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变质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存在太古代—晚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此间深大断裂均有活动并控制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本区在早元古代形成华夏古陆雏型,中元古代构造活动相对和缓,晚元古代该古陆大规模增生。华夏古陆的空间范围遍及几乎整个闽西北及闽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赣中存在元古代华夏(古陆)变质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中存在元古代华夏(古陆)变质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章邦桐,胡恭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关键词赣中,元古代变质岩,微量元素比值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经过多年研究和讨论,浙闽元古代“华夏古陆”的存在已得到国内地学界的一致肯定。多数学者称其为华...  相似文献   

3.
华南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6项重大进展后,提出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演化的新设想:(1)华南地区除存在中、晚元古代浅变质基底外,还存在晚太古宙—早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并在早元古代未形成统一的扬子—华夏古陆,但古陆的东北部有一伸入古陆内部的赣皖浙古海湾,海湾北侧是赣皖苏半岛;(2)从中元古代起,古陆中西部,即现今的桂黔湘地区张裂成裂陷槽,使“华夏块体”逆时针转动和“扬子块体”顺时针转动,加之大别—胶南块体从华北板块脱落、增贴到赣皖苏半岛北缘的南向挤压作用,遂导致赣皖浙古海湾的剪刀式闭合,进而影响到该区显生宙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4.
赣杭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格局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家瑞  张志平 《铀矿地质》1997,13(6):321-326
对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认识,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本文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元古代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地区是华夏古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带发生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加里东期本区为浙西-赣东北坳拉槽。  相似文献   

5.
赣杭构造带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确立,是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并完善的。通过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前寒武纪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在赣东北断裂带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晚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碰撞后的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赣杭断裂带是一条晚元古代早期“A”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6.
邓家瑞  张志平 《福建地质》1998,17(3):131-138
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研究认为,华南存在早一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晚期江南古陆南缘是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江南古陆南缘发生磁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但华南加里东期存在的统一褶皱基底。  相似文献   

7.
桂东南云开地区变质杂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位于华夏古陆东南部的广西云开地区大面积出露的晚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中的主体花岗质片麻岩、中深变质的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和中浅变质的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的形成年龄为1894Ma±17Ma和1847Ma±59Ma,表明其时代为古元古代;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的喷发年龄为1462Ma±28Ma,证明该地区存在中(-新)元古代的古洋壳残片;获得花岗质片麻岩的侵入年龄为906Ma±24Ma,应为1000Ma前后发生的全球性Grenville期(四堡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并获得2702Ma±13Ma的继承碎屑锆石年龄,这是云开地区乃至华夏古陆目前获得的最古老年龄,证明华夏古陆曾存在新太古代陆壳物质.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周潭群斜长角闪岩的成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周潭群”和闽西北“麻源群大金山组”有着相同的岩石组合。本文通过周潭群斜长角闪财的成因特征研究,并与大金山组斜长角闪岩的对经,发现这些角闪岩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相同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并同时经历了条件相似的变质作用。认为它们是由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形成的原岩,通过同样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变质杂岩,都是华夏古陆的结晶 。由此推测华夏古陆的西部边界在早一中元古代应向武夷山西侧推移。  相似文献   

9.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年代构造格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夏地块的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展,主体为古元古代中条旋回的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局部存在裂谷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石。大量的单颗粒钻石年龄和Sin-Nd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出华夏地块的古元古代岩石形成于2400~2000Ma,中元古代的岩石形成于1400~1000Ma,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740~430Ma。中条运动是华夏地块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奠基了华夏地块结晶基底,晋宁运动使华夏地块的闽浙隆起区彻底固结,而加里东运动则使得整个华夏地块彻底固结。  相似文献   

10.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义匠年代构造格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夏地块的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层,主体为古元古代的条旋回的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局部存在裂谷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石。大量的单颗粒锆石年龄和Sm-Nd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出华夏地块的古元古代岩石形成于2400 ̄2000Ma,中元古代的岩石形成于1400 ̄1000Ma。而新古代-早古生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740 ̄430Ma。中条运动是华夏地块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奠基了  相似文献   

