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刁秀广  孙殿光  符长静  苏添记 《气象》2011,37(6):677-686
利用烟台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对2005年12月3-7日和2008年12月3-6日山东半岛北部的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冷涡造成强冷空气频繁,在对流层低层山东半岛存在强冷平流,海面温度和低层大气温度的较大温差造成了低层大气不稳定;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区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冷流暴雪产生在对流层低...  相似文献   

2.
陆海温差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我国0.8m月平均地温和NCAR海表月平均温度资料,对我国陆海温差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陆海温差与季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相关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和地理分布的非均匀性,不同地区的相关程度有显著差异。同时,从动力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陆海温差对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摘 要: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起伏地形夏季地表温度观测试验,旨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陆面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6月7日至9月2日在塔中地区,沿沙垄迎风坡以及背风坡底部、中部、上部、顶点及垄间谷地共设8个地表温度观测点。结果表明:(1)夏季沙垄地表温度最高温出现在垄间谷地,为74.63 ℃,最低温出现在迎风坡底部,为10.52 ℃;地表温度一天中在7:00左右达到最低,15:00左右达到最高。(2)晴天、多云以及浮尘天各观测点地表温度日均变化曲线呈单峰型,降水、扬沙及沙尘暴天呈双峰型;地表温度的最高温与日均值最大值均出现在晴天的垄间谷地,地表温度的最低温及日均值最小值均出现在降水天的迎风坡底部。(3)沙垄顶点与两个底部最大温差范围是顶点与背风坡底部在晴天的温差范围,为0~18.62 ℃,最小温差范围是顶点与迎风坡底部在降水天的温差范围,为0.01~6.18 ℃;迎风坡和背风坡在晴天地表温度温差范围最大,为0.01~16.93 ℃,在降水天温差范围最小,为0.01~4.15 ℃;顶点与两个底部夏季综合温差范围在0~18.62 ℃,迎风坡与背风坡夏季综合温差范围为0~16.93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温度受典型天气影响变化类型多样,沙垄顶点与底部、迎风坡与背风坡地表温度差异受风力及地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东亚冬季风与冬季黑潮海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与东亚冬季风的相关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东亚冬季风偏强时,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偏低;反之,当东亚冬季风偏弱时,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则偏高。其过程可能是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弱)造成了黑潮区域1000hPa气温的明显下降(上升)。而由于黑潮区域海温的变化相对较小.使得黑潮区域的海气温差也发生了显著地增大(减小),从而使得该区域的海洋热通量也相应地增多(减少)。这种海洋热通量释放的增多(减少),造成该区域的海温下降(上升)。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宁市区气象站搬迁前后气象资料,对西宁城郊气温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近10a来西宁城市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城郊年际温差变化不大,常年稳定在1.7℃;月平均温差冬季12月份为最大,春季的4、5月份为最小;夜间温差在秋冬季节最大,夏季最小,白天温差在春季和夏季相对较大,在秋冬季最小;日平均温差冬季较大,夏季较小,在晴朗无云及微风时温差日变化明显且非常有规律。  相似文献   

6.
春季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异常的相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颖  徐祥德  施晓晖 《气象科技》2009,37(3):301-305
利用1957-2006年50年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春季地气温差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线性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对春季地气温差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春季地气温差分布与地势大体吻合。在长江中下游为涝年时,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偏大,而黄淮流域的春季地气温差偏小,与青藏高原相反。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地气温差较大(小),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会比正常年份偏多(少),青藏高原春季地气温差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永水  李天江  石艳 《贵州气象》2015,39(1):27-31,41
利用贵州省过去50 a一般观测站资料和过去20 a基本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贵州省各个站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分布;并统计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白天和晚上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以及当日最低气温和平均露点温度之差,结果表明:1在贵州地区白天夜晚均为晴天的高低温差四季都在10℃以上,白天为多云的状况下温差次之,白天为阴天和有降水的温差维持在3.0~7.5℃之间;2除了贵州西部春季晴和多云状况下最低温度和露点温差较高外,其余地区随季节和纬度的差异温差保持在0~3.9℃。  相似文献   

