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河西内陆干旱区出山径流特征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一般情况下,水资源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中高山地带,径流的形成主要受前者的影响。甘肃省的河西内陆干旱区是该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开发区,这里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与出山径流的变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降水、气温和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以黑河、昌马河、西营河等主要河流为代表的河酉内陆区出山径流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河西内陆区出山口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地理位置和河流补给来源的影响,而年际变幅则受山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及变幅的影响十分明显。目前,梨园河以西河流水量处于上升阶段,梨园河以东的河流则处于下降的阶段;以黑河干流莺落峡水文站年径流为代表的走廊中部地区的出山口径流正处于1990年开始的枯水段的上升段。但总体而言,河西内陆干旱区出山口径流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预计今后若干年内,河西内陆干旱区东段河流出山口径流的变化以偏枯为主,中段、西段河流出山口径流的变化以平水或平水偏丰为主。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新疆降水和径流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柳葳  许有鹏  黄云 《干旱区地理》2005,28(5):597-602
全球气候变暖对新疆气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升温的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区的降水量、冰川储量、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区降水总量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以负平衡为主,局部地区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加。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发现新疆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尚难判断全区降水量是否有稳定增加的趋势。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计算,对比冰川加速消融和降水量增加对本区地表径流增大的贡献,表明引起局部地区地表径流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加速消融。气候变暖打乱了本地的水平衡,使本地洪水和干旱灾害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农田氮素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机理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田间模拟降雨径流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农田暴雨径流氮素流失与雨强、作物覆盖、施肥因子的关系,以及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对氮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增大,氮素流失越多;作物覆盖有效地减少地表水土和颗粒态氮流失;(2)颗粒态氮浓度占径流全氮浓度的88.9%(施尿素)和98%以上(未施氮肥),是农田径流氮损失的主要形态;(3)施用化学氮肥增大了农田径流溶解态氮浓度,化学氮肥容易通过地表径流流失;(4)侵蚀泥沙的团聚体组成和原来土壤有很大差异,粒径<0.25mm的团聚体,尤其是含氮量较高的<0.045mm团聚体的富集是侵蚀泥沙富集氮的主要原因。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降低表土速效氮含量是减少农田地表径流氮养分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博尔塔拉谷地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尔塔拉谷地有三个断陷盆地,形成三个天然地下水库,使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出现三次转化,对径流起到了调节作用和滞后影响。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上游和支流丰水期出现在夏季,径流经谷地转化调节,下游丰水期出现在冬季,滞后近半年。博尔塔拉谷地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在新疆各谷地中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5.
小良试验站三种植被类型地表径流效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国逸  余作岳 《热带地理》1995,15(4):306-312
本文分析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下的地表径流在汇流、洪峰及径流过程上的特征,差异是巨大的。在径流过程上桉树林和裸地的变地剧烈,几乎没有什么调蓄作用,洪峰流量占一次性降水径流量的绝大部分,涨水和退水流量都较小。本文应用灰色系统GM(2,1)模型,成功地预测了以年和以月为时间尺度的地表径流序列,其预测模型可以用来对这些时间尺度的地表径流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6.
河西地区绿洲NDVI的演变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NOAA和NASAPathfinder AVHRR陆面资料中的1982-2000年中国区域的NDVI逐月数据,进行河西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分析,探讨河西绿洲植被的演变规律,分析研究河西地区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近20年来额济纳绿洲是明显退化的;临泽和民勤是明显的正值,金塔绿洲也为正值,但值较小。从时间段上来说,1982-1984年,NDVI处于相对高值段,各绿洲有所发展;1985-1989年是NDVI的低值段,绿洲退化;1990-1995是NDVI的高值段,绿洲的发展很明显;1996年开始,NDVI有所下降,绿洲有所退化。对1982-2000年河西绿洲的降水、气温、地温、及各内陆河的径流资料与河西绿洲中部临泽、民勤、金塔、额济纳旗四个绿洲的NDVI作了相关分析,研究了河西中部地区绿洲发展和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的关系,发现河西中部地区绿洲NDVI与前期3、4月份的气温、降水、内陆河径流的关系较好,与5月份地气温差的相关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7.
