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全数字测图有高精度、速度快、内外业一体化作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GPS、GIS技术的发展,全数字测图又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与应用。在多要素地形图测量中,全数字测图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结合某研究院科研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实例介绍了切实应用的几种测量方法,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动态     
《湖南地质》2010,(6):8-8
西部空白区1:5万地形图开始印制 据《中国测绘报》报道,1177幅西部空白区1:5万地形图日前分别在西安、成都印制,这标志着西部测图工程初出首批地形图成果。西部测图工程地形图是我国首批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地形图。  相似文献   

3.
进行国际工程建设,应用Ikonos高分辨率卫片结合外业地面测量,提取空间地理信息,修测1:10 000地形图,其方法是可靠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及测绘仪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数字化地形图比模拟线划地形图具有种种优点,使传统手工白纸测图的方法将被全站仪、成图软件完成的数字化地形图所替代。在数字地形图测量模式中,选择无码作业的方法,由1人或多人现场绘地形草图,将被测碎部点的坐标存人全站仪内存器中,利用清华山维的EPSW 98成图软件在QBASIC的平台上实现与计算机数据传输,编制成图。  相似文献   

5.
目前,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大部分都选择在成矿远景较好、交通方便的地区进行.不少图件都不按1:5万地形图分幅范围单测或联测,而是按成矿远景区范围测图.不仅区调队测,地质队也广泛开展1:5万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比例尺(1:1000,1:2000,1:5000)地形图平面位置的精度和高程精度的分析研究,掌握了衡量地形图平面位置的精度和高程精度的方法,及如何在测图过程中尽量消除和避免产生误差,以保证在具体测图工作时,按照准确(在精度要求的范围内)、逼真、清晰的原则进行成图。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3)
针对王家咀水库灌区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之该测区测绘范围为带状区域,且地形较复杂,传统的全野外数字测图费时费力,普通的数字摄影测量适用于大面积区域,成本较高。因此,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兴的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法,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测绘带状大比例尺地形图。最后对地形图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法测绘的地形图可以满足设计阶段的需要,达到11 000地形图精度要求。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反应迅速、高效、低成本。  相似文献   

8.
席春平 《地下水》2007,29(3):133-134
通过介绍野外数字化测图的方法和步骤,对两种测图方法在地物点、地形点施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比较,坐标法测图误差主要来源:测站点误差、视距(或测距)误差、展点误差及高程正中误差;数字化测图误差来源:点位中误差、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通过对比得出野外数字化测图具有成图精度高,野外工作量少,工作效率高,可任意制作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容易保存等优点;野外数字化测图是工程地形测量发展方向,必将取代传统的测图方式.  相似文献   

9.
何文  马天骄 《湖南地质》2002,21(2):146-149
利用全站仪采点的方法在Microstation平台上实现地形图野外一体化测量,该系统应用于地形图测绘及地形图修测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地形图测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数字化地形图动态修测、补测的重要性及修测、补测的实施方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镇乾  李长顺 《铀矿地质》1995,11(2):72-75,101
中俄双方技术人员在额尔古纳地区上护林盆地进行了1:2.5万比例尺的立体地质填图,这种以找矿模式为指导,以全面查明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为目的的立体地质填图有如下几个特点:(1)超前编图,提高填图工作的目的性;(2)地表精细地质填图,以填岩性图、蚀变图为重点,密切配合放射性测量;(3)作构造物探剖面,将物化探成果转化为地质语言;(4)布设基准孔,了解盆地深部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2.
"3S"技术在木里地区金矿资源预测与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3S”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成矿预测的精度和效益。在新理论、新思路的指导下,通过对已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及综合研究分析,应用以遥感技术(“RS”)为主,辅以“GIS”、“GPS”技术和野外现场验证等多源信息手段和方法,进行成矿预测,高效、快速地实现了找矿靶区的预测与定位。  相似文献   

