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对低温型食用菌生活条件和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气候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的气候指标,并建立气候模式。根据气候模式、地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及交通状况等,综合评价了三明市低温型食用菌的资源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利用G IS软件将三明市分为4个栽培区,即经济效益较低区、适宜栽培区、最适宜发展区和反季节栽培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明市山地农业气候资源和食用菌生产的气象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采用划分温期法和候平均气温资料 ,选择适栽食用菌品种和菌株 ,科学安排栽培生产季节 ,实现食用菌周年生产和高产优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气候资源小网格推算模式 ,制作食用菌生产气候区划图 ,趋利避害 ,为合理开发利用闽中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陕西省优质苹果气候区划实例,探索了运用GIS技术进行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的方法:即在分析选择影响苹果品质气候因子的基础上,确定优质苹果气候资源评价指标模型;根据要素权重和隶属度,建立单因子评价栅格图层;利用GIS空间叠置功能,综合评价图按适宜度分级并与夏季水热状况矢量图叠加,得到陕西省苹果种植气候生态区划图。结果表明,渭北黄土高原海拔80 0~1 2 0 0 m冷凉半干旱、半湿润区,是陕西省优质苹果气候生态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柳城县当地气候特点,分析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与食用菌栽培生长的关系分析,找出食用菌高产栽培最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5.
张金标  黄珍珠 《广东气象》1994,(4):25-27,24
广东四季常青,冬种有4、5个月时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北部8~10℃,中部12~14℃,西南部15~17℃,这样的冬季热量资源是北方所没有的(表1)。从表1可见,充分利用广东冬暖的气候资源,开发冬季农业,对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意义。为提高冬种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我们统计了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用逐步回归精选法建立了关系模式,从中找出影响各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关键期,动用全省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指标,作出各类冬种作物种植的最适宜区、次适宜区、可种区和不适宜区的气候适应性的区划,并结合商品价格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稻田栽培食用菌的气象条件,认为在水稻分蘖后期稻田内形成的小气候具有栽培食用菌的优越条件,提出了合理进行水稻田间管理,合理安排食用菌生产环节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延迟型低温冷害,探讨前人提出的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气候指标在黑龙江省的适用性,借鉴前人经验,考虑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北扩等因素,确定黑龙江省延迟型性低温冷害气候指标的技术路线、判识临界值和计算方案。利用1961-2012年黑龙江省27个气象台站5-9月平均气温,以热量指数距平冷害判识指标为参照,考虑低温冷害指标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密切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黑龙江省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指标;经过验证,表明该指标判识的低温冷害年与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实际和发生规律相符,可作为监测指标;该指标所需数据量小,计算简便,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可采用该指标对黑龙江省低温冷害的历史发生规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三明市1960-2010年共51 a的冰冻天气记录和历史气象资料,着重分析了三明市冰冻天气时空分布及气候特征,并对冰冻天气进行天气型分析.结果表明:三明市冰冻天气发生时间集中在11月—次年2月,从冰冻频率和强度上看,1月和2月均高于11月和12月.三明市冰冻天气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东南部基本无冰冻天气(除高海拔山区),冰冻天气中心位于建宁.51 a来三明市平均冰冻日数及站次表现为显著地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减少率为1.0 d/10 a.根据500 hPa乌拉尔山槽脊和南支槽的活跃程度,可将三明市冰冻天气分为3种类型,即北脊南槽型、乌拉尔山脊型、横槽南支型.  相似文献   

9.
