和雅满苏等地,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化石极为丰富.由于在古生物组合上存在分歧,对白鱼山组的时代归属和下界划分有所争议.吴乃元,王明倩将它划为中石炭统(命名为沙泉子组)u;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划为下石炭统雅满苏组顶部;蔡土赐将它划为下上石炭统过渡层[1];《新疆区域地质志》划为下石炭统上部[2].笔者通过东疆地区的1∶25万区调和编图工作,对该套地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尤其对科化石带的划分与我国标准剖面作了对比,将白鱼山组厘定为上石炭统…  相似文献   

20.
论黔北—川南石炭系大竹园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刘平 《中国区域地质》1996,12(2):123-130
论述了贵州遵义以北至四川南川、武隆一带的含铝土矿地层。其下段为粘土岩,厚1-5m;上段铝土矿-铝土岩,厚2-6m。该组位于下志留统韩家店群和上石炭统黄龙组之上,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组之下。按产出层位及孢子化石,时代应属上石炭统。建立大竹园组这个新的碉石地层单位,以便一遵义以南息烽至清镇等地的下石炭统含铝土矿的九架炉组相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