王生霞  王飞 《中国沙漠》2021,41(2):231-241
利用NASA AVHRR NDVI 3g遥感资料计算得出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将NDVI>0.20区域视为绿洲,通过计算绿洲区NDVI的变差系数和线性斜率分析1982—2013年绿洲面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地表径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整体呈扩张趋势,扩张区域主要在绿洲边缘区、河流两侧和尾闾;小规模斑块绿洲的破碎度呈增加趋势,连片的绿洲核心区相对稳定;绿洲面积随着出山径流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山区降水量对绿洲变化的贡献率约为地表径流贡献率的一半,冰川融水对绿洲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自东向西依次增加,绿洲区降水的贡献率则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流域60 a来天然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塔里木河流域近60 a的地表径流、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年代际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地表径流变化的时空差异性,探讨了塔里木河流域天然径流变化对气温、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近60 a来塔里木河流域三源流径流整体存在增加的趋势,但干流径流存在减少的趋势;塔里木河流域三源流增加强度在1993年前后从强到弱依次为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进入2000年后从强到弱依次为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流域三源流径流强度增加主要受降水增加和由气温增加引起的融雪径流增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灰色预测模型在径流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灰色系统的建模理论,利用河西地区有关河流的径流观测资料,建立了一个GM(1,1)残差序列周期修正径流预测模型,并用于春旱缺水期3~6月河流来水量的长期预报,经生产部门验证,准确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指的西北干旱区的范围,主要包括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和内陆流域、内蒙古及宁夏的部分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平原地区降水大都在180毫米以下,基本上不形成径流,而山区则是径流的形成地区。河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大西北,首先要研究河川径流的数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河川径流是一种动态资源,分析研究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规律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野外观测试验于1997年在广东省鹤山茶叶科技研究所的赤红壤坡地上进行,试验设计了人工林下地表覆盖(A)、人工林下地表裸露(B)、等高梯田种植茶树(C)和等高梯田裸地对照(CK)4个处理,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了各处理4场降雨的径流深度、径流系数、水土流失量和侵蚀量等指标,结果表明,CK的平均径流深度高产田3.72mm/10mm,降水流失率为37.2%,平均每10mm降雨的土壤侵蚀量为43.6kg.h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7.42t.hm^-2;其它3个不同植被覆盖处理的地表径流量比裸地对照降低2.20%-67.08%,平均土壤侵蚀量减少43.81%-90.83%;林下地表覆盖处理的保土效果果好,等高梯田种植茶树处理的保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河西走廊地区是典型的荒漠-绿洲-戈壁区.具有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森林边缘带以及沙漠边缘带等多种环境脆弱带,管道施工造成地表土壤,植被的破坏,加剧荒漠化过程,还会诱发沙尘暴,使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直接影响到管道的安全运行,从区域生态安全和管道安全双重角度提出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河西走廊地区为例,对管道沿线两侧各10km内进行了生态系统制图分析,识别出该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并对其中主要的3种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几种典型生态系统区如裸地生态系统、绿洲生态系统、戈壁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生态系统地区提出来了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具有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管道安全运行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论文采用BCC-CSM1-1模拟的过去千年(850—2012年)气候与水文变化数据,基于Budyko假设与傅抱璞公式开展了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小冰期(LIA)和现代暖期(MWP)黄河中、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在3个气候特征期之间,上游地区径流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同,MWP时期径流最高,LIA时期径流最低;中游地区径流则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反,LIA径流最高,MCA径流最低。(2)径流对各因子的敏感性不仅存在地理差异,而且受特征期之间气候冷暖转变的影响。中游地区径流对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上游,且在冷转暖过程中的弹性系数(绝对值)略大于暖转冷过程。同时,持续偏暖过程中、上游地表变化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均明显大于暖转冷与冷转暖过程。(3) 3个特征期之间径流差异主要由降水主导,地表变化影响甚微,但潜在蒸发的作用存在地域差异,上游地区潜在蒸发部分抵消了降水变化的贡献而中游地区潜在蒸发则加强了降水导致的径流变化。研究量化了黄河流域各因子对过去千年百年尺度径流变化的贡献,明确了不同气候转变期各因子贡献的...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冻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多年来风火山地区的多年冻土资料,研究了天然地区和路基下的冻土上限变化情况以及多年冻土的融化状态,并定量分析了进入多年冻土内的热状况。结果表明:风火山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冻土上限下降,冻土出现退化现象,从90年代至今冻土趋于稳定;路基近地表地温明显高于对应天然地表下的地温,路基近地表经历的融化期长于对应天然地表,进入多年冻土区的热收支也呈现出吸热明显大于放热的周期性变化,进入多年冻土的热积累暂时以增高地温耗热为主,但随着冻土吸热量的逐年积累、冻土温度的不断升高,本区冻土可能发生强烈融化。  相似文献   

15.
