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历史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我国的地震历史资料 我国历史悠久,地震活动频繁。墨子记有:“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禹征三苗,当在帝舜35年,约在公元前23世纪。当时我国尚无文字记载,故老相传未必可靠,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震记载。殷代(公元前13—11世纪)设史官以后,不仅记载政治事件,对天文、气象、地震等自然现象都有记述。宋、元以来,盛行地方志书,地震资料的数量大为增加,内容更为详细、具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又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关地震的史料极为丰富.书载地震的形式、文体亦多种多样,其中用诗歌记载地震是我国史料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里,就用诗记载了地震,尔后,用诗歌记载地震越来越多.历代地震诗中不仅记述了火山和构造地震的灾害,而且描述了震前出现的各种宏观异常,这不仅对确定历史地震震级、划分烈度提供了依据,而且对地震预报、防震、抗震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的地震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就我国历史地震记载情况,讨论了我国城市地震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若干城市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及其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震记载,是《太平御览》上记载的公元前23世纪山西永济西南蒲州地震,距今已有420O多年.公元前132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地震仪(后人称候风地动仪),当时此地震仪测到陇西地震,众人皆服其妙.中国地震资料最丰富,地震记载时间长.明朝全国地方志盛行以来,我国地震记载遍及于各县,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宏观异常与临震预测成功的希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观异常指人类用感官可直接觉察到的自然界中的不正常现象,其中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的现象称其为地震宏观异常.我国近4000年历史资料中,有十分丰富的有关地震宏观异常的记载,甚至有一些利用宏观异常试图预测地震与防震减灾的记载.我国现代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也表明,地震前确实存在大量的宏观异常,若能够观察、收集、整理与分析这些异常就有可能实现成功的临震预测,尤其为临震时间预测,可取得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就我国历史地震记载情况,讨论了我国城市地震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若干城市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及其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地震史料的考证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历史记载十分丰富,是研究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基础资料。但“历史文献记载,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原因以及史料编纂学方面的原因,呈现出很大的复杂性”(谢毓寿等,1983—1987)。因此,用这些资料编辑地震目录或编纂地震志书,就需要鉴别。 1.史料中的问题 地震历史资料大多来源于正史、国史、野史、方志、杂记、档案、报刊、碑刻及地震考察报告  相似文献   

8.
本文列出全世界105个国家的最早地震记载情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在世界文明古国当中,最早的地震记载时间顺序为:中国、埃及和希腊,其最早地震记载时间均在公元前22~23世纪,前后只差121年。本文说明,在《竹书纪年》上记载的公元前2221年夏天,山西省永济县地震泉涌。这一文字记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前言旱涝与地震关系,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们经常相伴而生,带来灾难。有关这方面记载,我国非常丰富,源远而流长。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国内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探讨,或说旱—震,或说涝—震,还有涝—旱—震或旱—涝—震等,颇为活跃。但因旱涝与地震的物理联系还没有弄清楚,致使二者关系多限于现象相关性的  相似文献   

10.
以运城地区部分地震遗迹和资料为依据,对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和地震记载旅游资源利用的地学机理进行了分析.地震遗迹景观分复原型、遗址型、残迹型、无损型.地震记载旅游资源有地震碑刻、方志记载等.震迹旅游资源的可观性为奇特性、索知性、文物性.最后提出了开发区域地震遗迹旅游资源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经过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衰减关系的确定,以及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而作为基础资料的历史强震目录,同时也是通过历史地震记载的分析得到的。然而,在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而现有的不确定校正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本文设想仅仅利用历史地震的史料记载,依据最大似然法,计算场地的各不同年份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危险性。以怀来、河间、唐山、承德、宁晋、石家庄为例,并仅仅以这些场地的历史记载为依据,不考虑推测的影响烈度,计算这些场地的危险性分析结果,并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来说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2.
谈谈古地震和古地震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震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日益显示出研究古地震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古地震,是指有历史记载以前所发生的地震,即史前地震。  相似文献   

13.
地震活动图象做为了解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过程和提取预报信息的一个重要依据,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地震工作者的重视。青海省是我国大陆地震较多的一个省份,因地处偏远,历史地震记载较晚,尤其是中小地震漏记甚多。70年代省内地震台网始建,至今,也都偏重于青海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台站稀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强烈地震等震线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 引言中国是一个地震较多的国家,历史上从很早以来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据吕氏春秋制乐篇记“周文王立国八年(公元前1189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次的地震记载。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所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及其应用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对我国历史地震记载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划分的建议方案,即根据历史地震序列的记载特点,将其分为“安全类”和“危险类”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山东地区为例,对山东及邻区历史地震序列分类。结果表明,区内历史地震序列中安全类约占83.9%,危险类约占16.1%,这一结果与本区现代地震序列类型划分结果大体一致,但与全国现代地震序列类型统计结果有一定差异。由于受地震史料记载详略因素的限制,上述结果是粗略的、初步的,但仍是对于现代地震序列类型信息的一种补充。所得结果可在震后早期趋势快速判定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夏发七年“泰山地震”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泰山地震"的由来 "泰山地震"首见于地质出版社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地震问答>83问:"我国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在什么时候?"答为:"我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今本竹书纪年>,其中一处提到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陟(音治)作登临解,就是说:夏朝有一个名叫‘发'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七年(约公元前1831年)登临山东泰山时,正好泰山发生了地震.  相似文献   

17.
用空间光滑方法评估弱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一、认真研读丰富的史料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悠久灿烂。自古以来,朝庭里就设有史官,掌管史料记录(最早对地震做出解释的伯阳父就是殷朝的史官)。古代统治阶级和人民虽然出自不同目的,但对自然灾害都十分关心,加以我国地域辽阔,沿海、内地、以及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都能获得地震资料。所以,我国地震资料在世界上记载最早、最丰富。从远古的尧舜时代就有地震记载的传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震海浪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我国地震海浪的25次记录,在做初步分析后认为我国的地震海浪多由近海海洋地震引起,其多发地区为渤海沿岸与东南沿海一带.随着对沿海地区开发的深入,这类记载逐渐增多,受灾程度加大.另外分析了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国家对海洋的开发政策、沿海开发下城市近海地理位置、沿海港口及海洋贸易的规模与地震海浪受灾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地震历史资料的记载,自明代以后才渐为详备。据《辽宁省地震年表》共记载明代地震资料六十八条,除八条泛指“辽东”地点不明者外,其余六十条均载有州、卫地名。六十条中地点记载更为具体的则有以下五条,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