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对数模型的扩充第二节建立的对数模型和第三节给出的三种类型地层的模型参数α和β数值,是针对单层、垂直分量和优势周期这种特定情况下得出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为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扩充。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湖北地区地震震源参数特征,本文基于湖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S波观测振幅谱,通过遗传算法获得湖北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和台站场地响应,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湖北地区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介质品质因子Q值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式为Q(f)=501.8·f~(0.309);对于大部分台站获得了与其岩石基底相符的场地响应,没有出现明显放大效应;地震震级与地震矩对数间呈线性关系,即lg M_0=10.06+1.093M_L;震源半径与应力降间呈双对数线性关系,即lgΔσ=10.52-2.01lgr;地震矩与拐角频率间整体上呈反相关;地震矩与应力降间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电导率随深度分层线性变化的地球模型上,研究了大地电磁的正演问题.由Airy微分方程导出了电场和磁场水平分量的解、地面阻抗的递推表达式和视电阻率的计算公式;并证明了分层线性模型与均匀层状模型一样,也存在高阻薄层的H等值性和低阻薄层的S等值性;总结了电导率随深度的变化率α,对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
五、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1.对数减量D的计算(对指数函数分布) 首先,我们假定生热率随深度呈指数分布A(z)=A_0exp(-Z/D),在给定的深度范围内.放射性分布的特征可以由平均地震波速推导出来(Cermak和Rybach,1989),参数D为对数减量,如果我们知道两个深度z_1和z_2上的生热率值A_1和A_2,我们就可以算出D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收集喀什—乌恰地区20个钻孔深度大于30 m的钻孔实测数据,分别获得了5、10、15及20 m深度处的等效剪切波速V_(SZ)与V_(S30)的对数线性关系,根据对数线性和对数二次回归的方法,得到了V_(SZ)与V_(S30)的经验关系。结果显示:速度梯度模型外推方法获得的V_(S30)经验模型,更加适合深度超过10 m的钻孔数据的估计。速度梯度模型外推方法中,对数二次回归和对数线性回归外推得到的V_(S30)经验模型呈现相同的规律,拟合优度差别不大,利用速度梯度外推方法获得V_(S30)经验模型,使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就可以满足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6.
赵珠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2,14(7):573-579
利用西藏高原及其邻区150个地震,西藏台网、四川台网、世界标准台网及在西藏布设的流动台网的 P 波和 S 波观测资料,得出了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 P 波以及 S 波的速度模型:(1)地壳平均厚度70km,可分为明显的两层.上层厚16km,P 波速度5.55km/s,S 波3.25km/s;下层厚54km,P 波速度6.52km/s,S 波3.76km/s;(2)上地幔顶层 P 波速度7.97m/s,S 波4.55km/s.140km 处出现低速层,层厚约55——62km.低速层下的正速度梯度与地幔顶部盖层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7.
张冰  符力耘  魏伟  管西竹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0):3373-3388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卡拉汶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但其地质条件复杂, 普遍存在异常地层高压分布,特别是该区区域盖层-中深层巨厚的Muderong页岩层内存在局部异常高压带,给石油钻井带来巨大困难.本文根据卡拉汶盆地北部地区10余口井的实测地层压力资料、声波测井数据和联井地震剖面, 研究该页岩层内异常压力千赫兹尺度声波响应的衰减特征,及其与地层有效压力之间的关联计算模型.通过联井地震数据的井-震相关性分析进行井-震过渡,研究井旁地震数据在异常高压带的衰减特征,及其与地层有效压力之间的关联计算模型,从而实现井震资料联合进行地层压力地震外推反演.研究表明,Muderong页岩层地层有效压力与井中声波速度/阻抗品质因子和井旁地震阻抗品质因子具有良好的正向相关性,根据二者交汇数据拟合经验公式反算得到的各井有效压力结果基本反映出实测有效压力曲线的变化特征.卡拉汶盆地北部地区地震数据具有良好的井-震相关性,地震资料品质相对可靠,确保了声-压相关分析的井-震过渡.最后,通过地震阻抗品质因子与地层有效压力之间的关联计算模型,进行该区异常地层压力地震外推反演,预测结果与钻井证实的异常压力分布特征基本符合.本研究为卡拉汶盆地中深部区域盖层局部异常高压带的地层压力外推反演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地震S波速度是防震减灾中场地分类、强地面震动模拟建模等的重要参数.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可以重建地下浅层三维结构以及探测浅层速度结构变化,为页岩气开采提供参考,有效规避地震灾害风险.本文收集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间四川威远地区50个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提取2~6 s的基阶Rayleigh波经验格林函数,采用一维地壳结构模型拟合相速度频散曲线,获得了该区域近地表5 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威远地区深度2 km以内的S波速度为2.0~2.7 km·s-1;2.0~5.0 km深度的S波速度横向分布不均匀,西北地区大于2.7 km·s-1,东南地区在2.3~2.8 km·s-1之间,分别与背斜构造和较厚的盆地沉积层相对应.3个剖面图均表明S波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且在台站S29附近的页岩气田钻井底部与2016年1月7日四川威远ML3.9地震震源位置较为接近,均处于松散的沉积盖层与较为坚硬的花岗岩基底的分界处,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导出了在两层均匀水平介质中垂向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的理论解析式;确定ρ_S是ρ_2/ρ_1Z/L、H/L的函数。