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采用 P-III 适线拟合法分析赤湾验潮站建站以来的潮位资料,得出该站 1965―2014 年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其中 100 a 一遇最高潮位为 2.31 m,50 a 一遇最高潮位为 2.18 m。通过插值法分析 1965―2011 年赤湾站与北角/鰂鱼涌站的年最高潮位,得出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后报出赤湾站近百年来 2 次最高潮位为 1962 年2.7 m 和 1937 年 2.34 m。。根据 IPCC AR5 中的 RCP2.6 方案,预估了 21 世纪末(2081―2100 年)赤湾最高潮位的重现期:100 a 最高潮位在全球海平面上升 0.24 m 的情况下为 2.55 m,在全球海平面上升 0.40 m 的情况下为 2.71m。并讨论了围海造地导致伶仃洋潮位上升率降低以及 0814 号台风“黑格比”对赤湾站增水的影响:赤湾北面西乡沿海地势特别低,当潮位≥1.40 m(珠基起算)时,就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也就是说,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将加大该区海水倒灌频率。通过分析台风过境时该站的潮位观测资料,得出 0814 号台风“黑格比”经过珠江口时赤湾站的最高潮位为增水 1.46 m。最后,重新修订了赤湾站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这不但能够提高该区域防台水位设计的准确性,还能为该海域的风暴潮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重现期及增水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海岸中台风暴潮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受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该地区风暴潮增水重现值将出现显著的变化。本文采用耿贝尔方法和皮尔逊Ⅲ型分布法,分别计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11个潮位站的最大增水值的重现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绘制了风暴潮增水重现值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大部分潮位站的耿贝尔分布曲线与经验频率点吻合程度较好,少数潮位站的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与经验频率点吻合程度较好,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最佳;分析了该地区风暴潮重现期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了风暴潮与台风路径、天文潮以及地形之间的关系。该计算结果将为政府规划设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对风暴潮预报、海岸工程设计和估计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红师  练继建  宾零陵  徐奎 《地理科学》2018,38(12):2118-2124
以沿海城市海口为例,运用三维Copula函数构建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模型,开展多元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下的台风灾害事件联合重现期和失效概率的分析,提出全面评估台风灾害影响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三维Gumbel Copula函数能够合理描述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单变量作为设计依据会低估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台风灾害发生频次,相对于单变量重现期和二维联合重现期,三变量联合重现期的计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防台措施设计标准的制定应全面考虑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且应充分考虑各致灾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设计期内的失效概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沿海省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灾、防灾政策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0814号“黑格比”台风是登陆广东的强台风,引发严重风暴潮,造成珠江口超高水位.由于珠海验潮站仪器受损,未能记录最高潮位.文中采取测量水痕和邻近站差值相似比较法对该站在黑格比台风袭击时最高潮位的出现时间及高程进行后报,估算出珠海站此时间的最高潮位为珠江基面上(274±5)cm,并对该次台风的珠江口异常高潮位与海平面上升及围海造地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沿海工程高程设计和评估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潮位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塌岸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锋  葛华  刘汉超  王学武 《山地学报》2007,25(2):190-196
水库塌岸是影响三峡水库工程成败的重大地质问题。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市万州区当前蓄水位下的塌岸现状进行地质调查,查清塌岸段工程地质条件,总结概括了各塌岸类型和特点,同时调查统计了相关的塌岸预测参数。这些工作不但对万州区塌岸预测防治工作提供了地质基础,还可为库区其他地区的塌岸调查防治工作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大陆岸线岸滩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江苏省1984-2016年61景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和部分实测潮位、坡度数据,利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水边线方法提取了多时相的海岸线和平均大潮低潮线,研究了江苏省绣针河口至连兴河口大陆岸线岸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4-2016年,由于海岸带开发,江苏省的海岸线整体以向海推进为主,自然岸线由458.24 km逐渐减少至166.74 km,人工岸线由163.66 km快速增加至598.74 km,大陆岸线长度由621.90 km增加至765.48 km。发生位置和长度变化的岸段中,淤长岸段长127.62 km,年均向海推进83.03 m;围垦岸段长401.21 km,年均向海推进87.63 m;冲刷岸段长71.17 km,年均离海后退10.81 m;围垦被侵蚀岸段长25.95 km,年均离海后退8.64 m。海岸线的空间变化导致江苏省沿海陆地面积净增加104332 hm2,其中由于围垦增加的陆地面积98520 hm2,围垦是陆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海岸线的离海后退主要发生在废黄河三角洲岸段,但是到2008-2016年,岸线的侵蚀范围已向南扩大至新洋河口至斗龙港岸段。受围垦活动及岸线侵蚀影响,江苏省潮间带坡度不断变陡,统计断面的平均坡度由1.4‰增加至1.9‰,其中废黄河三角洲岸段的中山河口至扁担河口岸段坡度最陡,基本在3~14‰之间;辐射沙洲陆岸岸段坡度最为平缓,但坡度也在逐渐陡化,由0.9‰增加至1.5‰。潮间带面积由271747 hm2减少至168645 hm2,减幅38%;潮间带平均宽度由5064 m减少至3096 m,减幅39%。  相似文献   

