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邑盆地官庄群固城组岩石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隋 《山东地质》2000,16(3):9-14
平邑盆地老第二纪沉积了一套以内胡相为主的岩石组合,称官庄群。其早期砀固城组以砾岩为主,夹含砾砂及砂质泥岩。《山东省岩石地层》定义的固城组层序因断层影响而与平邑盆地实际情况不符,其所划的下部红色粘土岩实为卞桥组一段,而红色粘土岩之下真正的固城组则被错划为白垩纪青山群。本文将固城组重新厘定为:不整合于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之上,整全于古新世卞桥组之下的一套以砾岩为主,夹含砾砂岩和砂质泥岩的岩石组合,并引述  相似文献   

2.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恐龙等生物大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KPB)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为了寻找更好更连续更典型的非海相KPB剖面,提高非海相KPB研究程度,笔者在平邑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科学钻探和系统的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工作,遴选出了国内少有的具有KPB的碳酸盐岩湖相沉积的典型剖面。通过对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分析鉴定,在卞桥组一段下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Festiella anluensi- Microchara cristata- 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 acuta ;1个介形类组合: Talicypridea reticulata- Mongolocypris distributa- - Ziziphocypris simakovi- Frambocythere tumiensis ferreri ;1个孢粉组合: Ulmipollenites + Ulmoideipites- Rugubivesiculites- Schizaeoisporites 。在卞桥组一段上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Peckichara zhijiangensis- Gyrogona wubaoensis- Stephanochara huangjianensis- Peckichara varians ;1个介形类组合: Paracandona euplectella- Sinodarwinula guangzhuangensis- Cypridea cellularia ;1个孢粉组合: Deltoidospora- Ephedripites- 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 Ulmipollenites minor 。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白垩系与古近系的界线确定在卞桥组一段内部。通过本次研究,理清了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生物组合,对研究KPB附近的生物群演化规律,恢复平邑盆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以及碳酸盐湖盆的演化规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西南地区分布着近东西向大致平行排列的早第三纪盆地群。在蒙阴、莱芜盆地早第三纪沉积称为官庄组,在平邑盆地称为卞桥组。依据沉积物特征和沉积旋回都能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通过对哺乳动物、介形类、轮藻、腹足类和孢粉等化石的研究可确定中段的沉积时代为早始新世,通过对轮藻、介形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能确定下段和上段分别为始新世早期和中期。在卞桥组中段和官庄组中段发现介形类Cypridea属,该属起源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在早白垩世繁盛,晚白垩世逐渐衰落,灭绝于晚古新世或早始新世,在早始新世沉积中的发现,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4.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以恐龙集群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为代表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KPB)研究成为热点。虽然近年来KPB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许多非海相地层领域的重要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此建立非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山东平邑盆地的卞桥组为一套连续的湖相碳酸岩沉积,在前人大量研究基础上认为其是进行非海相KPB研究的理想地层单元之一。本文通过对平邑卞桥镇佟家庄北PYZK01钻孔的生物地层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其分布特征建立了1个Porochara anluensis—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acuta—Turbochara specialis轮藻化石组合,1个Deltoidospora adriensi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孢粉化石组合,认为该钻孔0~12.25 m地层时代为古近纪,37.80~60.00 m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12.25~37.80 m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古近纪过渡段,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存在于该段。通过磁性地层研究,确立了8个正极性带和7个反极性带,建立了钻孔磁极性序列,并提出了与国际标准的磁极性年代柱的对比方案。同时,经过探讨初步认为PYZK01钻孔中的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位于孔深31.98 m处的卞桥组一段内。关键字:  相似文献   

5.
湖南衡阳盆地东塘组的时代及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绍曾 《地质学报》1989,63(1):59-72
湖南衡阳盆地东塘组含有古新世的介形虫、孢粉、轮藻及早第三纪的腹足类口盖化石。介形虫属于早、中古新世组合,位于晚白垩世及晚古新世组合序列之间。近年报道的产于东塘组底部的晚白垩世双壳类、孢粉、恐龙蛋等化石,经观察皆赋存于上白垩统戴家坪组。从而证实,东塘组的地质时代为古新世,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在戴家坪组与东塘组之间。  相似文献   