并经计算给出了一组垂向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的年变幅理论曲线。指出只要适当选择布极深度和电极距,即可把年变幅压低到2%以下。对实验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观测基本稳定,资料连续可靠,年变幅在2%以下,与理论计算基本相符。理论与实验证明:垂向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是压低干扰,获得平稳ρ_S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肖  张合  云萌  汪飞 《震灾防御技术》2022,17(2):401-408
本文基于雄安新区起步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435个钻孔剖面数据,选取其中300个钻孔剖面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剩余的135个钻孔剖面数据进行模型可靠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钻孔剖面深度小于15 m时,Boore等模型明显低估了VS30;当深度小于10 m时,本研究中对数线性模型、对数二次模型、对数三次模型存在约3%的低估现象;对数三次模型相对误差、残差标准差均较小,因此,对数三次模型更适用于估算雄安新区缺乏钻孔资料或钻孔剖面深度未达30 m的 VS30。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9~2014年发生在云南地区、每个地震均在10个以上台站有记录的7412个地震数据,作走时曲线。同时为提高精度,重点对其中每个地震均在80%以上台站有记录的、ML≥3.0的83个地震数据,再作线性分析、折合走时曲线和区间稳定性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初始地壳速度模型。选取2010~2014年云南省内M≥3.0的200次地震,采用Hyposat批处理方法迭代初始速度模型,以及对S波作分层速度拟合,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即2015云南模型:v_(P1)=6.01km/s,v_(P2)=6.60km/s,v_(Pn)=7.89km/s,H_1=20km,H_2=21km,v_(S1)=3.52km/s,v_(S2)=3.86km/s,v_(sn)=4.43km/s。基于新模型的地震重定位分析表明,云南地区地震事件大多发生于20km内的上地壳;对2011年3月10日盈江M5.8和2014年8月3日鲁甸M6.5典型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出震源深度分别与精定位结果和震中强震台震源距接近,表明新的一维速度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平均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最大熵原理确定震级概率密度分布函数P(M)=βe~(-βM)/(e~(-βM_o)-e~(-βM_u)) M_o≤M_(?)(1)这里 M_o 是非负震级下限,M_u 是震级上限,参数β可由1/β+(M_oe~(-βM_o)-M_ue~(-βM_u)/(e~(-βM_o)-e~(-βM_u)=(?)(2)确定。用数值方法求解方程(2)并且把β的数值代入方程(1),得到震级 M 的最小无偏概率密度分布。这种分布是与 M_o、M_u 以及平均震级(?)的可利用信息相一致的。震级大于或等于 M 的地震数N(M)=T(e~(-βM)-e~(-βM_u))/(e~(-βM_o)-e~(-βM_u))(3)这里 T 是 M≥M_o 的地震总数。当 M_o→0并且 M_u→∞时,(3)式简化为N(M)=Te~(-βM)(4)方程(4)精确地等价于古登堡—李克特关系log N=α-bM(5)只需令a=log T,并且b=β/ln 10。本文把基于最大熵原理得到的重复关系与全球 M_s≥7、全国 M_s≥6以及鄂尔多斯地块周边 M_s≥5级的地震观测资料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较大的震级跨度范围内,应用最大熵原理得到的重复关系与实际资料更为吻合。最后求得了各级地震的复发周期。上述结果显然可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中。  相似文献   

13.
朱令人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2,6(3):217-222
用标度变换法计算分形维数时,即使对理想的自相似结构,公式N(ε)=ε~(-D)也不是对所有的测量标度ε都成立,仅在ε取α~n的特征尺度时才严格成立。这里α为分形集的相似比,而当ε→0时,该式可近似成立。分析有限嵌套自相似结构模型得到一系列重要的结论。双对数回归直线计算分维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可用修正公式直接计算,但问题仍未解决。看来标度变换法能否有效地解决简单分形维数的计算,还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震层析地球内部密度分布横向不均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使用Woodhouse和Dziewonski等分别用S波和P波层析分析提供的,以670km深度为分界的上地幔和下地幔地震波传播所反映出的横向不均匀的球谐函数系数,假定地幔内部密度与正常水平的偏离分别与P波和S波的速度Vp和Vs成比例(下地幔δρ=γδVp,上地幔δρ=σδVS2),并用一组新的球谐函数系数表示全地幔密度分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比例系数γ=0.199,σ=3.13×10-5时,该全地幔密度模型可以70%恢复Dziewonski提供的下地幔密度模型,50%恢复Woodhouse提供的上地幔密度模型.合成密度分布基本上反映了分别由P波和S波速度异常所提供的地幔密度分布特征;2.所有穿过太平洋中部的剖面均明显地显示出一个低密度异常从地表一直延伸到核-幔边界;3.所有大陆下部均存在一个高密度异常区,而且深入到1200-1300km深度处;4.由密度异常的正、负交替基本上将部分地区地幔分成为3层,其深度依次为:第1层25-1300km左右,第2...  相似文献   

15.
