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体化石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成源 《地质论评》1993,39(6):515-521
多数微体化石仅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对生物整体或器官的研究不够,相当多的作者仍在命名大量的形态属种,落后于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微体化石是重要的,但微体古生物学家不能过份强调微体化石的重要而忽视与大化石和岩相研究的结合。在化石处理和鉴定过程中,由于微体古生物研究者对混杂问题注意和警惕不够,以至混入现代生物,误作化石。我国小壳化石的新属中,至少有5个属都是现代植物的种子或颖果,有的属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发展上看微体化石的研究,过去主要都归入地层学、古海洋环境学、古气候学等地质学的问题里面.就其成果而言,就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海洋地质学的领域中,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建立了古海洋学.这一贡献如使之再次返回到生物学的领域中来,那就是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重又建立起进化古生物学这门科学.这是因为微体化石具有其它化石所没有的若干特点,即(1)在时空上广泛分布并保有精确而详细的化石记录;(2)化石个体数非常多;(3)在同一样品中可同时出现其它微化石群;(4)产出于范围非常广泛的环境条件下;(5)形态上易受来自环境上的影响.以上特点加以灵活运用,就能制出具有一般合理性的新的古生物学上的模型,还可据以验证现有的某些模型.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以生物学的概念结合统计学的方法,这就是最近微化石与进化古生物学相关联所取得成果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短暂,研究程度较低,不甚知名的一个新型化石种类。“瓶状微化石”一称,虽非正式学名,但事实上它在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或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本文综合了国外的基本文献,并部分涉及国内资料,对瓶状微化石做一简介,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境内对此类化石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回顾二十年来我国古生代鱼类微体化石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由起步而后成为我国古生代鱼类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鱼类大化石涉足不到的许多研究领域、也填补了我国古生代微体化石研究中脊椎动物微体化石(主要指无颌类和鱼类,也简称为鱼类)这一重要的空白。我国已发现的古生代鱼类微体化石产自属于不同相区的54个岩组中,包括无颌类和鱼类共7个亚纲的化石。对这些鱼类微体化石进行了形态学、古组织学、生物矿物学、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物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界线层型的研究,特别是建立了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鱼类微体化石组合序列,个别成熟的岩段建立了生物带;研究了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的鱼类微体化石;长兴煤山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发生的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很大,绝灭率高达93%;华南早三叠世鱼类的复苏和辐射相当快,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Myr到4Myr;塔里木盆地中古生代红色岩系应属于一种滨海环境、塔塔埃尔塔格组和依木干他乌组含软骨鱼群地层的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Telychian);利用贵州和塔里木盆地存在相近的软骨鱼群成功地进行了海相—非海相对比研究,从而判定软骨鱼群中至少存在一部分广盐性鲨类,两地具相近的软骨鱼群和塔里木盆地含有华南中古生代普遍存在的盔甲鱼类进一步表明华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在中古生代应属于同一个古动物地理区。在综述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引进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方法,古生物学及其研究方法有较大的进展。现代古生物学的特点是:1.重视研究微体化石及各种化石的微细构造;2.除了形态以外,还重视研究古生物的组成物质及其原始生活环境;3.重视群体研究;4.由于微体生物的深入研究,打开了前寒武纪地层大门。   相似文献   

6.
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该方法在研究生物化石的个体形态、器官功能,以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古生物领域的CFD仿真对象多为厘米级别体型的生物,而对于毫米级别大小的微体生物的仿真则相对较少。区别于厘米级别的宏体生物,底栖型微体生物的生活环境局限于海床上方垂直高度较小的区域,受海底黏性边界层低流速区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而在设置这类化石仿真的水流环境时应当考虑对于边界层流域水体流速以及海床表面地理环境的还原。本文基于随机表面生成的方法,构建了不平坦的滨海海床表面模型,并模拟了水流在海底边界层附近受海床表面地形影响的流动状态;基于获得的仿真流速数据,我们仿真了寒武纪微型底栖刺细胞动物化石Quadrapyrgite在起伏的海床表面环境中四个不同位置的受水流阻力情况。仿真结果显示,近海床表面处的水体流动可形成明显的低流速区域,且低流速区域的厚度随着入口速度增大而变薄。在起伏表面的凹凸区域中,凸起地带的迎水面形成的低流速区域较薄,流速变化较快;而在凸起地带背水面以及凹陷地带形成的低流速区域...  相似文献   

7.
豫西太华群微体植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莲芳 《地质论评》1996,42(5):459-464,T001
豫西太华群一名已沿用了30余年,在这套中深变质岩系中,过去从未发现生物化石,前人根据变质程度及构造格架一直将其归入太古宇。笔者对小秦岭地区这套中深变质岩系的石墨片麻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及大理岩,采用浸解法,切片法研究,发现了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文中介绍了微体化石的赋存层位及岩性。  相似文献   

8.
刘效良 《地质科学》1994,29(2):186-193
本文根据手标本上、岩石切片上以及岩样上所见的化石与国外发表的已知假化石作了比较研究;从用酸溶样实验提取了化石的论据;对微体化石与其它的微体化石的共生现象进行了研究;还从化石出现与重现的实际资料、化石的生物组织和结构特征与已知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并从生物信息、化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的测试等几个主要方面论证了两群化石的真实性质。  相似文献   

