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喀斯特溶洞中石钟乳石和石笋在形成过程中,碳酸盐矿物结晶时,常常捕获周围水溶液和气体,形成不混溶液流体包裹体组合。我们在桂林和杭州洞穴中分别采集更新世形成的钟乳石样品,对于其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测定和研究,利用最大密度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确定两地的古温度,计算出两地更新世气体CO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同时测定和估算出水溶液中的pH值。另外,计算出两地钟乳石样品形成过程中的CaCO3饱和度揭示了喀斯特地貌西南地区比东南地区更为发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溶洞中石钟乳和石笋在形成过程中,碳酸盐矿物结晶时,常常捕获周围水溶液和气体,形成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我们在桂林和杭州洞穴中分别采集更新世形成的钟乳石样品,对于其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测定和研究,利用最大密度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确定两地的古温度,计算出两地更新世气体CO  相似文献   

3.
笔通过岩石后生蚀变与气-液包裹体特征研究,认为吐哈盆地西南缘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J1—2sh)地层存在两期明显的古流体地质作用:早期酸性氧化古流体和晚期碱性还原古流体地质作用。前造成本区J1—2Sh地层由“黄色”及“红色”蚀变岩石组成的层间氧化带的广泛发育,该期古流体作用对铀成矿极其有利;后是本区“钙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对铀成矿不利。据气-液包裹体成分测试结果初步认为:古流体的组成主要是地下水及煤成天然气。  相似文献   

4.
刘斌 《岩石学报》2005,21(5):1416-1424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烃-烃不混溶体系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由于这些包裹体具有复杂的组成和相态,因此不混溶包裹体组合的判别和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常常难以进行。根据烃-烃不混溶体系中两个端员组分流体包裹体室温下的相态特征和在温度-压力平面图上等容线交点显示的位置,划分成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组合,本介绍了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叙述了不混溶烃-烃包裹体组合的测定和判别方法,并且阐述均一化包裹体相态方程和气-液平衡常数原理和方法与此同时列举了自然界简单的三种类型不混溶烃-烃包裹体组合的测定、判别和计算的几个实例,利用相态方程和气-液平衡常数,不但精确地计算出包裹体均一压力,并且精确地计算出流体密度和体积等热力学参数。最后,利用均一成气相和液相的两种包裹体在 p-T 平面图上等容线交点同样计算出流体包裹体组合的捕获温度和压力。  相似文献   

5.
在恢复江西某铀矿区成矿期古地形和区域地下水古流场的基础上,使用2个典型样品的气液包裹体实测压力数据反演包裹体中液体补给区地势,认为对流运动模式下的外生水不能进入成矿期的高压岩浆中;分析矿区内9个矿物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测试结果,发现包裹体中的水部分来自大气降水。此外,10个岩浆包裹体及外生水参与的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以及区域矿床分布与古火山口的相对位置,也可证明矿液中的水部分来自古外生水,成矿过程中古外生水发生了“湍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位于广西全州的铀矿床为中型铀矿床。含矿岩层主要为泥盆系四排组、东岗岭组和榴江组地层。此区域矿床受新宁?资源?灵川(麻城?广济)断裂的分枝及其次级断裂Fl、F3等控制。古花岗岩提供了铀源。在浅部环境下,碳酸根络合物[UO2(CO3)3]4-和[UO2(CO3)2]2-发生分解形成UO22+(也可能与F-结合形成UO2F42-),并最终沉淀形成铀矿床。选取穿插于四排组地层和花岗岩中石英脉或花岗岩样品,对其中的石英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和爆裂法测温。流体包裹体类型为气液包裹体、含子晶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和CO2包裹体。绝大部分为气液包裹体,均一法实验测得的冰点温度显示盐度较高,平均盐度为10.3%。含子矿物包裹体的存在说明流体的密度和盐度较高。包裹体均一温度差别较大,但整体集中在200℃~280℃,气液包裹体平均均一温度222℃。爆裂法实验测得爆裂温度350℃左右。较高的捕获温度和高的盐度说明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密切相关。选取样品进行碳同位素测试,得出碳的来源为岩浆碳,选取样品进行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流体来源既有岩浆源,又有与岩浆热液密切相关的大气降水来源。两个矿化点样品含黑钨矿样品和白钨矿指示了钨的矿化,又由于U-W的共生进而指示了铀的矿化。结合野外观察和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的数据,成矿主要和燕山期岩体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7.
美国Culberson重晶石-硫磺矿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焕章 《岩石学报》2006,22(2):485-490
Culberson自然硫-重晶石矿床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Delaware油气盆地中,是北美最大的自然硫矿床。它产在晚二叠世Ochoan期的Castile组和Salado组的石灰宕夹薄层蒸发岩和有机质灰岩中,重晶石和自然硫是后生的,常交代这两个组地层中的蒸发岩和富含有机质的灰岩,并填充在古喀斯特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有两个世代的包裹体,即成岩时和方解石后生加大和重晶石中捕获的石油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按包裹体的成分和相态可分为一相液体包裹体、二相气液体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研究表明,在方解石、重晶石和天青石的同一生长带中可见到含有不同气液比的流体包裹体、空的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它们是在一个不混溶的环境中捕获的,因而其均一温度的测定并不可靠。流体包裹体的T_e在-18℃~-24℃之间,属于NaCl- H_2O体系,盐度为2%~10%。有许多油气包裹体,因而其成矿流体应是一个温度小于100℃的油田水.  相似文献   

