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性很大,存在着不同的烈度衰减关系。根据鞍山市区域地震地质资料,采用我国东北部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与国家标准第四代区划图,以地表峰值加速度来代替地震烈度,然后以Arc GIS为平台,二次开发对鞍山市的设定地震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回顾,展望及对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有关条文的理解,论述了历史地震研究在工程地震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地震研究,不仅在甄别历史地震参数、评定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编制地震烈度区划图、分析地震资料的时空不均匀性和历史地震对场地的方面是主要的手段和方法,而且在提供具有概率含义的抗震设防参数、编制综合性的设防区划图、确定背景地震强度等方面,也可能成为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性很大,存在着不同的烈度衰减关系。本文根据鞍山市区域地震地质资料,采用我国东北部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与国家标准第四代区划图,以地表峰值加速度来代替地震烈度,然后以ArcGIS为平台,二次开发对鞍山市的设定地震影响场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借助GIS的空间操作和空间分析的功能对我国四张地震区划图(1957年发表的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1977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别用发表以后大陆地区发生的、经震害调查的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等震线与之叠合,统计出相应时段中实际发生的不同烈度区超过区划图上烈度1度、2度或更多的总面积及相应的百分比;根据各个区划图表达的地震危险性定义制定标准检验了相应的可靠程度。通过与相应时段地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地震区划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对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发生部位的识别上。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易损性和地震损失与地震加速度谱值的关系(上)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与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接轨,克服目前以烈度为依据的震害预测方法中的缺陷,这项研究提出了以地震加速度谱值为输入参数的建筑物易损性分析和地震损失估计方法。这些内容分上、中、下三篇介绍。本文是其中的上篇,介绍了砖砌体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可以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的以峰值加速度为参数的新地震区划图给出的加速度和特征周期或根据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估给出的反应谱,估计这类结构单体和群体在未来地震中可能发生的震害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四川石棉—西昌地区地震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荣昌  张耀国 《地震研究》1993,16(3):306-315
本文基于对石棉—西昌地区全新世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强度上不均匀性的认识,结合四川省近廿年来对该区地震趋势估计,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了此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和地表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烈度和加速度的最高值均位于冕宁以南—西昌一带,这与该段全新世地表破裂最强烈、断错地貌和古地震遗迹相对集中、强震活动频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区划图等烈度线和等加速度线的总体分布形态近呈南北,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星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35.5°~38°N,111°~113°E)和四川西部(26°~29°N,101°~103°E)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二区域的烈度区划图。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其是针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更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1992年以来,我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旅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此图为各地和规划提供了地震基本烈度。该文介绍了该区划图的使用及淮阴市工程抗震设防的情况。包括:《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淮阴市工程项目设防情况,抗震设防存在问题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9.
刘杰  陈Yong 《地震》1996,16(4):321-328
利用1970~1994年华北地区仪器记录到的地震目录,通过层次模型,将该地区分为不同大小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中,由小震活动情况,通过G-R关系是到较大地震的活动情况;并根据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得到未来50a不同地震烈度的发生概率,文中还将所得结果与历史地震活动情况以及第三代区划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近代小震活动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震基本烈度含义的演变入手,重点叙述了山西地震基本烈度的分布特征、影响场、地震烈度区划图的正确使用和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潘华 《地震学报》1993,15(1):53-60
检验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区划图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何用实际的地震样本资料直接检验区划图,目前尚无比较好的方法.作者从随机场的理论出发,首先定义了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的概念,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证明了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的均值具有各点历经的特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的空间平均值以概率1收敛于集平均值,并等于地震区划图的超越概率值.据此,作者提出了用实际样本的空间分布的平均值,检验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区划图的方法.用近15年的实际地震产生的地震烈度资料和近50年的实际地震产生的烈度资料,按本文提出的方法,初步检验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版),认为该地震区划图基本上是合理的.本文提出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可以用随机场理论描述的场合.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是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基本原则。只有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精诚合作,才能编制出科学的地震区划图,本文着重介绍国家地震局“八五”重点课题“地震区划研究”的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ψN35.5° ̄38°,λE111° ̄113°)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该区域的烈度区划图。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更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鄢家全  潘华 《中国地震》1995,11(2):107-115
本文介绍的长期地震区划图,是在现有资料和认识水平下,先将全国划分成739个具有不同最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再根据区域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估算出近3万个计算控制点上的最大影响烈度值,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成图,该图反映了我国地震活动与构造活动性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该图可以作为地震灾害损失估计与震害防御方面的基础资料,也可在规划布局特别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初步选址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N35.5°~38°,λE111~113°)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该区域的烈度区划图。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更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将1990年新编地震区划图与过去的区划图进行比较并对新编地震区划图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叙述了1990年编制的地震区划图的特点,介绍了编制新地震区划图的原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贾素娟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6,18(4):502-512
以山西中部地区为例,直接利用历史地震影响烈度进行地震区划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历史地震资料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场地影响烈度的统计特性来编制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烈度区划图;② 在确定统计时段时,应充分考虑影响烈度资料的完整性和区域地震活动的非均匀性;③ 将平均重现期为500 a的烈度区划结果与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相比较,两者在分区形态上大体相近,个别地段有差异,也各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张杰  沈小七 《中国地震》1997,13(4):376-386
本文用影响烈度资料预测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并以安徽大,中城市为例,进行抗震设防效益简析。结果表明,用烈度资料进行城市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研究是可行的。并且发现:在基本烈度(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1/400万)相同的城市,其地震烈度发生概率有较大的差异,这为安徽大,中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及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概率地震区划图是否可以检验的讨论切入,阐述了检验概率区划图的思路。收集、整理区划图颁布以后发生的5级以上(含)地震的等震线数据,在GIS平台上建立了投影方式、投影参数、比例尺一致的地震区划图和等震线信息系统。对等震线不完全、没有等震线数据的地震,借助GIS空间操作的功能、据地震动衰减关系推算,生成、完善相应的等震线。将各个地震的等震线图逐一叠加在区划图上,留大舍小,生成最大烈度差图层。统计出各正烈度差的分布范围,低估、严重低估的总面积及相应的百分比。据此,建议了区划方法改进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汪梦甫 《华南地震》1990,10(1):72-78
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对岳阳市及其邻区(简称工作区)的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定潜在震源区,估计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利用工作区11次历史地震等震线资料,统计得到了工作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利用工作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和美国西部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转化得到了工作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最后计算得到了岳阳市相同概率水平的烈度、加速度、反应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