6.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下第三系厚约1000m,依据岩性特征,划分为以粗碎屑岩发育为主要特征的丹霞组和细碎屑岩的罗佛寨群,后者自下面上又可划分为上湖组,浓山组和古城村组。上湖组产扣星介动物群,金星介动物群,稍短宽轮藻-常州厚球轮藻植物群、瓣鳃类、腹足类及其口盖等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至早一中古新世,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划在上湖组的坪岭段和下惠段之间,即扣星介群与金星介群之间,浓山介和瓣鳃类等化石,时代分别为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坪坑-红石寨一线以北的丹霞组是罗佛寨群向西相变的地层,时代为古新世一早始新世。  相似文献   

7.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晚白垩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雄盆地西部区晚白垩世地层厚达2600m,划分为南雄群(大凤组、主田组、浈水组)和丹霞组,大凤组划分为下、中、上三段,中段为泥质粉砂岩,上、下段为粗碎屑岩,厚450~900m,主田组的特征的发育大套湖相的粉砂质泥碉和灰质泥岩,且富含微体化石,厚838m,浈水组的的特征是粉砂岩、泥岩与砂砾岩与互层,且粗细相间,厚300m。丹霞组为粗碎屑岩,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厚600~1000m,南雄群产类女星介动物群,关坪似轮藻-新店扁球轮藻植物群,有孔虫、叶肢介、昆虫、腹足类、瓣鳃类和恐龙等化石,其生物群面貌与三水组、戴家坪组,分水坳组、跑马岗组,灌口组,宣南组、赤山组、王氏组、四方台组及蒙古的Nemegt组的生物群面貌很相似,层位大体相当,时代应属晚白垩世(可能属晚白垩世中-晚期)。红石寨-石塘一线以南的丹霞组为南雄群  相似文献   

8.
胶莱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陆相中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王氏群胶州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为跨晚白垩世和古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为确定胶莱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位置,笔者对胶州市的胶州组露头剖面进行测量,并实施了科学钻探JZK01孔和JZK02孔。对露头和钻孔剖面进行系统取样,在胶州组下部发现Turbochara specialis-Collichara taizhouensis-Hornichara prolixa-Raskyaechara gobica轮藻组合、Talicypridea reticulata-Cypridea cavernosa-Mongolocypris distributa-Ziziphocypris simakovi以及3个孢粉组合:Ulmoideipites-Ulmipollenites minor-A quilapollenites minor孢粉组合、Deltoidospora-Schizaeoisporites孢粉组合和Callistopoleenlits-Quercoidites-榆科孢粉组合。在胶州组上部发现Peckichara varzans-Grovesichara changzhuensis-Chara yuntaishanensis轮藻组合和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Sinocyphs cf.funingensis-Mongolocypris longa介形类组合。胶州组下部和上部层位的时代分别被确定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和古新世早、中期,并将JZK02孔的K/Pg界线确定在40.95-73 m之间,JZK01孔确定在9.7-35.55 m之间。  相似文献   

