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西藏冈底斯西段海相始新世地层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5年在仲巴县麦拉山口南坡、林周县牛马沟发现海相第三纪化石后(章炳高、穆西南1979),我队又开展日喀则幅1:100区调工作,相继在仲巴县错江顶、萨噶县如角藏布发现了海相第三纪地层,并测制了地层剖面。建立了下第三纪古—始新世错江顶群(1979),1982年郭铁鹰、粱定益等在噶尔县达机翁发现含海相第三纪化石的转石,1984~1985年笔者与王全海、王小波、张小江等同志在该地测制了地层剖面,建立了始新世达机翁组。  相似文献   

2.
陕南山阳早石炭世植物群之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186煤田地质队与西安矿业学院地质专业实践队师生于1969年,在陕西山阳县二峪河东洼、西洼地区,发现了一些植物化石。经西安煤田地质研究所初步鉴定认为是早石炭世的分子。该地区属于东秦岭范围,过去尚无可靠的早石炭世植物化石的报道。近年来186煤田地质队,在二峪河地区,陆续发现了阴沟等5个化石点,采集了二百余块植  相似文献   

3.
1988—1990年,笔者参加我队对景洪县城及城郊进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时,发现二个化石点:一是城西北1km多的澜沧江西岸,原战备码头附近;另一处是城南约8km、曼醒东南2km多的一条山沟中。分别采得(蜓)科、海百合茎、瓣鳃类以及植物碎片等化石,其时代分别属早二叠世及早三叠世。根据化石及实测剖面资料,对景洪县城郊的地层时代及层序有一些新的认识。(图1) 1.县城西北,澜沧江边化石点(化1)  相似文献   

4.
鲁西南地区分布着近东西向大致平行排列的早第三纪盆地群。在蒙阴、莱芜盆地早第三纪沉积称为官庄组,在平邑盆地称为卞桥组。依据沉积物特征和沉积旋回都能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通过对哺乳动物、介形类、轮藻、腹足类和孢粉等化石的研究可确定中段的沉积时代为早始新世,通过对轮藻、介形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能确定下段和上段分别为始新世早期和中期。在卞桥组中段和官庄组中段发现介形类Cypridea属,该属起源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在早白垩世繁盛,晚白垩世逐渐衰落,灭绝于晚古新世或早始新世,在早始新世沉积中的发现,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尔金山中段的第三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金山中段的第三系主要分布在索尔库里走廊南山以北的金雁山南坡(见下图)。这里地质研究程度很低,未见有关报道。1960年我队高芝生等在阿尔金山进行1:100万区调时,因无化石,将该套地层笼统地划为渐新统—中新统。1979年至1980年笔者在本区进行1:20万区调过程中,对区内的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工作,首次发现并采到较多的化石。现对本区第三纪地层作一简要论述,谬误之处,敬希评批指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队在涟邵煤田北段测水组,采集了大量化石,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宜昌地矿所鉴定,古植物确定有22个属,44个种,其中一些新种群为前人所未见。   相似文献   

7.
徐钰林 《现代地质》2000,14(3):255-262
研究了西藏南部定日地区曲密巴剖面早第三纪遮普惹组上页岩段的钙质超微化石 ,自下而上划分出 3个超微化石组合 :N annotetrina fulgens-Chiasmolithusgigas组合 ;Discoaster bifax-Chiasmolithussolitus组合及 Sphenolithuspseudoradians-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合 ,确定了上述3组合可与 Martini( 1 971 )超微化石分带的 NP1 5、NP1 6及 NP1 7带对比。还确认了第三超微化石组合的层位是西藏地区海相第三纪目前已知的最高层位 ,它的时代应为中始新世晚期 ,即属 Bartonian期。根据超微化石属种的时限分布的分析 ,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的封闭时间大约在3 8Ma左右 ,即至该时期 ,海水完全退出青藏高原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完全拼合 ,青藏高原开始大幅度的隆升。  相似文献   

8.
福建永安坂头组植物及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福建永安盆地早白垩世坂头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共计报道该植物群化石24属52种左右,包括未定种以及存疑种21个。植物群的组成以具鳞片状叶的松柏类化石为主,苏铁类化石次之,并以本内苏铁目占绝对优势,然后是真蕨类化石,以小羽片小而质厚为特征,银杏化石及其少见,未发现被子植物。坂头组植物的组成面貌与欧洲Wealden植物群、日本外带领石植物群,以及我国南方植物区,如浙江、山东等地的早白垩世植物群比较一致,说明坂头组含化石层位年龄为早白垩世早期。坂头组大多数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耐干旱炎热的特点,反映了较干旱而炎热的气候特征。除此之外,还发现少量适宜生活在温凉潮湿气候环境下的植物。根据这些对气候具有指示意义的代表分子在坂头组中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推断永安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气候总体上比较干旱炎热,且伴随有不同程度季节性的潮湿。  相似文献   

9.
这里报道的恐龙足印化石是本省九曲湾铜矿在1979年发现的,后由我队蔡和气等同志采集。标本采自湘西北沅麻盆地辰溪县九曲湾铜矿的红色地层中,约3平方米,已送交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保存。根据采集者的野外追索、对比,化石产出层位应归于上白垩统小洞组的顶部。该地区的地层顺序由上而下是: 上白垩统锦江组: 为一大套砖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夹棕黄、黄绿、青灰、灰白等杂色含砾细至粗砂岩,产有比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恐龙蛋化石碎片和植物化石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近年对中国中、东部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的综述。在河北泥河湾地区,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新建立了稻地组。其下是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蔚县组(早上新世)及壶流河组(最晚中新世)。宁夏同心地区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可划分为两部分:上部可能属上新统;下部属中中新统上部。二者皆含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广河地区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分别属于早中中新世及晚中中新世。在湖北钟祥地区,根据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将罗汉寺组划归中新世。 根据上面4个地区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和对比,广河车头沟组最老,其它依次是广河咸水河组、泥河湾壶流河组、蔚县组及稻地组。钟祥罗汉寺组可能相当于车头沟组或者时代稍早。同心下部地层的时代可能与咸水河组相同。  相似文献   

