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小波变换的水沙关系特征分析:以长江大通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大通站近50年(1957~1999年)的水沙数据,利用复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水沙时间序列多尺度小波特征,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水沙关系式.分析结果显示:(1) 大通站水沙序列年内洪、枯季周期波动最为显著,流量的长周期特征明显,含沙量与输沙量的短周期特征显著.(2) 大通站水沙序列多尺度特征明显,流量的振荡周期主要为3~6 a和8~16 a;含沙量多尺度振荡周期较为平稳,4~6 a的周期振荡中心尺度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输沙量以4~6 a和10~14 a的周期显著振荡,输沙量变化平稳,较含沙量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期.(3) 根据流量小波特征分析,近50年的水沙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分时段拟合水沙关系曲线,发现总体水沙曲线的指数与正常期和丰水期的接近,而与少水期的存在较大的差距.少水期系数较小、指数较大,表明在少水期泥沙的供给量较少,但水流的搬运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月平均水位变化中的周期成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太平洋月平均水位变化中的周期成分,本文根据作者改进的月平均水位周期信号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洋236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序列.对其中大于45a的序列进行二阶谱和二阶凝聚谱分析,表明这些序列中有的周期成分相位相关性显着.因此采用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混合谱周期分析方法,即重复进行最大熵谱分析及周期检验和最小二乘滤波,逐次检验并滤掉最显着的周期分量,求得序列中的显着周期.结果表明水位序列的振动周期因站而异,并非固定不变.讨论了准2a大气振动周期、与埃尔尼诺事件相关的3~7a周期、太阳黑子、双太阳黑子和25~30a超长振动周期的存在.周期振动的迟角和振幅的区域分布和变化对月平均水位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检验出的显着周期根据物理背景作进一步判别,从中选出较客观合理者作为月平均水位序列的拟合周期.用这样的周期分量加线性趋势项拟合月平均水位序列,求得相应的振幅和初相角及线性趋势项.  相似文献   

3.
根据闸坡、云澳、硇洲3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资料,统计了3个站的多年月平均海水温度、极值水温及月平均水温分布规律;通过对月平均温度进行能谱分析,得出水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对旬平均温度进行能谱分析,得出水温变化还具有显著的2a周期和2.8个旬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真实地形、潮汐的高分辨率三维MITgcm海洋环流模式,对南海北部a波(大振幅波列形式)和b波(孤立子形式)的生成与传播特征进行了数值研究。首先,我们总结和分析了这些波动的生成与传播特征。然后我们计算了吕宋海峡的能量收支。能量的生成在一天内有三个极大值,其中最大值对应a波的生成。吕宋海峡西边界的能通量一天内有两个极大值,较大的那个对应a波的生成而另一个对应b波的生成。我们设计了敏感性试验来探究吕宋海峡东西海脊对a、b波的生成和传播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比敏感性实验和标准试验的结果,发现对于a波的生成东海脊必不可少,但西海脊几乎没有影响。西海脊削弱了a波的振幅但未对a波波速造成明显的影响。b波来自于从东海脊生成的扰动信号。西海脊加强了这个扰动信号但减慢了它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1-2005年珠江口海域15个站位的盐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1996年珠江口海域2个站的连续27h观测资料和1998年珠江口海域5个站的丰、平、枯3个水期的盐度周日现测资料,分析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1981-2005年25a间珠江口盐度尽管年与年之间有升降波动,但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升高或降低,除极...  相似文献   

6.
根据湾顶Konorihama站和湾外Enoshima站1972年5月至1973年5月1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女川湾(OnagawaBay)的假潮特征。在Konorihama站经常出现7~11cm全振幅假期(占总样本的63%),最大达31cm.短时间资料谱分析指出,谱峰值周期明显地随时间而变化。位于湾嘴的波节线离岸移动,而在Enoshima站却向岸移动。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似乎是由于引起假潮的外海波入射角的改变。假潮的基波和横向波型的振幅随时间增加或减小交替变化,被认为是这些波型之间能量的转换。能够观测到由气压波引起的湾振荡,但振荡振幅仅在几厘米之内,而且在几小时内耗散。  相似文献   

7.
东海群岛西南海域单站潮流及温盐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东沙群岛西南海域定点站3个航次观测的海流,水温资料及同期的温,盐度断面资料,用谱分析方法对该站海流,水温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海流和水温的时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全日周期和半日周期波动的特征,潮流为不规则全日潮,主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和总流动类似,斜压运动也主要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相似文献   

8.
