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家界砂岩地貌特点是:天子山周边,峰丛林景观;赤铁矿红顶,泥盆系砂岩。即:天子山向斜周边为泥盆系地层,下部云台观组和上部黄家磴组构成张家界地貌的母岩地层,新构造运动隆升形成的峰林景观呈现了张家界地貌,石英砂岩顶部坚硬的赤铁矿保护了张家界地貌的形态。张家界地貌形态按照由老到新的发育次序,依次为夷平面、方山、石墙、穿洞、天生桥、峰丛和峰林。印支运动形成NEE向的索溪峪向斜,燕山运动形成NNE向的天子山向斜,张家界地貌围绕天子山向斜周边及索溪峪向斜南东翼发育。  相似文献   

2.
黔南独山北东—东部一带广泛出露下泥盆统砂岩,形成了类型丰富的砂岩地貌景观。本文以野外调查为基础,对地貌景观类型及其成因演化机理作了主要分析,认为该区地貌为省内可与张家界媲美的砂岩地貌分布区,具有砂体时代老、演化属幼年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和自然地理特征,它发育于中生代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峰林集中分布区面积86km2。砂岩峰林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地貌。园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崖,其中高度超过200m的有1000多座,公园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为  相似文献   

4.
刘许生 《湖南地质》2010,(12):84-86
11月11日."张家界地貌国际研讨会"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召开. 这是第一次在国际上正式提出"张家界地貌"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中国华南板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5.
《砂岩峰林》科普片形象地解释了张家界风景的地质成因,深入浅出,受到了欢迎。1984年八、九月间,由湖南省地质学会主办的“张家界、溹溪峪风景地质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对于张家界风景地貌的成因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砂岩峰林”提法不妥,认为“峰林”是“喀斯地貌”的专用名词,是用  相似文献   

6.
以上饶市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探讨江西灵山大型环状花岗岩的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并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灵山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环形构造东南外环,海拔1000~1400 m,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为世界罕见的大型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控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黄山、三清山是锥状峰林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天柱山以崩塌堆积地貌景观为特色,灵山以大型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为特色。天柱山、灵山锥状峰林和石锥地貌景观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发育,主要原因是天柱山、灵山比黄山、三清山海拔低400 m左右,冰川、融冻侵蚀作用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强烈。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形图、地质图数据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并计算了张家界地貌主要分布区溹水流域河谷形态特征和侵蚀积分值(HI),探讨了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特征。研究发现:溹水干流比降沿程基本上逐渐减小,纵剖面呈上凹形,凹度值约为0.70;主要支流比降明显大于干流,凹度值介于0.12~0.98;溹水干流河谷宽度和宽深比沿程向下表现出上升趋势、深度表现出下降趋势;溹水河谷横剖面凹度值上游较低,中游较高,近河口又降低,平均值约为0.63,都大于0.5;上中游主要支流河谷相对窄深,下游支流河谷相对宽浅;支流河谷横剖面的凹度值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值大于0.50。说明这一地区在地壳迅速抬升之间有较长时间地壳相对稳定,横向侵蚀形成一定宽度的河漫滩,河谷为U型谷,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或壮年期的中晚期。河谷侧蚀,河谷凹度值大于0.5,是张家界地貌独立峰柱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溹水流域上游下段和中游HI值较高,下游HI值较低,最高值出现在天子山周围;没有发现地势和基岩特性对溹水流域HI值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发育地区集中于溹水上游下段和中游上段的泥盆系砂岩分布区,这一地区HI平均值为0.46,处于地貌侵蚀旋回的壮年期。  相似文献   

8.
刘许生 《湖南地质》2010,(12):87-87
11月11日上午10点,在"张家界地貌国际研讨会"讨论的间隙,本刊记者对李廷栋院士做了简短的专访,这个头发斑白、年已八旬的老人有着浓厚的中国古典主义情怀,一直坚持"叫武陵地貌比张家界地貌好."  相似文献   

