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氮沉降对长白山苔原植被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英华  许嘉巍  宗盛伟  王鹏 《地理科学》2014,(12):1526-1532
为了探讨氮沉降增加对苔原植被的影响,特别是对草本植物侵入苔原的作用,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进行了连续4 a的人工氮沉降模拟实验,测定3种设定的氮沉降水平下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和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生长状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等苔原本地种相比,氮沉降量增加更有利于侵入的小叶章生长;牛皮杜鹃生长对氮沉降量变化响应微弱,氮沉降量增加能明显抑制笃斯越橘的生长。2无小叶章侵入的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在不同氮沉降量条件下,群落结构变化不明显,氮沉降增加不是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直接原因。3在小叶章侵入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后,氮沉降量增加强化了小叶章的竞争能力,逐渐取代牛皮杜鹃或笃斯越橘,成为优势种,推动高山苔原向高山草甸转化。因此,随着氮沉降量的不断增加,长白山苔原带将面临退化与草甸化。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调查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火山活动干扰,长白山各坡向植被演替进程表现出较大差异,东坡植被演替处于早期阶段;而北坡出现岳桦(Betula ermanii Charm.)上侵现象;南坡植被演替处于二者之间。经过多年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首次提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小叶章(Deyeuxia.angustifolia(Kom.)Y.L.Chang)侵入苔原的现象。调查显示小叶章呈现从低海拔处向高海拔逐渐侵入的趋势,威胁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 Pall.)及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等苔原带植物的生存,并导致苔原带景观变化。在调查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基础上,根据苔原带的环境变化设计了小叶章移栽与增温实验、小叶章种子着床实验。实证了小叶章上侵是火山喷发后植被演替的一个特殊阶段,并提出长白山苔原带西坡小叶章上侵代表了岳桦林带上移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13个典型样地,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被组成、群落特征和植被格局。结果表明:调查的样地中有荒漠植物31种,其中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11种,一二年生草本8种。种群密度3 000—14 000株·hm-2,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显著,群落稳定性较差;植被斑块面积小、最大斑块指数低。沙漠南缘年降水量虽然仅100 mm左右,但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灌木和半灌木天然植物群落分布,有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灌丛沙堆,沙丘上生长着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等种群生存,且在沙漠延伸带流动沙丘上已成功建立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固沙植被,表明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建立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固沙植被是可行的。在未来研究中,应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加强从区域尺度上解析水、植被和沙的关系,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问题,优化生态景观格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强对乡土植物适应干旱风沙机制和扩繁保育技术研究,以便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域展览业与经济相关关系及其空间溢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秋菊  罗倩文 《地理科学》2016,36(11):1729-1735
以中国展览业为例,立足于展览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Moran’s I和Moran’s I散点图阐释展览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纳入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相对于经典回归模型的优越程度,进而揭示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展览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都不均衡;展览业及区域经济皆呈现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两种空间聚集格局; 现阶段,中国展馆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SLM优于经典回归模型,展览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展览经济预测研究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以长白山区泥炭地的6种泥炭藓孢子和8种维管植物种子为受试材料,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沙尘沉降对泥炭藓孢子和维管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施加沙尘抑制除锈色泥炭藓外其他所有泥炭藓孢子的萌发,在接近自然沉降的50 g/(m2·a)水平时,这些泥炭藓孢子的萌发率均下降一半以上。无论沙尘施加量如何,有4种维管植物种子均未萌发。施加沙尘抑制了狭叶杜香(Rhododendron tomentosum)和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 parviflora)种子的萌发,但却对宽叶杜香(Rhododendron palustre)和燕子花(Iris laevigata)种子的萌发呈现一定的促进趋势。研究表明,沙尘沉降可抑制泥炭地泥炭藓孢子和部分典型维管植物种子的萌发,但可能会对非典型的或喜营养的泥炭地维管植物种子萌发产生促进作用。所以,长期存在的沙尘沉降,可能通过提高泥炭地N、Ca水平和pH值的作用,抑制泥炭藓孢子定居,阻滞中国长白山区泥炭地自发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傅春  邓俊鹏  欧阳欢蕤  付耀宗  张静 《地理科学》2022,42(11):2028-2038
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点–边”数量关系建立水系环度(α)、节点连接率(β)和网络连通度(γ)3种水系连通性评价指标,绘制出南昌市水系“节点–廊道”有向图,并以城市湖水体引流化污为切入点来优化城市水系连通性。研究表明:① 南昌市城区水系存在廊道空间分布不均匀,湖节点与其他水系节点连接的廊道较少等问题;② 优化后的城区水系相较于现在水系,其中水系环度(α)提高75%,节点连接率(β)提高14.88%,网络连接度(γ)提高14.63%。在城市水系连通性优化中,不应过分追求连通性而盲目增加湖泊廊道,应在连通性与湖泊连接的廊道数量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关系,以免水体污染物在湖泊中淤积。  相似文献   

7.
