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西庐山地区星子岩群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国刚  邓必荣 《江西地质》1996,10(4):274-279
庐山地区发育的变质岩地层具有不同岩性组合和变形变质特征及复杂的接触关系,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对区内出露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及多期侵入岩体的成因众说纷纭。通过1:5万庐山图组及专题研究,发现了双桥山群底部变质复成分砾岩、首次在庐山地区划分出扬子陆壳最古老的结晶基底,从而建立了星子岩群。  相似文献   

2.
关于庐山冰蚀地形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才瑞 《地质论评》1958,18(3):214-223
庐山第四纪冰川地形的系统研究,由李四光教授的巨著“冰期之庐山”开其端,而任美锷教授的论著“庐山地形的初步研究”继其后。1956年夏季,笔者等随严钦尚教授在庐山调查十余日,对于庐山山上山下的冰川地形获得初步了解,虽然我们所观察的地区,并未  相似文献   

3.
庐山早更新世冰川作用构造特征与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庐山地区,在下述地点发现早更新世冰川作用构造:1.庐山东南麓瓷土矿采区,有巨砾犁入基岩、基岩剪切包裹体和小型倒转褶皱构造;2.庐山西北麓羊角岭,有剪切拖曳构造与注入构造;3.花山北坡,有注入挤压型构造。对这些构造的成因,有冰川说与非冰川说之别。笔者根据各种外营力构造变形模式的分析与类比,认为前一种认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据悉,我国11处地质地貌景观独特、科研和旅游价值极高的旅游风景区,顺利通过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评选,成为我国首批获准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江西的庐山、龙虎山两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列于其中。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集山(庐山)、江(长江)、湖(鄱阳湖)之美于一体,又融冰川冰蚀地貌、地垒式断块山地貌、砂岩断崖飞瀑地貌和岩溶洞穴景观于一山,为世所独有。尤其是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最丰富、最典型、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为我国已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及后续者科…  相似文献   

5.
江西庐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从老至新出露较为齐全,该区对于分析整个"江南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至关重要。汉阳峰组仅发育(或残存)于庐山汉阳峰,由陆相喷发的变斑流纹岩或少斑流纹岩为主。本研究组获得庐山地区汉阳峰组变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8±4)Ma,MSWD=1.12;汉阳峰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52±4)Ma,MSWD=0.037。新获得的精确锆石年龄表明汉阳峰组不属于板溪期沉积地层,据此,笔者首次提出将汉阳峰组明确定位于武陵运动(820±Ma)构造转换面之下的地层。新的研究结果证实汉阳峰组与筲箕洼组属同期火山-沉积地层,对构造背景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汉阳峰组和筲箕洼组与星子岩群的层位关系已经发生倒置,可能预示庐山地区青白口纪后期有重要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6.
庐山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单位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国刚  冯晔 《江西地质》1994,8(4):272-280
庐山地区第四纪地层发育,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我队在1:5万区调中以沉(堆)积物为客观实体,应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进行了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与填图,并对气候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初步建立了庐山地区第四纪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庐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建立庐山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框架,结合详细野外地质构造研究和显微构造分析,本文厘定了庐山地区中生代大型飞来峰构造。该飞来峰外来系统为汉阳峰一带出露的庐山垄群火山岩系, 2个火山岩样品的锆石年龄分别为840±4 Ma和828±4 Ma,大致限定了该火山岩系的形成年龄;原地系统为汉阳峰山下广泛分布的星子群和板溪群,6个变沉积岩样品的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指示原地系统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小于810~790 Ma,显示飞来峰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的层位关系已经发生倒置。庐山飞来峰下伏构造推覆面在其东南侧为韧性剪切带,发育糜棱岩和构造片岩,其中的矿物拉伸线理和长石碎斑系等运动学标志显示其逆冲推覆方向为由SW往NE。该飞来峰现今的长约12~15 km,宽约3~6 km,面积约为50 km2,最小推覆距离为15 km。根据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内单矿物年代学推测其推覆时间在140 Ma左右,这既为华南地区燕山运动B幕时间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佐证华北、华南地区燕山运动B幕的一致性。庐山中生代飞来峰构造的厘定对中国东部燕山运动性质和板内造山形成机...  相似文献   

8.
毕华  谭克仁 《江西地质》1996,10(1):3-12
以往许多学者习惯于将造山作用与造盆作用分开来研究,且认为赣北庐山-鄱阳湖仅在第四纪形成,笔者通过对庐山及其中鄱阳湖地区区域深部构造背景及其本地质特征的分析,将庐山-鄱阳湖的造山-造盆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主要论述了其造山-造盆作用的特征,即先天条件,临产条件和后天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庐山-鄱阳湖的造山-造盆作用划分为前震旦纪基础阶段,震旦纪-早二叠世休眠阶段,晚二叠世-早第三纪雏形阶段及晚第  相似文献   

9.
庐山突峙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是驰名中外、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在学术上,由于已故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倡导,庐山被看作我国第四纪冰川的标准地点。早在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学生考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尽管当时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李仍力排众议,于1937年完成《冰期之庐山》专著(1947年印行),详细论述庐山多种地形和沉积物并给予冰川成因解释,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三个冰期,认为在前二个冰期,庐山存在大规模的冰泛,即山麓冰川,直达鄱阳湖边;在后一冰期,庐山有规模较小的山谷冰川。限于山上,未达山麓。以后李讲一步将这三次冰期与欧洲阿尔卑  相似文献   

