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三角增长极”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空间保证。构造新疆西部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口岸经济特区,可以填补新疆一级“三角增长极”的西部空白,完善我国二级“三角增长极”空间结构,对新疆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拉山口区域外向型"三角增长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阿拉山口口岸处于中国陆桥经济带的西桥头堡,在新疆向西开放的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提出城镇“三角增长极”的概念,通过对以阿拉山口为核心的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分析对比,得出可以培育的城镇增长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阿拉山口为中心口岸的外向型城镇“三角增长极”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黄雅静 《热带地理》2007,27(3):259-263
“汉三角”位于湖北、湖南、江西3省交界处的精华地带,属于中部发展中地区,具有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种多样、人文气息浓厚等多种优势,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区。同时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在中部地区营造汉三角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巨大潜力,不仅将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而且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对汉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汉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旅游业是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文章综合运用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综合线性加权法、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重心模型、重心耦合模型以及VAR模型等方法分析旅游经济效率与区域经济水平的重心耦合与互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旅游经济效率与区域经济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前者经历了从“川-黔-渝”三核到“滇-黔”双核的演变,后者则始终以四川为唯一增长极;(2)旅游经济效率核密度曲线形状从相对平稳发展为陡峭,区域经济水平则相对稳定,前者两极化态势更为严峻;(3)旅游经济效率与区域经济水平重心迁移距离最大方向分别为“南偏西”和“南偏东”,均呈现“西北-东南”极化格局,极化方向分别以顺时针转动了3.41°和1.41°;(4)空间重叠性数值呈“U”型演化,重心耦合态势先“优化”后“劣化”;(5)脉冲响应多呈平滑型响应,响应多集中在前3~4期,区域经济水平对旅游经济效率的方差贡献度较低,旅游经济效率对区域经济水平的方差贡献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冯怀珍  张宝山 《地理学报》2006,61(9):1006-1006
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主办,新疆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承办的“第10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学术年会,,于2006年7月9日~1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国内外近50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出版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共收到参会论文37篇,内容涉及目前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各个前沿领域,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区域经济差异与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新疆经济发展与中亚经济合作等方面。此次会议取得了以下收获:  相似文献   

6.
陈福义  范保宁 《热带地理》2000,20(4):273-277
21世纪初,湖南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坚持“在比较优势中突出特色经济”的指导思想,强化“造血功能”的自觉开发意识和“发展、效益、特色”意识,实施“点轴开发与增长极开发相结合”战略,突出五个突破,做到六个促进,建成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 ,湖南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必须坚持“在比较优势中突出特色经济”的指导思想 ,强化“造血功能”的自觉开发意识和“发展、效益、特色”意识 ,实施“点轴开发与增长极开发相结合”的战略 ,突出四个重点 ,实现五个突破 ,做到六个促进 ,建成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 ,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客观评价流域发展质量是有效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因此,基于5大发展理念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评价法测算2010—2021年黄河流域及5大经济增长极60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究区域非均衡性发展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区域高质量发展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样本期间内,沿黄城市高质量发展呈现“N”型变化态势,并具有上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省会、沿海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2)流域总体差异呈缩小的趋势,区域内、区域之间的差距及变化趋势各不相同。(3)组间差距是高质量发展差异主要的空间来源,支撑环境差异是流域及5大经济增长极差异主要的结构来源。(4)流域及5大经济增长极的演进趋势各不相同,多数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向好。基于此,提出做好顶层设计方案,加强区域之间合作、打造特色经济增长极,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全局.西部大开发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非均衡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重大实践问题的核心理论,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潜在的区位优势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边境贸易与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疆为例,论述了边境贸易与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分析了我国周边地区(以新疆为主)与西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贸易的优势、劣势及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加强边境贸易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三角”经济圈背景下,位于川陕渝省际边缘欠发达地区的四川省巴中市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再次边缘化的风险。通过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和通达度3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巴中市经济区位边缘化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与“西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不足,处于“西三角”三大省会城市辐射范围的真空地带,通达度较低所引起的经济要素的“通道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巴中市从根本上改变区位边缘化现状的对策:通过特色产业壮大自身经济基础、打造秦巴山地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努力突破行政边界壁垒,加强与经济联系较为密切的重庆城市经济区的合作;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陆玉麒  董平 《地理研究》2004,23(4):521-529