11.
植物化石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为研究地史时期气候变迁、古环境重建提供了依据。2018年在甘肃白银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采集到了屈囊蕨属植物叶片化石。通过对当前标本的宏观形态学特征研究,将其归于山西屈囊蕨(Gonatosorus shansiensis)。屈囊蕨属在中国发现的化石记录较少,该属化石在甘肃宝积山盆地为首次发现。现生蚌壳蕨科植物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推测甘肃宝积山盆在中侏罗世为温暖潮湿的环境。屈囊蕨属植物在中侏罗世的分布区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中部,到早白垩世逐渐转移到东北地区,反应出逐渐向北推进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银额盆地西北部洪果尔吉乌拉山间盆地内首次发现早白垩世叶肢介化石1属2种,包括:Diestheria yixianensis Chen,Diestheria longinqua Chen,植物化石5个属(种)Podozamites sp.,Equisetites sp.,Baiera sp.,Nilssonia sp.,Czekanowskia sp.。上述叶肢介化石均为热河生物群重要分子,植物化石也是中生代晚三叠世—晚白垩世的常见分子,确定这套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划归巴音戈壁组。上述化石的发现,丰富了银额盆地中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内容,为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18属31种植物大化石和18属21种孢粉化石。该植物群以有节类、真蕨类、银杏类及茨康类最为丰富,其次为苏铁类、本内苏铁类及化石果类,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早中期。根据植物特征及伴生的热河生物群生物特点,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总体上可能处于温暖湿润的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并伴有短暂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古环境应为沼湖环境,并在湿地和山坡上生长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编的《贵州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一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近问世了。这个集子有专业性论文十三篇,共27万字,图版25个,涉及地质年代的寒武纪至第四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可供地质、地理、水利、建材、植物、林学等诸方面广大工作者参考利用。 其中张吉惠的《贵州盘县早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描述了贵州首次发现的植物化石18个属种,分析了植物群的性质和时代,讨论了古地理、古气候的特征;陈佩英的《贵州晴隆碧痕营剖面的第四纪孢粉分析》,首次报导了该地的第四纪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15.
兰州盆地晚中新世保德期哺乳动物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行 《甘肃地质》1993,2(1):1-5,T001
在永登县中堡镇邢家湾一带发现的晚第三纪保德期哺乳动物化石计有1科5属3种,它可与甘肃东部、西部动物群对比。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河西、岳麓山东坡之下,湘江之滨,从荣湾镇至湖南大学一带有一片侏罗纪地层展布,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00~300米,露头零星。但是,过去一直把它看作是晚泥盆世地层。1972年元月,施工大桥的民工群众,在大桥河西引桥南侧工地发现了煤层。省革委和煤炭局领导立即指示我队和煤田第六勘探队对该煤矿点进行调查研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采集了一些化石,先后送中南矿冶学院及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鉴定,均认为属侏罗纪生物群,而以属早侏罗世的可能性为大。现将长沙湘江大桥河西引桥剖面介绍如下(自南东往北西分布):  相似文献   

17.
1984年,由地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了“中国几个主要陆块晚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磁研究”,笔者等承担了滇东地区路南和昆明盆地早第三纪地层的古地磁测定。路南和昆明盆地发育第三纪地层,在岩性特征及其划分上比较相似(图2);但在路南盆地的第三系中产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而在昆明盆地尚未发现相应化石。对昆明盆地第三系的时代划分过去仅有岩石地层对比上的依据。1971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81年,我队肖伟民、王洪第、康沛泉、沈邦耀等在贵州六枝郎岱洒志一带,测制了早二迭世地层剖面。化石发育较全,尤以(竹蜓)类化石极为丰富,属种繁多,保存甚好;次为珊瑚、腕足及少量其他化石。其中(竹蜓)类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茅口组第一段上部深灰色厚层夹中厚层泥晶生物屑灰岩中,保存一类旋壁具纤维状构造之层,壳形与南京(竹蜓)十分相似,初房特大的(竹蜓),定名为Sazhiella gen.nov.,归于史塔夫(竹蜓)科。  相似文献   

19.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文结合扁柏属最新的化石证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其生物地理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石证据显示,地史时期该属种类较现在丰富,自早白垩世以来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化石记录推测扁柏属植物很可能在早白垩世起源于东亚地区,晚白垩世时已通过白令陆桥传播至北美西部并进一步传播至北美高纬度地区,北美东部目前尚缺少化石记录,该区域的扁柏植物可能是从欧洲或者北美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欧洲扁柏可能在渐新世由北美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而来,或从东亚地区传播而来。新近纪气候持续变冷以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使扁柏属在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北美中部局部灭绝,东亚大陆的种不断向南迁移至日本岛和台湾岛,最后在亚洲大陆消失,最终形成了该属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台湾局限分布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20.
共描述鹦鹉螺化石 3个种 (其中一个新种 )、5个未定种和一个属种未定 ,分属 4个科。这些化石产自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一套白云质灰岩中 ,对于该套地层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 ,但由于没有发现确切的生物化石 ,其时代一直很难确定 ,多数专家将其划归晚元古代什那干群。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 ,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早奥陶世的生物化石 ,除文中描述的鹦鹉螺外 ,与之伴生的还有笔石、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化石 ,这些化石的发现可以断定该套地层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