郑明国  孙莉英 《地理研究》2014,33(2):237-250
目前径流变化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径流的不同组分。利用湖南省澧水流域4个水文站点长序列观测资料,不仅分析了2007-2011年相对于1985年以前径流总量及其历时曲线的变化,也分析了地表径流和基流及其历时曲线的变化。与1985年以前比,流域年降雨量保持不变,最显著的变化为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和大量水库的修建。这些人类活动没有造成年径流总量、年基流量和年地表径流量的显著变化,但在日时间尺度上对径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对人类活动存在差异性响应,2007年以后地表径流在洪峰期流量变小而其他时段变大,而地下径流汇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基流流量除枯水期外与1985年以前基本一致。本文所揭示的规律可能在中国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郑明国  孙莉英 《地理研究》2014,33(2):237-250
目前径流变化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径流的不同组分。利用湖南省澧水流域4个水文站点长序列观测资料,不仅分析了2007-2011年相对于1985年以前径流总量及其历时曲线的变化,也分析了地表径流和基流及其历时曲线的变化。与1985年以前比,流域年降雨量保持不变,最显著的变化为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和大量水库的修建。这些人类活动没有造成年径流总量、年基流量和年地表径流量的显著变化,但在日时间尺度上对径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对人类活动存在差异性响应,2007年以后地表径流在洪峰期流量变小而其他时段变大,而地下径流汇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基流流量除枯水期外与1985年以前基本一致。本文所揭示的规律可能在中国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马金珠 《中国沙漠》2001,21(2):170-174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本身固有的不稳定属性,是系统结构、功能状态在人类活动干扰及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具有的敏感性、易变性和弹性的综合反映。可以以河川径流中冰雪融水比重、地表径流入渗占地下水补给比例、地下水补给强度、地表水的引用率等十项指标(IRRUDQELTS)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表明该区属地下水严重脆弱区,其脆弱程度远大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河西走廊,其中又以民丰县、皮山县为极端脆弱。  相似文献   

18.
扎陵湖、鄂陵湖对黄河源头年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为吞吐湖泊,是黄河源头二大主要湖泊。对黄河源头年径流具有滞蓄、调节作用。利用黄河源头控制站黄河沿站和下游吉迈、唐乃亥、循化3个测站水文资料,依据年径流在地区上的变化特点,分析了扎、鄂二湖对黄河源头径流影响。①扎、鄂二湖滞蓄,改变了源头径流年内分配,使其均匀化;②在枯水年份,入湖水量小,加上湖面强烈蒸发,使得湖泊以下黄河沿站年径流量更小,致使枯水程度加剧,加大了年径流年际变化;③黄河沿站与下游吉迈站年径流丰、平、枯程度对比分析,二站丰、平、枯水年同步出现机率为78.8%,扎、鄂二湖没有改变源头黄河沿站年径流丰、枯规律,是年调节湖泊,不是多年调节湖泊。  相似文献   

19.
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阮伏水 《热带地理》1995,15(2):138-146
本文利用实测降雨与径流小区资料对闽东南地区不同降雨类型的雨强等特点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0分钟瞬时最大雨强为侵蚀性降雨指标,其指标在该地区为I60≥9mm;建立了研究区年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式,并根据谝绘制了研究区R值分布图。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一个敏感性试验。模拟分析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局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得到一些初步结论: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源区草地农牧化引起源区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平均日较差增大;源区农牧区降水以增加为主,周围地区以减少为主;源区空气湿度、土壤湿度明显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小,增加的降水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农牧区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有效通量增加。源区植被改变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状况不同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