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述了昌福山区的构造特征,即印支运动产生的火成岩上升形成滑脱断层,再形成褶皱,在燕山运动早期形成推覆断层,晚期由于燕山运动产生火成岩的隆升机制形成倾角较大的正逆断层.其控煤可分为三大块进行F11以东,所形成的煤系地层只受高角度断层切割破坏;F11以西至9线,其沉积煤层一般只受滑脱断层影响;9线以西,主要受火成岩影响,离火成岩愈远影响愈小,一般影响较大的是童子岩组第三段中、下部和第一段地层.  相似文献   

2.
“无煤带”是康平煤田特有的一种地质现象。“无煤带”是指煤层缺失变薄至不可采的地带或条带,多分布于构造复杂地区,且与该地区断层走向一致,均伴有一条或几条断层。通过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及正演地震模型的研究,发现煤层反射波振幅异常(振幅变弱)带恰恰对应着各种原因造成无煤区和煤层变薄区域。据此在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圈出了1煤层反射波振幅异常带,确定了无煤区域。这些成果为测区内采面划分、巷道布局和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保证。  相似文献   

3.
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阶段、中期(a2)阶段、晚期(a3)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 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 ℃)的变形特征,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  相似文献   

4.
戴月根 《江苏地质》1992,16(2):92-94
地层矿区位于宁镇褶皱带的仑山背斜南翼。为一单斜构造。青龙灰岩中偶见小型褶曲,煤层中具波状起伏。未见大的褶曲构造。该井田主要以北西方向张性断裂为主.有对断层带内伴有火成岩侵入体。  相似文献   

5.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表明库车坳陷新生界中的盐上断层受控于褶皱作用。盐上地层首先发生褶皱变形,随着褶皱作用的加强,然后发生断裂作用,盐上构造层的变形方式为褶皱相关断层,其变形特征不同于断层相关褶皱。从断层成因机制可见: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不适用于库车新生代坳陷盐构造发育区。库车坳陷膏盐层的发育造成盐上构造层与盐下构造层变形有差异,盐上构造层以褶皱作用为主,盐下构造层以冲断作用为主。库车坳陷盐上构造层主要为褶皱相关断层,发育张性断块、后翼突破断层、前翼突破断层及褶皱相关断层组合等构造样式,根据盐上构造层的变形特征总结了褶皱相关断层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宜洛煤田深部勘探区的地层、煤层及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因素对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赋存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煤层的分布规律受聚煤环境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李沟向斜及沙坡背斜控制煤层埋深,北西西向断层使南部煤层抬升遭受剥蚀,形成大面积无煤区,近南北向断层使煤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构造控煤因素的研究为矿井建设开发布局、安全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束褶皱。构造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其中喜马拉雅运动Ⅲ幕主要影响到变形后缘山前推举带的变形,早更新世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准噶尔盆地南缘全面变形,形成现今构造格局。研究证明,在构造变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侏罗系煤层,其分布范围决定了变形范围,其厚度决定了变形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  相似文献   

8.
对新集二矿推覆体下煤层构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推覆构造对煤层小构造起控制作用;煤层中小断层91%以上为正断层;层滑构造主要分布在11、8、6号煤的浅部,层滑构造是造成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层变薄带呈SEE~NWW方向展布,与主构造线一致;落差3.5m以上断层影响综采工作面布置。  相似文献   

9.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圈闭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圈闭具有上、下分层的特征,且上构造层的圈闭与下构造层的圈闭完全不同。上构造层圈闭位于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上,主要有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和盐拱背斜等类型。这些圈闭常以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吉迪克组及康村组砂岩为储层,以上第三系库车组泥岩作为区域性盖层。下构造层圈闭位于下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下,三叠侏罗系煤层滑脱面之上,主要有断层转折褶皱、断层转折——断层转折叠加褶皱等构造圈闭类型;这类圈闭以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为储层,以下第三系膏盐层为区域性盖层。文章分析了库车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东段较西段有利,下构造层较上构造层有利。  相似文献   