9.
浙江白垩系上部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浙江白垩系上部地层可划分为永康群、天台群和衢江群 ,长期以来 ,认为天台群和衢江群不整合覆于永康群之上。通过对代表性盆地岩石地层层序、古生物、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综合分析 ,发现三个群的下部地层 (馆头组、中戴组和天台盆地的塘上组 )为下白垩统 ,上部为上白垩统 ;天台盆地塘上组与仙居盆地小平田组为同物异名的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层 ,覆于小平田组之上的“塘上组”是两头塘组的下部层位 ;永康生物群和衢江生物群的主要生物化石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 ,但就两个生物群所涵盖的永康群和衢江群生物化石总体而言 ,其时代均应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永康群、天台群和衢江群是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时期的同期异相堆积 ,不存在相互叠覆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晚白垩世期间,哈萨克斯坦东部的斋桑盆地形成了一个湖盆,一直延续到现在。古斋桑湖中最老的沉积是Tayzhuzgen组,由厚达136m的泥岩、粉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砾岩和淡水石灰岩红层组成。按照当地的地层名称,Tayzhuzgen组包括Manrak、Tayzhuzgen、Aulisbulak、Aktobe、Dysum bay和Kiin Kerish层。在斋桑湖以南的Tayzhuzgen河附近一个地点的Tayzhuzgen组下部,发现了恐龙蛋壳碎片,蛋壳至少包括有两个主要类型:圆形蛋类和长形蛋类。恐龙蛋壳指示了Tayzhuzgen组下部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可能是马斯特里赫特期)。在本组的较高层位,发现了晚?古新世的植物化石,因此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Tayzhuzgen组内部。在Tayzhuzgen组中,白垩纪与古新世化石层之间的地层间隔只有约50m,由此推测在Tayzhuzgen组内部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不整合,或是本组的中部为凝缩沉积,即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处的沉积速率非常缓慢。Tayzhuzgen组顶部有一个显著的不整合,那里中或晚始新世(Arshantan,Irdinmanhan或Egilian陆生哺乳动物"期")的地层存在于含哺乳动物化石剖面的底部。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古斋桑湖沉积剖面的下部。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界线剖面,可能是一个包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整合和/或一个由慢速沉积造成的凝缩剖面。  相似文献   

11.
官庄群主要出露于鲁西南地区的平邑盆地和蒙阴盆地,由于盆地范围较小,岩性横向变化大,地层划分对比较为困难,加之露头区植被覆盖严重,以往发现的生物化石较少,时代归属上各家观点不一。在野外剖面实测及钻井剖面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大量的介形虫、轮藻和腹足类化石(其中许多系首次发现),与国内外同期沉积盆地进行了横向对比,提出与以往地层划分意见相比有重大改动的新方案,即:鲁西南地区官庄群固城组和卞桥组底部地层属上白垩统,卞桥组其余部分属下古新统,常路组为中、上古新统,朱家沟组为下始新统,大汶口组划归下始新统至中始新统。  相似文献   

12.
苏新  郭宪璞  丁孝忠 《现代地质》2003,17(4):370-377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大型油气基地之一,盆地中的白垩系及古近系为盆地油气的主要储层。对本区白垩系的时代划分和沉积环境的精确确定直接关系到对油气田的规模、储量和分布范围的正确评价。本研究在前人划分为陆相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顶部首次发现了由10属15种组成的晚白垩世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组合Arkangel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此外,在由前人定为古新统—始新统的塔拉克组下段也发现了晚白垩世Arkangel 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组合,在该组上段发现了古新世化石Biantholithussparsus。该成果既为准确确定这两个岩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又为本区存在晚白垩世地层和海相沉积提供了佐证,表明巴什基奇克组顶部存在晚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塔拉克组下段属于上白垩统,上段属于古新统。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丰县丰钾三井取得的孢粉化石,应属古新世孢粉组合,原该段地层使用始新统“官庄组”的地层名称欠妥,而宜沿用苏北盆地“阜宁组”的组名,时代应为中、晚古新世。当时该区具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植被景观和偏干旱的亚热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代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有大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晋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晋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Ma),古新世中一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河套盆地晚白垩世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正> 河套盆地白垩系—第三系发育,缺失古新世一早始新世沉积。过去因化石资料不足,仅依据地震反射层特征把晚白垩世地层误划入始新一渐新世。笔者等(1985)采集8口钻孔微体古生物样品,获得较多的介形虫及孢粉等,将其划入晚白垩世,新建毕克齐组(K_2b)和杭锦组(K_2h),时代为康亚克期—马斯特里赫特期。  相似文献   

