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选取了INTERMAGNET地磁台网2001年到2012年的地磁数据,对其进行世界时(UT)到地方时(LT)的转换后利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从所选资料中提取出太阳静日变化Sq成分,再通过球谐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离内、外源Sq成分,逐日反演出内、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并得到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本文将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与同一时期的Dst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同步变化的规律,且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在磁暴发生时的异常现象远高于南半球.对F10.7cm太阳射电流量与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的长短周期分析发现,Sq等效电流表现出明显的11年周期特点,与太阳活动周期一致.外源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和F10.7cm年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3和0.90,说明太阳活动是导致外源Sq电流体系变化的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因素,这可能与电离层电导率受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相关.  相似文献   

2.
Sq电流体系的反演与地磁日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磁场的标量位满足拉普拉斯方程.在球坐标系中,拉普拉斯方程的解可以写成球谐级数的形式.借助球谐分析的方法,地磁场可以被分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内源场和起源于地球外部的外源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了利用球谐分析来反演Sq电流体系的方法.反演了1997年各月的Sq空间等效电流体系,并重点分析了南北半球Sq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位形和强度随季节的变化情况.(2)基于1997年的地磁观测数据建立各月静日期间中国地区地磁日变随纬度和AE指数变化的模型.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Sq电流系午前午后不对称性现象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静日变化Sq是地球变化磁场的基本组成部分,Sq的特征反映电离层的电性质和高层大气的潮汐特性.研究Sq的变化特性,能够加深对电离层\|热层耦合的认识.准确分离出Sq,为计算地磁指数(如Dst、Kp和AE等)以及空间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必要信息.本文利用地磁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北半球Sq形态及其午前午后不对称现象、Sq日变幅的变化特征、不同纬度地区日变幅与太阳天顶角的相关性的差异.研究表明低纬电流系和高纬电流系是引起Sq形态变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各种不对称性的主要起因.  相似文献   

4.
全球电离层TEC起伏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球电离层TEC地图(GIMs)数据,在已经建立TEC气候学模式的基础上,计算了1998年以来固定UT时间的全球TEC起伏指数σDGEC.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σDGEC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及其起伏(dF107)、地磁活动(Ap指数)、季节变化因子(太阳偏置角)等因素,以及上述因素的非线性组合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σDGEC与F107、Ap指数具有最强的相关性,与F107指数和半年变化因子的交叉项F107×S、F107指数的二次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与F107指数与年变化因子的交叉项F107×A及F107扰动指数偏离值(dF107)的二次方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据此,以这些因子作为驱动量,建立了σDGEC的多元回归模型.鉴于σDGEC反映全球范围内电离层TEC起伏的平均特性,并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地磁活动Ap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此我们建议,将全球TEC相对起伏指数σDGEC作为描述全球电离层扰动状态及电离层天气特征的一个新参量.  相似文献   

5.
章鑫  孙君嵩  钱银苹  刘君 《地震》2020,40(4):169-182
地电场是联系空间Sq电流体系、 地球表面电流和内部电流活动的地球物理量, 它包含了空间电流系变化产生的大地电(流)场和区域环境变化等引起的自然电场。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天祝台阵5个固定地电场台站连续10年观测数据, 得出该区域地电场变化具有明显的366±(<1) d周期。 且大地电流矢量方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每半年改变一次方向, 方向变化时间一般为每年4月和9~10月; 大地电流矢量的强度变化也具有周期性。 通过建立简单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 认为地电场季节变化主要受到Sq年变和区域气候环境的耦合作用, 主要依据为地电场长趋势变化与电离层Sq电流年变化趋势吻合。 基于区域性气候、 冻融深度等季节性变化模型开展计算, 认为气温导致了地下浅层介质电性结构、 电极附近电位方向的变化, 影响了地电场的长趋势变化。 本文结果有助于认识超低频地电场年变周期特点及其原因, 并探索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根据北京十三陵地磁台2001年全年的地磁分钟值,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分析了Sq的逐日变化特性.结果表明,Sq的逐日变化与其日变幅度有相同的量级.