11.
最近 ,越来越多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证据表明 ,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泥盆纪由北向南可以划分为 3个构造单元 ,北部为古元古代形成的欧龙布鲁克古陆块 ,中间为经历过多次叠加改造的沙柳河—鱼卡超高压碰撞带 ,南部为中元古代形成的柴达木陆块。欧龙布鲁克古陆块自古元古代以来保存了丰富的地质记录 ,反映了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综合区内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特征 ,将欧龙布鲁克古陆块地质演化由老到新分为 7个演化阶段 ,即古元古代古陆块形成阶段、中元古代陆内沉降阶段、中—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阶段、南华纪—震旦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阶段、早古生代陆块俯冲与折返阶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陆内造山阶段和中新生代高原隆升阶段。研究本区古陆块的汇聚与裂解过程 ,将为探索我国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辽南太古宙古陆壳构造变形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Gang江  韩小平 《辽宁地质》1999,16(2):121-127
由早期绿岩、变质TTG杂岩及闪长岩为主构成的院南古陆壳,在新太古宙末期-古元古代初期遭受了四期构造变形,以主期变形(第三期)最为显著。该期变形重塑了古陆壳上的太古宙岩石,形成密集而普遍的区域透入性主期片麻理(S3),矿物线理(L3)及“顺片”掩卧褶皱(f3),并伴随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变形机制属中构造环境下由南至北的韧性水平剪切滑脱,其动力学成因可能的诱发古元古代辽东裂谷的幔软流  相似文献   

13.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北麓东乡瑶圩—弋阳周潭变质岩区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武夷山北麓瑶圩-周潭变质岩区基本构造特征,指出了该区周潭杂岩可能属华夏古陆组成部分,沙畈组及其以上地层应属不整合于其上的新元古代-寒武纪沉积地层,它们在变形变质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对其构造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绍断裂东侧出露的早元古代变质基底以一套遭受中压型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的黑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已遭受4期构造变形作用改造,从原岩建造和主要岩类地球化学特点推测它可能形成于大陆或大陆边缘类似于内硅铝盆地环境。江绍断裂西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则以星子杂岩为代表,由变粒岩、浅粒岩、(十字一石榴)云母片岩和少量斜长角闪岩组成,已遭受中压型高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推测其形成于活动性较强大陆一大陆边缘环境。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在原岩建造、变质一变形作用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早元古代可能是两个地块。  相似文献   

16.
浙西南八都群变火山岩系的Sm-Nd全岩等时线参考年龄为2014±43Ma。其中变质玄武岩具有扁平的REE模型。这说明在早元古,华夏古陆张裂并发生一次陆壳增生事件。对该区与具有逆掩断层性质的M1大型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含石榴石变晶糜棱岩给出1518±16Ma和1001±14Ma的Sm-Nd和Rb-Sr石榴石十全岩等时线年龄。前者指示原含石榴石变质岩的变质时代;后者指示的是糜棱岩化时代。它们可能分别与中元古时华夏古陆的再次张裂,及晚元古时龙泉群沉积盆地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海洋  孙大中 《岩石学报》1999,15(3):372-378
通过对庐山星子群变质基性火山岩岩石学, 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综合研究发现, 星子群变质基性火山岩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和洋中脊玄武岩的双重特征, 是扩张弧后 (或弧间) 盆地环境的产物。对比研究表明, 星子群既不是来源于华夏古陆的 “飞来峰”, 也不同于扬子古陆东南缘的四堡群, 冷家溪群, 它是一块独立的前寒武纪基底。  相似文献   

18.
闽,浙,赣晚前寒武纪构造格局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家瑞  张志平 《地质论评》1998,44(6):561-567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在长期中不断取得进展。通过闽、浙、赣地区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研究:浙西-赣东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是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板块在赣东北断裂带一线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新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块碰撞后的构造演化存有明显的差异;新元古代本区主要由华南新元古代早期大陆碰撞带和闽西南-赣南裂陷槽组成。  相似文献   

19.
单颗锆石UPb 年龄测定结果显示,星子变质核杂岩中的海会花岗岩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22 Ma~130 Ma,表明星子变质核杂岩形成于中生代,这与当时华南岩石圈的伸展构造环境一致。花岗岩中1 723±348 Ma的残留锆石年代信息显示,海会花岗岩是由古元古代地壳重熔形成的。扬子古陆南缘确实存在古元古代的基底  相似文献   

20.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是由中央向周缘自老变新的拼盘式褶皱基底,南海中央西沙群岛海域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围绕该古陆周缘发育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褶皱变质基底。南海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经历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多次张裂与聚敛,形成晋宁期、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变质带;中生代又经历库拉-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形成“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新生代又经历陆缘扩张作用的演化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