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湖泊的水情变化会影响其与地下水之间的物理水文过程和生态行为,鄱阳湖独特的“河湖相”转换特征使得该地区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更加复杂。采用Visual MODFLOW构建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利用LAK3子程序模块,通过输入五河入湖以及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实现湖水面积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2019年湖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225 m,地下水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571 m;模型模拟鄱阳湖水面积环比变幅-41%~83%,与遥感影像结论吻合。该模型减少了湖泊作为边界条件的约束,可以有效刻画鄱阳湖频繁变化的湖水位和水体面积,准确模拟地下水流场和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对湖泊水体高度动态变化的响应。枯水期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湖水,交换量为2.03×107~10.58×107 m3/mon;丰水期湖水补给地下水,交换量为2.04×107~16.53×107 m3/mon,湖区及周边地下水水位相比枯水期平均抬升2~3 m,地下水由湖区流向周边地区。本研究为地表水体剧烈变化地区提供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平原区未来水资源管理和环境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贵州境内岩溶发育强烈,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地表多漏斗,地下多溶洞伏流,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强烈,地下水补给极为丰富,水-岩反应速度快且充分.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由于特殊的岩溶作用过程和发育特征,出现一系列特殊岩溶环境问题.过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而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与恢复将是一项复杂、困难、耗时且花费巨大的工程.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的运动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五原县塔尔湖地区发育一系列湖泊,与当地干旱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湖泊成因机制对河套地区第四纪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色尔腾山山前—塔尔湖湖泊—黄河沿线不同水体样品进行水化学测试后,利用Gibbs模型投影显示湖泊采样点主要落在蒸发-浓缩端元和岩石风化端元的过渡带,而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带,地下水更靠近岩石风化端元,说明湖泊接受地下水补给,蒸发强烈;Piper三线图显示山前泉水以HCO3—Ca型为主,河套平原地下水以HCO3—Na、Cl—Na型为主,黄河水为HCO3—Na型,湖泊以Cl—Na型为主,说明塔尔湖地区地下水与湖泊存在水力联系,HCO3—Na型地下水经过蒸发浓缩作用转变成了盐度更高的Cl—Na型湖泊,导致盐分的聚集;地下水可溶性固体总量(TDS)自北向南由262 mg/l快速增加至2 296 mg/l,而湖泊TDS先升后降,最后小于地下水TDS,最大值在塔尔湖地区北部,为1 213 mg/l,说明湖泊还受现代黄河补给,地下水TDS变化满足山前—盆地的水文地质模型。塔尔湖地区的湖泊既可以发育于古河床亚相也可以发育于堤坝亚相,且湖泊呈零星分布,与古河道形成的牛轭湖特征不吻合,从而基本排除湖泊为古黄河残留的可能;潜水面之上的河流相沉积物由于风蚀作用被切穿,导致地下水出露,补给湖泊,从而推断塔尔湖地区湖泊主要为风蚀湖。  相似文献   

4.
西藏得不日错—拉果错湖链形态、水文与水化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不日错—拉果错湖链包括三个微小型上游淡水湖和一个92 km2的末端盐湖, 在青藏高原湖链中是一个微型湖链。研究发现, 该湖链是一个陆地、湖泊和河流空间分布清晰的小流域; 但湖泊的补水量与其隶属的次级集水盆地面积无正比关系, 地下水对湖链进行了跨越空间顺序的补给, 且明显与湖岸线发育度(SDI)有关。湖水潴留时间差异极大, 源头湖泊得不日错仅为4.39天, 而末端湖泊拉果错长达1 586.96天(4.35年)。在水质特征上, 湖链中三个上游湖泊相似性极显著, 而末端湖泊则与基布茶卡和扎布耶北湖极为相似, 表明藏北高原湖泊水化学的演化具有相同趋势。湖链中, 大多数湖泊水化学成分的含量, 随着湖泊在湖链中位置的降低而逐渐增加; 但K+在湖泊内是消耗过程, 在河道内却是一个增益过程; Ca2+的趋势是随着湖链水体下行浓度逐渐减少; 与1978年对比, 拉果错湖水盐度下降了23.98%, 与青藏高原湖泊湖水淡化趋势相吻合; 但 SO2– 4和CO2– 3表现出含量大幅上升的异常变化, 上升幅度分别为127.77%和288.95%, 原因有待探明。总之, 青藏高原湖泊的水源补给特征值得从事西藏湖泊水文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5.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一切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地球表面水体包括山川河流海洋水和储存于地下岩、土空间流动的地下水.作为人和牲畜饮用,以及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只能取于大陆、岛屿上的淡水资源.由于地表水体受到环境污染水质恶化,迫使人们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认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今后城镇和农田灌溉用水的重要资源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海水入侵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是由地下淡水资源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过度下降,引起海水反向补给淡水区造成的。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西部和北部濒临渤海湾,海岸线长达96km。近年来,沿海平原地区由于工农业用水大增,地下淡水资源过量开采等原因,大片土地受到海水侵染。  相似文献   