9.
童潜明 《湖南地质》2010,(12):95-95
11月11日,"张家界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陵源核心景区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名专家济济一堂,共商"张家界地貌"这一命名的可行性. 在这里,若抛开学术上的地位,张家界作为世界闻名的风景区,她的山,她的水,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0.
浦庆余  郭克毅 《地质论评》2007,53(B08):229-232
三清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岩体侵位定位后又经历了大约50Ma的侵蚀和剥蚀,将上覆5000m的地层搬到南北两侧的断陷盆地中,形成白垩纪红色砂岩和砂砾岩地层,花岗岩体便出露地表。又经过大约50~60Ma的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变形成了目前海拔1000~1800m的玉京峰期壮年地面和1200~1300m的怀玉山期壮年地面。至距今2.4Ma以前的上新世,在这两期古地面上曾先后发育了红色风化壳。红色风化壳的底部形成了众多的石蛋。进入更新世,随着地壳的强列抬升和气候变冷,冰冻风化、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古地面上的沟谷迅速向下侵蚀,古地面受到切割、破坏,风化壳也被侵蚀掉,形成深切峡谷、悬崖峭壁和柱、峰林立的景观,在柱、峰顶部残存着一些花岗岩石蛋。这种海拔超过1500m,相对高差超过1000m的高山地貌巍为壮观,石柱、尖峰显得十分秀丽,这就是三清山式地貌——高山尖峰地貌的特色,是提供旅人欣赏的主要花岗岩景观地貌,也是需要人们切实保护的重要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11.
花岗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火成岩,它是研究地球发展演化历史的最佳物证,其地质景观还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黄山是中国花岗岩名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中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的代表,提高黄山研究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的支持下,以陈安泽先生为组长的“黄山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形成演化与对比研究”课题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2.
对张家界风景区进行1/25000遥感地质调查,解译出1031条线性构造,经野外验证可靠性达85%,新确认该区存在北北东向褶皱,提出了该区经历了两次以上的褶皱构造运动的新认识。认为北北东和北东东向构造是该区的基本构造骨架,设计了区域性印支期和张家界风景区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四种应力场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构造应力场反演计算,所获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吻合。认为砂岩峰林地貌是泥盆纪石英砂岩处于宽缓向斜扬起端及后期背斜叠加使地层趋于水平的部位才利于砂岩峰柱的稳定形成,多次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高角度裂隙有利于峰林地貌的造型,挽近时期地壳抬升是峰林地貌形成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嶂石岩地貌与云台山地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行山中南段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河北嶂石岩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河南云台山世界级地质公园旅游地质地貌特征最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本区砂岩和碳酸盐岩独特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地貌的各向异性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锰  朱令人  龙海英 《地球学报》2003,24(3):237-242
利用标准偏差法和固定质量法,研究了新疆天山地区3种不同构造地貌单元地形剖线的自仿射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标度范围内,不同构造地貌单元剖线分维值总体上呈现出高山区大于中低山区大于盆地区特点,同一个地貌研究区不同方向的剖线呈现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多重分形谱Dq的形态和值域范围也呈现出不同特征。研究认为,地貌表面形态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一种各向异性的分形布朗运动,分维值表征了内外营力作用的方向和强度,渡越长度是自仿射分形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参量。利用上述分形特征可定量研究地貌的发展阶段和地貌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黄山的成山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山是否存在过冰川是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反对者的证据之一是黄山的海拔高度不能满足终年积雪的要求。这种认识源于地理学家对黄山成山过程的推测,没有考虑黄山岩体和区域地质演化所反映的成因信息。黄山岩体为一个主要由4个岩性单元组成的早白垩世复式小岩基,从早到晚、由边缘到中心依次为温泉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云谷寺连续不等粒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狮子岭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贡阳山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组成。这种结构变化表明黄山地区发生过同侵位剥蚀作用,暗示岩浆侵位深度越来越小,受挤压构造力的驱动。与此相应,狮子岭单元的钾长石斑晶定向排列和云谷寺单元中的原生节理垂直于相邻两单元的接触界面,暗示黄山花岗岩具有强力侵位的特点。因此,黄山岩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而不是前人推测的伸展环境。这种认识与区域构造变形和盆地分析的证据一致,暗示黄山地区曾经处于挤压造山环境,具有造山带型厚陆壳。对比岩浆起源深度和现今地壳厚度,可以合理地推测,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地壳减薄了约14~29 km,其地貌响应约为194~418 km。据此,黄山在早白垩世的海拔高度可能达到2 693~4 776 m。因此,黄山形成于地壳沉陷过程中的差异侵蚀,而不是地壳的阶段式隆升。  相似文献   