单点系泊网衣构件波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四种网箱系泊方法,设计单点系泊网衣构件水槽波浪试验。试验构件由六种网衣和框架装配而成,试验工况是规则波,周期为0.7—2.0s,波高为50—250mm。构件在水槽中作来回周期性直线运动,当试验波浪周期较小时,构件的来回运动不明显,主要以波浪运动为主,水动力峰值大体上呈周期性均匀变化;而当周期较长、波高较高时,构件在水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与波向相反的长周期漂移运动,有较大振幅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诱发了水动力的最大值,水动力变化呈现峰值短周期不均匀变化、最大值长周期变化和零拉力周期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与波高参数类似,随着网衣特性系数d/a的增大,网衣构件的水动力也增大,而水动力最大值长周期、零拉力周期变化规律分别是减短和增长的。在周期1.21、1.41、1.61、1.82s情况下,网衣C构件单点系泊试验水动力最大值是固定系泊计算水动力最大值平均的1.706、1.826、2.125、2.236倍,最大达3.61倍,表明单点系泊在波浪条件下构件水动力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东沙群岛西南海域单站潮流及温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沙群岛西南海域定点站(20°41’N,115°49’E)3个航次观测的海流、水温资料及同期的温、盐度断面资料,用谱分析方法对该站海流、水温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海流和水温的时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全日周期和半日周期波动的特征,潮流为不规则全日潮,主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内潮为全日内潮占优,且具有间歇特征。和总流动类似,斜压运动也主要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珠江三角洲网河水位时空变化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珠江三角洲网河区25站的验潮序列,应用功率谱分析和正、反傅氏变换方法对网河区月均水位序列的周期变化和趋势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大规模人类采砂活动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近几十年来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序列中包含0.2~11.7 a多尺度的显著周期波动;应用正、反傅氏变换方法消除月均序列中的短周期波动(消除6 a以短的周期),由低通序列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水位变化率,变化率从-3.8到3.7 mm/a不等,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网河区上段到下段再到口门,水位变化趋势由下降转为上升;变化率由负转正,并逐渐增大。网河区上段部分验潮站水位下降主要与西北江网河上段大规模无序采砂引起的河床大幅人为下切有关;大规模采砂导致局部水位下降,使不同时段的水位变化率发生波动,甚至造成部分验潮站的水位变化由缓慢上升转为大幅下降的"逆变"。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7—1998年的水温实测资料对麦岛、石岛海洋站和海阳水温观测站的水温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3个站位的水温相关性较好,但8月较差。利用得到的相关关系和等间距分布法,在推算出海阳15 a的水温后,对3个站位1991—2005年的水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半年海阳的水温最高,石岛的水温最低,而在冬半年海阳的水温最低,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1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至儋州市沿海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潮灾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本文对这次潮灾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得出了发生潮灾的原因是该地区同时遭受长周期的天文高潮和冷空气的作用,导致过高水位在风浪作用下虾塘堤坝坍塌,酿成灾害。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过去196年降水的树轮宽度重建及降水变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兰山属于中国北方的半干旱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北缘。应用贺兰山南段、中段和北段的3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合成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应用邻近采样点的贺兰山东坡、山顶和西坡的气象站资料合成贺兰山气象数据。通过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和贺兰山气象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重建了1802—1997年2—7月降水标准化序列,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是46%。计算重建序列的11年滑动平均标准差后,发现存在着3次标准差的突然变化:1908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38增加到当年的0.56,1942年标准差由两年前的0.57增加到当年的0.70,1956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74降低到当年的0.63。小波分析表明,1908年到1949年之间存在显著的11年准周期,1942年出现2年准周期,该2年准周期到1959年彻底消失。1965—1997年,存在由8年向3年过渡的准周期。11年周期对应着太阳活动周期,2年周期对应“准两年脉动”,8年到3年周期与ENSO周期比较一致。故此认为,当太阳活动、“准两年脉动”或ENSO活动增强时,贺兰山地区降水变率一般比较大,年际间降水变得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平  王涛  高文永 《海洋与湖沼》1997,28(2):165-171
根据1989年5月和8月枯、洪水两个季节黄河拦门沙区及河口海区地质和水文调查资料,结合黄河利津水文站近几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对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来沙量渐少是清水沟流路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河口向南转向海动力作用较弱的莱州湾,海水沿河上溯力逐渐减弱,河流泥沙得以更顺利入海,并在口门外沉积;现流路河口海域的水动力作用虽然较弱,但涨,落潮流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沿岸海洋站的假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和分析了南海北部沿岸15个海洋站所在港湾发生假潮的资料,并对其中较大振幅的典型假潮个例,进行了港湾基态自然周期分析和假潮振动的频谱分析。研究发现,假潮最大振幅振动多发生在天文潮的高潮或低潮期间;根据海湾地形尺度用梅立恩(Merian)公式计算得出的海湾基态自然周期;和根据资料曲线估计得出的假潮周期,以及功率谱分析得出的周期,三者非常接近。从本文研究所得结果来看,这些海湾的较大振幅假潮多发生在春、夏季,且都和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的剧烈变化有关。这些大气扰动在春天多为冷空气南下,在夏季多为热带气旋活动。研究认为,假潮的发生很可能是大气振动通过外海表面波作为中间机制,与港湾自由态振动之间产生耦合共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东海内陆架沉积气候信息的端元分析模型反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取得的30号柱样的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3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特征和已有研究结果,认为3个端元可能为现代陆源细颗粒物质(EM1)、现代陆源粗颗粒物质(EM2)和风暴带来的残留沉积区再悬浮物质(EM3),并对本区域的水动力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分离出的端元EM1和EM2的比值EM2/(EM1 EM2)序列可以反映东海沿岸流强度的历史变化,进而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和中国温度波动的历史。该序列与观测到的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强度记录、竺可桢的中国温度波动曲线以及葛全胜的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得出的气候指标序列在竺可桢给出的公元600—1100年高温期间的780—920年出现了一个极小值区,为许多作者推测的公元780—920年出现一个短暂的冷期提供了佐证;另外该序列近百年来变化幅度明显,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椒江河口盐淡水混合对口外拦门沙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龙保 《海洋科学》1992,16(1):61-64
本文根据1980年洪季和1983年枯季对椒江河口两次9站同步大潮的水文泥沙观测,探讨盐淡水混合对口外拦门沙的作用,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表明,拦门沙年内洪淤枯冲的变化规律与河口“锋面”(全潮净流速为零的面)密切有关,而与近底层“滞流点”的关系不大。经拦门沙断面量测,证实了分析结果与实际量测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8.