7.
东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东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简析本区的环境容量和地表水体与地下水体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近20年来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演化趋势,并分析了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彬  王志春 《地下水》2008,30(5):25-27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从农业灌溉角度,分别对该地区旱季、雨季的地下水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该区30m深度以内的浅层地下水质均普遍较差,利用其灌溉会产生中等及较高程度的盐碱化危害;而60m深度以下地下水质较优,作为灌溉水源产生盐碱化的程度较低。浅层地下水受地表盐碱性水体和苏打碱化土壤影响,致使水质盐碱性较强;深层地下水由于埋藏较深,不受地表土壤和水体影响,因而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9.
海水入侵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是由地下淡水资源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过度下降,引起海水反向补给淡水区造成的.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西部和北部濒临渤海湾,海岸线长达96km.近年来,沿海平原地区由于工农业用水大增,地下淡水资源过量开采等原因,大片土地受到海水侵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水和南缘地区地下水离子化学成分及其环境同位素分析,初步探讨了沙漠地区湖水和地下水之间补给的关系。沙漠湖水的离子化学特征显示沙漠东南部湖泊的演化趋势:微咸湖-咸水湖-盐水湖。显著不同的盐度、CO32-和HCO3-含量以及地质资料都表明,沙漠北部较大的湖泊和东南部的湖泊被一地形上的褶皱隆起阻隔而形成了不同的地下水补给体系。环境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的湖泊和地下水与沙漠东南边缘地区的地下水有着相似的蒸发趋势,暗示南缘地区的地下水和沙漠东南部地区湖泊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其他干旱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显示,雅布赖地区和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应该是埋深较浅的地下潜水。因本次研究结果不支持单一远源或者深层地下水补给的观点,故推断沙漠东南部地区以及南缘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是当地雨量丰沛时期的降水及南缘低山降水下渗补给的。  相似文献   

11.
初论环境地质中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裂隙岩体赋存于地下水渗场、应力场与温度场多场并丰的复杂地质环境之中,由于以上多场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影响了深层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精度,另一方面在工程实践中易行诱发诸如岩体答稳、岩爆、涌水及地热等多种地质灾害。基于对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对岩体工程中以上易发生地质灾害预测防范研究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开展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的工作设想,为环境地质中防灾减灾工作及水资源合理用开拓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壳状渗透结构是裂隙岩体的渗透特征,主要表现是岩体的渗透率按负指数函数随深度衰减。在矿山开采深度范围内,渗透率可以减小几个数量级。本文根据壳状渗透结构下的矿坑涌水规律和地下水压力分布特征,探讨矿区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受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正确确定背景值对地下水污染评价十分重要。以收集的松嫩平原哈尔滨地区150余组地下水水化学样品分析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区域流场、补给径流条件的基础上,选用数理统计法和经验法求取了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并对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理统计法以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长期活动的综合作用为基础,克服了经验法的不足,可较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背景状况;研究区内潜水中指标NO3-、Fe、Mn和承压水中指标Fe、Mn均为高背景值指标;区内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与人类活动、地下水的补、径、排和沉积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佳  周祖昊  王浩  王康 《水文》2016,36(1):1-7
为准确模拟土壤冻融过程中温湿度变化以及水热传递规律,以支撑寒区水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在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EP-L模型基础上,通过添加土壤层水热耦合计算模块,细化土壤分层结构,构建了多层水热耦合模型。根据吉林省前郭灌区土壤冻融原位实验,确定了模型中的土壤水热参数,并用2011~2012年完整冻融周期内实测的土壤温度和含水率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的模拟不同深度土层的温湿度变化规律,其中土壤温度模拟的平均NASH效率系数为0.752,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冻结深度的模拟结果和实测值的变化规律较一致。  相似文献   