8.
两种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峰  孙秀荣等 《气象科学》2001,21(2):178-185
本文利用文献^ [4]提出的一种新的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陆温差指数分析了夏季风异常时我国气温、降水异常以及东亚环流状况,通过分析指出,东亚夏季风偏强,则中国东部夏季气温偏高,江淮干旱,华北多雨;夏季风偏弱则夏季气温偏低,江淮多雨,易涝,华北少雨。通过两种夏季风指数的对比,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地反映东亚夏季环流及天气气候异常。文中还指出,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的反映夏季风异常的原因是它的定义方法更科学,更全面的反映东亚海陆热力差异,既包含了东亚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考虑了东亚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因素,并用地表气温和海表温度差来表示海陆热力差,好于以往用海平面气压差来反映海陆热力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6—2021年ECWMF集合预报资料、浙江自动站实况资料等,计算浙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相关物理量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EFI:Extreme Forecast Index),分析EFI分布特征,并构建了分类强对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与物理量的EFI有密切联系,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对流有效位能、整层可降水量、850 hPa与500 hPa温差和位温差的EFI较大,而垂直风切变的EFI为负值,因而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更有利于出现极端降水;发生雷暴大风和冰雹时,对流有效位能、850 hPa与500 hPa温差和位温差以及850 hPa温度露点差的EFI较大,700 hPa露点温度的EFI为负值,与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有利层结条件有关。利用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方法,将强对流天气相关物理量的EFI作为特征值开展训练,构建的预报模型对于非局地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其中短时强降水的误判率明显低于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10.
五道梁地区总辐射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李韧  季国良  杨文 《高原气象》2005,24(2):173-177
利用实测的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及地气温差资料,建立了月平均地气温差与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回归方程,并用该回归方程计算了五道梁地区1980-1993年共14年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分析了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的年际变化,发现该地区总辐射通量密度具有较明显的6~7年的振荡周期。20世纪后10年年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气温差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6年的逐日地表温度和气温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区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减气温)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多年平均的年地气温差西部大部地区及华南部分地区在2.5℃以上,而中东部大部地区在2.5℃以下。其中春、夏季全国各地地气温差均为正值,且总体呈经向型分布,西高东低;秋、冬季中国各地地气温差总体呈纬向型分布,南高北低,尤其是冬季北方部分地区为负值。年内,中国区域平均各月地气温差均为正值,其中1月份和12月份相对较小,6—8月份(夏季)相对较大。不同地区地气温差的年内分布特征有所不同,西藏地区地气温差年平均值为全国最大,最大值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5月份;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及内蒙古地区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6月份;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地区地气温差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过后的7月份或8月份;西南地区年内各月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较小,在雨季之前的5月和雨季之后的8月出现2次峰值,呈双峰型分布。1961—2016年,中国区域平均地气温差4月和4—10月上升趋势较明显,而7月和10月变化趋势不明显或略有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东北、西北及内蒙古、西藏西部等地平均地气温差有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有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气象台站现用的浅层5cm,10cm,15cm,20cm曲管温度表,测得各深度的地中温度。在日常工作中观测员有时因疏忽,出现记录误读现象。除读错5℃或10℃,凭经验可判断出误读外,那些读差1~2℃的记录就不易察觉。通此情况通过分析地温变化的规律,运用相邻时次记录的差值比较法、结合云天情况、地温的变化规律,从纵向的地温比较和横向的温差日变化对记录进行校对审查,可确定是否误读。本文从统计1990~1994年1月和7月scmdkm、玉scm、2败血地温逐日2)~?(”减2.值),2’~8“,8’~14”,14‘~20‘五年的温差平均表明,温差的变相一般…  相似文献   

13.
作物和土壤旱情的温差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邯郸地区的观测资料,建立了小麦、玉米和棉花地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14时冠气温差(Tc-Ta)的作物旱情温差模型RW=a+b(Tc-Ta)_(14)和裸地土壤相对含水量和14时土气温差(Ts—Ta)的土壤旱情温差模型RW=a′+b′(Ts-Ta)_(14)。经检验,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0%,适于灌溉管理和大面积监测旱情之用,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本文还提出了冠层温度的覆盖度校正方法和进行旱涝等级划分的温差指标。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郑州冬夏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郑州市南郊气象观测站近40年来冬季和夏季气温突变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北郊城市站的温差序列的突变特点,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均存在突变,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冬季气温增温较快。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1951~2000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了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在1976年之后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严重持续干旱,而西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增多,且西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5~8年。并且,本文从1960~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Ts-Ta)的变化特征,其结果表明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从70年代后期之后到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偏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最大地区新疆西部春季地气温差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正相关区分别位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这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可能是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亚非夏季风十年尺度的突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燕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1,25(2):200-208
在综合分析了近几十年气候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本世纪60年代的一次亚非夏季风十年尺度的突变。这次突变在地面温度场上表现为突变前亚非大陆是正距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为负距平,海陆温差较强;突变后相反,海陆温差减弱。地面气压由突变前亚非大陆强热低压中心转变为突变后的弱低压中心。同时突变前北非和东亚夏季风增强,而突变后明显减弱。这次十年尺度的气候突变突出表现了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北非季风明显的变化同步性,而最显著的特征是在行星尺度的降水场上从北非撒哈拉-萨赫勒、中东、印度北部到华北干旱半干旱带上由多雨变为少雨的雨量减少带。  相似文献   

17.
地气温差对大气边界层热力交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局地气候、城市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污染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市下垫面地气温差进行相应研究。本文以典型盆地城市成都为例,利用2014年成都市地表温度、气温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讨论了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盆地城市地气温差的模拟能力。结论表明:成都市平均地气温差为2.20℃,多分布在0~2℃区间,与地表温度和气温变化不同,温差春季最大,夏、冬季次之,秋季最小;各季节温差日变化大致相似,均为中午较大,夜间在0℃左右,但极值大小不同。利用WRF对成都市典型夏季晴天地气温差进行了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三种常用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模拟结果,三种方案模拟的变化趋势均与观测吻合,其中Noah方案能较好的模拟成都市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通过参数化方案的组合方式,改进了模式对地气温差的WRF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由上升气流中水汽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高空大气层的温差而生的贝纳对流形成冰雹,用熵距平试作冰雹预报,在主上升气流中的爆炸防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大气环流模式的平均气候模拟以及GCM敏感性试验,比较外部条件和内部反馈的相对贡献,研究了海陆温差和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20.
<正>1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温差早在16世纪就有人认为北半球平均温度要高于南半球,这种观点在20世纪初基本得到了证实[1]。3个现代观测序列给出来的1961—1990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平均温差分别为1.2℃(CRU[2])、1.4℃(NCEP[3])和1.5℃(ERA-40[4])。因此,北半球平均温度高于南半球已经成为一个确凿无疑的气候特征。2温差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