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 1 948~ 2 0 0 1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 (PREC/L) ,研究了全球、北半球、南半球及欧亚、非洲、澳洲、北美、南美和南极大陆等 6个大尺度区域 6~ 8月的旱涝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全球及北、南半球 6~ 8月的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40年代末~ 70年代为全球洪涝多发期 ,80~ 90年代为全球干旱多发期。北半球的特征与全球较为一致 ;南、北半球 6~ 8月的旱涝没有明显的联系 ,但发生暖 (冷 )事件时 ,两个半球可能同时出现干旱(洪涝 ) ;全球、半球的旱涝与ENSO有明显的联系。另外 ,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旱涝年的分布有十分明显的年代际特征 ,6个大区域 6~ 8月的旱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1948~2001年全球陆地12~2月降水旱涝长期变化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鸿  施能  白彬人  王颖 《气象科学》2004,24(4):387-397
本文利用1948~2001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全球、北、南半球及欧亚、非洲、澳洲、北美、南美和南极大陆6个大尺度区域12~2月的降水趋势变化及早涝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南、北半球的12~2月的陆面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全球12~2月降水量从1975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回归系数约为-0.017mm/a。北半球有明显的降水减少,约为-0.028mm/a,南半球12~2月降水表现为极微弱的下降趋势,且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划分出了全球、南北半球、全球6个大尺度区域12~2月旱涝年,指出全球及北、南半球12~2月的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70年代中期以前是全球洪涝多发期,80年代到90年代为全球干旱多发期。北半球旱涝特征与全球特征相近,南、北半球12~2月的旱涝没有明显的联系。12~2月大尺度区域中:欧亚大陆、北美洲、南极大陆旱涝年的分布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并指出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旱涝年降水量有显著的差异。6个大尺度区域12~2月的降水相关关系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35,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南美洲和澳洲的12~2月降水也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北北部夏季旱涝形成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 1 95 8~ 1 996年黑龙江省 38个代表站历年降水量资料和同期北半球 2 .5°× 2 .5°格点 5 0 0 h Pa位势高度资料 ,分别求出了干旱和洪涝年份 7、8月的流型 ,指出东北北部盛夏旱涝的形成与东亚由冬至夏的季节转换联系密切。用北半球正压模式实施 4组积分时间为 30个模式日的数值试验 ,成功地模拟了 7、8月干旱和洪涝流型的形成和持续过程 ,并分析了与旱涝流型相应的热源强迫场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广西地处北半球低纬,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易受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分析南半球大气环流与广西旱涝的关系,是寻找旱涝前兆信号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在大量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南半球的环流变化中,寻找预报广西汛期旱涝的一些重要信息。1 资 料  降水量资料取广西境内76个站1959~1996年5~8月逐月降水量,南半球环流资料取自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73~1996年逐月南半球20~85°S,0~360°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5°×10°的格点资料。2 广西汛期各月旱涝的统计标准…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Chen等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月降水资料(PREC/L和PREC/O),采用加权平均的降水距平指数和旱涝面积指数分别划分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年、季的旱涝年,并对划分的旱、涝年进行了旱涝年差异的Monte Carlo检验。研究了东南亚地区降水与ENSO的关系,指出东南亚地区年、秋季和冬季的降水与ENSO事件的关系比较密切,春季降水与其关系稍差一些,夏季与ENSO事件没有明显的联系。研究了东南亚地区旱涝年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指出1948-1959年期间除了夏季旱年比涝年多以外,年和春、秋、冬季都是涝年明显多于旱年,60年代年、四季的旱涝相差不多,年和夏季在70年代涝多于旱,春、秋、冬季旱涝相同;1980-1989年是旱年的多发期;1990-2002年期间旱涝年频繁爆发,旱年多于涝年。通过计算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趋势系数,得出东南亚地区年、季的降水量大都存在下降趋势,其中年和秋季的下降趋势很明显,春夏两季存在弱的下降趋势,而冬季则有较弱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河套及邻近地区530年旱涝基本气候特征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李茜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7,26(4):716-723
选用1470—2005年河套及其邻近地区21个气象站的旱涝等级,分析了该地区536年旱涝演变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530年平均旱涝等级均>3,整体偏旱,且西部为稳定的干旱,东部为旱涝相间。该地区旱涝异常在空间上可划分为4种典型结构,即全区一致旱(涝)型、东南旱(涝)—西北涝(旱)型、西南旱(涝)—东北涝(旱)型和中部旱(涝)与东西涝(旱)反向型。自15世纪70年代的53个年代中有19个年代的平均旱涝等级距平空间结构与上述4种类型相似。线性趋势分析表明,该地区近536年时间尺度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但近50年干旱程度明显加重,如银川、西安的旱涝等级半个世纪上升了近1个等级。旱涝等级总体存在准23年、准26年,准73年和准100年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7.