文中先从二层介质波阻抗公式出发,从理论上证明了:第一层相同的二层介质的视电阻率曲线会在几个点相交;从低频到高频,第2个交点处的频点穿过第一层介质时振幅恰好衰减到地面处幅值的e-3π/4.然后,分析二层介质视电阻率曲线,认为自第2个交点处至更高频的结果几乎不受第二层介质影响,从而提出用振幅衰减到地面处幅值的e-3π/4时的深度作为均匀半空间的探测深度,即3π/4倍趋肤深度,并与趋肤深度及Brain(1989)提出的1.5倍趋肤深度进行了对比;然后,分别采用具有相同导电效应、等效衰减作用的替代层,得到了多层介质下的2种计算探测深度的方法;最后用多层介质及二维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的2种计算探测深度的方法均能较准确地反映探测深度,同时证明了趋肤深度及1.5倍趋肤深度作为探测深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用宏观方法测定震源深度的量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常用公式 h=Δi/10(I0-Ii)/s-11/2, 式中h为震源深度,Δi为烈度为Ii的等震綫半径,I0为震中烈度,S为一系数;取(1)式的对数得 logh=logΔi-1/2log[10(I0-Ii)/s-1], 按(2)式可以作成一量版,以同时測定h和s。利用这个量版測定了19个中国地震的s和h,結合文献[4]的資料,指出中国东部的s系数比西部的偏低;且当深度加大时,s系数加大。采用文献[1,5]的資料測定了61个地震的s系数,結果表明s的数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占与低速层的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区近震地震波速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山东台网及邻省部分台站记录到的发生在本区的96个地震,得到以下结果: 1、由96个地震的直达波速度和震源深度分布得出山东地区地壳内具有多层构造的特征。直达波平均传播速度为:V_p=6.18公里/秒,V_s=3.6公里/秒。 2、根据反射波P_(11)、S_(Pn)引折射波P_n、S_(Sn)的资枓,取单层地壳模型得到反射波和折射波的速度为:V_(p11)=6.43公里/秒,V_(S11)=3.72公里/秒,V_(pn)=8.02公里/秒。利用反射波和折射波资料,得到山东地区平均地壳厚度为36.0公里。通过对折射波进行单点计算,得出鲁西和鲁中部地区地壳厚度大,而沂沭带和沿海区地壳厚度相对较薄。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遥测台网22个子台在2009年初至2016年底期间记录的2093个地震事件直达P、S波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三峡水库库区及近邻地区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并讨论了库水渗透对速度结构的影响和库区地震活动与速度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上地壳存在着明显的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层的双层结构,两个层的深度与P波速度结构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黄陵背斜西侧当前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低速异常区.上地壳浅表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差异变化较大,0~5 km深度层P波高速区主要分布在秭归盆地及周缘,8 km深度层高速区主要分布在周家山-牛口断裂东侧至仙女山断裂中段西侧一带,8 km内的高低速区分布与11 km深度层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与三峡水库蓄水前与蓄水初期比较,当前库区上地壳沉积盖层内的P波速度结构受到蓄水渗透的影响较明显,主要表现为0~8 km深度内秭归盆地及周缘的水库近岸区存在较大范围高速区,这一现象可能与库水长期渗透改变了上地壳沉积盖层内岩层孔隙裂隙的物理性质从而使地震P波速度增加有关.三峡库区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后显示,较大地震事件主要分布在P波高速区或高低速区交界地带,而低速区内通常很少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9.
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作者编算了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采用双层地壳模型,H_1=22.0公里,V_(p1)=6.10公里/秒,V_(s1)=3.55公里/秒,H_2=29.5公里,V_(p2)=6.47公里/秒,V_(s2)=3.81公里秒,H=51.5公里,V_(pn)=8.17公里/秒,V_(sn)=4.62公里/秒。表中除了按通常走时表给出了(?)、(?)、P_2、S_2、P_n、S_n波的走时外,还给出中间层界面上的反射波P_1、S_1和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n、S_n的走时。该表使用方便,比用单层模型计算的甘肃及邻近地区地震波走时表更接近实际,比用甘肃地区的4层定位模型计算的走时精度高。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月24日乌什6.4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九八七年一月二十四日新疆乌什东北发生6.4级地震。震前国家地震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有明确的中期预报意见,乌什地震台根据前兆资料变化提出了短、临预测意见. 该地震极震区在沙依拉姆山口一带。此处山体震酥、陡崖崩塌长达一公里多,河床中地裂缝纵横交错,喷沙冒水多处可见。震中烈度为八度,等震线长轴方向约北东50°。 这是一次主—余震型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按N(t)=195.5/t~(1.76)衰减,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余震。t_0较大,为三天。余震时间分布符合lg△T=0.36N+0.648和lg△t=1.014lgt-0.30。余震空间分布范围的东西对角线方向与等震线长轴及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余震深度多为5—15公里。震前乌什地震台的定点水准、压容应变,地倾斜及极震区附近的土层应力等前兆观测手段出现明显的中、短、临异常。 地震发生在沙依拉姆山前北东向断裂上,是该断裂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