7.
华南沿海现代海平面变动和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光  丁丽青 《热带地理》1995,15(3):252-257
近30年验潮资料的年变速率的估算结果表明,华南沿海平均以1 ̄1.2mm/a速率抬升。新构造运动使各个不同岸段相对的海平面变动有如下差异:珠江三角洲和雷琼地区东海岸的海平面抬升速率明显超过1mm/a,闽东、粤东沿海则小于1mm/a,甚至呈下降趋势,局部岸段(如台湾海峡西岸)因海洋水文影响其上升速率也较大。  相似文献   

8.
CVI评价研究简介与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脆弱性指数(CVI)评价是最近以来关于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系统变化的有关可能性的研究方法,它将与海岸变化有关的6个变量以定量研究的形式相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各岸段的CVI图,CVI可应用于海岸带管理的许多决策方面,作者对未来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沿海地区极易受到极端降雨和高潮位引发的复合洪涝灾害影响。研究风暴增水和累积降雨同时发生的概率,设计雨潮联合分布函数,对提升沿海城市防洪除涝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减少城市复合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1979—2014年中国沿海逐日最大风暴增水和邻近雨量站日累积降雨数据作为统计样本,采用Copula函数构建雨潮联合概率模型,并利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评价雨潮联合分布拟合优度,优选中国沿海雨潮联合概率分布函数模型。基于此模型,定量化设计中国沿海雨潮复合灾害情景。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沿海雨潮复合灾害频次呈现明显的“两头多中间少”格局,其中,广东西部沿海、福建北部、浙江南部、山东及辽宁沿海频次相对较高;在50年一遇联合重现期下,北部湾、海南岛北部、浙江沿海、渤海湾部分沿海表现为极端降雨和较高的风暴增水,雨潮遭遇的复合灾害事件十分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沿海地区雨潮复合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为复合灾害情景预测提供了定量化评估方案。  相似文献   

10.
当前沿海滩涂遥感调查,大都采用对卫星图象进行信息增强,然后进行分类提取的方法。这种方法固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因信息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着滩涂分布及数量的准确性。本文采用了对地面潮位站的潮位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根据设计频率高程,筛选陆地资源卫星图象,以选定的潮水位线划定潮滩类别边界,然后对信息进行解释提取和量算。此法是建立在采用了大量的地面潮位资料进行了频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地面资料与卫星信息紧密结合,克服了偶然性,增加了准确性,而且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   