8.
石盐的流体包裹体成分可提供古流体组成的物理化学信息,用以探查卤水组成变化及环境演化规律等。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地台,其中的早-中三叠纪沉积建造是中国海相找钾的有利层位之一。获取石盐沉积时期的卤水成分信息,是深刻认识四川盆地古海水蒸发浓缩程度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采自川东地区长平3井嘉陵江组的石盐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古卤水化学类型为Mg_SO4型;流体包裹体中的ρ(K~+)与现代海水浓缩到钾石盐析出阶段的ρ(K~+)基本一致,可能揭示了盆地三叠纪时期古卤水已达到钾石盐析出阶段,对四川盆地沉积环境演化及钾盐成矿规律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储层经历多期水-岩作用改造,其分布发育规律异常复杂,古岩溶充填物中包裹体特征对古岩溶作用环境和期次具有较好的指示性。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露头区和井下古岩溶充填物中包裹体进行测试,系统总结了两个地区包裹体的物理、化学特征,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展露头区和井下岩溶发育规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以单液相、气液相的盐水包裹体为主,仅塔河主体区井下样品中含有少量烃质包裹体;包裹体的物理特征反映了埋藏期岩溶作用的环境特征;按盐度与均一温度的交互关系划分出5种包裹体类型;根据古地温梯度计算出包裹体形成于浅埋藏、中埋藏、深埋藏3种环境;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风化壳期岩溶、浅埋藏期岩溶、中埋藏期岩溶(早、晚)、深埋藏期岩溶等4期岩溶作用,岩溶储层的充填主要发育在中埋藏期。  相似文献   

10.
吴强 《地质论评》2019,65(Z1):97-98
正流体包裹体记录了丰富的地层流体、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等信息,是研究地层流体和地层温压演化最为直接的证据,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数据重建沉积盆地地层压力演化过程是研究古油气藏压力的重要手段。甲烷作为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中常见的流体,在油气储层中形成的甲烷包裹体以及富甲烷气包裹体分布广泛,是恢复古地层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次以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  相似文献   

11.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岩溶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并参照洞穴次生方解石的年代资料和有关文献,指出青藏高原目前所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是第三纪古岩溶地下部分经后期剥蚀形成的。更新世间冰期至少在高原南部,湿热型岩溶地貌过程得以延续;更新世冰期在灰岩山地冰川槽谷的边缘,冰川融水作用亦可发育小型洞穴。现代灰岩表面一些深度在十数cm以下的平行溶沟则形成于全新世。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溶地貌经历了一个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较低纬度到较高纬度的三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那些在油气运移之前或同时发育且位于油气运移区的圈闭才能形成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为了确定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时空领域,本文测试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伊利石K/Ar 同位素年龄,应用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构造发育史、有机质热演化史、生烃史和排烃史,并对所有流体包襄体样品各期次的均一温度所对应的成藏期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得出该坳陷油气运聚的主要时期为印支期(T_3)、燕山期(K_1~K_2)和喜玛拉雅期(E_2~N_1)。不同运移时期有机包襄体的分布代表了当时油气运移的区域。印支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骅坳陷的西南部地区,燕山期(K_1~K_2)东扩至坳陷的东边界,喜玛拉雅期(E_2~N_1)油气运聚区域达到坳陷的中部地区。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原生油气藏的勘探,应注重那些位于坳陷西南部印支期形成且表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古构造。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太原盆地区碳酸盐岩中—低温地热系统与边山岩溶水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一难点问题, 以地质构造分析为背景, 以岩溶水的水化学、同位素组成特征为线索, 重塑了太原盆地区碳酸盐岩中—低温地热系统地质演化过程.获得了如下3方面的认识: (1)该系统经历了自燕山运动以来的5个阶段的地质演化过程.在晚第三纪至早更新世阶段的稳定沉降期, 该系统与边山岩溶水系统开始分离, 并各自演化.(2)该系统的岩溶作用来自于2个方面: ①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的大气降雨沿汾河等断裂带下渗, 经与石炭—二叠煤系地层中的金属硫化物作用, 形成富含硫酸的地下水, 补给碳酸盐岩热储层, 并与其中存留的更古老的岩溶水混合, 促进了碳酸盐岩溶解; ②受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盆地基底岩浆的烘烤, 碳酸盐岩发生热解.(3)该系统中的岩溶热水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 由于上覆盖层良好的保温作用而封存至今.其分布范围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东西向分别以东山、西山断裂为界, 南以田庄断裂为界, 北以亲贤地垒北边界为界.   相似文献   