15.
石油碳、氢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沈平  徐永昌 《沉积学报》1998,16(4):124-127
通过对我国18个含油气区、385个石油样品进行碳、氢同位素和部分馏份碳同位素分析,将所获数据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石油如正常原油和轻质(凝析)油分别研究其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轻质(凝析)油的碳同位素值(δ13C为-32.5‰~ -24.3‰)比正常原油δ13C为-34.4‰~ -24.6 ‰.6‰)相对偏高;石油馏份中芳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受母质继承效应更为明显。因此,用芳烃碳同位值可以判识不同母质来源的石油。与海相有关的轻质(凝析)油的氢同位素值大于-15.0‰,而非海相轻质(凝析)油的δD值( δD为-21.0‰~-1.05‰)基本覆盖了海相轻质油的分布范围,从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和海水环境其氢同位素有明显变重趋势,表明氢同位素主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徐映雪  牛鑫艳  李玲  翟彩霞 《水文》2016,36(3):65-69
等值线是地下水监测成果数据表示的重要图件。结合水利部地下水监测中心的业务功能需要,自主开发了空间插值和等值线算法库,包括规则化网格插值、等值线生成、裁剪、区域填充、统计分析、地下水漏斗识别、剖面图绘制等功能。该算法库成功应用于全国地下水业务分析与发布系统,经过18省17个平原区的数据检验,5年来运行良好,提升了地下水监测信息的加工处理效率。在此基础上研发的等值线绘制软件CONMAS可以免费下载试用。  相似文献   

17.
山东泰安岩溶水系统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随着地表环境质量的降低以及岩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 ,泰安市岩溶水化学环境在总体上呈现出显著退化的演化规律。自 6 0年代初以来 ,泰安市城区及旧县岩溶水的常规组分、NO-3 浓度、硬度及TDS的浓度呈现不断升高的变化趋势 ,并检出有Cr6+ 、CN-、酚等人为环境物质。水位降落漏斗区与非漏斗区、岩溶塌陷区与非岩溶塌陷区的岩溶水化学组分浓度的对比结果表明 :由于岩溶水的超量开采引起地下水动力场的改变和岩溶塌陷是控制和影响岩溶水化学环境演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在时间及空间尺度上与岩溶水化学环境的快速退化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岩溶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勇  吴吉春  刘玲  罗跃 《水文》2016,36(1):15-21
由于岩溶含水介质的强烈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如何有效认识岩溶含水层内部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研究难点之一,岩溶泉衰减曲线分析为认识岩溶含水层的一种有效手段。总结了目前广泛用于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主要包括指数型衰减、非指数型衰减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型的衰减曲线分析方法,讨论了管道可能对泉流量衰减曲线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今后对岩溶泉流量衰减曲线分析拟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环境同位素研究证实,陕西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系统中部上王-西头-黑池一带为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是渭北东部岩溶地下水的主要径流区域.强径流带内岩溶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平均滞留时间为51年,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与此对应,14C的证据显示强径流带以南、以北及东南部的岩溶地下水具有万年以上的形成历史,属难以恢复的不可再生资源.同位素EPM模型计算表明,强径流带内隐伏岩溶水系统天然补给量为87.55mm/a,储存量为9.62×109m3/a,平均储水系数为0.029.以上结论均与水文地质勘探结果基本吻合.环境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岩溶地下水的循环强度和可更新性的直接证据,补充和丰富了岩溶地下水运动的重要信息,为定量评价研究区隐伏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可更新性提供了关键性数据.  相似文献   

20.
《China Geology》2019,2(1):49-55
Although the Shenhu sea area has been a topic and focus of intense research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marine gas hydrate in China, the mechanism of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in this reg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formation rate and evolution time of gas hydrate are the critical basis for studying the gas hydrate formation of the Shenhu sea area.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ositive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ide concentration that measured in the GMGS3-W19 drilling site is higher than the seawater value, w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gas hydrate formation time of GMGS3-W19 sit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 hydrate formation rate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the chloride concentration when the hydrate reaches the measured saturation. The formation time of gas hydrate in the GMGS3-W19 site is approximately 30 ka. Moreover, the measured chloride concentr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situ chloride concentr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formation rate of gas hydrate at the GMGS3-W19 site is very fast with a relatively short evolution time.©2019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