詹瑾  李玉霖  韩丹  杨红玲 《中国沙漠》2020,40(5):149-157
为探究科尔沁沙地3种优势固沙灌木生物量的分配特征,以黄柳(Salix gordejevii)、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为对象,采用全挖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固沙灌木生物量构件及其占比、R/S(root-shoot ratio)、地上新生生物量占比、地上新生生物量与老枝生物量占比及其与冠幅的相关性和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3种优势固沙灌木生物量构件及其占比存在显著性的种间差异(P<0.05);黄柳的老枝生物量及其占比居于首位,NAB(new aboveground biomass,新枝生物量)/OBA(old branch biomass,老枝生物量)为43.90%;差不嘎蒿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居于首位,地上新生生物量是老枝生物量的2.43倍;黄柳和差不嘎蒿地下生物量集中分布在浅土层,不存在深根系(根系长度>100 cm)。(2)小叶锦鸡儿地下生物量及其占比和R/S(root/stem)均居于首位;地下生物量在根系长度>30 cm处的生物量占比达到61.61%,深根系(根系长度>100 cm)层地上生物量占比达到22.33%。(3)黄柳和差不嘎蒿的R/S、NAB/AGB(aboveground biomass,地上生物量)和NAB/OBA均与冠幅呈负线性关系,在固沙后期该两种灌木随着冠幅的增大,地上新生部分锐减,生产力下降,植被出现衰退。(4)通过非线性回归拟合得到3种灌木地上(y)-地下(x)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为:黄柳y=2.928x 1.039R2=0.901,P<0.01),差不嘎蒿y=32.802x 0.685R2=0.469,P<0.01),小叶锦鸡儿y=1.337x 0.066R2=0.833,P<0.01)。  相似文献   

8.
浑善达克沙地风蚀坑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德仁 《地理科学》2016,36(4):637-642
风蚀坑是沙质草原固定沙地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持续活化的结果将导致沙漠化扩展和生态环境恶化。采用实地测量方法,测定了129个风蚀坑走向、长度、宽度等形态指标。研究表明: 研究区风蚀坑形态特征受NW、SW和W 3个风向的综合影响; 风蚀坑走向呈WNW-ESE(112.5°)走向,有74.5%的风蚀坑走向(100°~120°)与SW风垂直,和W风呈20°左右的夹角,并影响风蚀坑的几何形状特征; 按风蚀坑长宽比值所反映的几何形状,可划分为卵圆形、长条形、狭长形和带形风蚀坑;依风蚀坑的地表形态特征,可划分为碟形、梯形、沟谷形、杯形和坡形5种风蚀坑。  相似文献   

9.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区高含量薄膜水与水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呼和吉林湖东沙山、呼和吉林湖西沙山和伊利克敖包沙山斜坡上发现了高含量薄膜水和带状分布的灌木植被。分析表明: 沙山沙层中出现了含量在3%~5%之间、占据厚度为0.5~3.0 m之间的高含量薄膜水,并出现了一部分水分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这在极端干旱的沙山斜坡沙层中是非常少见的。 沙层中的含水量垂向分布与重力水的存在指示,在当年雨季末期,大气降水就完全能够通过沙层入渗达到2~4 m或更大深度,从而避免了蒸发作用的消耗,确保了沙层水分能够通过入渗向深层运移。 沙山沙层中高含量薄膜水和重力水的存在以及灌木植被带的发育充分证明,该区大气降水在经过蒸发与蒸腾消耗之后,仍有剩余的水分渗入地下,显示了沙山区沙层水分为明显的正平衡。高含量薄膜水的存在和带状植被的发育的表明大气降水至少是该区地下水和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沙山表层1~4 m深度范围有时存在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表明沙山表层水分运移动力很强。沙层入渗率高,沙层水受蒸发影响的深度小,利于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这也是该区大气降水能够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司瑞  刘冰  赵文智  朱钊岑  赵颖 《中国沙漠》2021,41(3):174-184
黑河下游尾闾区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对维持该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下游尾闾区荒漠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K-Means聚类,基于距河道距离及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将黑河下游尾闾区垂直于河道0—4 km区域可分为距河0—0.3 km(T0-0.3)、0.3—1.7 km(T0.3-1.7)和1.7—4.0 km(T1.7-4.0)3个距离梯度,研究不同距离梯度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黑河下游尾闾区主要植物最适宜土壤水分需求。