由于逐日变化后得到的K指数与常规K指数相比,相差1的情况达到25.4%,相差2的情况达到1.6%,最大相差可以达到3.所以,在量算地磁活动指数时考虑逐日变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高玉芬  周耕 《地震学报》1990,12(2):159-165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沿120E经度线附近纬度均匀分布的十个地磁台站地磁静日变化水平分量的资料和主分量分析法,给出了详尽的Sq(H)季节变化随纬度分布的剖面及Sq电离层等效电流体系视焦点纬度.分析表明,Sq(H)中2的变化,主要由于电离层中等效电流体系对称轴偏离地磁轴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Sq等效电流在太阳活动周中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Sq电流体系的产生与太阳密切相关,太阳的活动情况会对Sq电流体系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应用1996年至2006年(第23太阳周)INTERMAGNET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通过球谐分析的方法建模,对11年期间每月Sq内外源等效电流体系进行分离,分析Sq内外源等效电流在太阳活动周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q内外源等效电流强度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内外源等效电流强度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明显大于其在太阳活动的上升年和下降年期间的强度;Sq内外源等效电流焦点的纬度变化与太阳活动没有显著的一致性;Sq内外源等效电流强度的季节效应在太阳活动的高年和低年具有显著的差别,太阳活动高年期间等效电流强度在分点季节最大,而在其他年份南北半球的等效电流强度都是在各自半球的夏季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8年至2013年厦门电离层垂测仪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太阳活动中低年厦门电离层扩展F发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和太阳活动对厦门电离层扩展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厦门电离层扩展F主要出现在地方时18时至次日8时的时间段内,扩展F发生率最大值出现在午夜后;(2)厦门电离层扩展F主要出现在5—8月的夏季月份,扩展F发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6月份(2009年出现在5月份);(3)厦门电离层扩展F发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中存在明显的逐年变化;(4)厦门电离层扩展F年出现次数与太阳10.7 cm射电流量年平均值在2008年到2011年正向相关,而在2012年、2013年却负向相关;在每一年中(除了2012年外),厦门电离层扩展F月发生率与太阳10.7 cm射电流量月平均值负向相关.太阳活动和厦门电离层扩展F发生率之间的复杂关系表明,太阳活动可能通过赤道电离层扩展F和中纬电离层扩展F两种机制影响了厦门电离层扩展F发生.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之前创建的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发现太阳质心具有平均准22年向太阳系质心靠近(有时近似重合)的轨道运动周期.在整个太阳系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推出太阳自转角动量和太阳绕转角动量之和守恒.二者角动量转换造成太阳自转角动量变化和太阳绕转角动量变化具有互为反向的准22年变化规律.太阳自转角速度变化(dω/dt)图像与太阳黑子磁性指数图像具有一致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从物理机制上对太阳活动周相位变化和太阳活动强弱变化进行解释,这为预测太阳活动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为太阳活动替代性指标指代的双世纪周期和2403年哈尔斯塔(Hallstatt)周期规律找到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上海佘山地磁台位于中纬度地区,拥有逾百年的连续地磁场观测资料,非常有利于研究地磁活动的周期规律.本文利用该台站1908至2007年的100年磁暴记录,通过时序叠加、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了磁暴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强磁暴具有显著的11年、22年和季节变化;弱中等磁暴没有明显的11年周期,并且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小.奇/偶太阳活动周相比,强磁暴的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季节变化不明显,高年季节变化显著,并且偶数周的变化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2.
We propose a simple model to describe the behaviour of solar quiet geomagnetic variations Sq over a long time. We assume that Sq variations can be expressed through 24-h components and their harmonics subject to three modulations: 1 year, 11 years and several tens years. We started from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spectral lines of 30-year geomagnetic data series are split in accordance with yearly modulation. Our model gives good approximation of Sq variations and discloses a striking correlation of amplitudes and phases of modulating functions with the sunspot number and 2.8 GHz solar radio emission. It is also a tool for monitoring the Sq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3.