獐子岛海域浮游甲藻及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7年,每月一次,通过对獐子岛海域29个站位浮游甲藻的调查,探究浮游甲藻种群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了浮游甲藻19属47种,其中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种类最多为17种,鳍藻属(Dinophysis)和角藻属(Ceratium)各4种,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各3种,膝沟藻属(Gonyaulax)和环沟藻属(Gyrodinium)各2种,原角藻属(Protoceratium)、夜光藻属(Noctiluca)和凯伦藻属(Karenia)等均为1种。浮游甲藻种类数呈逐年递增,季节上呈现夏季和秋季较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浮游甲藻密度变化区间为(2.376—339.323)×10~4/m~3,平均密度为65.479×10~4/m~3,亦呈现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但密度呈逐年递减,且不同站位间差异较大。调查期间,不同季节优势种类有相同性,如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梭角藻(Ceratiumfusus)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为四季优势种,但亦有差异,如鳍藻(Dinophysisspp.)和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为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为冬季和春季优势种。优势种中有毒微藻呈逐年增多趋势,有毒的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和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a)等非优势种在獐子岛海域首次发现。浮游甲藻群落的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獐子岛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甲藻化和有毒化趋势明显,可能与海水营养盐比例失衡、海水酸化、北黄海冷水团、双壳贝类大规模养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nirS基因为分子标记,将PCR、克隆文库构建与测序和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个站位共获得180个nirS基因克隆子,隶属于62个OTUs,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在50%—100%之间。各站位OTU分布格局差异明显,范围在19—33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62个OTUs形成了5个类群,分别与河口、海洋沉积物、海岸养殖排放废水、富营养化海湾及海水养殖沉积物等的反硝化微生物聚类在一起,表明珠江口作为海淡水交汇区具有独特的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同时也指示了珠江口氮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氮相关营养盐水平(PON/TN、NH4-N、NO-N和NO-N)可能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渔业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必须对鱼类,特别是重要经济种类的生活习性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因此,确定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从而依据年龄的鉴定,按不同生命阶段来研究鱼类的生活规律,就成为最基本的问题了。 关于大黄鱼的年龄鉴定问题,尚未见有专门进行研究的报导。在支献记载上,福建水产研究所和广东水产研究所曾先后用耳石和鳞片估计大黄鱼的年龄,但并未对年龄鉴定的依据与方法进行分析。Irie 则对黄花鱼属的耳石轮纹形成周期问题进行了一些观察。 为了探讨大黄鱼年龄鉴定的确切方法,自1958年秋季起,我们展开了这方面的工作,系统地逐月搜集了大黄鱼耳石、鳞片、脊椎骨等项可能供作鉴别年龄的材料。观察结果以耳石上显示的轮纹最为清晰而有规律,因此,我们选用耳石作为鉴定大黄鱼年龄的研究对象。本文着重以浙江舟山及其邻近海区的材料为主,对大黄鱼耳石轮纹形成周期、轮纹性状以及鉴别年轮的主要标志等加以分析与讨论。此外,对于春、秋宗幼鱼第一个年轮的形成时期与鉴定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在我们所研究的材料中,1957年5月份的部分耳石是浙江温州水产局供给的;1960年5-7月份的部分幼鱼耳石是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委员会所借给;未观察耳石年龄的幼鱼长度组成的季节变化资料则是沙学绅和杨纪明同志供给的。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曾协助我们设计了耳石磨片机,均此志谢。 除作者等外,全部耳石磨片工作是滕文法同志担任的,黄颂芳同志参加了资料的统计,林汝范同志协助了资料的搜集工作。 本文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作者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