16.
辽河断陷东部凹陷中段沙河街组砂岩储集体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东部凹陷中段砂岩储集体分布规律不清等问题,开展了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的砂岩储集体预测工作。通过对目标层序地震、钻井及岩心等资料的成因地层分析,发现同沉积断裂、古地貌及岩浆活动控制了砂岩储集体的展布。同沉积断裂的活动加大了碎屑岩在断层下降盘沉积的可容纳空间,为河流相砂岩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场所;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岩堆积体则占据了碎屑岩沉积的可容纳空间,导致火山岩堆积体之上仅发育以泥质为主的堤岸、溢岸沉积。在此地貌背景控制下,河流相砂岩沿火山岩堆积体侧翼的断槽一带展布。本次研究为砂岩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的龟裂地貌主要产于晚白垩世河口组红色砂岩中,造型奇特、多样,形成许多象形景观,如龟寿石、松果石、鳄鱼石、仙人犁田等,引人注目。但是,对这些龟裂地貌的微观研究不足,导致对其成因的解释比较模糊。本次在野外用罗盘测量裂隙走向,同时采集砂岩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观察,分析龟裂地貌形成的原因。野外观察发现,龟裂地貌主要发育在颗粒相对均匀的厚层细粒砂岩中,可产在砂岩层面或其它暴露面上,向下延伸一般不超过15 cm。在偏光显微镜下,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填隙物中含有方解石胶结物。在扫描电镜下,颗粒胶结疏松,颗粒表面的溶蚀小孔和裂隙比较常见。结合国内外类似研究,本文认为岩性是龟裂地貌发育的基本要素,裂隙走向的玫瑰花图显示,断裂构造控制了一部分龟裂的形成,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硅、铁、锰氧化物沉淀而在砂岩表层形成薄层结壳,后由于应力拉张使结壳破裂,形成细小的裂隙,流水沿着裂隙侵蚀使其扩大,最终形成龟裂地貌。最后,提出龟裂地貌的四个阶段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岱崮地貌是继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的中国第5种岩石地貌,作为一种新命名的地貌类型,岱崮地貌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但对其的研究和开发却相对滞后。该文介绍了岱崮地貌的研究现状、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发育阶段等,岱崮地貌的分布规律、形态特征、组成结构,其演变趋势与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等,是其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岱崮地貌的研究,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学中关于方山研究的薄弱局面,丰富大陆风化及陆地碳循环研究,而且可深化对沂蒙山区地质地貌条件、生态环境特点的认识,也可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苗安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3,10(Z1):45-50
介绍了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这主要集中在大陆的构造隆升、板内造山带与大陆穹隆的形成、全球海平面变化、边缘海的“窗口”作用、水道的开启与关闭等方面。上述研究进展表明 ,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塑造现今地球构造地貌格局和驱动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地球的整体行为出发 ,研究长时间尺度 (Ma)岩石圈结构变异与全球环境变化间的耦合反馈关系 ,是今后工作值得注意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试论地貌圈概念、属性及其与其它地表圈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圈作为地表圈层中的一个与人类生存、发展直接发生关系的圈层。它具有三维形态、物质结构及其运动与演化的四大属性,并在全球充分连续的基本圈层。主要以亚洲与邻区海陆地貌为例,通过地貌圈大中地貌以内动力为主而微地貌以外动力为主的成因概念及其形态、物质、运动与演化四大属性的基本事实,论证地貌圈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在全球的连续性。论文在探讨地貌圈运动特征时,首次用岩石圈构造分层的现代概念,解析了现代板块边缘及其毗邻广大地区GPS所测试的地壳运动速度,普遍慢于以热点为参考架而确定的板块运动速度。最后,论文以地貌圈与其它地表圈层互相关系的简表,及其与内外环境圈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等示意图,来呼吁加强地貌圈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这对推动地球科学及其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