14.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经历了两次裸露岩溶及古近纪后的深埋藏成岩作用.其中印支-早燕山期裸露岩溶属溶丘(梁)洼地型岩溶发育模式,是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时期.6期胶结事件的详细解剖表明,喜马拉雅期深埋藏岩溶主要与腐蚀性热流体作用有关,是形成现今储层孔隙系统的最关键时期.局限的热液岩溶和裸露的背斜轴部之下的混合带对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孔隙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预期在印支期挤压逆冲作用形成的背斜轴部,特别是潜山内幕背斜形态与潜山顶面形态相互协调的区域,应是储层发育最好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崆山白云洞发育在以中寒武统张夏组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平面形态主要受NNW向、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垂向上可分为3层,各层洞穴以沿陡倾断裂侵蚀、溶蚀而成的通道相连.第一层厅堂状溶洞(天堂、人间和地府)沿NNW向断裂展布,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晚期;第二层格网状洞穴(迷宫和龙宫上部)沿NNW.和NE向断裂发育,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初;第三层形态曲折的廊道形洞穴(龙宫下部)主要追踪NE和NNW向断裂延伸,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早全新世初期.在白云洞形成发育过程中,曾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破坏.现今的白云洞,景观损毁、岩石破裂严重,灾害承受力低,因此洞穴结构稳定性保护和洞穴地质环境治理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Geodinamica Acta》1999,12(3-4):213-221
The Lina Moutains show a typical example of karst formation associated to recent and active tectonics. The limesto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giant potholes present beneath the heavy rainforest, during speleological expeditions to the Bird's Head of Irian-Jaya. Micropalaeontological data allow us to give a Middle Pleistocene age for the most recent karst formation. A detailed stratigraphy between the Upper Lutetian and the Middle Pleistocene was recorded, with tectonic events during the Oligocene and Pleistocene. The edge of the resurgence layer was also dated. We also conclude the probable existence of a subterraneous network downhill of the karst within the most recent levels of the Kais Limestone formation. We replace this formation with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is area between the Eocene and the Middle Pleistocen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oblique convergence of the Pacific plate carrying volcanic arc fragments and the Australian margin, which resulted in folding, normal faulting associated with local extension, and wrench motion, which are settings capable of creating uplift of the carbonated platform.  相似文献   

17.
大陆碰撞过程中熔/流体的组成和演化是研究大陆深俯冲动力学的重要内容,而超高压岩石记录了大陆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熔/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因而是研究大陆碰撞过程中熔/流体组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大陆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中多相固体包裹体作为熔/流体活动的直接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揭示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熔/流体演化的重要制约。近年来,围绕超高压岩石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形成时间、演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俯冲带超高压变质熔/流体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超高压岩石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发现,为理解峰期超高压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同时也为研究俯冲板片-地幔楔界面的熔/流体交代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多相固体包裹体形成机制、结构形态特征、矿物化学成分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等方面,对于超高压变质岩中多相固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探讨,以期促进多相固体包裹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冀西北地区麻粒岩相片麻岩中矿物内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并讨论了其地质意义。根据包裹体的形态、赋存状态并结合包裹体CO2密度的演化,在麻粒岩相花岗质片麻岩的矿物中可识别出四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1)一相富CO2包裹体、2)气液两相富CO2包裹体、3)三相含液态CO2包裹体,4)含石盐子晶的多相包裹体。不同类型包裹体的特征和密度等表明,该区花岗质片麻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质过程。第一阶段,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之后捕获了高密度的富CO2包裹体。在第二阶段形成了两相富CO2包裹体。第三阶段捕获了低密度的三相含液态CO2包裹体。这种很低密度的流体包裹体反映了晚期变形和退变质期间的温压条件  相似文献   

19.
There are many melt and fluid inclusions (mainly CO2-rich) in olivine and pyroxene phenocrysts in basalts from the Ross Island area. The melt inclusions can be classified as follows: (1) crystalline melt inclusions (type I), (2) fluid-melt inclusions (type II) and (3) glass inclusions (type III). The daughter minerals in type I include olivine, plagioclase, ilmenite, etc. Fluid-melt inclusions are a new type which represent the immiscibility of magma and fluid at a particular stage of evolution. Three types of fluid-melt inclusion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a) crystal + liquid + gas, b) inclusions coexisting with glass inclusions and fluid inclusions, and c) crystal + daughter mineral (dissolved salt) + gas.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lt inclusions are recognizable in the samples. The secondary melt inclusions were formed during healing of fractures in the host minerals in the process of magma rise.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both Leitz 1350 stage and quench method were used) of melt inclusions in basalts range from 1190 to 135°C at high pressure (about 7 kbars), indicating that the basalts may have come from the upper mantle. Melt-fluid immiscibility in basaltic magma shows that the CO2-rich fluids may be the main fluid phase in the upper mantle, which are of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magma and various processes in the deep levels of the earth.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melt and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in granites and metamorphic rocks in this area vary from 980 to 1100°C and 279 to 350°C,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