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湾海水中铬的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华瑞  庞学忠 《海洋学报》1985,7(4):442-452
本研究测定了渤海湾海水中总溶解铬、Cr(Ⅳ)、Cr(Ⅲ)、颗粒铬和气溶胶中铬,分析了渤海湾海水中Cr(Ⅳ)、总溶解铬、总铬和颗粒铬的分布趋势,以及Cr(Ⅲ)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河流排污控制着渤海湾铬的分布,渤海湾河流排出有机物主要是与Cr(Ⅲ)产生吸附、络合作用,这是固-液界面交换的机制之一,形态研究表明,颗粒铬是渤海湾铬的主要存在形式,而Cr(Ⅲ)又是价态铬的主要形态,渤海湾Cr(Ⅳ)含量很低,说明海水中铬处在热力学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铬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于1985年8月,11月,1986年3月及1987年4月进行长江口海域铬的形态调查,表明该海域铬的分布趋势是江口高、外海低,并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枯水期,在3l°30′N附近出现外海低铬水舌向岸方向延伸。颗粒铬Cr(P)是铬的主要存在形态,但在夏季则是总溶解铬Cr(S)和三价铬Cr(Ⅲ)为主要存在形态。六价铬Cr(VI)占Cr(T)比率很低,所以是最次要形态,而Cr(Ⅲ)在溶解态中则是主要形态。黄浦江水中Cr(VI)含量要高于长江水,说明黄浦江存在着明显的铬污染。夏、秋季长江口物理、化学条件剧变时发生颗粒铬的迁移。  相似文献   

3.
在灵山岛海域测定了Cr(Ⅵ)、Cr(Ⅲ)、Cr(S)、Cr(P)和Cr(T)。研究表明,四季中Cr(T)与Cr(P)以春季含量最高,这与浮游生物有一定的相关性。Cr(P)在春、冬季为铬的主要存在形态,尤以春季含量最高,而夏季较低。Cr(Ⅲ)在夏、秋季为主要形态。在四季中Cr(Ⅵ)含量较低,均为次要形态。而Cr(Ⅲ)在溶解态中则为最主要形态。Cr(Ⅲ)/Cr(T)与Cr(P)/Cr(T)呈较好的负相关,不同形态铬存在着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本论题的研究Ⅰ中,我们直接用实验验证了海水中铀、铬、镁和钙在水合氧化钛上离子交换的互不相干作用。但是,既然铬(Ⅲ)的K1此铀(Ⅵ)要大10倍左右,铬(Ⅲ)的浓度又比天然海水条件下的大6000倍(也远比海水中铀(Ⅵ)的浓度要大),不发生离子竞争交换而表现为“互不相干作用”似乎是使人费解的,  相似文献   

5.
在本论题的研究Ⅰ中,我们直接用实验验证了海水中铀、铬、镁和钙在水合氧化钛上离子交换的互不相干作用。但是,既然铬(Ⅲ)的K_1此铀(Ⅵ)要大10倍左右,铬(Ⅲ)的浓度又比天然海水条件下的大6000倍(也远比海水中铀(Ⅵ)的浓度要大),不发生离子竞争交换而表现为“互不相干作用”似乎是使人费解的,这就急需对离子交换的互不相干作用建立定量理论,对研究工作进一步作理论解释。此外,本文还报导若干新的实验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6.
黄河及其河口区铬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下游及河口区铬的测定结果表明,丰水期不同形态铬的含量均比枯水期高,铬含量的分布与河流径流量、排污量有关。形态研究表明,河水中以颗粒铬[Cr(P)]为主,三价铬[Cr(Ⅲ)]次之,六价铬[Cr(Ⅵ)]最次。近河口区域与河水相似,但在远离河口区域,丰水期Cr(Ⅲ)成为主要形态,Cr(Ⅵ)仍为最次要形态。Cr(Ⅲ)与COD,Cr(P)与COD,及Cr(P)与悬浮体(TSM)均有较好的相关性。Cr(Ⅵ)在河口条件下,可被有机物还原,并被悬浮物吸附而转入沉积物。  相似文献   

