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文总结了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层次、形式与影响因素。以其为理论基础,提出地区旅游业可从3方面积极应对外部竞争环境,即合理确定旅游资源开发价值与开发方向、与相邻地区旅游协作和提高地区旅游竞争力,并针对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与天柱山、天堂寨相邻的岳西县为例,分析该县内外风景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空间竞争关系,阐述岳西县旅游业需要采取的竞争策略组合。  相似文献   

2.
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进行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以区域旅游整体的力量参与竞争,进而实现各旅游地共同发展的开发过程。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在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笔者以川黔渝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区域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只有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各景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进行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以区域旅游整体的力量参与竞争,进而实现各旅游地共同发展的开发过程。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在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笔者以川黔渝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区域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只有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各景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竞争是商品生产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旅游业的竞争同样存在。从空间上看,旅游地的形成和发展在空间总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吸引区域。当多个旅游地出现时,它们各自的辐射区域边界往往会出现此长彼缩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市场结构的再组织过程。这种空间的变化,实质上就是竞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是当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所在.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产生机理人手,通过对有竞合关系的旅游地吸引力进行对比,将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大圈-体型、优势屏蔽型和互补合作型3类,从而为政府对有地缘性关系的区域旅游地竞合关系抉择进行博弈分析和调控提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旅游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使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其中竞争与合作是研究旅游区域之间空间关系最重要的两方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旅游者信息查询行为、知识创新、网络联系与旅游地竞争力、特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6方面对区域旅游空间竞争进行综述。目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利益主体、企业之间的合作、公共与私有部门的合作以及旅游业与其他关联行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多数研究是单纯对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关系的探讨,而实际上旅游区域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空间竞合关系。与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等研究热点相比较,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区域竞争力和旅游企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对旅游区域之间空间竞合的模式、区域旅游竞合的深层机制和区域旅游空间作用过程的研究则更少,亟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单一旅游目的地很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为提高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旅游地加强了联合与协作,这时区域旅游及其网络便应运而生。福建作为旅游业大省如何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区域旅游是今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建立福建区域旅游网络势在必行,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区域旅游网络的概念区域旅游是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现代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以旅游中心地…  相似文献   

8.
旅行社作为联结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纽带,其营销行为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旅游地产品乃至旅游地的前途命运:旅行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营销行为以及规避“外部经济”的产品开发行为可直接导致旅游产品的大众化趋势,继而加速旅游地的发展、成熟乃至衰退过程;旅行社特殊的业务功能和行业地位,使其自身拥有旅游开发与促销的影响优势,对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诱导力。以滇西北旅游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遵循协作共生原则,实施“联合营销”举措是谋求旅游地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法建  张捷  章锦河  陈冬冬 《地理科学》2014,(12):1428-1437
旅游地网络演化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地各种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形成一个由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多元、复杂、交叉重叠的旅游地产业体系。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黄山风景区及其依托城镇汤口社区所形成的旅游地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发展各阶段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按照"士大夫旅游背景下的寺庙管理模式、半官方和官方管理式的外事接待模式"等5个阶段进行网络结构的展示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结果显示,黄山旅游地网络经历了"无连接-政府主导的星型网络-政府、地方社区企业两个主导网络成分-社区旅游广泛参与下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行动者互动网络"的过程。并将进入社区主导的旅游地网络阶段,并且随着旅游地网络的不断完善,黄山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0.
