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寻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动态特征以提供人口动态管理的决策依据,该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人口地理学方法,对江苏省两次普查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存在着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市县之间的差异;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不断增强,市域与县域人口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人口分布呈现出由苏北向苏南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苏中苏南县域城镇居民收入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无法有效刻画居民收入空间格局演变的不足,该文提出了一种将数理统计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1989年—2011年苏中苏南地区县域单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较好地描述了收入差异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县域单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增大;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单元在空间上集聚,苏南处于高值簇,热点区聚集;苏中处于低值簇,冷点区聚集;此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空间格局不稳定,冷热点区切换频繁,冷热点区呈高度集聚,其他类型区域的分布态势减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构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5、2017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同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协调、磨合和拮抗3个阶段.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在空间存在明显的分异性,苏南地区的发展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同时2015-2017年各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与规模均有所提高;②江苏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主要呈现苏南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磨合阶段,苏北处于拮抗阶段的整体态势,且2015-2017年苏南地区已逐渐由城镇化质量滞后于规模逐渐转变为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同步发展,苏中苏北城市基本处于城镇化质量超前于城镇化规模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制定城镇发展政策上需依据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与ESDA方法相结合,借助OpenGeoda1.0和ArcGIS9.3,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6~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且具有持续增强的趋势;区域经济初步表现出"二元结构"发展特征,以武汉市为中心的经济高值区辐射效应较弱,极化作用显著;"俱乐部趋同"现象在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发展中初步显现。着重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全 《测绘科学》2011,36(5):95-97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ESDA技术,利用上海市各区县1997-2004年的人均GDP指标,对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关联模式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分析表明,上海市各区县经济发展趋于发散,差距越来越大。上海市经济发展朝北部、西部、南部郊区偏移。  相似文献   

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NPP数据,估算了区域生态价值,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江苏省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14年,年均生态价值分布呈西低东高的特点,生态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及沿海地区,苏北及内陆地区生态价值均值较低; 2)区域年均生态价值大致呈曲线波动变化; 3) 15年间江苏省生态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北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济南市中小学为分析对象,运用Voronoi模型、引力模型等方法对2012年和2018年济南市中小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乡级行政区内学校数量差异增大,地区间差异更加显著,各乡级行政区学校数量呈现集聚状态。2)可达性水平方面,济南市中小学具有一定趋同性。以市中区、历下区等市中心地区由高到低向四周扩散,各区县中心区域可达性水平普遍较高。3)地区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和可达性水平均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研究从改善学校分布、增加学校服务能力以及提倡就近入学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时空角度出发,本文利用新疆1978-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差系数、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对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差异和局部空间异质性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变差系数分析显示新疆县际经济差异并不沿着"倒U字"型的轨迹变化,1978-2004年县域间的经济差距先减少,而后缓慢扩大。通过新疆各县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I)的计算,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集聚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对不同年度新疆各县人均GDP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北疆中、西部、南疆西、北部逐渐形成"HH"和"LL"两种类型空间集聚。实践证明空间分析方法是传统经济差异量度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使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利用2005—2014年的青海省县域人均GDP数据,从时空的角度对青海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青海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青海省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加强,县域经济联系愈加紧密。(3)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集聚作用明显,逐渐形成了"HH"和"LL"的空间分布格局。"HH"的聚集范围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等的海西区域,"LL"的聚集范围为玉树县、达日县等的海南区域。然后,从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区位、空间邻近效应分析影响青海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并结合空间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使快速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为可能。为实现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苏南及苏中部分地区2年更新一次、其他地区3年更新一次"的目标,需要提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效率。本文对江苏省"十二五"基础测绘1∶10000DLG第二轮数据更新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系统正处在空间分析系统步入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关键时期,及时总结GIS分析理论和技术体系,展望空间决策发展趋势是值得广大地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分析回顾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现状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空间分析向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几点思考,以期对空间决策支持技术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从工程和生命科学的可靠性概念出发,结合地理信息科学的自身特点,强调空间数据及分析的全过程质量和分析结果的决策可用性。首次给出了可靠性空间分析的概念,分析了可靠性空间分析的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可靠性空间分析的主要理论、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促进了空间分析从不确定性研究向可靠性空间分析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GML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GML应用研究,包括空间互操作、可视化条件下的空间分析等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对GML应用到空间分析与编辑领域进行了初步研究,在GML可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GMLGIS的空间分析与空间数据编辑。  相似文献   

15.
GIS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空间分析的方法作了理论上的探讨,提出了按处理对象(图像、数据、事件)的不同来相应开发GIS软件的通用型,专用型空间分析模型,并分别采取“内嵌”或“外挂”的途径予以结合。最后以电力GIS中不同空间分析模型不同的建立方法为例,说明此种分类方法可解决时间、资金与人力资源的矛盾,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Voronoi图的GIS空间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从GIS应用需求的角度 ,总结与分析了Voronoi图的基本性质 ,着重介绍了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分析方法与模型 ,包括地形分析、设施布局分析、数据概括和空间推理 ,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空间数据模型概念认识比较模糊的现状,通过结合目前常见的GIS系统,叙述了空间数据模型的发展,阐述了3种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最后分析了地理对象的组织思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的数据库系统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阐述一些空间关联规则的相关概念,提出空间关联规则提取算法——逐步求精的挖掘算法,并进行详细描述,然后用实例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High‐resolution spatial dat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vailable with modern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and efforts. However, it is often inappropriate to use the default geographic units to perform spatial analysis due to unstable estimates with small areas (e.g. cancer rates for census blocks or tracts). Regionalization is aggregating small units into relatively larger areas while optimizing a homogeneity measure (such as the sum of squared differences). For 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 regionalization may help remove spurious data variation through aggregation and discover hidden patterns in data (such as areas of unusually high cancer rates). Towards this goal,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several improvements to a recent group of regionalization methods – REDCAP ( Guo 2008 ) and conducts evaluation experiments with synthetic data sets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capability of regionalization methods for 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 One of the major improvements is the integration of a local empirical Bayes smoother (EBS) with the regionalization methods. We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synthetic data sets with controlled spatial pattern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both new and existing methods.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s (integrated with EBS) perform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ir original versions and other methods (including the EBS method on its own) in terms of detecting the true patterns in the synthetic data s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