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一年到头,人们都在田间里劳作,从早忙到晚。到了腊月,天气渐凉,该收获的已经收获,该收藏的也已收藏,该歇一歇了。但实际上,人们并没有闲着,只是从田间地头转到"内务"上。腊月的第一个节气是大寒。大寒节气一过,许多神灵已无需祭祀,都自动回天庭去了,让人们放心地做一些过年的准备。女人们就忙着缝缝洗洗,清理家里的坛坛罐罐,每天张罗着一日三餐。早晨起来,先到地里淋菜。火筒菜、大白菜、萝卜、香芹、葱、蒜等,长得油亮嫩绿,都是准备着春节期间食用的。这些蔬菜,浇灌的都是农家肥,一点点化肥也不会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社稷·社日--古代人民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波 《国土资源》2002,(3):56-57
土地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自诞生以来,对土地就寄予了深厚的情感和希望,对土地顶礼膜拜,并留下了许多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与祭祀活动记载。追寻这些人类走过的足迹,我们不难看出土地在人类心目中的庄严与神圣。 在人类童年时期,原始人关于大地的崇拜是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中国古代在什么地方祭祀土地神?那就要看谁来祭祀了.天子祭祀,就在"天子之社".什么叫天子之社?就是天下最高级别的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比如夏朝天子祭祀,就在夏社,商天子祭祀,就在商社,周天子祭祀,就在周社(或称岐社,因周人最初建都于岐),天子之下,诸侯各国都有自己的祭祀场所,齐有齐社,鲁有鲁社,等等.  相似文献   

4.
遍地是神灵     
正一个岩洞,一块石头,一棵古老的榕树,都可以成为焚香祭拜的场所。祭品不在乎多少,需要表达的只是一份心意与虔诚。汉人们相信,神灵遍布和依附于世间万物,人的生老病死、兴衰祸福,都由冥冥之中的神灵主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由上天所赐;洪涝旱灾,山崩地陷,亦因神灵恼怒所致。因而,人们敬畏天地,敬畏所有的神灵。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泊,花草树木等等,都会受到祭拜;华夏始祖,氏族先人,英雄人物,民族功臣等等,也会被当作神灵  相似文献   

5.
正广东、广西同处岭南,古称粤东、粤西,合称两粤;或称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合称两广。由于地理环境相近,两广人的饮食习惯也基本相同,因而都喜欢喝粥、吃米粉、吃白切鸡、吃生猛海鲜、喝汤、喝米酒等。两广人常说:无鸡不成宴。逢年过节必有鸡,宴请客人也必有鸡,意为大吉(鸡)大利、机(鸡)不可失。还应加上一句:无汤不  相似文献   

6.
没有哪个节日需要这么长久的等待,一等就是7年,一等就是13年。——这就是广西融水县、三江县苗族的拉鼓节。拉鼓节的主题就是祭祀。祭祀的仪式就是打鼓、拉鼓。鼓分大小,大鼓长约一丈三,小鼓长约七尺;拉大鼓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小鼓节每7年举行一次。一个节日在时间上间距这么长,少有。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就显得特别隆重。  相似文献   

7.
正祭祀,鸿蒙时代的人文盛典,华夏文明的重要篇章,也是儒家礼制的经典内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推崇。"天地至尊,次则宗庙,又次则社稷。"尊天地、敬鬼神、拜祖先,构成了中华祭祀文化的主体脉络。依照古制,天神称祀,地祇称祭。祀天祭地,无疑是所有祭祀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正>壮族人无论走到哪里,在一个约定俗成的日子,一定会以各种方式祭祀自己的祖先。祖先血脉除了流传给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有亲情的温暖。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三月三"期间的重要活动是万人公祭骆越始祖大典,除此之外还有中国—东盟跨境贝侬大联欢等文体活动。"贝侬"在骆越民族后裔的壮民族语言中是"兄弟姐妹"或者"亲友"的意思。大联欢时,来自宁明县和周边县市、还有越南等东盟国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取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胶东渔村祭祀面塑习俗的形式、内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其现代性变迁呈现出习俗分工的明确化,参与群体角色的多元化,受众范围的扩大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去神秘化等特点;面塑祭祀习俗形式的改变始终未偏离"祭祀"这一核心,但在祭祀仪式被保留的同时,内涵已与过去产生重大差异。面塑祭祀习俗发生现代性变迁的原因在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文化认同。面塑祭祀的传统并非胶东地区历史上静止不动的存在,而是胶东地区人们集体记忆加工、传承的建构产物;面塑祭祀传统存续至今并获重构的事实本身说明胶东地域社会对这一重构的需要;面塑祭祀不仅是胶东地区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媒介,同时还是应对未来各种可能的手段。"现代"的胶东面塑祭祀习俗因为有相应的"传统"习俗而呈现出自身现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彝族爱山,而且爱大山高山.山不高不住,山不大也不住.于是,大西南的高寒山区或半山区,便有一寨寨的彝村镶嵌在大地和白云之间. 说彝族是山的民族,其实并不过分.云贵高原上除了山还是山,山上有彝族,有彝族就有地,有地就有玉米、土豆、大麦、小麦、高粱、荞麦、红稗和蔬菜,其中最普遍的是玉米,因而,彝族又有玉米人之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海神国家祭祀是随着我国沿海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中国的国家祭祀有着悠远的历史,在其影响下的民间祭祀历史同样长久。海神国家祭祀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唐之前的海神祭祀主要是以海为神;唐之后的海神祭祀则以岳镇海渎中祀为主要形式;宋朝,国家对民间信仰开放宽容,妈祖海神因其灵验不断被封赐,最终上升为国家信仰。在我国海神国家祭祀的历史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海神祭祀的主体和对象以及等级的变化都与当时的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涉海能力和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传说欧洲人最早在阿尔卑斯山找到了水晶,那里山岭高峻、四季积雪,古人相信水晶是冰的化石,是上帝用冰造的.在中国古时亦有"千年冰化为水精"之说;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西湖野僧夸藏冰,半年化作真水精".因为水晶的晶莹,人们相信其中隐藏有神灵.  相似文献   

