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在灵山岛海域测定了Cr(Ⅵ)、Cr(Ⅲ)、Cr(S)、Cr(P)和Cr(T)。研究表明,四季中Cr(T)与Cr(P)以春季含量最高,这与浮游生物有一定的相关性。Cr(P)在春、冬季为铬的主要存在形态,尤以春季含量最高,而夏季较低。Cr(Ⅲ)在夏、秋季为主要形态。在四季中Cr(Ⅵ)含量较低,均为次要形态。而Cr(Ⅲ)在溶解态中则为最主要形态。Cr(Ⅲ)/Cr(T)与Cr(P)/Cr(T)呈较好的负相关,不同形态铬存在着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铬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于1985年8月,11月,1986年3月及1987年4月进行长江口海域铬的形态调查,表明该海域铬的分布趋势是江口高、外海低,并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枯水期,在3l°30′N附近出现外海低铬水舌向岸方向延伸。颗粒铬Cr(P)是铬的主要存在形态,但在夏季则是总溶解铬Cr(S)和三价铬Cr(Ⅲ)为主要存在形态。六价铬Cr(VI)占Cr(T)比率很低,所以是最次要形态,而Cr(Ⅲ)在溶解态中则是主要形态。黄浦江水中Cr(VI)含量要高于长江水,说明黄浦江存在着明显的铬污染。夏、秋季长江口物理、化学条件剧变时发生颗粒铬的迁移。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海水中铬的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华瑞  庞学忠 《海洋学报》1985,7(4):442-452
本研究测定了渤海湾海水中总溶解铬、Cr(Ⅳ)、Cr(Ⅲ)、颗粒铬和气溶胶中铬,分析了渤海湾海水中Cr(Ⅳ)、总溶解铬、总铬和颗粒铬的分布趋势,以及Cr(Ⅲ)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河流排污控制着渤海湾铬的分布,渤海湾河流排出有机物主要是与Cr(Ⅲ)产生吸附、络合作用,这是固-液界面交换的机制之一,形态研究表明,颗粒铬是渤海湾铬的主要存在形式,而Cr(Ⅲ)又是价态铬的主要形态,渤海湾Cr(Ⅳ)含量很低,说明海水中铬处在热力学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海洋细菌作用下海水中铬化学形态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外加Cr(Ⅳ)和Cr(Ⅲ)的天然海水中接种海洋细菌,充氧条件下培养。在细菌对数生长期,大部分Cr(Ⅳ)被还原为Cr(Ⅲ)继而转化为有机铬。在稳定期,有机铬为溶解铬的主要形态,在无菌控制实验中,Cr(Ⅳ)和Cr(Ⅲ)浓度基本不随培养时间变化。说明在没有海洋细菌活动参与下,水中铬形态转化难以进行。实验结果为天然海水中溶解态铬的热力学不平衡状态提供部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1)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围垦后土壤二价铁[Fe(Ⅱ)]、三价铁[Fe(Ⅲ)]、活性总铁含量(HCl-Fet)及Fe(Ⅲ)/Fe(Ⅱ)分别显著下降了24.68%、52.56%、 51.45%、 35.68%(P<0.05)。游离态氧化铁(Fed)与无定形态铁(Feo)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1.64%和29.24%(P<0.05),络合态铁(Fep)含量则有所增加。(2)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显著影响土壤碳固存,Fe-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围垦稻田后分别显著下降了39.03%和18.42%(P<0.05);芦苇湿地与稻田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稻田土壤Fe-OC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  相似文献   

6.
运用溶解动力学实验及活性连续体模型表征了长江河口至东海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铁(Fe)和磷(P)的活性。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了活性组分的理论含量m0和表观速率常数k。结果表明,Fe(Ⅱ)普遍存在于表层沉积物中,这应是高活性有机络合态Fe(Ⅲ)絮凝/沉淀到沉积物中后快速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黏土及总有机碳(TOC)含量对Fe(Ⅱ)的m0及其k值起重要控制作用。从长江河口至邻近海域沉积物中Fe(Ⅱ)均以FeCO3形态为主,FeCO3的溶解及与之相结合磷(主要为交换态P和自生P)的释放导致Fe(Ⅱ)和P具有相似的溶解动力学特征。与吸附于Fe(Ⅱ)矿物相的P相比,与Fe(Ⅱ)矿物相共沉淀的P的m0较高,但k较低。与TOC含量较低的粗粒沉积物中的Fe(Ⅲ)相比,TOC含量较高的细粒沉积物中Fe(Ⅲ)的m0值较小,但k值较大。以上特征是Fe不同的氧化还原过程导致的。Fe(Ⅲ)氧化物的含量(m0)和活性(k)总体上控制着与之相结合P的含量(m0)及溶解活性(k)。虽然传统活性Fe形态分析未能揭示出长江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富集作用,但溶解动力学表征结果表明,Fe的絮凝/沉淀导致河口沉积物中活性Fe的明显富集,且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盐度明显增加的低盐度河口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05年-2010年北塘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北塘口河口水体中COD和BOD5超标严重,整体污染态势以2008年为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但丰水期时亚硝酸盐氮和枯水期时铵盐氮所占比例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潜在变化;N/P比值远高于正常的Redfield 16比值表明,区域水体已处于潜在严重P限制状态,同时,区域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也极易诱导区域赤潮爆发;(2)丰水期陆源无机氮大量输入,使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1983年-1998年分别增加了16.6倍和17.2倍,1998年-2010年由于监控措施的加强,极大地降低了P排放,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最大增幅分别降到了5.84倍和2.33倍,无机氮含量增幅也呈现明显减小趋势,1983年-1998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增加了8.37倍和13.7倍,而1998年-201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最大增幅也仅为3.52倍和3.28倍;整体看来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形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对河口痕量金属的研究更为关注。江河及河口是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渠道,而铬是海水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由于各种理化环境的变化,它在河口区常常发生形态的转移,对生物毒性也产生了差异,因而引起了海洋化学家的兴趣。许多学者为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沿岸有许多工业城市。黄浦江是其人海前的重要支流,上海市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均由此流到河口区。为此我们试图研究铬在长江运移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变化。 我国研究河口海域铬的论文甚少,作者曾进行了渤海湾海水中铬的研究,吴瑜端(1978)对长江口海域底质和底层水中的Cu、Cr、Hg进行了研究,然而对长江口水中铬的形态研究则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2005-2010年进行的多次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河口水体中COD、BOD5、氨氮是突出污染因子,海河口水体污染程度整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大沽排污河河口区域水质状况相对更差整体仍然呈现进一步恶化态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而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不过亚硝酸盐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潜在变化正在发生;(2)丰水期陆源大量无机氮输入使得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不过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与1983年历史监测数据相比,海河口邻近海域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含量增速迅猛,丰水期时最高增幅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分别高达了2430%和5919%;整体看来同一时期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最后,在认真分析对海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造成污染的各污染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口活性硅酸盐除了被稀释和被吸收外,有没有进行明显的无机化学转移?一直到最近几年,仍然是国际上争论的问题[1-6]。我们已在本研究第Ⅰ篇[1]报导了河口活性硅含量分布;河水与无硅海水人工混合后活性硅含量变化;电解质浓度和pH值对硅酸盐溶液中活性硅含量的影响以及吸附剂影响的初步实验;证实了河水和海水混合后活性硅含量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悬浮物、电解质、pH值三个因素的同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