11.
One of the parameters useful for monitoring large-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Arctic Ocean is sea level. It integrates virtually all static and 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hydrosphere and atmosphere of the Arctic. Previously unavailable mean monthly sea level data at 44 coastal and island stations in the Kara, Laptev, East Siberian and Chukchi seas covering years from 1950 to 1990 were used to analys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ea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annual cycle with an average seasonal amplitude (from peak to peak) in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Arctic seas on the order of 20 - 30 cm. The analysis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nges has shown that at nearly all stations in the Kara, Laptev, East Siberian and Chukchi sea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through the end of 1980s there is a positive trend in sea level variability.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sea level rise was in the 1980s; on average for the coastal zone of Siberian shelf the sea level in the 1980s was 5-6 cm higher than in the previous decades. A reasonable agreement between observed decadal mean sea level values and the results of diagnostic model simulations suggests that this rise in the Arctic seas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organization of large-scale circulation of the Arctic Ocean, rather than the regional lowering of the coasts, as has been suggest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12.
季子修  蒋目巽 《地理学报》1993,48(6):516-526
本区海岸现有30%的岸段为侵蚀海岸,海平面上升将使海岸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因素在海岸侵蚀诸因素中的比重较国外同类研究结论偏小,这与本区海岸的特殊演变原因有关。海平面上升通过潮流、波浪和风暴潮作用增强,海岸潮滩和湿地损失,岸滩消浪和抗冲能力减小等途径引起海岸侵蚀加剧。其结果是,侵蚀岸段扩大,淤涨岸段减少甚至转为侵蚀,潮间带宽度变窄,坡度加大,从而使沿岸海堤等挡潮工程的标准要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任美锷 《地理学报》1993,48(5):385-393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过去30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率远大于全球或全国海平面上升率(约1.5mm/a)。下一世纪,根据IPCC的最佳估计,至203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cm。我国三大三角洲,根据目前地面沉降情况、发展趋势及政府的控制措施,估计203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量老黄河三角洲(天津地区)为60cm,现代黄河三角洲(山东省东营市地区)为30—35cm,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为30—40cm,珠江三角洲20—25cm,以上估计数可供沿海有关决策部门制订今后长远发展规划及拟订政策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口三岛影响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世伦  王兴放 《地理科学》1998,18(6):518-523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IPCC 1990年对21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佳估计值和本区地壳沉降速率以及地面沉降趋势,确定下一世纪长江口相对海平面上升1.0m左右。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相对海面上升对海岸工程,交通水利设施湿地损失,洪涝灾害及盐水入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平面上升与海滩侵蚀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世纪性的海平面持续上升,加大了海岸水下斜坡深度,逐渐减小波浪对沉溺古海岸的扰动作用而形成海底的横向供沙减少,却加强激浪对上部海滩的冲刷。逐渐上升的海平面,降低了河流坡降而减少了入海沙量。因此世界海滩普遍出现沙量补给匮乏。海平面上升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与风暴潮频率的增加,水动力加大。这两者的综合效应,使海滩遭受冲刷,沙坝向陆移动。如按IPCC估计,至2100年海面上升50cm时,中国主要旅游海滨的沙滩将损失现有面积的13%─66%。主要对策是海岸防护与海滩人工喂养。  相似文献   

16.
何蕾  李国胜  李阔  张悦  郭腾蛟 《地理研究》2019,38(2):427-436
在全球增暖及海平面上升背景下,风暴潮极端事件愈加严重,修筑海防工程是沿海地区应对和适应风暴潮灾害的主要工程性措施。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风暴潮历史灾害数据,分析了风暴潮增水与社会经济损失的关联性;提出了定量评价工程性适应风暴潮灾害的经济损益理论关系模型;推算了未来极端事件情景下,珠江三角洲海防工程建设的适应效果。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的灾损率与增水呈显著正相关。海防工程建设高度在1.69~11.85 m内处于收益状态,其中5.22 m时收益最大。基于2030年、2050年以及2100年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情景,将海防工程设防标准定为应对2100年20年一遇风暴潮时的收益最大,标准定为应对2100年100年一遇风暴潮时收益最小。  相似文献   

17.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重要工程设施与城市发展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杨桂山  施雅风 《地理学报》1995,50(4):302-309
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作用,21世纪前半期中国沿海平原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达到全球平均值的2-3倍,由此将给沿海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对中国沿海重要的海岸防护、水利与港口码头工程以及城市供水、防洪与滨海旅游业的可能影响方式与程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现代和上升海岸地貌进行了研究。认为现代海岸地貌有三类:碎屑海岸、基岩海岸和冰崖海岸。对碎屑海岸受负载浮冰的波浪作用造成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成因和类型研究。系统研究上升海岸之后得出结论,该区上升海岸地貌以海拔20米为界,上下分别属较老组和较新组。海岸平均上升速度为10毫米/年。  相似文献   

19.
It is shown that the melting of ice floating on the ocean will introduce a volume of water about 2.6 per cent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ly displaced sea water. The melting of floating ice in a global warming will cause the ocean to rise. If all the extant sea ice and floating shelf ice melted, the global sea level would rise about 4 cm. The sliding of grounded ice into the sea, however, produces a mean water level rise in two parts ; some of the rise is delayed. The first part, while the ice floats, is equal to the volume of displaced sea water. The second part, equal to 2.6 per cent of the first, is contributed as it melts. These effects result from the difference in volume of equal weights of fresh and salt water. This component of sea rise is apparently unrecognized in the literature to date, although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form of halosteric sea level change by regarding the displaced salt water and the meltwater (even before melting) as a unit. Although salinity changes are known to affect sea level, all existing analyses omit our calculated volume change. We present a protocol that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global sea level rise on the basis of the addition of meltwater from grounded and floating ice; of course thermosteric volume change must be ad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