13.
<正>京族人的传统丧葬仪式,以父母和前辈的故去最为隆重。父母恩,实难忘,天堂路,不知有多长,此一去便是生死两茫茫。京族人认为,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既然命有定数,一生所吃的粮食也就会有定数。人越老,拥有的粮食定数也会随之减少,若想老人的生命能拉出最大极限,人们必须为老人"添粮"。因此,哪一家老人要做寿了,来的亲朋世友,一定不会忘记带上谷米为老人加粮添寿。虽然如此,人终归会有一死。父母故去,伤心难免,后事仍需后人操持。此  相似文献   

14.
驴·马·骡     
正山岗上站着一头驴。它望着远方的天空,那里有一朵云。可能是受了那朵云彩的启示,它甩了一下尾巴,而后昂起头伸长脖子叫了起来,声音悲怆嘹亮,有金属的质地,像是在呼唤那一朵云。这是记忆中的事。幼时,在课堂上学《黔之驴》,因没去过黔之地,不知道那个地方什么样,就像黔之虎不知驴为何物。想象中,黔之虎见到的驴应该还是驴的样子,与别的驴子没有分别,就像我在山岗上见到的那样。几十年之后,再读《黔之驴》,竟读出一些新意来,觉得古  相似文献   

15.
渔民祭海有着悠久的历史,谷雨祭海节是荣成沿海渔民每年必过的盛大节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谷雨祭海节的功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从最原始的海神崇拜、海神信仰转向欢送渔民出海、兼具娱乐性质的庆典活动,但始终都传递着渔民出海平安、渔获丰收的美好愿景。谷雨祭海节的变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结果,祭海节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整合与社会稳定,同时,信仰程度降低、祭祀仪式简化、祈求经济利益的社会心理的强化等方面所发生的祭海节的变化又对当地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书     
正张爱玲的散文,是那种信手拈来式的做派。她是那种看到什么都有感觉的女人,看到书写书,看到画写画,看完戏就写《散戏》。给一本书写再版的序,她就东拉西扯地乱说上几句,好像什么也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她的东西就是这样。所以她的书叫做《流言》和《传奇》。多么简单的事到了她那里是必琐屑、细碎、纠纠缠缠好像永远不会完。我倒并不觉得她那一两句常常被人引用的"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的名言有多么地好。好多  相似文献   

17.
正广西汉人喜食稻米,一日三餐都以稻米为主食。谷仓里有黄澄澄的稻谷,米缸里有白莹莹的大米,心里就感到踏实,脸上就会露出满足的笑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庄稼人的日子要求不高。过去称得上大户人家的,无非就是有田地,有粮食,有大宅楼;若是还有权有势,就不是一般的大户人家了,而是权  相似文献   

18.
<正>"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从广西国土系统走出的国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他奋斗了一生的行业,喊出的庄严承诺,更喊出了新时代国土人的责任与担当。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我们每个国土人的奋斗目标。在学有所成后,黄大年果断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帮助国家牢牢抓住了深地领域"弯道超车"的关  相似文献   

19.
正来到金秀大瑶山,如果没有爬过圣堂山,就像一个人回到老家,没有得以拜见家中的长寿老人一样,令人遗憾。听说,圣堂山上真的有一位圣堂老人,要想与这位洞察人生的圣堂老人见上一面,只有往那云封雾锁的深山中走去。圣堂山是圣堂山脉的主峰,海拔1 979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矿城:历史·现状·未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作家钱锺书《围城》里的这句名言,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不说家喻户晓,恐怕不知道的人是不会太多的了。 这在钱钟书自然是一种比喻。他是借用人类生活聚居的城市比喻男女之间由恋人走向婚姻之后的感情历程。不过,在现代社会,城市的的确确经历着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深刻变化。眼下,在许多西方大城市,白领族不是在天天上演城里上班、城外居住的活剧吗?!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一些大都市,同样的景观也是端倪已现,方兴未艾,正在加速度地展示。郊区化势不可挡。 有趣的是,矿业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同样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性地演绎着在没有城市的地方诞生矿城,不是矿城的城市发展成为矿城,到头来万千矿业城市经营者、学界精英和政界要员,却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承认:矿城的出路在于变成非矿城。这难道有什么值得奇怪吗?是不是钱锺书的谶语在又一次显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