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格陵兰冰盖(GrIS)质量变化异常速率可以帮助了解异常气候事件驱动海平面变化的机制.聚焦于2010~2012年GrIS质量变化的异常速率,及其对海平面指纹(SLF)和相对海平面(RSL)变化的贡献.通过联合2003~2015年GRACE月重力场数据和表面质量平衡(SMB)数据,采用mascon拟合法及网格尺度因子恢复泄漏,获得了6个流域的质量变化时空分布.基于海平面变化方程(SLE)并考虑负荷自吸引效应估算了SLF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GrIS总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288±7 Gt/a及-275±1 Gt/a;而在2010~2012年间速率相应地增加至-456±30 Gt/a及-464±38 Gt/a,该时期格陵兰西北海岸及东南沿海地区呈现出大量冰盖融化,其对海平面的贡献变化呈现倒“V”型(即先升后降),而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正“V”型(即先降后升).另外,GrIS融化对海平面的贡献约为31%,造成全球平均RSL增加了0.07 cm/a,而对斯堪的纳维亚及北欧地区的RSL贡献为-0.6 cm/a,GrIS融化造成的远海地区RSL上升速率比全球平均RSL速率高近30%.   相似文献   

2.
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导致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泥沙淤积可以抵消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使潮间带湿地面积持续增长。潮间带湿地面积的实际变化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抗衡。本文通过对崇明东滩固定断面高程的重复测量,结合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潮间带坡度,尝试分离海平面上升和泥沙淤积两因子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泥沙淤积使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增加1.79km2(平均0.36km2/a),而相对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导致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约0.44~0.64km2(0.09~0.13km2/a),潮间带面积实际增长1.15~1.35km2(0.23~0.27km2/a)。今后几十年,受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和长江入海泥沙进一步减少的影响,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的净淤涨速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崇明东滩湿地的开发利用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与海岸灾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华庭 《第四纪研究》1999,19(5):456-46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5年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指出,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18cm,预测全球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在2050年时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由于沿海许多地区的严重地面沉降,地壳垂直升降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沿岸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各不相同,严重地区的上升速率要大得多。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必将使我国沿海大部地区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潮汐变化对外海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外海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潮波系统和潮汐水位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西北太平洋潮波数学模型对边界海平面上升后潮波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边界海平面上升后,在无潮点附近东侧迟角增加,西侧迟角减小;无潮点北侧振幅增加,南侧振幅减小;辽东湾、渤海湾顶、辽东半岛东海域、海州湾至鲁南沿海、苏北沿海、台湾海峡至浙东沿海和南海平均潮差增加,海平面上升0.90 m后潮差最大增幅达0.40 m;长江口、杭州湾至对马海峡、朝鲜西海岸和莱州湾海域潮差减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量值的增加,渤海、台湾海峡潮差变化速率相对稳定,黄海、东海和南海站位变化速率有所变动;平均高水位的变化趋势与潮差一致;潮差增加的区域,高水位抬升幅度超过边界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平面上升引起的高水位超幅变化,增加了沿海地区对风暴潮和其他灾害防护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GRACE重力卫星可用于观测南极洲冰川的质量变化。由GRACE重力卫星提供的月解重力场能有效探测质量的年变化及长期变化(周期和非周期性)。通过GRACE观测的质量变化时间序列,计算得到南极洲质量的长期变化及周期性年变化。计算结果受多种误差影响,其中GRACE模型误差的影响较小,而研究时段及其跨度的影响较为显著,以不同宽度的时间窗口进行平移,得到无穷时间序列下该误差的参考值为±14.89 mm/a。南极地区的气压修正误差可达±10 mm/a,GIA修正误差与其量级相同。由此我们认为,目前对于南极洲冰川质量变化的一些认识仍需商榷。南极洲西部地区冰川加速消融,Dronning Maud Land和Enderby Land等地区的质量持续累积;其他地区的质量变化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等 13个单位、10 0多位科技人员历时 8a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的海平面到 2 0 30年可能会上升 30cm。研究内容包括广东海平面变化的历史背景、近期趋势和预测以及海平面上涨后的影响和对策。该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广东沿海 11个验潮站的验潮记录。根据数据 ,专家计算出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平均每年 2至 2 5mm。据推断 ,海平面上升30cm可能会加重珠江三角洲的洪水灾害 ,使得原来按 10 0a一遇洪水设计的堤围 ,连 2 0a一遇的洪水都抵御不了。同时 ,地势低平的珠江三角洲届时将有 4 2 %的面积…  相似文献   

7.
