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曹娥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小平  毛发新 《地理学报》1989,44(2):214-220
曹娥江上游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浙江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河流。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流域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极需治理。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说的西南地区指的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位于长江、珠江等江河上游,总土地面积112.51万(km) ̄2。当地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因子影响,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首先分析了西南地区水土流失的特征;然后计算了各县的幅员面积侵蚀模数,并根据其大小编制了水土流失强度图;再参照地貌、岩性、人口密度及工矿建设程度等,进行了水土流失区划。西南地区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14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岷江上游开发过程、自然环境与水土流失的演化过程,将岷江上游近5000年划分为3个水土流失期:(1)清代以前无明显水土流失期;(2)清代水土流失明显增长期;(3)民国初期至今,水土流失猛增期。  相似文献   

4.
在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研究中,涉及到数据的标准化问题。该研究以中国潜在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建立过程中的数据标准化研究为例,探讨建立适合水土流失评价数据标准化的方法。研究包括了水土流失数据标准化建设中的评价数据库的设计、数据的标准化。其中,数据的标准化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据的录入、投影变换、其它格式向ARC/INFO格式的转换、补充编制专题文档等。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聊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城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冲积,上游携带物质在境内决口扇形地和沙质河槽地处大量沉积。土壤质地均为沙质土,结构疏松,春季常随风飘扬滚动,雨季在地表径流的冲蚀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十分严重。针对聊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状,提出了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同时结合农业现代技术等综合治理的措施,因害设防,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山地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低山丘陵为这些大江大河支流的发源地,这些区域的水土流失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本文以TM影象为数据源,以GIS为技术支撑,从DEM中获取低山丘陵层,以此为MASK层,提取水土流失及相应的生态环境背景各层,包括土地利用、坡度、年降水、积温、植被等生态背景层,这些背景层是多年数据的平均,然后把水土流失层与环境背景各层分别叠加,分析不同环境背景下水土流失状况,从而为治理水土流失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水土流失动态评估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倪晋仁  李英奎 《地理学报》2001,56(5):611-621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影响水土流失方面的权重,并采用相关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定量反映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类比快速生物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通过参照点选择,参照组构建,参照组匹配,观测一期望比值(O/E比)计算等具体过程实现区域水土流失的动态评估,这一方法在安塞纸坊沟流域的应用表明,评估得到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特征与研究区域的历史开放过程较为吻合,说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不侧重于研究具体评价模型在不同区域和空间尺度应用时的精确性问题,而是关注区域水土流失相对于某参照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快速评估,以便提高不同区域数据及结构的重用性和可比性,节省评估和费用。  相似文献   

8.
黑土的水土流失及其保育治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黑土因其肥沃而闻名,但其退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往往易被忽略。虽然在人类影响下的现代环境过程开始较晚,但黑土区的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黑土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黑土保育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治理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及其有关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子生 《山地学报》2001,19(5):436-445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等是水土保持学科和山区园土整治的常用概念,但长期以来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即便正规教材、词(辞)典、知识性普及读物也是如此,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开展。本文在对土壤侵蚀过程、水土汉失内涵、土壤侵蚀量与流失量计量单元等关键性问题进行探析、并对现有国内外对这些概念的种种解释进行评述基础上,从水土保持的根本目的、特殊任务以及《水土保持法》的精神实质出发,按通俗性、大众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对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合理、可行的界定,得出了一些基本认识和体会,愿有助于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水土保持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龙花楼  张献忠  王军  罗明 《山地学报》2004,22(4):502-507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了坡耕地治理的相关措施。分值在80~100间的乡镇应以大规模的改造坡耕地(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为解决粮食问题和实现陡坡地退耕创造条件,退耕还林还草应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分值在65-80间的乡镇应结合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分值在0~65间的乡镇应注重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土地利用技术的应用。不宜近期退耕。此外,通过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陡坡退耕带来的粮食问题,为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是云南金沙江流域的头号环境问题和重要自然灾害。选取8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 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水土流失灾害区、9个水土流失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水土 流失灾害状况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流失灾害防治规划及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月梅 《福建地理》2005,20(2):7-9,18
本文以福建省诏安县草子坝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基础数据,分析不同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现状和距离道路、居民点的远近,特别是道路、建设、陡坡开垦种果等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为相似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应用新近建立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测算该流域各县(市、区)年均土壤流失总量和各地类年均 土壤流失量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各地类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坡度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 征,为因地制宜地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状态分析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彭建  杨明德 《山地学报》2001,19(6):511-515
选取能较好反映喀斯特峡特征的花江峡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埋桩、修建沉沙及充分利用当地沟谷谷坊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集中讨论了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一方面,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远小于大多数非喀斯特地区,但并不是说喀斯特峡谷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严重,相反,这正是水土流失发展到极其严重地步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还受其内部岩性结构的影响碎屑岩的比重越大,土壤侵蚀模数也越大。同时,对不同天然植被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监测发现,通过种草来减轻峡谷地区的土壤侵蚀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谢明 《热带地理》1993,13(4):335-353
在粤东山区,新构造上升运动客观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分布,并导致河流溯源侵蚀,水中流失主要发生在较低级夷平面。根据这些现象作者提出了“新构造上升运动是水土流失的背景因素”的观点,讨论了新构造上升区域的水土保持问题,计算了粤东山区的“允许流失(侵蚀)量”,其模数为350t/(km^2·a)或其深度为0.26mm/a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不同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中水土流失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图。通过与2000年遥感普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对三江平原六个流域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农田开发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土地垦荒活动强度降低以及部分旱地改种水田后,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幅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水灾,水土流失及植生态恢复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汉平 《热带地理》1999,19(2):124-129,159
系统总结了长江和珠江流域近百年来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深刻分析了洪灾和水土流失日趋势严重的根源,提出了治理“两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性措施--植被生态工程,并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水土流失态势、分区与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分区是水土流失研究和水土保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云南省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首先分析对比了1987年和1999年全省和六大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态势及其各侵蚀强度面积所占百分比,再以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地理尤其是地貌、植被覆盖特点和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及所在区域农业人口密度,把全省分为7个水土流失自然区,并对每个自然区的水土流失现状、特点、趋势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水土流失原因分析方秋贤,詹霞(福建师范大学环科所)(福建省税务学校)一、福建省水土流失发展的总趋势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是以中、南亚热带为热量带背景,以黄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常绿阔叶林为基础,温热多雨,海洋性季风气候综合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但...  相似文献   

20.
徐瑱  祁元  齐红超  林长伟 《中国沙漠》2010,30(5):1174-1181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适应能力的概念,通过不良影响、抵御能力、恢复能力3个指标构建了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指数模型ACI=CC·RC/EI,定量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对特定胁迫的适应能力并获得其空间分布情况。基于该模型,以兰州市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为外界胁迫因素,评价了兰州市生态系统对水土流失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兰州市74%以上面积的区域水土流失适应能力指数为0.06~0.61,适应能力表现为中或低,生态系统总体具有高水土流失不良影响、低水土流失抵御能力及低水土流失恢复能力,在过耕、过牧等与水土流失恢复能力不一致的人类活动的胁迫下,易发生生态环境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