结果表明:(1)近河0—0.3 km区域以耐湿耐盐碱的草本为主,优势种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距河道0.3—1.7 km区域出现的植物种类数目最多,以乔木为主,兼有灌木和草本,优势种为柽柳和胡杨;距河道1.7—4.0 km区域出现的植物种类数目最少,以极耐旱的灌木和亚灌木等荒漠植被为主,优势种为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2)3个距离梯度下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R均表现为距河0.3—1.7 km>0—0.3 km>1.7—4.0 km,而植物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群落稳定性表现为距河1.7—4.0 km>0—0.3 km>0.3—1.7 km。(3)当黑河下游尾闾区距河0—0.3、0.3—1.7 km和1.7—4.0 km区域植被最适宜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7%—31%、15%—22%和4%—7%,有利于维持该区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苔原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军红  邓伟 《山地学报》2002,20(2):228-231
本文按照海拔、坡向、地貌特征及植被结构把长白山苔原湿地划分为5个类型,并分别概述了各类苔原湿地的分布特征。长白山独特的生境蓄育了独特的植被与植物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使其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就必须对苔原湿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毛乌素沙地丘间低地植被复合体的主要植物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PCA排序,对土壤环境因子进行DCCA排序。结果表明:调查区内53个物种分属21科46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11种)、禾本科(Gramineae,7种)、莎草科(Cyperaceae,7种)、豆科(Leguminosae,5种)、藜科(Chenopodiaceae,4种)等科所含物种数较多,分别占20.8%、13.2%、13.2%、9.4%、7.5%,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为主。应用TWINSPAN将67个样方划分为17个组,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确定为21个群丛。对PCA排序的第一轴起主要作用的是以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和碱茅(Puccinelia distans)为建群种的群落,对第二轴起主要作用的是以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为建群种的群落。植物群落分布DCCA排序第一轴主要与地下水位、HCO3-含量负相关,与土壤粗砂粒正相关;第二轴主要与土壤Ca2+、K+和Na+含量正相关,与土壤容重负相关;其中地下水位和土壤Ca2+、K+和Na+含量是环境因子中影响丘间低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区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敏感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长白山区SPOT/VGT NDVI 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该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性。结果表明:①2000-2009 年,长白山区植被NDVI 逐年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区域的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3.91%,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北坡和西坡,NDVI减少区域集中在南坡;②NDVI变化率随季节和植被类型变化而不同,NDVI增长主要集中在5 月和9 月,而7 月NDVI变化较小,甚至出现下降趋势;③植被NDVI与温度和降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且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高于与降水的相关性,且随海拔升高,NDVI与温度相关性增强;④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期, 不同植被类型,滞后期存在差异。苔原NDVI对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大约10 天,而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NDVI 对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约为20 天。  相似文献   

14.