华南初夏干旱及多雨年份的季风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61—1980年我国华南5月降水量资料,划分5月的旱或涝。并挑选1963、1966(干旱)1973、1975(涝)四年作为典型年,从天气气候角度分析了初夏季风环流结构与华南5月旱涝关系。华南地区旱5月和涝5月在夏季风来临早迟、持续期长短、强度强弱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华南5月出现旱或涝,不仅在同期全球环流,而且在前期环流,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几个活动中心也有明显的差异。1月以阿留申低压及冰岛低压,4月以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差别比较明显。华南5月降水量的多少与前期3月低纬气压指标值有较好关系,涝   相似文献   

8.
重庆城区近百余年旱涝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标准,利用重庆城区百余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历年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趋势分析、最大熵谱分析以及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重庆城区年及四季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城区年及四季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均在25%以上,重庆旱涝灾害较频繁;多项式拟合和周期分析表明,城区年及四季旱涝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某些阶段年际变化特征也很显著,总体而言,年及夏季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其它三个季节则是年际变化特征较明显。近几年的年旱涝变化处于偏涝阶段;而近几年夏季的旱涝变化,从年代际尺度来看,目前处在偏旱阶段,出现干旱的可能性较大;而其它三季则处于偏涝阶段。  相似文献   

9.
张俊  施能  封国林  刘锦绣 《气象科学》2006,26(5):478-483
本文回顾了全球旱涝气候变化的一些最新研究,提出全球旱涝年定义方法,用最新资料对全球的旱涝年,旱涝季进行了补充计算与统一划分。给出了1948~2001年全球旱涝年和旱涝季表。据此,研究了全球旱涝气候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了全球旱涝年、旱涝季、全球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计算了南方涛动在解释年、季平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中的方差贡献百分比,结果表明,南方涛动在对全球,北半球和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中的解释方差百分比,分别是59.5%;28.6%和47.2%。南方涛动在9~11月,0°~10°S纬度带内的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中的解释方差高达到67.9%。南方涛动在20°N~30°S纬度带内的年降水量中有很大的解释方差。  相似文献   

10.
为客观判定贵州省盛夏的旱涝急转事件,本文利用1981~2017年7~8月贵州省78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指数(IDFA)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7年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单独用IDFA来判定旱涝急转典型年并不完全准确,典型旱涝急转年的定义标准为:IDFA绝对值大于1,其7、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在15%以上,且7、8月百分率之差的绝对值在50%以上。贵州省涝转旱频次的大值区位于遵义市南部、黔东南州北部,表明该区域易发生涝转旱事件;旱转涝频次的大值区位于遵义市北部、安顺市东部至黔东南州北部一带,表明该区域易发生旱转涝事件。   相似文献   

11.