7.
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武昌  赵丽  陈雪  赵苑  董逸  李海波  肖天 《海洋科学》2016,40(5):151-158
海洋浮游细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合成自身物质,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二次生产者。微型浮游动物是细菌的主要摄食者,也是细菌生产向较高营养级传递的中介。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的生长率和被(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利用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的培养方法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率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进行培养的方法有海水分粒级培养、海水稀释培养和添加选择性抑制剂培养。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应用并不广泛。细菌及其主要摄食者异养鞭毛虫群落在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内都有生长周期,鞭毛虫的生长周期落后于细菌,因此细菌的生长率有时会小于被摄食率,有时会大于被摄食率。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应值得引起重视,建议从海水稀释培养法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利用异化铁还原细菌处理Cr(Ⅵ)是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本文以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分析铁还原细菌异化铁还原性质对重金属Cr(Ⅵ)还原效率的影响。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不同电子受体时,菌群异化铁还原的效率存在差异,培养体系累积Fe(II)浓度分别为85.08±5.85 mg/L和32.55±4.78 mg/L。电子受体对混合菌群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时,混合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别是4.615和4.158,较对照组高(Shannon指数3.735)。异化还原Fe(Ⅲ)培养体系中,细菌种群的优势菌属是Clostridium,属于梭菌目Clostridiales,表明梭菌是参与Fe(Ⅲ)还原的主要优势菌。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对Cr(Ⅵ)还原效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铁为电子受体,细菌在Fe(Ⅲ)浓度为1 120 mg/L时异化铁还原效率高,并且还原Cr(Ⅵ)达100%。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 Fe(Ⅲ)浓度1 680 mg/L时,异化铁还原Cr(Ⅵ)效率高(72%),是对照组4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应用微生物治理重金属Cr(Ⅵ)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营养盐供应和再生、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生态关系.为研究营养盐、浮游植物和细菌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内培养条件下,通过改变氮源的形态(硝态氮和铵态氮)和浓度,研究海洋浮游植物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藻际细菌在不同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形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对河口痕量金属的研究更为关注。江河及河口是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渠道,而铬是海水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由于各种理化环境的变化,它在河口区常常发生形态的转移,对生物毒性也产生了差异,因而引起了海洋化学家的兴趣。许多学者为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沿岸有许多工业城市。黄浦江是其人海前的重要支流,上海市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均由此流到河口区。为此我们试图研究铬在长江运移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变化。 我国研究河口海域铬的论文甚少,作者曾进行了渤海湾海水中铬的研究,吴瑜端(1978)对长江口海域底质和底层水中的Cu、Cr、Hg进行了研究,然而对长江口水中铬的形态研究则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本海域总溶解铬的含量低于黄河口的含量,未发现有明显的污染。总铬和颗粒铬的分布趋势相似。颗粒铬占总铬的比率在90%以上,因此,颗粒铬为本海域海水中最主要形态,三价铬次之,六价铬则为最次要形态;而三价铬在总溶解铬中则是主要形态。三价铬对总铬的比率、六价铬对总铬的比率与颗粒铬对总铬的比率之间均存在着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海洋蛋白质荧光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海洋中浮游植物、细菌及海水溶解态蛋白质的荧光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着重阐明了荧光光谱法分析海洋浮游植物、细菌和海水溶解态蛋白质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可行性和优势,讨论了海水中溶解蛋白质的来源、分布变化及地球化学行为,最后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不同形态的铬。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海颗粒铬对总铬的比率在60%以上,是铬存在的主要形态;六价铬对总铬比率低于3%,是最次要的形态;三价铬对总溶解铬的比率在80%以上,所以三价铬在溶解态中占主要形态。铬在该海域的分布特征是:丁字湾口为高值区,崂山湾为低值区。 -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在自然界中,铬通常以Cr~(3+)和Cr~(6+)两种氧化态存在。了解海洋环境中铬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是开展海洋环保的重要课题。高浓度的Cr~(6+)对人体危害极大,而Cr~(3+)毒性相对小些。由于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铬,致使废液中所含铬随着物质的迁移不断流入海洋。目前国外用比较简便的液态阴离子交换剂(LAES,简称LA-1)提取海水中的铬,但此试剂不易得到。  相似文献   

15.
海水中可溶铬的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孙楷  林建东 《海洋学报》1985,7(5):572-578
天然海水中元素所呈现的化学形态十分复杂,作为易变价的过渡元素铬,在海水中则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本文在建立海水中铬的极谱催化波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简便的海水中可溶铬的化学形态分析流程,应用于海水的实际监测,所得有关形态的数据经数理统计处理,符合调查海域的环境实际情况,方法灵敏快速,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1年5月(春)和8月(夏)福建省东山湾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Cu、Pb、Zn、Cd和Cr(T))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平面分布呈在西南部形成“点源汇集状高值区”且自西向东逐渐递减趋势;除锌元素外,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趋势均为夏季>春季。(2)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海水中Zn含量逐年增加外,Cu、Pb和Cd等污染物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采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各溶解态重金属含量之间相关性,春季海水中重金属含量除总铬外,其余4种重金属含量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夏季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仅Cu-Cd和Cd-Cr(T)相关性较好。(4)温度、盐度、pH值、化学需氧量、溶解氧、营养盐和生物效应是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变化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溶解态磷在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在实验室批量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海洋微藻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和各形态溶解磷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批量培养过程中,APA的动态变化呈"S"形曲线,各形态溶解磷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不同,介质中溶解无机磷和小分子溶解有机磷的浓度是激发APA发生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大分子溶解有机磷的浓度对APA的作用不明显,但APA的增大可加速微藻利用大分子溶解有机磷的速率.微藻的种类和丰度不影响APA的动态变化形式及其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18.
河口悬浮物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逸萍  胡明辉 《台湾海峡》1995,14(4):313-319
本文研究长江口和九龙江口悬的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与释放。结果表明,长江口和九龙江口悬浮物中易于溶解释放的非磷灰石无机磷分别占总磷含量之21.3%和48.1%。水体盐度增大、缺氧环境以及海洋浮游植物渗出物和海洋细菌的作用,均可不同程度也促进悬浮物中磷释放到水相,同时引起固相内部磷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海洋围隔中异养细菌与环境中氮、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洋围隔生态系统实验装置,向海水中施加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研究海洋异养细菌与海水环境中氮、磷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开始后海洋异养细菌的数量就迅速增加,并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第7~8天达到峰值。但在海洋异养细菌数量达到峰值后,海水中氮和磷的浓度有所回升,磷元素促进了海洋异养细菌的快速生长和繁殖,同时海洋异养细菌在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无机氮,海洋异养细菌的数量与海水环境中氮和磷的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实验研究海水中天然溶解有机物(DOM)在δ-MnO2、粘土和二氧化硅上的吸附,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在δ-MnO2、高岭石、伊利石和二氧化硅上的吸附率随pH的增加而减小。结果表明,在天然海水pH8.1条件下,海水中天然溶解有机物在这4种固体粒子上的吸附率大小为:δ-MnO2(32%)>伊利石(14%)>高岭石(4%)≈二氧化硅(3%)。根据统计热力学方法得到的公式能够很好地拟合海水中DOM在固体颗粒物上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