10.
以往许多学者习惯于将造山作用与造盆作用分开来研究,且认为赣北庐山—鄱阳湖仅在第四纪形成。笔者通过对庐山及其东部鄱阳湖地区区域深部构造背景及其基本地质特征的分析,将庐山—鄱阳湖的造山—造盆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主要论述了其造山-造盆作用的特征,即先天条件、临产条件和后天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庐山—鄱阳湖的造山—造盆作用划分为前震旦纪基础阶段、震旦纪—早三叠世休眠阶段、晚二叠世—早第三纪雏形阶段及晚第三纪—第四纪形成阶段等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造山—造盆作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崔克信 《第四纪研究》1989,9(3):243-248
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首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于1931年发现,并以专著“冰期之庐山”于1947年公布于世。此文发表后,赞称与反对者均有人在。1983年8月,作者在庐山疗养期间,从庐山地貌及其演化观点,对此问题进行了观察,草成本文以示支持李师的冰川观点。文成之后,未遑发表,现值李师百年诞辰之际,特以此文纪念恩师培养之情。  相似文献   

12.
庐山温泉的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西昌邛海泸山旅游地质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邛海、泸山山水浑然一体,以其邛池夜月、碧波朝阳、渔村夕照、平湖秋月、三教合一寺庙群落同建于山中一道路上而闻名遐迩。邛海、泸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齐全,并以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湖泊优势,独特气候而名满天下。  相似文献   

14.
庐山东南麓冰川作用表皮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庐山东南麓第六阶地基座上,发现了早更新世冰川作用表皮构造。按其形态与成因可分为巨砾压入基岩、小型倒转构造与不协调褶皱、逆冲-贯入构造、大型片麻岩包裹体等四种类型。早更新世初期之庐山,确实多次发生过山麓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川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名山组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第三系名山组广泛分布于天全-芦山复向斜内,地层出露良好。笔者(1989—1991年)在参加1:5万天全幅、灵关幅区域地质调查时,根据岩组图填图要求,又进一步展开了对名山组的研究。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新实测的地层剖面,以及重新将名山组划分为4个段和新建大溪砾岩等填图单元的情况;并阐述了将芦山组归并于名山组上部(4段)而取消该组名称的依据。综述了研究区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建立了地层层序。将名山组沉积环境解释为辫状河及湖泊环境。  相似文献   

16.
南华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证据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继亮  许靖华 《地质科学》1989,2(3):217-225
华南的大地构造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称为加里东造山模式,另一种可称为华南阿尔卑斯模式。前者认为华南是一个早古生代造山带,其后便成为准地台。中生代时受到活化导致盖层与基底的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但这个模式不能解释许多地质事实。 本文继许靖华等(1987)的模式之后,给出了一些新证据,其中包括皖赣蛇绿混杂岩、蓝田、西山和乐平构造窗以及庐山飞来峰。这些证据为华南的三叠纪造山作用和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赵兵  李勇 《地层学杂志》1995,19(2):96-103
下第三系名山组广泛分布于雅安地区,地层出露良好。本文简要介绍雅安国光山背斜东西两翼新测的地层剖面,将名山组(包括芦山组)划分成4段(砂岩粉砂岩段、粉砂岩泥岩泥灰岩段、泥岩粉砂岩段、泥岩段),并将芦山组归于名山组上部(Ⅳ段),从而取消该名称,综述了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18.
庐山地区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庐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的砾石组构特征表明, 砾石岩性与山体基岩基本一致, 砾石的等体积球径较小, 加权平均砾径较中值砾径大, 分选系数大于1, 分选性差, φ值相对较小, 平均为0.66, F值相对较大, 在2左右, F/φ比值介于2.75~4.75, ρ值集中且较小, 为22.75%~37.75%, 砾石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 磨圆较差; a轴和ab面都倾向沟谷下游, a轴倾角集中且较小, 为7~8°, ab面倾角为7~21°, a轴较ab面具有更为优势的组构倾向; 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在4~5?范围内表现为峰; 石英砂颗粒为次棱角状, 贝壳状断口发育, 具平行擦痕、上翻解理片、V形坑和硅质沉淀。上述沉积学特征表明庐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系冰碛冰水沉积, 而非泥石流或河流堆积。   相似文献   

19.
康定MS6.3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山MS7.0地震、鲁甸MS6.5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一些学者认为地形放大效应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目前斜坡地震动响应研究仍然缺乏大量的实测数据支撑。通过在冷竹关两岸斜坡不同部位掘进平硐并放置强震监测仪器的方法,对沟谷两岸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剖面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康定地震两岸斜坡的地震动响应特征。监测数据揭示,(1)相对于康定姑咱参考站,位于右岸半岛状凸出山梁顶部1#监测点的水平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分别达到了10.6~11.5、7.1,阿里亚斯强度最大,水平东西向比竖直向HVSR频比值达到11.1,卓越周期在低频部分;位于右岸山梁中部2#监测点水平和竖直向PGA放大系数分别达到了4.3~5.0、2.3;(2)左岸地形坡面起伏较小,记录的峰值加速度较小,仅在坡折部位5#监测点有明显的放大,水平与垂直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别为3.0~4.5、2.3,各监测点频比存在多个卓越周期,其放大效应在高频段更突出;(3)近直线型斜坡内(6#及7#监测点)放大效应相对较弱,且监测洞外侧放大系数大于水平深度较大的内侧。结果表明冷竹关两岸斜坡存在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且右岸半岛状凸出山脊地形较左岸中高山斜坡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对比芦山地震该剖面放大系数,揭示了背坡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