Results of studying the lunar daily geomagnetic variations in the spectral and time regions at the network of observatories are present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amplitudes of the fundamental harmonic constituents of three lunar variation components have been revealed. The seasonal time variations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digital bandpass filtering and harmonic synthe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Kakioka and Memambetsu geomagnetic observatories. The 11-year solar cycle and annual and semiannual period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spectrum. Studying the spectral singularities of the lunar daily variation at these observatories and the sea level variations in daytime and nighttime hour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ic dynamo to the lunar variation vertical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4.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geomagnetic AL index are studied. It is found in disturbed days that the mode of AL diurnal variation depends on the angle between the Sun–Earth line prolongation in the direction towards the magnetotail and the plane of geomagnetic equator; on quiet days, AL depends on the angle of attack between the geomagnetic axis and the Earth–Sun line. Seasonal AL varia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nual variations with summer maximum and semiannual variations with equinoctial maxima. It is shown that the semiannual AL variations can be described by a simplified model of plasma convection in the magnetotail based on a plasma electron cooling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5.
地磁场Sq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和国际地球物理合作年(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和中国台站的同期地磁记录,对地磁场太阳日变化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适用于瞬时全球磁场的球谐分析法与适用于平均场的双调和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分析S磁场的新方案,得到了(θ,T,t)坐标系中组成S场的三个部分,即仅随地方时LT变化的部分SLT,仅随世界时UT变化的部分SUT以及既随LT变化又随UT变化的部分SLUT.从全球来看,在IGY/IGC期间,这三部分的强度之比分别为:X分量1.0:0.2:0.3,y分量1.0:0.1:0.6,Z分量1.0:0.4:1.0.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虽然表现了同一物理过程,但它们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其决定因素是地磁轴对地理轴的倾斜,地磁场的非偶极子成分(即区域性异常)和地球内部电性的横向不均匀性(包括海陆分布、地壳上地幔电导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Sq发电机电流的UT变异性及其地面磁场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不同经度的7对中低纬台站水平磁场分量H,求得1965年随世界时(UT)变化的Sq指数(一种描述Sq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强度的地磁指数).结果表明,Sq发电机电流不仅有显著的逐日变化,而且有很大的UT变化.UT变化主要表现在电流总强度的强弱和电流涡焦点纬度移动两方面,这意味着决定发电机过程的太阳潮汐风场和电离层电导率随UT而变.用求得的Sq指数重新构造出的Sq变化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它不仅显示出Sq幅度逐日变化的特点,而且还能复现出Sq形态的某些逐日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使用COSMIC掩星提供的NmF2数据,利用傅里叶分析方法,研究全球F2层峰值电子密度的周年和半年分布特征,分析2010年LT12:00 14:00 NmF2周年和半年变化幅度及2008-2011年年平均值变化.结果显示,电离层NmF2周年和半年变化幅度在中高纬地区相对较大;在赤道和低纬地区相对较小,且NmF2以半年变化为主.太阳活动增强期间,NmF2年平均值增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际全球定位服务中心(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IGS)提供的120°E 上空1999-2009年IONEX格式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资料,分析赤道电离异常驼峰区TEC峰值Inc和Isc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与太阳、地磁活动的相关性.在11年时间尺度上,Inc和Isc与太阳辐射P指数的日均值有较好的相关性(r=0.90和r=0.84),而与地磁活动指数Dst、Kp和Ap日均值的相关性均不好.驼峰区TEC峰值Inc和Isc都是在北半球春、秋季出现极大值,而且冬季值大于夏季值,即Inc呈现"半年异常"和"冬季异常"现象,我们认为Inc和Isc相似的半年变化特征是与赤道上空电离层电急流相关的东向电场半年变化导致的.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构建了EIA指数的预报模型,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Inc和Isc的变化,对南北驼峰TEC峰值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2.96%和10.2%.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预测方法为赤道电离异常特征指数预报的实现提供一条有效方法途径和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Diurnal and semiannual variations in geomagnetic activity are considered. We prove that there exists an inner magnetospheric source of magnetic activity, which depends on the angle φ between the planes of the magnetotail plasma sheet and the geomagnetic equator. It is shown that diurnal and semiannual variations in magnetic activity result from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this ang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