烟台冬季持续性低温天气的环流特征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查1965-95年历史天气图基础上,对烟台持续性低温天气的气候特点和环流特征作了详细分析。将低温天气发生前24小时的环流形势归纳为“深厚冷涡型”“两涡一脊型”和“阶梯模型”三类预报模式,并选取冷中心强度,锋区强度,地表状态等因子编码组合制作预报。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水稻障碍型低温冷害变化对区域气候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春丽  李辑  焦敏  王婉昭  李晶  李菲 《气象科技》2015,43(4):744-749
利用东北地区153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水稻障碍型低温冷害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地区水稻障碍型低温冷害事件呈减少趋势,但区域性较为明显;障碍型低温冷害对关键发育期气温变化响应较为敏感,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气温每升高1 ℃,东北地区冷害减少35个站次。东北地区关键发育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吉林西部地区障碍型冷害却随之增加,分析了关键发育期气温变率和气候变率,将其解释为局地障碍型冷害增加主要受气候变率增大的影响,逐日气温变率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三明市茶树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三明市茶树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光照及平均温度、积温等条件基本能满足茶树生产的需要 ,制约茶树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 ,以此为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区划模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Arcview软件制作分布图 ,并结合三明市茶树生产的实际情况 ,将茶树生产分为 3个生产区域 :乌龙茶为主绿茶为辅区、绿茶为主乌龙茶为辅区和绿茶与乌龙茶并重区 ,并提出茶树生产趋利避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利用吉林市气候资源,提升烤烟生产效益,开展烤烟栽培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估,以制定烤烟种植优化调整方案。采用烤烟产量、气象和海拔高程等数据,基于气象条件对当地烤烟的影响,以及烤烟栽培气候资源供求关系,确定影响烤烟栽培的气象要素。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吉林市烤烟适宜度隶属函数及综合评价模型。考虑到海拔高度和经纬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吉林山区诸气象要素的地理分布模式,在GIS平台下实现吉林市烤烟种植适宜度的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吉林市大部分地方都比较适宜烤烟栽培,但气候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4类。研究区域东部和南部海拔500-800 m左右的中山地带适合烤烟栽培,但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地带气温过低,不适宜烤烟栽培;西部半山-平原区适宜度并不高。蛟河市适宜烤烟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桦甸市,磐石市和舒兰市也较适宜烤烟栽培。烤烟精细区划结果与当地多年烤烟种植区域有一致性,但仍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和增产增收潜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竹类 (散生竹、丛生竹 )生长的气候条件 ,确定三明市竹类布局的气候区划指标为年极端最低气温 ,根据气象站资料建立其空间分布模式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Arcview软件制作分布图 ,按冬季冻害条件进行分区 ,并提出趋利避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旺苍县50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结合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需求,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年≥10℃积温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GIS技术开展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可划分为3类,即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15.
利用达州及周边15个气象站资料和国内香椿主要产区气象资料、GIS资料,基于香椿生物学特性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要求,综合分析了达州香椿气候生态适宜性,并选取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集优法开展香椿栽培生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达州气候生态条件总体适宜香椿生长,影响其栽培的主要因子是年均气温和地形条件;冬末春初的气温水平和积温及其变化是影响香椿上市时间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头茬椿芽采收要求≥10.0℃有效积温约60~70℃·d。香椿栽培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达州中南部,面积占比约58.7 %,其中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m、年均气温≥16.0℃的中亚热带浅丘平坝区,其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800m、年均气温14.0~16.0℃的北亚热带向山地暖温带过渡的低山深丘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海拔高度800~1200m、年均气温12.0~14.0℃的山地暖温带半山区,面积占比约26.2 %;北部海拔高度≥1200m的中高山区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约15.1 %。达州南部浅丘平坝区为香椿重点发展区,中南部低山深丘区为香椿适度规模发展区,北部低中山区为香椿自然生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重庆秋玉米栽培与气象条件关系和主要气候问题,指出秋季热量资源是影响秋玉米分布的主要原因,将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作为重庆市秋玉米气候区划指标。利用ARC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了重庆市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以此为基础将重庆市秋玉米栽培区划分为:热量丰富中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丰中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一般早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差早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以及热量不足秋玉米不适宜栽培区等5种类型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茶树栽培与气象条件关系和重庆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综合确定了影响重庆市茶树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利用Arc 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重庆市80%保证率≥10℃活动积温、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100m×100m空间分布,制作了茶树气候生态区划,将重庆市划分为:气候炎热大叶茶适宜栽培区,气候温热中小叶茶适宜、大叶茶次适宜栽培区,气候温和中小叶茶适宜栽培区,气候温凉中小叶茶次适宜栽培区和气候寒冷茶树不适宜栽培区等5种类型区,为重庆市茶树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年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