全新世大暖期的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海陆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建这一时期的古海岸线对研究古海岸环境演化及预测未来海岸线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沿海低洼地带.本文以渤海西南沿岸为典型区域,收集具有完整测年的6ka B.P.左右的51个钻孔埋深数据,内插得到区域沉积层厚度图;再对已有文献中的钻孔高程数据重新订正,根据构造分区拟合出不同区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最后结合区域陆地现代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已有的古海岸线重建模型,构建了6ka B.P.的DEM,进一步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运动作用在海岸线变迁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期,渤海西南岸陆地面积减少了2.08× 104km2,0m等高线深入内陆最远达约129km,在构造抬升或稳定区域,到达现在海岸6m高程附近,而快速下沉区则可达到8~10m等高线附近.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自菜州湾东岸向渤海湾西南岸逐渐降低,最高在现代海平面以上4m多,最低处略高于现代海平面,受构造升降作用影响明显.基于雷达剖面进一步估算,全球海平面变化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量为上升1.52m,构造作用的影响为,莱州湾东岸3m,莱州湾南岸0.37m,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0.36m,渤海湾西南岸-0.70m.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海平面上升与三角洲湿地保护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渤海地区三角洲是我国滨海重要的湿地发育区,在淤泥质滩地型湿地上发育着众多的动、植物群落,成为若干珍稀水禽的栖息地。从地面垂直形变与潮位资料等分析,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的地面下降速率为3~4mm/a和3.5~4.5mm/a,而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5~5.5mm/a和5~6mm/a,预计至2050年总体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量可达40~55cm。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湿地的影响首先是直接淹没大片农田、油井和市区,其次是加剧海岸线的侵蚀与后退,还有风暴潮与洪涝灾害的加剧。针对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生态风险与人为活动干扰,有必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本文介绍了生境更新与湿地调整的管理策略,以及淤长型滨海湿地的滚动开发模式。交替采用“渐进”与“跃进”的滚动开发,可保持湿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有利于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开展长江流域水储量变化(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Change,TWSC)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研究,结合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观测及水文模拟,重建并分析了长江流域1988—2012年逐月TWSC;基于13个实验情景的模拟结果,定量区分了气候波动及关键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变化、水库调蓄)对TWSC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①流域平均TWSC、降水、蒸散发、径流深分别以0.1 mm/a、-3.5 mm/a、0.6 mm/a、-4.2 mm/a的线性速率增减;②逐月非季节性TWSC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ISO)呈现显著负相关性(α < 0.01);③气候波动对TWSC影响占主导地位,水库调蓄与气候波动对月平均TWSC的相对贡献率存在负相关性;④三峡水库运行后,水库调蓄对月平均TWSC的影响显著增强,且呈现季节性规律,即1—5月削减TWSC,7—12月增加TWSC。本研究提供了一种TWSC归因分析研究框架,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近EW向延伸2000多公里, 它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重要地质边界。康西瓦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 呈WNW-ESE向延伸约 700km。文章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印度遥感卫星5.8m分辨率)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观测,对康西瓦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沿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典型构造地貌特征表明,该断裂晚第四纪经历了强烈的左旋走滑活动。同时,研究还揭示沿康西瓦断裂发育了一条长约80km的地表地震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水平错位为4m,估算产生该地表破裂带的地震是一矩震级为Mw7.3的大地震。 另外,文章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左旋错位距离,估算出康西瓦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长期走滑速率为8~12mm/a,远低于早期估算的20~30mm/a,但是与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的地质估算结果9±2mm/a及GPS测量结果9±4mm/a接近。  相似文献   

11.
陆地表层水贮量变化对海平面上升贡献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加剧,大陆表面水贮量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必将引起海平面的变化。然而,陆地表层水贮量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主要讨论了地下水、人工水库、天然湖泊和森林退化对海平面影响的主要研究结果,重新评估了这些因素对海平面贡献的程度,尤其是考虑了中国相关因子的作用。还就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水库深层渗透水、土壤水贮量变化、灌溉蒸腾等对海平面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other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ree types of geothermal reservoir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Cenozoic sandstone or sandy conglomerate reservoir, Mesozoic granite fissure reservoir and Paleozoic karst reservoir. Cenozoic sandstone or sandy conglomerate reservoirs are mainly located in Cenozoic basins, such as Zhangzhou, Fuzhou, Sanshui and Leiqiong basins. The Tertiary sedimentary basins such as Leiqiong Basin and Sanshui Basin, are controlled by NE-trending faults, while th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such as Zhangzhou and Fuzhou basins are controlled by NW-trending faults. Mesozoic granite fissur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such as Zhangzhou, Fuzhou, Fengshun, Yangjiang and southern part of Hainan Province. The distribution of good Mesozoic granite fissure reservoir in these area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NE-trending faults. Paleozoic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se areas. Most carbonate rocks are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strata, such as those in the area of Huizhou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ajor types of geothermal systems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belong to medium and low-temperature convection.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developed from the ground to-3 000 m underground could be utilized directly for space heating, greenhouse heating, aquaculture pond heating and industrial uses, as well as other purposes.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with a depth of 3 000~6 000 m underground is mainly featured by Hot Dry Rock(HDR) with a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50 ℃ to 200 ℃, 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 and can be utilized for power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3.