9.
湖北北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太阳寺组、韩家洼组、罗汉岭组、陈家冲组、李家咀组和珰铺岭组。本文首次报道打鼓石群的微体植物化石,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spp.和Leiofusa sp.,分类位置不明的Clonophycus biattina D.z.Oehler,及一些炭质膜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李家咀组中部黄绿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的岩石薄片中,沿层面分布,均已遭压扁。就已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来说,李家咀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晚元古代。大洪山地区李家咀组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打鼓石群这类生物化石的空白,而且指明在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的碎屑岩中有可能找到微体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0.
我国遗迹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式溥 《地质论评》1985,31(3):197-203
遗迹化石学近年来在国际上取得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把遗迹化石作为古生态学的一个部分用来解释沉积环境,研究造迹生物的活动习性同环境条件的关系,使遗迹化石的研究同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和古生态学都发生密切的联系。生物遗迹在沉积物中形成的生物扰动和生物  相似文献   

11.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这本专辑是郝诒纯院士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共同为纪念恩师100周年诞辰而撰写的。郝诒纯老师在中国开创了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这一研究随后在古海洋学、能源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中形成了突出贡献。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中、新生代微体古生物方向外,早年还向古老时代扩展,致力于微体古生物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寒武纪高肌介(介形类)的研究,并培养舒德干博士进行精深的探索。在随后的研究中,舒德干教授带领团队将这一领域从寒武纪微体化石研究扩展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探索,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14.
化石生物学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介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古生物学主要从属于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它比较重视化石的地质学意义,偏重于以形态分类为主的描记性研究(即描述古生物学Palaeontography)和经典的生物地层学研究。 60年代对于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来说,是生气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代。在沉积学领域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板块学说迅速崛起,并被视为地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生物学在微观(分子生物学)和宏观(生态学)领域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进化理论处于不断深化与变革之中。另一方面,百余年来大量资料的积累也使古生物学本身孕育着新的突破。上述种种都驱使古生物学的研究重心开始历史性的转移,化石生物学即为这一转变的产物。Schopf(1972)主编的《Models in Paleobiology》和美国1975年创刊的《Paleobiology》杂志,可以作为化石生物学兴起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正>广开科研领域注重开拓性研究尹赞勋最主要的科研领域是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他最主要成就是三本《中国古生物志》奠定了我国贝类(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即"古贝类学")之基础,他的志留纪地层及化石的一系列著作把我国志留纪生物地层学、历史地质学提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他研究的化石门类还涉及珊瑚、腕足类、锥石、笔石、古哺乳动物、古鱼类、古植物等,他所创建的"卷笔石属"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建的第一个新属。这都说明他的科研领域极大地拓展,且成就辉煌。"古生态学"是建立在传统古生物学描述、鉴定与分类基础上的高级理论形态。尹赞勋  相似文献   

16.
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的应用与错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1992,12(4):321-331
微体古生物分析已经证明是沿海平原和陆架海侵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第四纪海侵研究大量工作是在海陆过渡相地层中进行,而对于过渡相化石群古生态和埋葬学方面复杂性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微体化石的错用。河口微体化石的溯流搬运,海岸带低pH环境下钙质壳体的溶解作用,氯化钠型盐湖中有孔虫的产出以及河床摆动造成与海侵、海退相似的化石序列,都可能引起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错误解释和应用。本文通过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实例进行论证,并提出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元古宙沉积序列中,常常含有化石。叠层石、疑源类、微体化石、后生动物的遗迹化石和实体化石等都已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地层学研究。还存在着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的可能性。元古宙几乎所有轻微变质的碳酸盐中都含有叠层石。对决定叠层石的形态和结构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模式的研究较为成功。叠层石的生物地层学应用研究开始于前苏联,在  相似文献   

18.
第15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4月26日至5月9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顺利召开。从口头报告、展板、野外地质考察及专题讨论等方面可以得出遗迹学理论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主要集中于4个方面: (1)遗迹组构内涵的外延和精细分析功能的完善,为沉积微环境分析、成因地层学解译和油气水储集层的精细表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作方法;(2)遗迹化石在古生态、古气候等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遗迹学的重要工作领域,旨在通过研究古生物丰富的行为学、埋藏学特征,解译(古)生物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揭示遗迹化石发育段的古生态与古气候特征,进而搭建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的桥梁;(3)遗迹化石在重大地质事件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特别是为研究生物大灭绝后生态恢复期因没有矿化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实体化石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载体,同时也为研究生物复苏期生态系统状况和大地构造-沉积环境条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4)新技术和新方法正在遗迹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推动遗迹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生产应用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沉积特点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振波  石学法 《沉积学报》1999,17(12):775-781
借助于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的微体化石数量及组合的分布特点、沉积特征、微体化石浮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与黑湖、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黄海沿岸流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本区的粒度分析资料,把表层沉积物划归为下类型。南黄海中、西部、1粘土沉积。2.粉砂质粘土沉积,3.细砂与粉砂沉积,4.砂砾告示浊杂沉积;东侧;从北至南依次排列为砂1泥质沙1、沙质泥和泥质沉积。此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的物  相似文献   

20.
深入开展古元古代早期 (2 5 0 0~ 180 0Ma)微古植物化石研究 ,查清其产出层位、种属组成、组合特征、时空分布规律等 ,在古元古代晚期长城系层位之下建立一个目前世界上时代最老、层位最低的真核生物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 ,这是在国内外该时期生物地层学研究中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极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比较形态学、分子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 ,查清微古植物群中真核生物的生物学属性 ,追索真核生物产出的最低层位 ,探索真核生物的起源 ,为探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提供直接的化石证据。开展古元古代早期微古植物群研究和探讨真核生物的起源 ,不但具有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实际价值 ,而且在生物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