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再生稻取得了很大突破,1986年全省蓄留再生稻69万亩,1987年发展到250万亩,1988年达到500万亩。蓄留再生稻在我省迅速发展,标志着我省许多地方具备种植再生稻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再生稻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尤溪气候的基本特征。再生稻生长主要与稳定通过 10℃初日、稳定通过 2 2℃终日、≥ 10℃活动积温、10~ 2 2℃持续日数及其活动积温等气候要素关系密切 ,根据气象站 (哨 )资料 ,建立其空间分布模式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Arcview软件制作分布图 ,并结合再生稻示范推广的情况 ,将尤溪具水稻生产分为 4个生产区 :双季稻种植区、再生稻种植适宜区、单季稻晚熟品种种植区 (再生稻种植过渡区 )和单季稻中熟品种种植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气象站点近年对再生稻的田间观测和多年基本气象资料,对再生稻适宜气候指标作了分析论证:划出再生稻的适宜气候区域;立足于目前主要品种和经济技术条件,对2000年前再生稻可望达到的面积作出估计;提出发展中需注意的气象问题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是利用收割后稻桩的潜伏芽,萌发再生苗抽穗成熟,即种一季收两造的水稻栽培方法。也是种双季稻气候资源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中稻地区,充分利用中稻收割后,至冬种作物播种前的两个月的光、温、水、土资源,多产一造稻谷,增加粮食产量。广西的中稻大都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这些地区每年都要从外地调进粮食,这些地区发展再生稻,可以提高山区群众的粮食自给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区水稻种植面积达三百八十多万亩,每年中稻收割后,田块大都闲置,有六十余天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得不到利用。留蓄再生稻能有效的利用秋季气候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新途径、新技术。这项工作起步不久,虽然势头很好,但究其经济效益仍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使再生稻生产在我区尽快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栽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汉平原开展早稻、晚稻、中稻、虾稻和再生稻5种稻作类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验,研究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特征、总增温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准确评估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CH4排放集中在水稻前期淹水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虾稻(85.7 m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71.7%~191.5%。N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于中期晒田和施肥阶段,排放峰值最高为再生稻(1100.7 μg·m-2·h-1),较其他稻作模式高16.8%~654.9%。CH4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N2O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虾稻;总增温潜势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再生稻、早稻、晚稻、中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稻、早稻、再生稻、晚稻、中稻。CH4排放占比为82.9%~99.0%,稻虾田高排放主要原因为持续淹水时间长、秸秆还田和饲料投入,探究该模式CH4减排举措最为关键;中稻由于水旱轮作,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最低,可作为低碳减排的主要稻作类型。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是开发利用头季稻杆上的“休眠芽”再生形成的一季稻子。从头季稻生育后期到收后再生苗形成,正是再生芽幼穗分化发育和萌发成苗、成穗的重要时期,此期,正处于七月下旬到八月中旬高温少雨,空气干燥的伏旱季节,在目前农村水利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对蓄留再生稻的影响很大。为了进一步弄清干旱程度对再生稻的影响和寻求相应的对策,我们开展了本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相似文献   

9.
陈家明 《贵州气象》1996,20(5):34-35
本文是在观测,分析再生稻农业气象条件的基础上,找出了农业气象条件是培育成再生稻的关键条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前景,从而达到增加粮食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巴西旱稻IAPAR对气候条件的基本要求,采用广西86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0年气候资料,从热量、水分条件两个方面对广西种植巴西旱稻单季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为广西发展巴西旱稻再生稻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自贡市再生稻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对充分利用秋季气候资源,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稻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近几年对再生稻生产的物资和劳力投入逐年增加,但各年产量相差悬殊,1987  相似文献   

12.
广西种植巴西旱稻单季再生稻的适播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雪萍  何燕 《广西气象》2006,27(1):39-41
根据巴西早稻IAPAR对气候条件的基本要求,采用广西86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0年气候资料,从热量、水分条件两个方面对广西种植巴西早稻单季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为广西发展巴西早稻再生稻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道成  廖星臣 《气象》1990,16(6):1-1
一、引言 垫江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总面积为1515.47km~2,水田面积42万亩。为了改变该地多年来只种一季水稻、收割后绝大部分稻田空闲的状况,亦为了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进而达到增加粮食总产量的目的,有必要着重探讨气候因子与再生稻生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均≥21℃。年均温17.4℃以上拔海400米内地区为再生稻可蓄留区,年均温17.7℃以上拔海350米内地区为适宜蓄留区,年均温18℃以上的拔海300米内地区为最适宜区,但不应影响杂交双季稻的稳步发展。主攻单产。  相似文献   

15.
洪水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7月8—9目,四川省泸县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嘉明和福集2镇洪水淹没面积多达8000hm^2,淹没时间为60-92h,处于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通过野外追踪调查和示范区比较试验,提出在洪灾后结合水稻生育期、淹没时间、淹水深度、植株长势等指标判断水稻受害程度,并以各指标为依据果断采取相应的抗灾、减灾对策。初步分析认为,蓄留洪水再生稻是行之有效的灾后生产自救措施,同时揭示了早割低留桩、晚割高留桩、早割多施肥、晚割少施肥、保持浅水层和防治病虫害是蓄留洪水再生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3秒×3秒)以及软件ArcView、ERDAS制作精度为80米×80米的自贡市再生稻气候区划立体图的方法和详细步骤.  相似文献   

17.
袁立新 《四川气象》2005,25(1):42-44
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料 (3秒×3秒 )以及软件ArcView、ERDAS制作精度为 80米×80米的自贡市再生稻气候区划立体图的方法和详细步骤。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广西88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以水稻安全生长季为指标,采用网格距为0.1×0.1经纬度的小网格气候分析方法,将广西稻作区划分为4个适宜气候区: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和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  相似文献   

19.
秋季低温是随机事件,经常发生。每年出现的日期相差很大。如重庆地区稳定通过20℃终日日期.最早和最晚相差近一个月.因此准确预测当年低温发生日期,对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合理安排再生稻生产和晚秋作物的开发利用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预测  相似文献   

20.
李昌杰 《辽宁气象》1998,(3):44-45,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期刊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据1995年底统计,全国已有8135种期刊,其中科技期刊4311种。截止1997年底,全国已有气象科技期刊45种。除海南、重庆等少数省(市、区)外,每个省(市、区)都有一种气象科技期刊。由于各气象期刊创刊时间、编辑素质不一,期刊质量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