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地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民居,以永定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和赣南的围屋,并称客家三大典型代表性民居,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渊源来自北方中原的建筑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建筑形态以方形、圆形为主,强调中轴对称位置,土楼、围屋的防卫功能突出,围龙屋的开放功能显著。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影响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同时,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区域合作与规划、资源互补与联动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伯特兰德均衡和智猪博弈的寡头景区竞合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浩  陈浩  曹靖 《地理科学》2012,(7):784-789
近些年来,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切入,通过建立伯特兰德模型,分析在寡头垄断环境下景区的竞争策略,确定均衡条件下的最优门票价格;通过引入"智猪博弈"模型,以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为例,分析了几种不同情况下景区间的合作关系,提出在景区实力较悬殊的情况下,小景区存在通过搭便车增加自身游客量的方法;而在其他几种情况中,景区间可能分摊投资费用或者都不愿投资;最后,通过对阿坝和皖南两个案例的讨论,初步验证了提出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陆林 《地理学报》2013,68(4):532-546
都市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21 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同时亦是国家旅游创新发展的战略平台,汇聚了传统的旅游发展要素和新兴的旅游发展要素,旅游产业体系完备、规模庞大。都市圈旅游发展对国家和世界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现有的都市圈旅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都市圈旅游发展背景研究、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空间研究、合作与竞争研究以及旅游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对都市圈旅游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现有研究成果基于传统资源观研究较多,新范式研究探索较少;传统旅游发展要素研究较多,新兴旅游发展要素研究较少;单体城市旅游研究较多,都市圈有机体旅游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体系,难以适应都市圈旅游发展的需要,有碍都市圈旅游发展规律的探索。研究认为,根据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围绕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科学问题,应该重点开展都市圈旅游发展的国际典型模式、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过程-结构-机制的理论体系和都市圈旅游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等领域的研究;加强都市圈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新、重大工程、重大节事的都市圈旅游发展效应、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生态过程和都市圈旅游发展竞争与合作等专题研究。注重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的空间系统识别、研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的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即区域之间的竞争.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有中国旅游"金三角"之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探讨了区域旅游城市化、城市旅游区域化、区域内核心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等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多核心 网络化",并从旅游发展理念互动一利益共赢、旅游体制机制互动一区域协作、旅游产品设计互动一整合创新、旅游市场营销互动一"同城"效应等角度,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南京、杭州的城市旅游互动进行了实例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地区共157座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13.31%,总人口2.6亿,占全国总人口22.2%。全区交通便利,人均收入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集山、泉、林、岛、江、河、湖、海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和古代文明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大区。点轴系统理论对旅游区域开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使用旅游区位熵和城市流,从理论上分析并归纳了环渤海地区概况,并据此确定了环渤海地区四个等级的重要发展节点,二个等级的旅游发展轴线以及三大旅游区,构建了环渤海地区“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以促进全区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各市旅游业繁荣。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赢战略的澳门-珠海旅游互动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澳门和珠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的分析, 探讨了两地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可能, 指出澳门珠海两市的旅游互动发展, 是一种基于双赢互惠战略的举措, 两地应积极利用澳门回归契机, 通过全面、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协调, 通过在政策、合作手段及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突破和最大限度的变通,力求达到发挥集中和集团优势的目的, 即依靠发挥1 + 1 > 2 效应, 提升两地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以期促进两地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严春艳  甘巧林 《热带地理》2003,23(4):371-375
引入"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分析了广东省目前所形成的旅游区域结构,得出广东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珠三角作为旅游核心区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已久;相对而言,粤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就成了旅游边缘区.推进全省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应协同好珠三角与两翼、山区之间的战略关系.提出了推动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几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打造高品质旅游集聚地并构建多站点景区游览环线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论文基于2006—2018年288个城市评选的最高级别景区——“5A”景区的数据,将“5A”景区划分为自然类、人文类、综合类3类,借助ArcGIS、Stata等工具探索了“5A”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探讨了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中国“5A”景区存在“东中集聚、区域失衡、禀赋不一”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类景区数量严重不足。其次,高级别景区能显著推动本城市的旅游发展,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合作与空间竞争效应。其中,同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竞争效应,且主要表现为对同类型景区间的竞争,竞争范围为0~400 km;跨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合作效应,且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景区间的合作与互补,最优合作范围为200~400 km。最后,对比各省域内部景区空间分布发现,同一省域内城市多以自然类或人文类“5A”景区中的某一类景区为主,即同一省域内部可能存在针对同类景区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研究结论将为旅游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空间优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ree aspects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a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Sichuan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Sichu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s tourism resources was considered and seven factors were evaluated: tourism in ancient towns, tourism in ethnic areas, folk tourism, eco-tourism, rural tourism, red tourism and earthquake tourism. The article also add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Most existing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are based on applied research; they are deficient in both scope and depth, and cannot serve a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market demand for tour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s 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tourism theories like space theory for space competition, RMP analysis theory, cultural ecology theory, and other tourism theories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Whether the subject matter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rket dem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r other concerns, this will allow more systematic, in-depth studies that produce improved results that are both pertinent and realis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