本文通过双核结构模式与点~轴系统理论的有机融合 ,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主要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问题 ,据此测算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 1990 - 2 0 0 0年主要产业轴线的发展状况。并在从理论层面上廓清了双核结构模式与点 -轴系统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 ,对我国主要产业轴线的未来演化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 ,双核结构模式可以深化现有的T型开发模式 ,是我国沿海和沿江开发走向深化、空间范围拓展的有效的理论工具。从未来演化趋势看 ,沿海和沿江将一直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一级轴线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3个沿海区域增长极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 ,以武汉为核心的汉三角区域增长极将从我国中部崛起 ,成为我国第 4个区域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基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探讨了该区域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建设中,面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兵地融合等五方面的发展困境.提出只有建立并落实对西部地区的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要利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契机,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移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产业是西部地区扭转贫穷落后状况的根本途径;在西部牧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关键要解决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长效机制的构建,防止移民再度开垦引发的过度开垦;在唯一保留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新疆,其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形成兵、地融合经济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一、“增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发展,亚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增长三角。这一概念是1989年12月由时任新加坡第一副总理的吴作栋首先提出的。他倡议建立一个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的跨国经济区,并称之为“新柔廖增长三角”。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政府的积极响应,并获得了成功,后其范围扩大,现称“印度尼西亚一马来西亚一新加坡增长三角”,也称为“东盟南部增长三角”。而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南部出现的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一香港一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在增长三角的概念提出后,才被看作是具有新的经济意义的“珠港澳增长三角”。这两个增长的成功,使这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很快得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非洲等国家的仿效。  相似文献   

16.
农牧交错区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的衔接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贫困县(市),在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孕育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要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内涵和理论框架进行探讨,并剖析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间产业关联度较低等)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进引力模型和地缘系数,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行政治、经济增长极的引力,探究潜在增长极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潜在发展城市中心性分布不均,湖南、湖北、江西省分别呈“高值均衡化”“双核心化”“单核心化”特征。2)绝对地缘系数区域差异显著,湖南、江西两省具有“中心低、四周高”的特点,3个城市子群内部联系更多,存在省域行政切割现象;最佳地缘系数呈“双峰”型,受城市地缘政治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发展情况稍好于受经济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3)潜在增长城市“边缘性”特征明显,集中于城市群周边,重心在西南方。结合城市发展潜力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株洲、襄阳和九江3个一级增长极以及衡阳、宜昌和新余3个二级潜在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区域发展规划是特定经济体制下引导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产物,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编制的“小政府,大社会”宏观背景,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基本趋向应该是编制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区域发展规划、多目标复合协调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公平与效率兼容型社会发展规划、效益型发展规划和应用导向型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法测度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各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显示: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经济韧性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状态,高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及周边城市,中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和浙北地区,低度韧性与较低韧性区主要集聚在安徽以及苏北和浙南区域;2)城市经济韧性关联网络密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城市在经济韧性网络中的联系愈发密切,整体网络结构愈发稳定,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分布格局,上海、南京等经济韧性较高的核心城市在整体网络中承担“中介”和“桥梁”角色,台州、安庆、池州等经济韧性较低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3)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空间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和“主溢出”4个板块,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等级梯度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持续深化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高质量建设及引导城市经济韧性网络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区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论证中国北部和中部沿海新增长极的合理选址所在(分别是渤海的入口处、长江口的崇明岛、位于杭州湾东侧的宁波-舟山),并就如何培育这些新增长极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包括:建设“渤海门户组合港”、莱州湾的围海成湖、封堵长江口北支、在崇明岛建设“江北上海”、把整个杭州湾全部围垦成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