16.
林波  王建  戴忠泉 《山东地质》2011,(11):17-22
平邑盆地位于鲁西断块隆起区东南蒙山断裂以南,蒙山断裂位于平邑盆地的北部边缘,盆地的形成、形态分布和演化严格受其控制。平邑盆地石膏矿床赋存于古近系官庄群。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伴随火山活动,沿蒙山断裂南侧不断下沉,为平邑盆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生代以来蒙山断裂南东盘仍以断陷为主,为下古近系官庄群地层的沉积提供了空间,平邑盆地便成为石膏矿床形成的有利场所。从矿(岩)石化学成分对比,物质来源分析,平邑盆地石膏矿床为多物源,多成矿期的陆相咸化湖盆蒸发岩矿床。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吐依洛克组发现沟鞭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吐依洛克组化石罕见,以前依据岩性将其定为晚白垩世。郝诒纯等(2001)、郭宪璞(1990)根据在该组所产的有孔虫、介形虫等化石组合,将该组时代划为古新世,并将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划在该组与依格孜牙组之间。本次在该组命名剖面—吐依洛克剖面上部岩性段发现了20余种沟鞭藻化石,增添了新的古生物门类和生物地层材料,这是带有白垩纪与古近纪过渡色彩的沟鞭藻化石组合,其所反映的古环境是温暖的近岸滨海—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8.
已经报道的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已达近百处,这些剖面分布在阿拉斯加南部向南经加拿大直到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广大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其中很多属迄今所知全球很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这些剖面常有标志性的界线黏土,并伴有其他地球化学、生物地层学特征。因为这些剖面所在地当时都在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内,有利于生物化石,特别是孢粉化石的保存,易于开展孢粉学研究。经过近四十年不懈努力,孢粉学已经成为北美精确确定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所知最为有效的古生物学工具。孢粉植物群在界线上下特征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界线之下含有大量主要繁盛于白垩纪的被子植物花粉,而在临近界线时则突然消失或仅零星出现,界线附近则以一层孢子异常丰富层为古近系底部特征。进入古近纪之后,虽然被子植物花粉有所恢复,但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成分却很少出现。北美和新西兰、日本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在沉积岩和孢粉学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一事件可能是全球性事件。简要回顾和讨论了我国与孢粉学相关的几个热点地区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研究概况,我国东北及江苏北部和北美西部大部分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及其沉积环境比较类似,在苏北到东北地区范围内首次发现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区大。  相似文献   

19.
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由朱口、梅口、龙安3个盆地组成,盆地内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沙县组和崇安组。近期工作,首次在龙安盆地沙县组采获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梅口盆地崇安组采获孢粉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沙县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相当于赛诺曼期-土仑期(Cenomanian-Turonian);崇安组为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康尼亚克期-马斯特里赫特期(Coniacian-Maastrichtian)。依据泰宁梅口盆地崇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建立晚白垩世晚期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组合,以代表福建白垩纪第Ⅵ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20.
已经报道的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已达近百处,这些剖面分布在阿拉斯加南部向南经加拿大直到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广大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其中很多属迄今所知全球很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这些剖面常有标志性的界线黏土,并伴有其他地球化学、生物地层学特征.因为这些剖面所在地当时都在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内,有利于生物化石,特别是孢粉化石的保存,易于开展孢粉学研究.经过近四十年不懈努力,孢粉学已经成为北美精确确定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所知最为有效的古生物学工具.孢粉植物群在界线上下特征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界线之下含有大量主要繁盛于白垩纪的被子植物花粉,而在临近界线时则突然消失或仅零星出现,界线附近则以一层孢子异常丰富层为古近系底部特征.进入古近纪之后,虽然被子植物花粉有所恢复,但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成分却很少出现.北美和新西兰、日本白要系-古近系界线附近在沉积岩和孢粉学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一事件可能是全球性事件.简要回顾和讨论了我国与孢粉学相关的几个热点地区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研究概况,我国东北及江苏北部和北美西部大部分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及其沉积环境比较类似,在苏北到东北地区范围内首次发现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