13.
赵文津 《物探与化探》1991,15(4):241-247
本文强调了应研究总结已知矿床及其地质背景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建立找矿模式.提出在利用这种模式指导找矿工作的同时应重视另一类找矿工作,即在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地区找新类型矿床、新种类矿产以及新产出条件的矿床;或者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程度不高的地区开展找矿工作.在这些情况下找矿对象的具体特征并不清楚,很难选定哪一种具体找矿模式作为找矿工作的依据,如果仅仅按照“模式找矿”思路部署工作并不合适.作者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更广泛的成矿地质背景上探讨这类找矿问题的特点、规律,以指导找矿工作.作者称这种找矿思路为“非模式找矿”,以示和“模式找矿”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将水系沉积物样本数据转换到具有岩石样样本数据特征的水平上,近似地称为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反推".文章利用"标准正态转换法"对此作了一些探讨:将两者的样本数据都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的形态,在此基础上,再将水系沉积物样本数据转换到岩石样水平.该样本数据的总体特征具有岩石样样本的数据特征.该方法还可以对工作区内不同区块分析数据的系统误差进行调平.并以1∶ 25万四子王旗幅为例说明了该方法在这两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多源数据的整合融合技术是在数字化填图平台上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工作方法是:将已有的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源数据进行计算机整合处理后,提取相关的地质信息,将多源数据与地质数据整合,建立多源数据库,形成多源叠加分析成果图,应用于浅覆盖区的地质填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岩(矿)石物性参数和矿床成因类型建立的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在深部找矿预测中出现了多解性的问题,急需找到地球物理方法能够高精度识别的地质体目标。多年的找矿实践表明,矿田构造变形岩相带就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业已取得显著的找矿效果。目前,大比例尺的矿区地球物理勘查工作较多,而中比例尺的矿田地球物理研究比较薄弱,且两者均缺乏分层次的战略指导。为了建立矿田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地球物理判别标志,需要厘清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复杂时间-空间关系,加强地质力学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联系。文章提出分层次处理和解释地球物理信息的思路,即根据研究区构造形迹的"米字型"结构特征和构造体系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从矿田、矿床2个层次解析不同尺度-维度的地球物理勘查资料,提取构造变形岩相带信息。具体操作流程为先在矿田范围内布置面积性物探,解译"米字型"断裂构造系统,选定张性和张扭性含矿断裂构造,预测找矿方向;再在含矿断裂带布置大深度物探剖面,分析剥蚀程度和埋藏深度,结合化探信息圈定找矿靶区位置。文中以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田为例,介绍该方法的找矿应用效果。首先从矿田地球物理资料中解译出新华夏构造体系"米字型"分布的构造形迹,然后在2个矿区内确认了北北西和北西西走向的构造变形岩相带是主要的含矿构造带,且两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先后关系,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维地质填图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开拓性工作,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对于地球物理和钻探资料相对有限的复杂造山带成矿带地区,区域性的三维地质结构的揭示更具挑战性.结合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三维地质填图实践,提出造山带基岩三维地质填图的基本思路,对具有一定幅面一定比例尺的区域三维地质填图与建模的方法技术进行了总结,提出针对造山带区域的“基于地表地质调查剖面网络基础上的地质-地球物理-钻孔联合约束的三维地质调查方法体系”,探索实践“基于地表地质调查剖面网络基础上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强调建模的数据基础来自地表基础地质调查的系统路线剖面和实测剖面,即以地表实测地质路线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和钻探资料向下合理延拓,从而实现“区域三维地质填图”概念上的三维地质结构的数字表达.   相似文献   

18.
“蓝牙”技术与数字地震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 ,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 ,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它将给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通讯技术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本文通过介绍“蓝牙”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析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通讯要求 ,展望“蓝牙”技术在地震台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从黔南、桂北的航天遥感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地表的宏观岩溶地貌明显地受控于区域性大型“X”共轭节理系统,此类节理构成一幅巨型的渗滤网,成为大气降水下渗的主要通道,从而导致被其穿透的岩石遭受溶蚀,形成以线性岩溶谷地为主体的岩溶景观。即水平地层分布区,呈片状“X”形网络结构;直立地层分布区,呈羽状条带结构。水体下渗至潜水面后,将主要沿“X”节理走向向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排泄,从而形成复杂的地下管道网络系统。首次利用网上Google Earth影像研究喀斯特环境,解决了只能依赖航片和卫星照片才能研究地球地貌的瓶颈,这对地貌研究和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廉价便利的影像材料。  相似文献   

20.
The ge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eviously unstudied endorheic karstic system is presented. The studied area, known as the Esta?a Lakes, is located in the Pyrenean Marginal Sierras, northern Spain. The Esta?a Lakes are a set of natural water ponds on a bedrock of Triassic evaporites, lutites and carbonates. This wetland is included in the Natura 2000 European network of nature protection areas as a “Site of Community Importance”. Two geophysical techniques were used, 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 (MRS)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to map the subsurface geology and characterize the aquifer layers and the hydraulic links between the aquifers and lakes. The geophysical data were integrated with the surface geology and data from six boreholes. Ten electrical profile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thickness of the units and lithological changes, whereas the MR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op of the saturated zone. As result, the aquifer in the Esta?a Lakes system and surrounding area has been identified as Middle Triassic carbonates, which does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regional aquifer in the area (Upper Cretaceous and Eocene). This work shows the power of geophysical methods in poorly understood and tectonically complex areas in addition to the standard aquifer tests to evaluate hydraulic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