10.
徐州九里山矿区属华北赋煤区的徐淮赋煤带,区内构造复杂,总体上为NE-SW展布复式褶皱,并被一系列NE向的断层切割。通过对区内构造特征研究,总结出3大类5小类构造控煤样式,并对其成因及与煤层赋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矿区煤系赋存与控煤样式关系密切。弧形构造的前锋带,构造变形强烈,以断裂构造为主要特征,煤系变浅有利于开采,但破坏较为严重,煤矿开采规模较小;复式褶皱内煤系变形不甚强烈,多以单斜产出或发生宽缓褶皱变形,局部煤层有剥蚀或埋深加大,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煤系赋存基本稳定,可以形成大面积的勘探开发区块,浅部应成为今后勘查的重点;夹持于大型逆冲断裂间复式褶皱的靠近背向斜的转换位置煤系以复合构造样式产出,煤系有大面积产出之可能,但煤层埋深较大且部分煤系可能遭受破坏,可以作为找煤远景规划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宣化——下花园煤田位于燕山山脉的西段,区内地形复杂,成孔形式不一,采集难度大;火山岩覆盖范围广,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记录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为了查清宣东矿井深部煤炭资源状况,除了克服地表影响因素外,还需攻克该区火山岩对地震信号的屏蔽难题。通过对岩石出露区及黄土覆盖区进行试验分析,采取了高叠加次数等措施,有效地压制了干扰,提高了信噪比,在此基础上对地震记录进行一些有针对性资料处理技术,如绿山静较正技术等,使目的层有效波反应明显。本次勘探圈定了上覆火成岩范围及火成岩破坏区,控制了区内主要可采煤层Ⅲ3、Ⅴ2煤层的埋藏深度及构造形态,解释断层20条及Ⅲ3煤层火成岩破坏区3处,勘探成果表明,本次勘探所采用的野外采集措施和资料处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在东西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通过对推覆体系内韦州-石沟驿、积家井地区的煤层底板标高趋势图和剩余图分析发现:韦州-石沟驿地区位于六盘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中带,等值线稀疏,变化缓慢,褶曲形态宽缓,保存比较完整;积家井地区位于六盘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锋带,等值线沿北北西向密集排列,褶皱均为紧闭式,断裂尤为发育。上述特征体现了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对煤层空间形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掌煤田为一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单斜构造基础上发育一系列北北东向、南北向张性断裂和近东西向的褶曲构造,断裂构造为煤田主要构造形式,褶曲被断裂切割,岩浆岩的后期侵入对区域内主要可采煤层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北掌煤田煤系地层原生构造简单,煤岩层较为稳定,但因后期改造强烈,含煤地层较大程度上受其控制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南煤田阜康一带煤炭资源分布区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继兵  曾宪军  樊涛 《新疆地质》2005,23(2):146-15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乌鲁木齐山前凹陷(Ⅲ2)之准噶尔南缘凹陷(Ⅳ3)和大龙口凹陷(Ⅳ5)内.研究区内从古牛—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其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和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为研究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6)为一套河流-沼泽相沉积为主的含煤碎屑岩建造,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为一套以浅湖.滨湖.湖缘三角洲-泥碳沼泽相沉积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八道湾组含煤层13~23层,可采煤层8~19层,煤的工业牌号以气煤和气肥煤为主.西山窑组含煤11层,可采10层,煤的工业牌号以长焰煤为主.研究区在含煤建造形成之后,又经历了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的改造,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研究区内自南而北的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运动对研究区内的煤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绿水洞煤矿区位于华蓥山滑脱褶皱带之华蓥山复式背斜中偏北段,晚二叠世成煤盆地同沉积构造控制了煤层的沉积和分布,华蓥山滑脱构造演化及大巴山逆冲推覆叠加作用使得该区煤层赋存形态复杂化,区内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导致地层陡倾直立至倒转、层位缺失或重复、煤厚减薄或增厚,同时隐伏小断层发育,对煤层开采影响大,建议开展井下物探工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沁水盆地安泽区块煤层气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深入分析,探讨了该区煤层气的富集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煤的岩石学特征、构造、顶底板岩性是影响煤层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安泽区块煤储层含气量受煤阶影响,表现为:煤的变质程度越高,吸附能力整体增强,含气量增大。局部区域,煤层气含量受煤层埋深、断层、褶皱及煤层顶底板岩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构造平缓带,煤层气含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大;在构造活动带,正断层上升盘含气量明显低于下降盘含气量,断层对煤层气的逸散作用明显。此外,泥岩顶底板封盖较砂岩顶底板封盖能力强。   相似文献   

17.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危险性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精确确定构造序列与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从建立构造模型、确定边界条件、选取岩体力学参数与危险性判断准则、计算古构造应力值、预测危险区与安全岛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矿区平面应力与三维构造模型,从加载方式和加载大小两方面模拟历史时期作用于成庄煤矿上的古构造应力。根据地表岩体和深部煤层中的节理,计算其内摩擦角和岩体抵抗变形破坏的能力,获得了古构造应力作用下地表表层、3#煤层的临界区、危险区与安全区。结合研究区节理、断层、褶皱、陷落柱等构造形迹特征,对危险性分区进行综合预测。预测结果揭示,山西晋城成庄煤矿区存在先南北向、后东西向的两期大的古构造运动,即先东西向加载60 MPa,再南北向加载110~180 MPa,可能的危险区分东、西两带,该结论对煤层岩体应力集中带和瓦斯突出区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宿南矿区为淮北煤田重要矿区,其中72煤层为矿区主要可采之一。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该煤层的厚度变化较大,变化特征明显。在矿井地质调查及矿区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该煤层煤体结构破碎,煤层厚度变化与区内地质构造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煤厚区域分布特征方面呈现NW-SE向厚薄相间分布,其方向与研究区总体褶皱方向一致。局部厚度变化特征方面与断层走向及褶皱轴向关系密切。因此,排除该煤层原生沉积影响因素,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以及褶皱作用伴生的层滑构造为区内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龙井田两次勘查进行采探对比分析,认为存在工程量不足、构造和煤层控制程度低、高级资源量比例低、地质规律研究不足等问题。青龙井田构造以断层为主、褶曲为辅,小断层、小型紧闭褶曲极为发育,断层具有落差大、密度大、延展长度大、相互切割、下盘牵引破坏明显等特点,断层总体以NE向为主,可分为NE向正、逆断层组,NW向正、逆断层组4组。井田F4、F22断层附近及F4断层以南、F22断层东南为构造复杂区,升田深部为构造较复杂区,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较复杂一复杂类型。目前矿井生产被动局面是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稳定性差和前期勘查程度低造成,通过分析构造和煤层对采区和工作面设计、工作面回采等影响,提出了今后井田勘查、矿井生产和地质丁作建议,对贵州煤矿地质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井下不同结构煤体变形及分布特征观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对新景煤矿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进行了判识和划分。结果表明,新景煤矿3号煤层煤体结构以Ⅰ类煤和Ⅱ类煤为主,Ⅲ类煤局部发育。煤体结构破坏程度严重的煤主要分布在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区域以及背、向斜的轴部,小断层附近也可见到;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弱的煤主要分布在煤层产状平缓以及褶曲翼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