詹瑾  韩丹  杨红玲  李玉霖 《中国沙漠》2022,42(2):194-206
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均是科尔沁沙地土地沙化的产物,植被恢复重建则是该区域流沙治理的主要措施,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及植物多样性演变特征有利于沙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本研究基于连续15年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长期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数据,分析了 3种沙地类型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年...  相似文献   

15.
草本植物层片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早春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为深入了解荒漠草本植物在群落水平上对荒漠环境的整体适应性,分析了沙漠中部1 hm2样地中草本植物层片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并验证了草本植物层片生物量与根冠比、物种丰富度以及植株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类短命植物囊果苔草(Carex physodes)是...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为起火的方法,通过对比敦煌西湖荒漠湿地干扰区域和未干扰区域火后第一年芦苇群落特征的变化,探讨内陆荒漠湿地植被对火干扰的响应机制。了解火干扰对内陆荒漠湿地芦苇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火干扰能够延长植物青绿期,促进了植被的个体发育;火干扰对草本层植被盖度、高度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密度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灌木层植被群落盖度、高度及密度均有正面影响,但影响不明显;火干扰后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均减少,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Ma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增加;火干扰致使草本层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研究区植物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致使灌木层物种H′、DJ指数均减少,而MaC指数均增加;火干扰致使植物群落地上总的生物量降低,主要使灌木层生物量降低,而使草本层生物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Wetland parks play various ecological roles, including maintaining regional ecological balance, and connoting and compensating water sources. Taking Harbin Qunl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iversity of plant resources in wetland parks i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goal of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wetlands.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wetland plant resources and their life types (e.g., vines or shrubs), ecological types and distribution types. The study found 60 families, 129 genera and 160 species of wetland plants in Qunl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including 56 families, 123 genera and 151 species of angiosperms, which include 48 families, 101 genera and 127 species of dicotyledons and 8 families, 22 genera and 24 species of monocotyledons; 2 families, 2 genera and 3 species of ferns; and 2 families, 4 genera and 6 species of gymnosperms. The family composition is dominated by those families that included 10 or more species, and the dominant families are Compositae and Rosaceae. The genus composition is dominated by genera with four or more species present, and the dominant genera are Acer, Malus and Artemisia. Among the six life types, herbaceous plants are dominant, with a proportion of 62.50% of the species. The ecological typ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et, mesophytic and aquatic plants, with wet plants accounting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e., 56.2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There are five distribution types of plant families and 10 types of the genera, with both families and genera dominated by the Northern Temperate types, so the flora has obvious temperat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8月中旬对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草地进行植被调查,并测定植被—土壤系统的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 随着沙地退化植被的恢复,地上植物、凋落物和根系的C、N含量及C/N比波动变化,土壤(0~10 cm)C和N含量及C/N比显著增加(P <0.05)。(2)沙地4种生境上的地上植物、凋落物、根系、土壤的C、N含量及C/N比年际间变化显著(P <0.05)。(3) 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植物、凋落物、土壤的C/N比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线性关系(P <0.01)。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植物演替导致植被—土壤系统中C、N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也在逐渐增强,而封育时间的增加能够促进沙地土壤中N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荒漠河岸植被的受损过程与受损机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塔里木河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与群落类型等几方面分析了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导致此过程的受损机理。结果表明:(1) 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 m,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8 m。(2) 植被盖度减少始于草本植物盖度受损,与群落多样性受损的临界地下水位相同,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 m;在地下水埋深大于6 m之后,植被盖度不断减少则是由木本植物盖度的减少所引起。(3) 群落类型受损体现在芦苇群落和胡杨林群落的结构与类型变化上,芦苇群落的衰退演变出现了优势种的更替,而胡杨林群落中优势种的优势地位没有变化。(4) 此受损过程是由荒漠河岸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基质和外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起因于人口的增加、需求的增长。植被退化是人类干扰作用于植被赖以生存的环境主导因子所致。在生态受损过程中,植物功能型差异与所承受的干扰强度差异对植被退化的程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