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2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佘山地磁台百年磁暴的第二部分,对其极大磁暴(主相ΔH≥400 nT)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三组由不同地磁活动指数定义的极大磁暴对比,表明佘山台用主相幅度差对极大磁暴的定义与之基本相符.同时结合几个典型磁暴,对磁暴与太阳风、行星际磁场和电离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期间,我们对哨声和VLF发射进行了37天的连续观测。本文首先对观测设备作了介绍,在对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就哨声类型、发生率、色散特征等作了描述,然后重点对磁暴期间两天的哨声活动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并由此推求出其传播途径上的电子浓度变化。观测到了磁暴期间等离子体层的倒空现象和其后的回填过程。计算表明,倒空的速率为109el/cm2·s,向上的回填通量为5x108 el/cm2·s。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十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和理论解释,是已发表的讨论日食地磁效应的姊妹篇。从1936年6月19日到1981年7月31日的十次日食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本文讨论了下述问题:(1)各次日食的f0E、f0F1、f0F2的变化;(2)电离层温度变化与暂态现象;(3)日食与E及扩展F层;(4)日食电离层效应与地磁日食效应的比较;(5)对今后开展日食工作的意见。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学者的九次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不包括由于抗日战争中断的1941年9月21日的日食电离层效应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中影响电流分布的几种主要因素,认为电离层电导率模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计算太阴日变化(L)电流体系时,本文放弃了过去习惯采用的无限薄球壳的电导率模型,使用了分层电导率模型。考虑电导率随高度的变化以及电导率极大值的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得到了与观测结果较为符合的理论L电流体系。本文的结果还指出,在处理某些全球性发电机理论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假定电离层为距地面等高度的无限薄球壳,而必须同时考虑大气潮汐振荡的特性及电导率随高度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发展三维电导率模型对于电离层风发电机理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及邻近地区的嵌套式磁场模型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球谐分析(SHA)和矩谐分析(RHA)依次用于空间范围逐步缩小的区域,得到了嵌套式磁场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大小不同的各级地磁异常的三维结构,为研究地磁异常起源及有关的大地构造问题提供了较好的依据。本文建立的1970年代华北地区地磁场的三级嵌套模型由全球SHA模型、中国RHA模型和华北RHA模型三级组成。该模型指出,华北中部由南向北有一个由北北东逐渐转向北东东方向的Z分量正异常带,这可能与华北的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处理了GEOS-2号卫星RS探测器所测得的磁层冷等离子体电子浓度资料,给出了电子浓度小时平均值的日变化,并分析了其月均值及年均值特征。发现在平均值的日变曲线中,电子浓度的极大值出现在1600LT,表明等离子体层突起的位置处于下午扇区。这一事实有利于磁层大尺度对流电场并不总是晨-昏指向这一观点。文中对电子浓度小时平均值的年均值日变曲线进行了拟合,给出了近似表达式,并计算了同步轨道上的积分电子浓度,其量级为1011cm-2。通过月均值和积分浓度的分析,发现同步轨道上的电子浓度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
1972年8月发生的太阳耀斑事件是第20太阳周期内最重大的事件,我们在改进Hakamada-Akasofu方法(以下简称HA方法)的基础上,对事件期间四个较大的耀斑所引起的行星际扰动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些模拟包括赤道平面上一系列二维的激波形状、激波传播以及空间飞船先驱者9号、先驱者10号(以下简称P9、P10)和地球位置上的粒子速度-时间曲线。最后,本文还将该模拟结果与Dryer等人所做的同一事件的一维MHD模拟结果做了比较,并对模拟结果和HA方法本身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假设亚暴时跨尾电流被等离子体团中断,转向成沿磁力线流动的1区场向电流。根据文献[1]的模拟结果,算出场向电流在电离层中的分布。并以此场向电流为输入,计算电离层电势和电流。结果表明,场向电流强度可达1.5×106 A以上,与观测结果一致;它主要分布于70°N以北的区域。电离层电流主要以夜间西向电射流形式出现,主要成份是Hall电流;极区电位降最大可达190kV。本文还简要讨论了等离子体团的晨-昏向尺度对场向电流分布和电离层电导率对电离层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忽略太阳风中磁场对粒子流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利用了两个研究太阳风的二元流体模型的结果,计算分析并讨论了在1AU内太阳赤道面附近,考虑磁场与等离子体流耦合后,各太阳风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太阳风中磁场对等离子休流的作用在方位角向较显著;磁场使太阳风方位角速度在1AU处的值可达到1.85km/s;低速太阳风的角动量主要由其中的磁场携带,磁场能逐步将其角动量传输给等离子体流。  相似文献   
10.
矩谐分析方法的数值检验及其与其他磁场分析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地球核幔界面上水平磁偶极子在地表产生的磁场,检验了矩谐分析方法在研究局部地磁场结构中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当矩谐级数的截断水平N≤4时,用矩谐分析方法可以得到相当满意的结果。本文对比分析了表示地磁场的五种主要形式,并对矩谐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