张保祥  刘青勇  孟凡海 《地下水》2005,27(3):162-165
建设地下水库是我国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依据龙口市黄水河地下水库的运行管理需要,建立了基于GIS的地下水库实时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及数值模拟模型。对地下水库进行了调蓄调控模拟计算.为地下水库制定合理的调度运行管理方案和补源工程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半岛地下水库建设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建设和管理地下水库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利用暴雨洪水资源,同时阻止海水沿河道下游入侵地下水含水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陆续兴建了多座地下水库.介绍了山东半岛地下水库建设成就、地下水库建设的潜力、采取的技术措施和主要研究进展.指出地下水库环境保护是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玄武岩油气藏储层一方面含有大量可与CO2 反应生成碳酸盐的造岩矿物,另一方面又有枯竭油气藏的良好储(储集
空间)、运(运移通道)、盖(盖层条件)和保(保存能力)等 CO2 封存优势,是潜力大、实施易、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的碳
汇靶区。该文选取了位于松辽盆地东北部的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气藏开展CO2 封存潜力研究,在对该气藏地质特征和储层
发育特征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玄武岩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鉴定分析结果,探讨该气藏的矿物固碳能力和油气储层固
碳能力,并对其封存CO2 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气藏有着良好的储集空间,且易碳酸
盐化,其盖层可阻止所充注CO2 的逸散,稳定的圈闭条件可保证所充注CO2 的安全性,因而是CO2 封存的理想靶区。初步的
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玄武岩油气藏的矿物固碳潜力约为89.33×108 t,油气储层的封存能力约为6.2×108 t,总
计约95.53×108 t,具有十分可观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6.
典型电厂海洋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适宜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华东和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火电、水泥和炼油等CO2排放源,但由于距离陆域大中型沉积盆地较远,限制了规模化的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选址。本文以华能玉环电厂为实例,开展了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场地选址适宜性评估。通过瓯江凹陷CO2地质储存地质条件分析,初步圈定出了发育有利储盖层的目标靶区,并依次开展了地质安全性和经济适宜性分析。利用碳封存领导人论坛潜力评估公式,计算了目标靶区推荐储层的单位面积储存潜力;并在构建综合储集条件、地质安全性条件和经济适宜性条件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了GIS多源信息叠加评估,在丽水西次凹内筛选出两处较好的场地。研究对开展该区海域CO2地质储存选址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宁滨海河谷地下水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辽宁滨海河谷区进行地下储水空间分类的基础上,从地下储水空间的结构特征、边界条件、库容确定及补给源方面论证了重点滨海河谷区建设地下水库的可行性.通过对构建地下水库的重点要素的分析,认为六股河、兴城河、复州河、登沙河滨海河谷区初步具备建设地下水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水库蓄水后,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了应力场、应变场和渗流场。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一力学模型, 以描述水压应力场的特征。通过运用弹塑性岩土体非线性应力一应变和稳定性静力分析NOLM83二维有限元程序发现, 水库水压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从水库中心向两侧、从水库表面向深部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在未来三峡水库水压应力场影响下, 水田坝断裂的应力、应变和影响范围。研究表明, 平面影响范围为该断裂两侧5~-6km.由于岩体的浮托作用, 地表面的累积位移量少于10mm, 并向下逐渐减小。因此, 水田坝断裂完全能够承受三峡水库蓄水后产生的水压应力, 不会出现中-强度水库诱发地震, 不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June 2003, numerous preexisting landslides have been reactivated. This paper seeks to fi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landslide de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lacement and fluctuation of the reservoir water level, while the displacement and the intensity of rainfall based on monitoring data; 6 years of monitoring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hiliushubao landslide, a old landslide, consisting of a deep-seated main block and two shallow blocks, with a volume of 1,180 × 104 m3 and located on the left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66 km up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his landslide was reactivated by the impoundment and since then the landslide body has been experiencing persistent deformation with an observed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of 8,598.5 mm up to December 2009.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uctuation of the reservoir water level and displacement, rainfall and displacement, and found that the rainfall is the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deformation for two shallow blocks and the displacement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rainfall intensity. The fluctuation of the reservoir water level is the primary factor for main block, and the deformation rate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reservoir water level, declined with the rise of the water level and increased with the drawdown of the water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