河套华北地区旱涝前期的环流异常和遥相关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文献[5]确定的河套华北地区27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指数,计算了典型旱涝年平均环流的合成差异场,发现在旱涝年的前期,尤其是在冬半年,大气环流的差异是显著的;旱涝指数与环流的相关,与旱涝合成差异场特征一致;计算的遥相关结果表明,运相关的传播路径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波能量传播路径几乎一致,其正负区域、中心位置与旱涝差异场的特征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500hPa月平均高度场球函数谱异常与陕西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川利  王盘兴  李丽萍 《气象》2004,30(9):45-49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 50 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及其主要球函数系数和陕西测站月降水量资料 ,结合陕西分区春、夏季旱涝长期预报的实际问题 ,探讨半球月平均 50 0hPa月平均高度场的球函数系数资料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的途径。发现基于区域降水指数 (IR)定义的陕西区域春、夏季旱涝指数I与历史实况相符 ,而球函数系数的年际异常具有低维、低阶特性 ,可以利用它们作为预报量、预报因子的参数 ;对春、夏季旱涝指数与同期和前期环流异常的相关分析表明 ,北半球环流异常与陕西各区春、夏旱涝的出现相关联系显著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陕西春、夏旱涝出现的相关联系总体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47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前汛期旱涝变化以2~4a的年际尺度周期最为显著;4、5月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5月与6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地理分布上,可将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分为5个旱涝异常气候区。近47a来桂南、粤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而桂北区由旱转涝趋于雨涝的趋势明显,东北部山区由涝转旱趋于干旱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1—200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探讨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气候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为9—11 a和2—3 a周期,20世纪90年代后周期变化不明显。对导致黄河流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东亚高度场负距平异常直接造成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季偏旱,而亚洲高度距平场东高西低的配置造成中国黄河流域偏涝;夏季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在中国黄河流域的辐合是流域降水偏多的关键。在同期OLR距平场,涝年黄河流域处在大的负距平中,对流强盛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影响大气的主要下垫面要素海温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夏季中国黄河流域降水同期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黄河流域旱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正位相,对应中国黄河流域涝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负位相。提出了一个寻找旱涝成因方法并为预测旱涝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前汛期严重旱涝诊断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利用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区域18个站45年(1951~1995年)4~6月降水资料计算了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严重涝年(1954、1962、1968、1973、1975年)和严重旱年(1958、1963、1967、1985、1991年)。分析了严重旱涝的频数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整个赤道地区的SSTA、OLR距平场的分布。结果表明旱涝年SSTA、OLR距平场均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福建伏旱期旱涝环流特征及其预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取1960~2000年全省25个代表站7月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资料、以及500hPa面上的极涡、中纬度环流、青藏高原高度场(即高原地区等压面高度场)、副热带高压等74个环流指数为素材;首先标定伏旱期降水的异常指数和严重旱涝年例,其次分析严重旱涝年例的500hPa环流背景,最后揭示预测概念模型,得出秋冬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欧亚经向环流和青藏高原高度场的变化是预测福建伏旱期降水的强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旱涝灾害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我国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异常主要包含三种优势模态: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呈整体偏多或偏少的一致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华南呈反相变化的南北反相型以及东南与西南呈反相变化的东西反相型。其中一致型是南方地区各季节降水变率的第一优势模态。总体而言,在1961—2013年南方地区平均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长期趋势变化。其中,夏季和冬季南方区域平均降水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秋季降水的年代际演变几乎与上述两个季节的相反。不过,在近30年南方各季降水量发生年代际转折的时间不尽相同:春季和秋季降水分别在21世纪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进入干位相,冬季和夏季降水则分别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之后进入湿位相。自21世纪初期以来,南方夏季和冬季降水逐渐转入中性位相。此外,南方春季和秋季降水均呈减少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则相反,均呈增多趋势。对于西南地区,除了春季外,其他三个季节的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出现了季节连旱的特征,尤其是秋旱最为严重。不过,不管是季节降水量还是旱/涝日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其线性变化趋势并不十分显著,这与南方降水年代际分量对降水变率存在较大贡献相关。分析还发现,我国南方区域洪涝受灾面积具有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干旱受灾面积则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十多年来西南地区干旱和洪涝受灾出现了交替互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锡林郭勒盟近50a降水变化及早涝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的年及夏季(6—8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夏季旱涝年。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降水量总体上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近50a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增减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特征明显,近10a降水量显著减少。用区域夏季降水指数确定出1998年为涝年,而1980、2001、2005和2010年为夏季旱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